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栏目主持人 王长远
2018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19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进入新时代,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美育成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推进美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着力提升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教师的质量直接决定教育的质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小学美术教师的配置情况得到较大提升和改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中小学校依然面临专业美术教师师资不足的问题。由于受编制配额及待遇影响,一些地区美术教师缺编与流失现象严重。许多兼职教师无法胜任美术教育的深度教学,一些专任教师的教师基本功整体水平偏低,美术教育质量提升成为难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保障美术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水平。
各地普遍存在中小学美术教师评优晋级滞后于文化课教师的情况,在评选“三级三类”骨干教师的校级推荐中往往也处于劣势。在评优晋级推荐的实际操作中,各校常常生搬硬套文化课的评价办法,这种评价办法有不少项目与美术学科的特征不相符合,不适合对美术教师进行评价和计分。而美术学科教师取得的各类竞赛成绩、美术展览成果、美化校园等方面所做的贡献(设计宣传栏、板报)等,却不能计入评优推荐的考核成绩。长此以往,不利于美术教师的成长,也容易造成优秀美术教师的流失。
同时,各地中小学对美术教师的工作安排存在超量、超专业、超计划、超内容或随意派遣的情况。除承担本岗位满工作量的美术教学任务之外,中小学美术教师还会承担学校各类行政杂务,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因此,要制定符合美术教师工作特点的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提高美术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和获得感,充分调动美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工作热情。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偏远地区的投入,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水平。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中小学校美术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校本课题难以对应学校实际,不能起到以教研改进教学的作用。有部分教师只是为评职称而参与课题和教研,未能充分调动教师教研的主动性、积极性。
从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构成来看,教师主要源自美术教育类专业,部分来自非师范类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专业。这两种教师来源在教学实施上各有利弊。美术教育类专业教师的特征是不同美术门类基本都接触过,但都处于“蜻蜓点水”的程度,这类教师综合能力较强,但学识学养深度不足。出自非师范类具有专业特征的美术教师,在单一美术门类上可能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准和专业研究水准,然而综合素质又相对欠缺,有的教师对“旁系”专业几乎一无所知。这样的教师专业结构,造成了中小学美术教师素养整体单一、薄弱,知识与技能积累不够,研究教学深度不够等问题。
在学校教学中,一些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单一的美术技能技巧层面,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加强美术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就成为学校的重要任务。一方面需要教师加强自我修炼,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同时,可以通过教学观摩,学习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从而丰富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需要指出的是,现在,各种各样的培训很多,但对美术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满足他们的现实和个体需求。教师培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让教师自主选择培训方式和内容,提高美术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另外,教研是提高美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各地应首先加强县(区)教研机构美术教研员的配备,提高美术教研员的专业指导力和专业引领力,在此基础上,组织实施因地制宜、切实有效的教研活动,不断提升学校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一般来说,美术教师相对较少,规模小的学校很难开展教研团体活动,教研员可以针对当地美术教师的现状,建立美术教研共同体,通过联片教研、网络教研、主题教研等多种形式,让不同学校的美术教师相互切磋,从而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区域美术教师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学校美术教育质量普遍不如城区,一些地方美术教师配备严重不足,一些学校呈现出主科教师超编而美术教师不足的现象。因此,加强农村中小学美术师资队伍建设,是农村美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是要解决“没人教”问题。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在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以上配备学历达标的专任美术教师,中心校以下的小学或教学点,力求配备一专多能的兼职教师。
二是要解决“非专业”上课问题。一些县(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基本满员,甚至超编。让新分配的美术专业教师直接到教学一线几乎不可能,只有等待自然减员。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以适当的行政手段加以调控,增加美术学科师资数量,让专业美术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同时,要合理调配和利用现有的师资资源,使有限的师资在学科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是要解决“留得住”问题。美术人才的培养费用较高,加之美术的发展和成才与经济条件、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导致一些高校毕业生不愿意去农村任教,担心在农村工作,其自身价值难以实现。这就需要农村中小学校为美术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环境,在生活上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照顾,在学习上给予尽可能多的进修机会,使之能“下得去”,又能“留得住”“教得好”。
