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艳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本文通过心中有“标”,确立序列;深入重点,习训序列;还原生活,践行序列这几方面着手,形成有坡度、阶梯式的作文训练序列,以优化作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作文水平。
习作教学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见作文就避,写作文就怕;教师教作文就烦,改作文就恼。作文教学出现如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计划零乱,缺乏系统
教师关于作文教学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计划,也没有就作文目标、写作技巧等制定一套有序的方案。教师随手拈来,随意拟定主题,毫无系统可言。
2. 千文一面,思维固化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教师指导过细,学生没有个性化的发挥,几乎处在同等的能力层面,缺乏发散性思维,缺少创新,作文雷同。
3. 缺乏统整,就文教文
教师在作文教学时没有关注学生年龄段的特点,没有重视作文教学循序渐进的过程,视阅读教学的教材只是教材,没有生发作文的教学点,没有写作方法的生长点。
4. 面面俱到,没有重点
教师将作文技巧、写作方法一股脑儿地交给孩子,甚至过度地拔节。没有关注习作练习重点,没有把握重心。
其实上述这些现象,都是缺少作文教学序列性的表现。“序列”指按顺序排列好的行列。它有一个“次序”,必须按这个“次序”排好行列,从而成为序列。作文教学也有序列性,不同年级在记叙能力的培养上有不同的“度”,须遵循一定的“序列”,螺旋式上升,循序渐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习作”的表述能鲜明地感受到序列。第二学段(三四年级)指出:“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第三学段(五六年级)则要求“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从第一学段的“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進而表述为第二学段“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都体现了层次的逐步推进。
统编版教材,关于作文,编者也是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阶段性编排,呈现阶梯状的慢慢上升趋势。整个习作要素的呈现也是层层序列,拾级而上。现结合实际的作文教学,就习作教学序列性训练进行一番实践探索:
一、心中有“标”,确立序列
习作教学要避免随意性,不同的年度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心中要有层级发展的“标”,进而合理定位每个年级段的习作目标和重点。
(一)年龄特点,定位序列
学生有年龄特点,作文教学要根据儿童的语言发展规律展开。要探究学生思维的具体路径,不要人为拔高,增加学生习作的难度。比如四年级上册“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列夫·托尔斯泰的《麻雀》一文,关注叙事要素,将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六年级上册“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本单元选取的《盼》一文,则是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从一件事情写清楚到多件事情、多个方面显中心,从习作整体框架的搭建到习作有血有肉的呈现,不单是数量的增加,更是思维的提升。
(二)深入内容,构建序列
要结合习作内容,明确习训的重点和难点。如三年级起步作文《猜猜他是谁》,抓住人物的整体形象、长相、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特点介绍“他”;三年级下册《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重点描写人物的特点,并能选取合适的事例;四年级《小小动物园》则要通过联想的方式突出人物与某种动物的相似的特征;五年级《“漫画”老师》则是通过幽默、夸张的“漫画”形式,表现人物的某种特质。其实,总体目标是一样的,就是使所写人物拥有具体可感的形象、鲜明独特的个性特点,但各阶段目标是不同的。
习作内容也有横向的联系、纵向的提升。我们发现统编版三至六年级的教材,编者是按写同学——写亲人——写老师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及难排列的,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先从描写他人开始,再描写自己,先描写熟悉的人,然后将习作方法迁移,继而通过仔细观察描写不熟悉的人,甚至是陌生人,接着通过调查、访问了解人物更多不为人知的一面,最终使人物描写游刃有余。
(三)呵护表达,促成序列
习作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独特的表达是习作中应该呵护的。写作的实际能力不应只局限于掌握文体结构和写作格式,不仅仅是写作规范的教习,而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学骑车”“雨中送伞”“煎荷包蛋”学生从三年级一路写到六年级,虽然是同样的选材,但是如果各个年龄段表达的重点不一样,也会发现学生的习作呈现上升趋势。三年级学生煎荷包蛋,重点写煎蛋的过程,可以用一系列表示先后的词语来突显写作的有序。但是六年级煎荷包蛋,可能只是为爱的倾诉服务、立意方面提升了。
二、深入重点,习训序列
(一)优秀模仿,有效积累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语言的人。” 要“授之以渔”, 模仿是比较有效的方式。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句式模仿、段落模仿,甚至是意境模仿,都能让学生学到习作技巧。例如《我的拿手好戏》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我们找到一个相应的训练点,那就是加入环境描写之后的烘托渲染。在细节描写中加入了环境,同样也能为“我”的描写加分。
