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子豪
钢琴教育在中国已有百年历史。通过不断地学习借鉴和自我提高,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系统,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在新时代的今天,随着钢琴艺术在中国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需要有与时俱进的新教育理论来面对钢琴文化的全社会普及。“辛笛应用钢琴教学法”的孕育而生,打破了长久以来中国钢琴教育偏向于精英化的单一模式。这一教育理论注重“人本主义”精神的融合,力求创设一种适合大众的钢琴教学思维,促进各个年龄段人群对于钢琴文化及艺术理念的理解,通过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方式,使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寻求到乐趣,并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环境中,能够对钢琴文化乃至音乐文化有更为深层的教育引导作用,促进国民文化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中国的钢琴教育起始于20世纪上半叶,在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洗礼、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废待兴以及各种社会发展剧变之后,改革开放的曙光最终照亮了其发展前行之路。通过对当代钢琴教育领域的观察与思考,可将其发展环境与现状归结于两个层面:一方面,总体而言,中国钢琴教育的百年发展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代中国钢琴教育在日益频繁的中西学术交流和互联网媒体的支持下,更迎来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就专业钢琴教育领域而言,自改革开放之初,受“文革”影响的音乐学院、艺术学院及附中、附小全面恢复教学,并秉承着“择优录取”的原则,为具有优秀素养的钢琴青少年人才提供学习机会。由老、中、青三代钢琴家及教育家所组成的师资队伍,将丰富的钢琴表演及教学经验应用于专业教育领域,明确教育目的和任务,并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的革故鼎新。另一方面,在繁华背后也出现许多不容易为人所察觉的隐忧。一种音乐艺术形态的蓬勃发展,除了表面上的风生水起,更为重要的是表里如一,形成质量与数量的并驾齐驱。从这一层面来看,显然中国的钢琴教育并未真正步入成熟阶段。比如:高校钢琴专业教育在“扩招”政策下尽显疲态。师资力量不足、生源素质参差不齐、教材内容保守陈旧、各种教育体系的同化混乱、原创教学素材无法胜任教学体系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达成。同样地,在社会钢琴教育领域中,浓重的商业化气息使很多教育主体丧失了基本的教育底线,教师、家长、学生均沾染上过度的功利心理。总之,明显的“实用主义”文化色彩在整个当代钢琴教育环境中弥漫,造成了外强中干的虚假繁荣景象。更重要的是,急功近利的钢琴教育畸变,致使莘莘学子受到严重伤害,更为钢琴文化在中国的长远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人本主义”思想和教育观起源于西方哲学领域,是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和存在主义哲学为依托的。“智者学派的创始人普罗泰戈拉把人的涵义界定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因而人是自由的,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量尺,这就开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①。它反对传统教育学的标准化和“一刀切”理念,反对将教育行为机械化、非人性化。秉承着“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辛笛开始在钢琴教育领域进行一种反传统、反常规式的实践尝试,并逐渐形成了自有教育理念的严谨系统。在2015年10月举办的“中国音乐教育大会上”,上海音乐学院辛迪教授携领团队提出并倡导在钢琴教育领域施行“应用钢琴教学法”。这种具有创新性和实践价值的钢琴教育理念及具体操作方法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肯定和赞赏。2016年7月举办了首届“辛迪杯”应用钢琴大赛,依照教学法内容与目标,分为多个组别进行竞赛,有近千人报名参赛。其过程与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应用钢琴教学法”的可行性与良好教育效果。自2017年以来,星海音乐学院多次组织举办“辛笛应用钢琴考级师资培训”,稳步推进这一教学法在全国各级钢琴教育系统中的深入传导。
通过对近年来辛笛应用钢琴教学法相关理论研究、校本教材、考级制度等层面的观察与思考,就其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可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概念归纳:首先,钢琴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美育教育的范畴,其目的在于发现美、体验美、践行美的过程。因此,钢琴教育不同于其它应试教育,应以兴趣为基础,通过一种具有亲和力和温度的教育体制,使更多的国人喜爱并主动接触;其次,在诸多钢琴教育阶段中,启蒙阶段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以“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为轴心,在辛笛的应用钢琴教学法中衍生出多样化的教育特征。比如:“快乐学习”强调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感受到钢琴艺术世界的魅力,拒绝单纯的技术技巧训练造成学生启蒙阶段学习的枯燥乏味;“兴趣学习”适用于各年龄阶段的学习者,为不同需求的社会群体提供《弹儿歌学钢琴》和《钢琴即兴伴奏流行金曲88首》等特色教材。通过熟悉的歌曲作品演奏或伴奏,提升学琴的主动性和乐趣;“速成学习”主要是面向业余钢琴学生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教材体系。近年来先后出版的《世界钢琴名曲速成》《流行歌曲钢琴弹奏速成》《简谱钢琴十课速成》等书籍,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受教育者能够演奏自己喜爱的乐曲。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技术交流,使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促进双手协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获得学习体验的高效率和情感满足;“创新学习”的教育视野更加开阔,尝试运用钢琴来构建整个音乐世界。通过钢琴演奏中的体会,掌握和声、作曲、即兴伴奏等方面的知识,能够领悟到更为深奥的音乐文化理念,并具有一定的音乐创想力。