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蕊
本文结合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具体情况,首先详细阐述了核心素养培育理念在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价值,然后结合古诗词鉴赏教学当中的具体情况,融合相关教学理论,分析核心素养培育理念在高中古詩词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通过此次研究分析,旨在于明确高中古诗词鉴赏的科学教学方式,着重提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不断巩固语文学习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关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问题成为了当前教育工作人员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具体来说,核心素养指的是结合学科知识的具体内容,对其进行分析整理,进而找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使得学科基础教育的整体质量全面提升,尤其对高中阶段教育理念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在核心素养培育理念的支撑下,学生的学科学习质量有着非常明显的提升。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古诗词鉴赏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教学难点,很多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进行鉴赏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感觉压力非常大。鉴于这种情况,就需要将核心素养培育理念融入到古诗词鉴赏分析当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下文中笔者将对此进行详细地分析论述。
一、核心素养培育理念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传承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这种文学形式无论在语言运用还是意境刻画上都展现出了一种非常独特的美感,值得每一位读者去细细地品味。古诗词鉴赏是一门非常宏大的学问,因此在初高中阶段,古诗词鉴赏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高效的古诗词鉴赏教学,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会有明显的提升,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各种各样的文字中,甚至于生活和学习中都能够发现其中的美感,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从诗词鉴赏教学的主要内容来看,是深刻领略作者在诗歌当中所表达的情感,掌握诗人在语言运用时的精确程度,拉近与诗人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古诗词鉴赏的相关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全面地创新,全面融合核心素养的培育理念,进而对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进行综合性的培养。从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具体内容来看,教师的教学重点应当是加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穿凿能力,对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古诗词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此外,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与古诗词鉴赏教学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古诗词鉴赏教学变得更加有活力。传统化的课堂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作为主导的,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古诗词鉴赏的兴趣,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而在核心素养培育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在课堂当中会体现出明显的主体地位,教师也是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课堂教学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更能够关注到学生全面性的发展,这对于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来说都有着根本性的提升。
二、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具体策略
1. 让学生放声朗读诗词
古诗词讲究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而朗读是解读古诗词情感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大声地朗读古诗词。只有读出来了,才能够更好地领略诗词当中所蕴含的丰沛情感和优美措辞。具体来看,教师可以系统化地为学生介绍一下朗读古诗词的具体方法,还可以放一些经典的诗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朗诵的感觉。之后,教师要为学生进行现场示范,重点强调朗诵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在所有教学流程都完成之后,让学生通过练习进行自主朗诵。由于高中生处于青春期,一些同学可能会羞于展示自己。这时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让他们鼓起勇气,大声地朗诵这些诗篇。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内组织诗朗诵大赛,优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还可以使用合作竞赛的方式,通过两人配合的方式进行朗读。这些丰富的教学形式会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领略到古诗词的那种意境美。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况,遇到问题要第一时间对其进行纠正,避免养成不好的朗读习惯。
例如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的鉴赏教学中,由于这首诗的理解难度比较大,辞藻比较华丽晦涩。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就要适当地放慢节奏。在正式朗读开始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分四次阅读全诗,第一遍的阅读,学生需要掌握这首诗的一个整体结构和情感基调;第二遍要重点掌握诗中的一些生僻字;第三遍要在脑海里想象出诗中所包含的意境,明确全诗的情感基调;第四遍要明确诗中的每一句在情感层面的变化。在四遍阅读完成之后,再让学生进行自主朗读。通过这四遍阅读再加上朗读,学生对于全诗有着更加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就能够实现知识体系的升华,古诗词鉴赏的思维也就逐步形成了。
2. 引导学生细致品味诗词的意境
