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双减”不是一时之需,而是长久之策。在推进过程中,如何找到系统的解决方案并付诸高质量的常态行动,是中小学校面临的共同课题。减负、增效、提质,课堂是核心阵地,作业是关键环节,课后服务是有力保障。怎样打好“双减”组合拳?本期《关注》栏目,提供江苏省苏州市平江教育集团的实践“范本”。
摘 要:苏州市平江教育集团因校制宜,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坚持正确的政策导向,促进教育主体的回归;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业质量提升;加强作业设计与管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完善课后服务机制,努力让学生在学校学足学好。
关键词:“双减”路径;课堂改进;作业管理;课后服务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一线的学校和教师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明显减轻,家长、社会对于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因此,如何应对改革初期的“阵痛”,迎接教育生态的“新生”,是当前学校和教师的一项中心工作。江苏省苏州市平江教育集团(以下简称“集团”)加强观念引领,围绕课堂、作业和课后服务等要点,因校制宜破解难题,扎实推进“双减”工作。
一、 观念先导:促进教育主体的价值回归
何为教育主体?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宏观层面的教育体系来说,学校教育是主体;就中观层面的学校系统来说,教师是主体;而就微观层面的教与学关系来说,学生是主体。“双减”政策的落地,看似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小问题”,实则是关系到教育主体回归、教育价值观重塑的“大问题”。
(一) 学校主体的回归
近年来,随着校外培训机构的野蛮生长,大量资本过度涌入,教育呈现出明显的逐利化倾向,教育的基本属性受到了严峻挑战,甚至导致社会对学校教育出现了信任危机。“双减”政策的落地,是学校教育价值的理性回归,对进一步强化学校育人的主体地位,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 教师主体的回归
近年来,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跳槽至校外培训机构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薪酬待遇的问题,更是对人民教师主体性的挑战。“双减”的落地,将会进一步确立人民教师教育主体的形象。当然,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希望和要求将会更高,这就需要教师下更大功夫、投入更多精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三) 学生主体的回归
义务教育阶段,突出的问题还是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多重压力下,学生疲于奔命,缺乏主体意识和自主发展空间。“双减”政策的实施,将会更大程度地释放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尤其是在书面作业不带回家、节假日不参加校外学科培训的情况下,学生将有更多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机会。
二、 课堂改进:坚守质量提升的核心阵地
“雙减”的主阵地在学校,核心在课堂。“双减”以后,校外培训乱象得到治理,也倒逼我们聚焦课堂主阵地。在此背景下,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首要任务。
(一) 确立核心理念,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教而不学则废。“双减”之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将更加凸显。集团确立“自主学习者”的培养目标,提出培养具有“价值认同、成长心态、高阶认知、自省品质”的完整人格的学生,以此引领课堂教学改革。我们认为,只有学生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才能实现“减负不减质”的改革初衷,“双减”政策才能真正落地。
(二) 构建实践范型,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教而不实则罔。当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并不缺少理念,而是缺少行动自觉与实践转化。为了实现应教尽教、学足学好的“双减”目标,集团着力构建“自主学习者”课堂范型,提炼出“高认知”“自组织”“强互动”“优应用”四大要素,改变重教轻学、被动学习的现状,引导全体教师潜心于课堂实践,专注于教学变革,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 强化教研助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教而不研则浅。针对集团各校之间办学规模、师资结构的差异,集团建立课堂“大教研”制度。通过“先研:提出主题”“自研:课堂观察”“合研:小组讨论”“展研:大组展示”“导研:专家指导”“后研:实践改进”的“六研”闭环模式,助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实践表明,通过对“自主学习者”课堂范型和规程的不断实践和持续反思,课堂有了明显的变化。
三、 作业管理:靶向减负提质的关键环节
“双减”以后,作业原则上要在学校完成,这就对各校的作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业如何控量提质,成为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具体而言,要重新审视作业的教学价值、育人价值,在不同时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科学地设计和管理作业。
(一) 控制作业时量
集团充分发挥年级组、学科组的统筹作用,合理确定各学科作业的比例结构,建立总量监管制度,提出“有作业必限时”的要求。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要写清基本用时,由年级组统一制订作业计划,然后具体到班级,由班主任统筹调整。我们还把课后服务时段学生作业的完成率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引导教师充分关注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二) 提高作业质量
我们规定学科作业的整体结构:基础性作业占50%,拓展性作业占30%,综合性作业占20%。各个学科、班级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比如,学力优秀的学生可以增加拓展性作业和综合性作业的比例,学力较弱的学生则可以增加基础性作业的比例。对不同时段的作业,我们也提出不同的要求:课内作业体现针对性,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课后作业突出多元性,在校内完成的要体现对不同学生的分层和弹性要求,校外完成的则强调实践性,彰显探究性、跨学科、项目化特色,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 加强作业指导
我们强调,要把备课时间的三分之一用于作业设计,并在各备课组开展专题研讨和优秀作业设计展评。我们坚持作业的育人导向,即在巩固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作业的诊断、反馈、改进等功能。作业的批改和讲评,要做到有做必批、有批必改、有改必评。我们还将作业布置和课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做好个别答疑和整体答疑,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在作业的监控上,我们采取公示制度,时刻接受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四、 课后服务:推进教育公平的有力保障
“5+2”课后服务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全民教育焦虑的现状。当然,课后服务是一个新课题,没有经验可循,但总体原则是:立足学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提供多元的服务内容,形成切实可行的服务机制。
(一) 充分调研,分析学情
在课后服务启动之前,我们着力在集团各校做了三件事:一是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厘清“双减”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实施途径;二是面向学生和家长开展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三是举办家长座谈会,听取他们对于课后服务的意见和建议。这为我们制订科学合理的课后服务方案提供了依据。在实施课后服务方案过程中,我们也注重听取各方建议,及时调整和改进,促进课后服务工作持续优化。
(二) 开发课程,订制服务
根据调研情况,结合集团各校实际,我们开发了“3+N”课后服务课程。“3”即两小时的课后服务时間分为三段:第一段是“自主学习、阅读指导”,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后作业,组织答疑释惑,开展自主阅读交流等;第二段是“生活教育、动感健体”,开展安全教育,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生活技能,组织游戏活动、体能训练等;第三段是“社团活动、实践探究”,学生采用走班形式参与社团活动,开展学科实践活动、项目化学习等。“N”是指各个时段均提供丰富有选择的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三) 拓展资源,形成合力
在课后服务工作中,集团各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明确工作要求,履行服务责任,坚持不上新课、不引入学科类项目。同时,为了缓解教师工作时间过长、无法组织教师学习培训的问题,集团各校分别聘请部分退休教师、具有良好资质的校外专业人员和家长义工作为师资补充。“双减”以后,课后作业基本在校内解决,学生的校外生活如何安排?集团各校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家长参与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并与周边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机构合作,开展综合实践、项目化学习。
我们相信,随着学校管理机制和社会协同机制的不断完善,“双减”一定会成为新时代学校教育教学的新常态,真正回归学校育人的主体地位,实现每一个教师在学校应教尽教,每一位学生在学校学足学好。
(金一民,江苏省苏州市平江教育集团总校长,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著有《融通·建构》《全息学习,改变学习的面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