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州市欣欣路幼儿园 房 萍
回应是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对于幼儿的回答或反应的一种处理方式。有效的回应可以帮助幼儿拓展思维,引发思考,理清思路,建构经验,正视自我,调整完善。可是在区域游戏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对于幼儿的回应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美工区中,乐乐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了一辆炮车,当他兴奋地告诉教师时,教师却没有回应。当乐乐又提高声音说了一遍,教师还是没有回应,乐乐失望地坐了下来。
原因分析:
1.教育理念的偏差。在课程游戏化精神落地多年后,多数教师已经逐渐树立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但对于“自主”的认识却存在一定偏差,甚至认为“自主就是幼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完全忽视了教师对于幼儿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忽视了教师“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定位,将“放任、放纵”当成了“自由、自主”。
2.缺乏全面观察、掌控全局的能力。由于站位不适宜、缺少巡视、观察目的不明确、缺少理论支撑等原因,很多教师往往不能全面、及时地观察所有幼儿的行为,倾听所有幼儿的声音,不能准确解读出每位幼儿的个性化需求。
3.缺乏有效回应的能力。有的教师由于个人认知经验或教学经验有限、活动目的不明确、追求价值不清楚等原因,对于游戏中的突发事件常常感到束手无策,为了避免尴尬,许多时候就会避之不理、含糊了事。
区域游戏分享阶段,教师邀请了多位小朋友在集体前介绍自己的游戏过程与结果,每位小朋友介绍完,教师都会重复一遍同样的介绍语言“刚才他……”“你真棒”“他很厉害”……
原因分析:
1.不了解回应的目的与价值。部分教师认为重复与表扬就是回应,殊不知,回应的目的是帮助幼儿拓展思维,引发深入思考,是帮助幼儿理清思路,自主梳理,建构经验,是鼓励幼儿正视自我,不断内省、调整、完善。
2.回应经验单一。部分教师由于经验缺乏,导致回应方法单一,他们习惯用口头语言回应,忽视了神态、动作、提供支持材料等非语言回应的优势,甚至有的教师对于口头语言回应的多元方法也知之甚少。
3.缺少认真倾听、有效分析。由于教师没有提供让幼儿阐述自己想法的机会,或没有认真倾听幼儿的讲述,或没有及时有效地分析幼儿的已有水平及最近发展区,导致很多教师不能及时有效地给予回应。
建构区的鹏鹏和东东因为争抢一块积木而吵了起来,教师请他们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直到游戏结束,教师并没向他们了解问题解决的情况,在游戏评价环节更没有让他们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鹏鹏和东东感觉很失望。
原因分析:
1.回应缺少目的性。在回应前,教师没有考虑好通过回应希望幼儿获得哪些有价值的发展,因此也就不会关注回应后幼儿的自我调整情况。
2.缺少教育敏感性。由于缺乏经验等原因,导致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回应过后显现出的有价值的教育契机,也就无法适时地抓住教育契机进行生成活动。
美工区中,贝儿折“知了”时遇到了困难,反复试了多次仍没有折出,只好求助于教师。教师走过来拿起她的折纸,边折边说:“你要先……再……就可以了。”说完,教师帮贝儿把折纸折好了,贝儿高兴极了。可是,当旁边的嘟嘟遇到这个问题向贝儿求助时,贝儿说:“我也不会,是老师帮我折的,你去问老师吧!”
原因分析:
1.急功近利思想。由于怕幼儿学不会影响家长的认可、怕幼儿耽误时间拖延活动进度等原因,有的教师选择了帮幼儿做、帮幼儿回答等不恰当的回应方法来粉饰活动效果。
2.缺少有效的支持策略。有的教师由于缺乏经验,找不到能有效支持幼儿自主完成任务、解决困难的策略,而不得不采用了这种无效的回应方法。
在了解到教师有效回应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背后真正的原因后,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1.认同教师“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定位。既要尊重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追随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组织活动,又要注重自身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用科学的方法满足幼儿个性化的需要,支持幼儿获得有价值的发展。
2.耐心浇灌,静待花开。等待幼儿亲历感知体验、操作内化、迁移应用的学习过程,等待幼儿自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自主梳理建构新的知识经验体系。在等待中给予幼儿充分的独立探索、感知、思考、表达、运用的空间,在等待中全面、准确地了解幼儿的想法与需要,在适宜的时机提供恰当有效的“无形支架”,引领、支持幼儿自主、健康发展。
3.深入学习教育理论。深入学习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精神、“课程游戏化”理念及陈鹤琴、皮亚杰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为自己准确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真实需要,适宜有效地回应支持幼儿健康发展指明方向、提供保障。
1.养成“事前有规划,事后必反思”的良好习惯。活动前,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指南》精神,结合幼儿的发展现状、兴趣爱好等,预设活动的价值及有效的支持策略,预设幼儿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回应策略,预设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及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得心应手。活动后,教师应及时反思自己是否关注到了全体幼儿的需要,是否给予了他们及时、恰当、有效的回应,在回应中自己还有哪些地方可做调整使其更加完善,等等。教师经常进行及时、细致、全面的反思,不仅可以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或困惑,明确自身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树立自我完善、孜孜以求的内驱力,还可以归纳出不同情况下有效回应的时机、策略、内容,丰满相关的实践经验,激发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2.养成“勇于突破,超越自我”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有一股钻劲、一股韧劲,遇到困难时愿意静下心来学习钻研,敢于尝试挑战,遇到挫折时敢于正视自我,愿意广泛学习、接纳他人的建议,勇于突破,超越自我。
1.深入学习有效回应专业知识。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口头语言回应和非口头语言回应等常见的回应类型及其优缺点,掌握提升式回应、顺应推动回应、赏识激励回应、归纳梳理回应、追问扩思回应、评价式回应、强调性回应等多元回应方法的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才能及时针对游戏活动的实际需要,游刃有余地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适宜、有效的回应。
2.认真做好相关活动的知识储备。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也就是说,教师自身经验的丰富性能直接影响回应的有效性。教师应在活动前主动丰富自身的相关经验,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准确预测到其最近发展区,并及时抓住活动中有价值的教育契机,采取有效的回应策略帮助幼儿搭建新旧经验间的鹰架,既要游刃有余地支持幼儿梳理提升经验,又要对于游戏中的突发情况应付自如。
3.提升自身观察、倾听、解读能力。在活动中紧紧追随幼儿,以平等的身份认真倾听每个幼儿的声音,认真观察每位幼儿的行为、神态,并结合自身的理论知识,客观、全面、深入地分析幼儿言行背后的真实需要,明白幼儿所要传达的意义与理由,捕捉到幼儿思维过程中的火花,然后采取合适的回应策略。
幼儿拥有无限的潜能,教师应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与积累中使回应更加适时、适宜、有效,通过积极有效的回应激发幼儿的潜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让他们在自由、民主、开放的环境里快乐成长、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