由此可见,辛笛应用钢琴教学法的理论构架中,时刻保持着“人本主义”的核心地位,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欢乐的学习氛围,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并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辛笛应用钢琴教学法由理论体系、配套教材、考级制度等元素形成庞大的系统网络,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面向各级教学领域应用。在国内音乐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辛笛应用钢琴教学法及其所富含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显然有着良好的施展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并非是一味地对技术和曲目难度加强,而是需要培养学生在钢琴艺术领域的“一专多能”。“先框架教育、后细微教育;先实践参与、后传统思想融合;先业余学习、后专业深化;先感性融合,后理性学习;先培养学习兴趣,后开展专业教学”②。这其中既包含了多种技术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具有“温度”的教学方式。显然,辛迪钢琴教学法不仅能够提供充分的教育能力支撑,还凭借着“人本主义”的悉心关怀,使教育者和学生均在实践中乐于接受。
首先,“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直接反映于学生学习态度的良性转变。传统的钢琴教学,尤其以“专业”自居的综合类高校、师范院校、高职高专,对钢琴专业学生的训练模式往往较为刻板保守。教师通常会将自己曾经的求学过程复刻在教学岗位上,要求学生按部就班的进行操练。虽然一些古典钢琴练习曲和乐曲作品历经时间的淘洗,其本身的经典性毋庸置疑,但是由于其与生源水平、教育能力、教学目标之间的不对称,造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枯燥乏味,主观能动性不足。比如:成本大套的车尔尼练习曲有几百首之多,大多数内容的设计主要着眼于手指机能的训练,音乐性方面略显不足。这造成了学生在实际训练过程中的机械化,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学应付的现象。基于对这一实际现状的观察与认知,辛笛团队撰写的教材《辛笛应用钢琴基础教程》涵盖了大量的新编原创曲目。这些曲目在技术层面同样对学生有着严格的要求,但是在曲目本身的创作方面融入了更多的音乐性,特别是着重强调了隐性的中国音乐风格。在教材应用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对钢琴技术技巧训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主动性提高。这样的实践效果从一个侧面说明,只有教育者的视角时刻保持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处处为其着想,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反馈。
其次,“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使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找到更为科学的途径。在传统高校教育体制中,钢琴即兴伴奏教学领域有两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一者,有许多钢琴专业的学生虽然在演奏方面水平尚佳,但却很难胜任即兴伴奏任务,只能依赖钢琴伴奏正谱的帮助;再者,在传统教育流程中,始终坚持先学习和声理论知识,后引入钢琴即兴伴奏教学的逻辑顺序,力求以理论为先导带动实践进程,但却发现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和声理论复杂的结构使很多学生无法完全理解,将其运用到即兴伴奏中更是十分困难。可见,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并非如教育者想象的那样一蹴而就,对其熟练驾驭必须通过特定的规律和方式。辛笛认为,幼儿在学习语言的时候,是先学会简单地发音和咬字吐字之后,才慢慢理解语言的意思。所以,即兴伴奏的学习也应当从实践开始,走一条“实践出真知”的道路。在其编撰的《钢琴即兴伴奏普修教程》《辛笛应用钢琴弹唱教程》《钢琴即兴伴奏流行金曲88首》等教材中,尝试将各种类型的歌曲分门别类进行组织,不同风格的歌曲采用不同的伴奏音型,并将各种和声功能标注在谱例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快速上手,还能够举一反三,通过听感来思考和声应用的规律。使学生在兴趣引导下不断取得阶段性的自我肯定,最终快速良好完成教学目标。
当代中国正处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上升期与转型期。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教育者在不断反思以往教学活动中的经验和教训,并努力探寻着更为科学、完善、高效和与时俱进的教学新法。就钢琴教育而言,虽具有蒸蒸日上的繁荣盛况和丰硕的教育成果,但也在由上至下的传导过程中出现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陈旧、教条、偏执的教学体系致使人才培养陷入某种瓶颈,遏制了学生的求知欲,造成了人为的教育门槛。在钢琴教育不断因追求考级、考证、考学而变得功利化时,忽视了音乐教育的初心,也偏离了美育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辛笛在学生时代便广泛涉猎各种中西乐器,曾以访问学者身份公派赴美国留学,大量接触欧美音乐文化。回国后,他又在星海音乐学院先后担任和声、作曲、爵士钢琴、钢琴即兴伴奏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丰富的艺术经历和多重教学身份的转变,不仅使其经验丰富,更在此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教学问题,对钢琴教育有了更为深层的思考。厚积薄发之下所创立的“辛笛应用钢琴教学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便是钢琴教学如何能够适应各种社会群体的需求,使其有兴趣、有信心、有能力学好钢琴,并用钢琴音乐感受美的存在,抒发内心情感,获得精神满足。很明显,这就是将“人本主义”精神重新植入到钢琴教育之中,使因为种种客观因素造成的教学系统“离心”重新回归本源。从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出发,通过钢琴教育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圆满完成美育的重要使命。
注释:
①杨晰.人本主义视野下对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超越[J].现代教育科学,2012(03):67—70.
②牛嘉.《辛笛钢琴教学法》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作家天地,2021(10):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