请看学生习作片段:
“我的身体在音乐中律动,手指在琴键上跳跃着。阳光从玻璃窗里直射进来,照亮了整个教室,照亮了左卓。”
“阳光洒在地上,为跑道铺上了一层金沙,为我这位胜利者披上了金甲。笑容,显在我脸上,久久不容散去……”
确实,加入了环境描写,“我”的“拿手”也充分体现出来。同时小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都融入了环境中,还拥有了情境。这样的作文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二)片段练笔,突破重点
片段描写、随文练笔讲求短小、精炼、有实效,是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形式。无论是历练学生语言,还是指向语用的表达,都可以成为读写结合的生长点,并在练笔的过程中掌握习训重点。就说《北大荒的秋天》中有这样一段:“原野热闹非凡。……”这段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以及比喻、拟人修辞的运用,是学生练习的素材。针对总——分的构段方式,练习了“节日的大街好热闹啊!”“冬天真冷啊!”等片段,设计了练习:“原野热闹非凡。成片的棉花——无边的稻田——金黄的玉米——”学生的想象也很丰富,“成片的棉花就像一朵朵洁白的云朵。”“金黄的玉米像一个个将军,举着红缨枪,特别神气。”“无边的稻田就像铺了一条金毯子。”
(三)自主赏析,弥补缺失
习作素养培养的过程侧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实践中去摸索、积累和体悟,经历从认知到建构的过程。学生有层次,所以作文水平也有参差,我们可以确立共同的学习小组,将有“共识”的学生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交际圈,在新的小组中继续发散思维,更加深入地讨论,同时还要关注他人的表达。小组成员讨论、交流、赏析,从优秀的“伙伴语言”中找寻习作提升点,通过填写《伙伴共学单》将共同的目标用分层的方式呈现,并以打星数体现学习的不同程度,这样能让学生获得亲切的体验,也能产生情感的共鸣,便于仿学迁移。
三、还原生活,践行序列
叶圣陶先生说:“通常作文,胸中先有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是很自然的。”习作是学生情感表达的外现方式,也是自我体验、自我感悟的过程,最终要回归到生活。
(一)由观察到感受
鲁迅先生重视观察:“如要创作,第一须要观察。”学生最初的习作表达是从融入生活、对生活的观察开始的。比如三年级刚接触习作,多以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展开,如当天是多云天气,看到天空中漂亮的云彩进行形象化地描写,并通过合理地想象,使云彩更富有生机;如小朋友带来了一盆害羞草,就让学生通过观察、触碰,发现其独特之处并记录下来;某个学生那天生日,带来了一个大蛋糕与大家共同分享,就可以写一写吃蛋糕时的场景……一个个生活的片段,还原了生活的真实,又使学生感受到习作即是记录,习作就是生活。同时,在记录生活的过程中,发表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也会水到渠成。教师可以放手放胆让学生自由创作,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抒真情实感,找回作文的本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来进行习作。
(二)由表象到立意
表象是学生头脑中形成的感性形象。而立意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等。三、四年级习作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事物的表象,更多的是习作语言的规范和表达的技巧,但是五、六年级我们必须介入文章的立意,因为思想的深入表达会突显文章的品质。就以外貌描写为例,就有层级训练的过程。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按一定的顺序描写自己;然后让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面貌,做到“人各有貌”;最后要把人物的外貌和特点相结合来写。如下两个外貌片段就是一步步提升而成:
“我是个乐观开朗的女孩,弯弯的眉毛下有一双笑眯眯的眼睛。我有两个可爱的酒窝,笑的时候显得我的笑容特别灿烂。在我开怀大笑的同时,我那两颗大大的‘兔子型门牙’也‘蹦’了出來。”
“我有一个发达的头脑,虽然小小的,但里面装的都是智慧哦。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只要眼珠子一转,鬼点子就一个个蹦出来了。我还有一个高挺的鼻子,鼻子的下面就是一把似‘语言机关枪’的大嘴巴。”
(三)由入格到出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入格”指习作表达也有规律可循,“出格”是在模仿基础上的个性化、创意式的表达方式。如五年级下册习作4《他怎么_____了》,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习作训练要点是“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统编教材的单元选文更突显语文要素。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中,有许多表现人物内心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在习作指导过程中,选用本单元《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课文语段,品读体会神态描写的方法,再如课堂教学中提出的“情绪变化有波折”的提升点,就是来自于阅读链接《丰碑》这篇课文,学生在回顾课文的同时,也能进一步内化表现人物内心的方法,在习作输出时,其实已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了。
通过循序渐进的层级推进、序列的稳步实施,学生有想写的欲望,有会写的能力,最终有成果展现,习作素养也在“阶梯状”的习作序列中慢慢积累、愈渐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