在充分理解古诗词当中所蕴含的情感之后,诗词意境的品读和赏析同样是鉴赏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刻领略诗人在书写诗篇时的情感流露。同时要引导学生在诗词鉴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充分领略诗人在词句斟酌当中所展现出的语言之美。在发散想象力的时候,学生需要结合诗词当中的语言描写,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画面,进而通过这种沉浸式的方式体会其中的意境美。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能够明确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意境,进而对诗词当中的情感流露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最终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学习鉴赏的情境,全面提升学生在诗词品读过程中的体验感。例如《蜀道难》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对学生来说比较深奥难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讲解一下全诗的具体意思,然后通过白话文的形式将全诗大意进行细致复述,让学生按照全诗大意自行在脑海当中构建所描绘的景象,这样一来,一个基本的鉴赏情境就创设好了。在情境创设完毕之后,教师要为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提升学生的鉴赏投入情况,让学生在诗词品鉴的过程中时刻保持思考。此外,教师还要和学生时刻保持密切的沟通,询问学生在问题思考当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通过思维导图、树状图等方式将思考成果进行更加细致地展现。此外,在诗词鉴赏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通过视频、动画或者音乐等方式,将情境更加直观地展示在学生的眼前,进而全面增强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与诗词语言的结合,对其中表达出来的意境进行细细品读,最终领略到诗词的语言之美。
3. 帮助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若想切实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仅仅通过教材当中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当中的相关内容之外,还要帮助学生进行拓展学习。通过教材之外的拓展学习,首先可以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水平,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词鉴赏经验,提升古诗词的整体学习能力;其次还能够帮助掌握各个时代当中风格各异的作者所书写的多种诗词风格,这对于学生知识领域的拓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当学生阅读鉴赏过大量的诗词之后,才能够做到高质量地对诗词进行品鉴。
针对于诗词鉴赏的拓展教学,教师可以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摆脱传统课堂的限制,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诗词鉴赏所带来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文化沙龙、头脑风暴等方式,或者开设一些户外的教学活动,仿照大学社团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意愿,开展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在《春江花月夜》这首唐诗的拓展教学中,就可以使用文化沙龙的形式,让学生们围坐在一起,从这首诗的修辞手法、所蕴含的感情,以及在后世的文化价值方面进行深度的讨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使学生的看法比较独特,教师也要保持耐心,与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明确学生在鉴赏过程中的切入点,并从专业的角度对其进行指导。《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经典名作,被称为“孤篇压全唐”,诗中所描绘的深刻意境和语言运用都非常值得学生去学习。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年初見月,江月年年初照人”这些流传千古的名句,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思绪下会得到截然不同的感受。教师通过文化沙龙的方式,就全面地拓展了学生的鉴赏思维,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扮演一个指导者的作用,不实际插手到学生的学习中。而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还能够将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第一时间与身边的同学分享,进而掌握更多的诗词鉴赏技巧,让学生本身的语文学科综合能力也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4. 丰富诵读教学方法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高中语文诗词诵读教学绝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自行朗读、阅读,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带有目的的开展有效性阅读。所以,教师需要着重加强诵读的过程教学,确保教学过程的连续性。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诗词诵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通过不同的诵读教学方法的运用,组织并引导学生开展有效性诵读,注意激发学生的诵读内动力,从而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实现个人知识的积累和素养的形成。首先,在课堂中可以进行“专题诵读”。这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诗词文学基础之上,以积累和训练为目的的诵读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大量的专题训练,促进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以及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的形成。为此,教师可以专门设置“边塞诗专题诵读课”“田园诗专题诵读课”“婉约派专题诵读课”等等,然后组织学生利用多媒体或自身积累的知识,针对专题类型的诗词展开诵读与探究。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均为豪放派诗词的代表佳作,“请同学们就此类诗词展开自主诵读并讨论,这些诗词具有哪些特征?”通过专题诵读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同一类型不同作者的诗词作品的掌握程度,起到了拓宽学生视野、扩大知识范围的良好作用。
总结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培育理念是当前语文教学中必须要重视的一方面。实践证明,通过核心素养培育理念,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也会得到明显地提升。高中阶段的语文古诗词鉴赏具备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全面融合核心素养培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学习方法,最终强化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进而带动学生语文学科综合实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