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雪维
引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新课程改革教育推出并且逐渐渗透和普及到各个学段的各个学科教学过程中,其中高中语文也不例外。高中时期是学生各项思维养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此阶段应当结合教学经验以及其他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案例,设计有效教学内容,在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发展的同时,使其养成学习体系。而文言文学习是古代文学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在高中需重点掌握的重要内容。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所存在的现状
1. 学习积极性不高
高中时期,学生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大,在此背景下,学生觉得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成绩,应对高考,这就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并且自主将其划分了易、中、难三大学习难度。而文言文学习就属于学生所划分的难学习等级,这就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个别学生认为学习难度大,相比较而言学习其他科目更为容易,所以准备从其他科目的学习上弥补文言文成绩,这就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无法掌握精髓内容的同时也不能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造成了阻碍。
2. 学生思维待完善
在高中时期,学生虽然经过初中语文的学习形成了语文学习体系,但是初中学习体系明显不足于应对高中语文的学习,这就使学生的语文思维,在高中时期还在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同时也对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的进度造成了阻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觉得文言文的理解偏难,或者说无法通过自主探究掌握重要内容,只能通过书上的翻译以及教师的讲解来理解文言文所讲的故事所发生的背景等等。学生在长期的讲授法学习背景下,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同时,他们的文言文学习思维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这就使学生在接下来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只能依靠教师翻译去学习文言文,无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3. 学習依赖于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明显没有认识到这一特点,所以只把自身的语文思维局限在了语文教材中,这就无法达到发展学生学习思维的目的,同时也无法拓展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视野。同时学生过度依赖于教材,还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只对教材中所展现的内容进行探究,而对故事所发生的背景,人物身上的内涵以及其他作品不去进行主动探究,从而使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停留在浅层无法深进。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更新
1. 导入相关情境,丰富学生体验
新时期学生学习思维普遍活跃,所以渴望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听到声音、看到画面,以此丰富自身的学习感官。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中要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教师首先要秉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多给予学生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其留下极为深刻的学习印象;其次,教师可以导入相关情境,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较为抽象的文言文知识时能愿意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综合水平。教师在导入相关情境、丰富学生文言文学习体验过程中也可以借助信息化探究方式,让学生通过微课、视频或者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一节课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来了解本篇文言文讲解的是怎样的故事,让学生通过翻译来掌握本节课的精髓,它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待学生探究完后,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有关本篇文章的讲解资源,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看,以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本篇文言文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学习困难,教师就要及时地给予学生引导,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本篇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谈话内容是偏向于哪个方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身上分别存在着什么样的精神?以此促使学生更加了解这几个人物身上的精神。学生了解完后,教师就可以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教师扮演着四人中子路的角色,然后挑选在日常生活中,文言文造诣颇深的学生扮演曾皙、冉有、公西华。之后让学生通过自主组织语言,用白话还原情境,以此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使学生能够代入到教材内容的人物身上,获得更深层次的思考。许多学生在经过本节课学习过后,不再认为文言文学习沉闷无趣,而是认为文言文充满着生机活力,又能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了解古代人物身上的精神,这就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 借助思维导图,更新学习方法
教师根据观察发现,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式大多先是通过记号笔在教材内容和翻译上进行标注,之后将其重点内容整理在自己的笔记本中。这虽然是一个良好的习惯,但是学生在整理完后,却很少去翻看自己所整理的知识,所以学生在复习自己所记录的教学内容知识时,首先会感受到思维混乱,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加,不利于学生形成有效的文言文学习记忆。教师应当借助思维导图学习法,辅助学生学习文言文,并且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与合作完成促使学生了解到文言文中的结构,情节和背景等因素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完善学生的文言文思维;也让学生在接下来的语文、文言文学习过程中能增强自身探究意识;也令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见文言文时,也能用思维导图将其分解和解析。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一节课教学内容时,教师发现学生对本篇文章的战争题材很感兴趣,但是无奈于文言文阅读过于抽象,无法整理故事的情节,导致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积极性下降。而教师可以绘制思维导图框架。将《烛之武退秦师》填充到思维导图框架中心中之后,从故事的人物、情节和对话方面分别绘制思维导图发散框架,并且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就会了解到本篇文章中烛之武担任着何种说服作用、为什么烛之武的一席话胜于十万军师。这就促使学生在了解了古代战争历史的同时,也对文言文的解析积累了经验。许多学生在经过本节课的文言文学习后,在学习过程中遇见文言文时也会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并且将其中心和对话人物以及背景分成不同的模块。这就使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了解到文言文讲述的大概故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言文探究能力的教学目的。除此之外,学生在接下来进行文言文知识的总结和归纳时,也会应用思维导图整理,这就使学生在翻看时避免了思维混乱现象的出现。从而引导学生也增强了文言文学习能力以及语文综合学习意识。
3. 设计探究任务,拓展学生视野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这是因为学生在高中时期学习压力增大,所以对于教师所布置的课业任务只能选择性完成。而文言文学习则难度较大,所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就算教师布置了相关课业任务,学生完成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教师应当布置探究性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文言文知识,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从而促使两者之间能够产生相辅相成的效果。教师在设计探究任务时,可以融入趣味性元素,营造宽松氛围,令学生愿意参与到课业任务的完成中,在提高自身综合水平的同时,也强化自身对文言文知识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识。例如:在学习《鸿门宴》这一节课文言文知识后,由于本篇文言文的故事背景发生在项羽和刘邦争雄时期,所以学生一开始在课堂上探究的积极性很足,但是教师布置书面作业后,学生完成的积极性不高。这时教师可以先利用互联网资源去搜索有关《鸿门宴》的影视资源,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微课资源上传到班级的群文件当中,供学生下载和观看,并且在课堂结尾阶段告诉学生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是通过观看微课来完成,这就提高了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学生通过微课资源的观看,了解到了《鸿门宴》发生的具体故事,也了解到了在现实生活中,“鸿门宴”这个词语是如何用的,并且在接下来的语文创作中学生也能借鉴“鸿门宴”这一词语,提高文章的质量。这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延伸了文言文教学效益。通过影视资源的观看学生也了解到对文言文的探究不必拘于课堂以及教材,增强了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自主探究意識。许多学生在经过本节课学习过后,开始利用信息资源或者信息产品自主探索古人留下的精华知识,也了解到了古人留下的知识与现代的我们生活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这就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的文化涵养,也引导学生树立了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为学生接下来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变革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教师在变革方法时,首先是要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其次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再次就是丰富学生的文言文探究形式,从而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探究形式过于单一等现状。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虽然要变革方法,但是教学的初心不能变,以免课堂氛围过于活跃,学生无法吸收有效教学知识,从而产生本末倒置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