张铨友
当前,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变得愈发明显,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体现。在课程地位提升的情况下,相应的教学质量也需要“水涨船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提升体现在多个方面,除了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要点以外,更包含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所实现的成长与突破。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际上是由情感态度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两大部分组成,二者均是新课程背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与态度是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应当逐步形成基本品质,这既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对每位公民所提出的要求。情感作为人类共有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其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态度在生理层面的体现,也可以视作道德感与价值感的融合体。因此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三者虽然各不相同,但却有着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可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键课程,其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促使学生成长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知法守法的优秀青年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现代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这门和学生的情感发展、态度形成、价值观培养有着密切关联的课程自然需要落实相应的任务,这样才能在促进教学效果改善的同时为学生成长提供有力支持。
二、道德與法治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策略
(一)创设生动情境
体验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实现情感养成与发展的基础,自然也是落实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举措。如果只是通过传授知识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很难产生情感层面的共鸣,不能在课程学习中真正体会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涵与精髓,自然也很难在生活实践中践行相应的行为,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成长发展。而要带给小学生良好的体验,则需要以他们的身心特征为基础参考,应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其中最直观也最有效的方式为应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构建多样、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真地置身于各种情境之中,促使学生在情境实践中接触新知识、新内容,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这样一来,学生不再是被动接收知识,而是身临其境的体验者,在体验中获得情感共鸣。而且情境所带来的趣味化学习体验是传统教学教学模式所难比拟的,其能够令学生置身于不同的情境之中,进而真正带入到情境中去思考、去想象、去实践。这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小学生而言无疑是十分适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明显改善,真正起到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作用。例如在教学《四通八达的交通》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了生动的交通情境,引导学生们在马路、高速公路、高铁、飞机等不同交通情境中去学习交通规则。学生们在教师语言、具体实物以及多媒体内容等的引导下,仿佛真地置身于不同交通情境之中,在情境中了解各种常见的交通风险和威胁,研究相应的交通规则和交通安全注意事项,从而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在交通情境中还能对交通执勤人员的辛勤劳动有所了解,学会尊重交警等执勤人员,并更加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通过这种构建情境的方式,学生们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也能在情境活动中有更为深刻的体验,在情境实践和体验中逐步形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情感和态度。换言之,生动情境的构建,不但能引导学生有效理解各种交通规则,也能切实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二)发挥美学促进作用
美是所有人与生俱来就会追求的部分。小学生对美的认知尚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但是依旧会被美所熏陶、感染和影响。而且体验美、感受美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乃至价值观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能够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中去领略不同的美,并基于此引导学生了解知识,体验情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被美好的情感所环绕,进而产生正向的情感体验,对教学活动本身产生好感,并会不自觉地形成正确、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谓是潜移默化中实现引导和育人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对课程内容中包含的美进行挖掘,从理论知识乃至实践技能等方面对美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从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探究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各种美,能够有效深化美的体验。而且在实践中一定要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从课程内容出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感受缤纷多彩的美,并在体验美的过程中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良好发展。例如在教学《我爱家乡的山和水》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提前利用手机拍摄了一些本地较为优美的风景照片,或者也可直接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应的图片。在课堂上,教师一边带领学生学习教材,一边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们展示大量优美的风景图片,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这些图片来自本地,既反映了本地多样化的美,也带给了学生强烈的亲切感,有利于引导学生结合亲身感受对这些美景有更加真切的体会。而学生们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熏陶,不知不觉间形成主动维护家乡美丽山水的情感和态度,强化爱土地、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感态度,发展起正确价值观念,实现良好发展。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只有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才能真正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有效发展和突破。否则的话,长期被动地跟随教师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会导致学生难以深入感受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各种情感,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的良好发展。在教学时,教师应当将更多的学习主动权留给学生,鼓励并引导他们进行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做自身学习的主人过程中有效体验情感,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以自身为主导的自主学习、思考、研究和探索中,学生往往更容易产生满足感与成就感,也更容易受到熏陶与感染,这是被动式学习所难以实现的。故而教师一定要合理调整教学策略,尽量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优化引导,确保学生能真正做到自主实践,通过探索课程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等收获更多,实现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良好成长及发展。例如在教学《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鼓励学生根据他们自身的生活经验,对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公共秩序进行讨论。学生们对这些讨论内容本身就有着较为浓烈的兴趣,纷纷主动参与,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展开探讨,相互分享,共同探究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公共秩序。譬如交通公共秩序、图书馆公共秩序、排队公共秩序、购物公共秩序等,均是学生们交流和讨论的对象。而教师则需要观察学生们的讨论情况,适时进行点拨和指导,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同时促使学生深化情感体验,发展正确思想观念。当发现学生们讨论的内容偏离了“公共秩序”而转向其他内容时,教师需要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促使学生们将讨论话题转移到“公共秩序”上来,以免课堂教学出现较为严重的偏差。而当学生们长时间对某个问题争论不休且无法得到最终结果时,教师也需要及时提供帮助,尽可能从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他们正确认知和理解生活中的各种公共秩序。
(四)践行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是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键。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想观念、情感意识、认知态度、价值观等受年龄、家庭以及个人的认知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师只有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教学的有效性,强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通过建立学生个人档案的方式,持续关注学生成长情况,动态变化更新档案内容,持续准确把握学生实际情况,重点关注学生们在情感体验、价值观认知等方面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教育。例如在教学《生活离不开规则》相关内容时,教师带领广大学生学习和研究生活中存在的各种规则,如学校规则、班级规则、家庭规则、购物规则、交通规则等。而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就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学生们的规则掌握情况进行了简单研究,并根据学生们的规则认知问题对他们进行合理分层。将对某部分规则了解不足的学生分在同一层组,并鼓励他们围绕相应内容展开讨论和研究,促使他们在小组合作中深化学习,真正做到有所收获,针对性地实现成长和发展。
(五)联系课堂内外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本身十分强调实践,完全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模拟实践层面的教育,往往难以有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培育,很容易出现学生“言行不一”的情况,教育效果自然难达预期。故而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推动课堂内外的有效联系十分有必要,这是强化理实结合、落实实践教育的基础手段。教师务必要从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导向,以课外多样活动为重要補充和实践,为学生们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有效成长,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保障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从根本上避免教育流于形式的情况。例如在教学《合理消费》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以课堂内容为基础,指导学生理解合理消费的内涵,引导学生掌握合理消费的方法和技巧。之后教师再组织相应的课外实践活动“货比三家”,让学生们在家长的指引下购买各种东西如文具、零食等时,对不同店家的同样货物、不同品牌的同样货物进行对比,看看这些不同店家与品牌的货物在质量、价格上的差异,从而学会如何进行合理消费。在这种强调实践的课外活动中,学生们能够通过亲身实践理解“货比三家”的必要性,并掌握相应的方法和技巧,进而逐步养成合理消费的良好习惯,让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真正能够落到实处。
综上可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新时期需要迎来新的变革。教师应当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全面、正确的认知,充分理解其内涵,掌握其要点,并在实践中深化它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基于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延伸与拓展,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沉浸式的体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体验多样化情感、形成科学正确的态度、发展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