四是行“走教”之路,让师资共享。让一部分专任美术教师“走教”到偏远学校进行教学,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可以聘请“有专长”的人兼职任教。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应政策,邀请具有美术专长的民间艺人到学校兼职任教,从而解决因缺乏美术教师而无法开课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加强在美术教学器材方面的投入力度,专用教室的数量逐年增加。然而,仍有少数学校不够重视,未设立艺术部室,表明部分学校校长对艺术部室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有部分学校为了扩大办学规模,挤占艺术部室。从客观配置而言,美术专用教室数量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且大多数学校不具备展厅,即便具备条件设施的学校,专用教室的使用率也并不乐观,有些成为迎检的摆设。
各级政府要依法通过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将学生课外美术实践活动、教学教研、美术交流培训、民间美术进校园等经费支出纳入年度经费预算。市、县(区)教育、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和学校要加强项目与资金统筹,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术设施标准化建设,建设一批符合标准、满足美术教育教学和活动需求的功能教室和活动场馆。重点加强农村学校美术专用教室建设和教学仪器的配备。鼓励各县(区)筹措资金对农村中小学校美育走教、支教教师给予专项补贴。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的“硬件”建设,利用有限的教育资金,购置各类美术教学器材,使学校的美术器材配备上规模、上档次,使之基本达到部颁“艺术器材配备标准”。
在教育资金相对困难的情况下,我们要切实改变“等、靠、要”的思维模式,因地制宜,积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提供和改善学校的软件和硬件;另一方面,学校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具有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充实校本教材,自制乡土器材,弥补美术器材的不足,全面推动中小学城乡美术教育均衡发展和稳步提升。
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决定了中小学校普遍存在对美术课程重视度不够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一些中小学校不按规定开足开齐课程,尤其是在毕业班,如六年级、九年级、高二、高三,大多数学校选择不再开设美术课,部分地区的高中基本不开设美术普及课程。各类考试前,美术课被文化课教师直接占用。美术教育教学停留在应试的选修类科目,致使高中美术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趋于停滞,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全面,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在义务教育阶段,即使没有高考的升学压力,学校仍以所谓的艺术特色为主导,忽略了整本教材的教授,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甚至没有美术教材,课时被挤占情况较为严重,有少部分学校美术课根本没有列入课表、没有开设美术课,美术教师被抽调从事其他工作等。
中小学美术课程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要开足开齐上好。小学阶段美术课程每周2节;初中阶段美术课程每周1节;高中阶段开齐美术类必修课程,累计不少于108节。任何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美术课,小学、初中、高中毕业年级不得擅自减少美术课时。
同时,学校和家长要充分认识到美术课程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中的重要作用,破除学校和家长对美术课的偏见和误解,使美术课真正得以落实。
中小学校要在开设国家规定的美术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当地丰富的人文资源,开发增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课程或教学模块,开发校本教材和课程,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展示,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美术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中小学美术教育要注重美术课程和活动的育人功能,通过传授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学校可以组建美术社团,激发学生的美术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和格调。普通高中学校要保证必修课程中美术领域课程的开设与义务教育阶段衔接,满足学生美术爱好和特长发展需要,体现课程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学生的人文视野。有条件的学校还应结合实际开设美术选修课程,积极开展学生艺术社团活动。
一是发挥少年宫、校外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场所的功能,开设书法、绘画、民间工艺等多种课程和艺术类活动项目,营造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挖掘社会公共资源,利用美术场馆、历史遗迹等分批分次创建中小学美术教育基地,坚持公益性原则,服务师生参与美术实践活动。
二是鼓励和支持专业美术团体、非专业的高水平美术社团有计划地开展民间艺术进校园活动。请美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进校园举办专题美育讲座、开设美术课程、成立相关工作室等。让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同时,提高文化修养,增强文化自信。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在充分认识美术教育重要作用的同时,要面对和理性分析中小学美术教育现存的问题,切实探索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和策略,从而推动中小学美术教育长期稳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