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澹宁 陈 敏
“重要窗口”建设背景下高校数字治理体系构建的研究
吴澹宁1陈敏2
(1.浙江音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4;2.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2)
在建设“重要窗口”的过程中,以国内“双一流”高校信息化服务项目和数字化治理方案为调研对象,采用内容分析与访谈调查的方式,文章总结归纳优秀案例和成功经验,研究高校数字治理的要素构成、实施路径、权责体系、技术保障等诸多问题。基于数字治理与数据治理的理解辨析,从制度政策、组织形态、文化培育、成熟度模型等方面,讨论如何构建适应于高等教育的数字治理体系,以期探索出一条师生共同参与、注重基层建设的数字治理新路径。
“重要窗口”;数字治理;智慧校园;治理体系
201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智慧社会”被正式写入十九大报告[1]。同时,“最多跑一次”改革亮点纷呈、硕果累累,实现了政务服务从“部门分工办”“窗口集中办”“一证简化办”“无证刷脸办”“网上自助办”到“掌上移动办”的不断迭代升级[2],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构建了“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的数据治理新模式,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给予浙江工作充分肯定、特别指引,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重要窗口”建设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新时代”是现实背景,必须把握时代脉搏,生动展现新时代的中国风采;“全面展示”是内在要求,不仅展现物质性的成就,更要展示制度性的成果、气质性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核心要义,以省域层面的实践探索,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重要窗口”是功能定位,全省各行各业都要承担起职责使命,为国际社会感知中国形象、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提供一个“重要窗口”[3]。
伴随信息技术和人类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全球数据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海量化汇聚的特点,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高校作为重要的知识传播和学术研究机构,每年产生的数据资源种类繁多、形态多样,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多元化、隐性价值信息[4]。发掘出数据间的关联特征及其反映的客观规律,构建大学的数字治理体系,培育干部的数字治理能力,从而支撑教学与科研管理的科学决策,推动高等教育和文化传承向智慧化方向发展,是新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所以,基于“智慧社会”的新视角,高等院校不仅应积极探求贯彻“互联网+”“智慧校园”等理念的发展新路径,更要深切领会和学习当前“重要窗口”建设的深刻内涵,以走在前列的意识全面推进高校管理与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数据治理是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产生,大数据具有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低价值密度)、Veracity(真实性)的5V特性,并且呈现出交互性、关联性等社会属性。有学者认为,数据治理是对数据资产行使权力和控制的活动集合[5];也有学者认为数据治理是指搭建数据资源开发共享平台,通过分析、挖掘等手段,将数据整合转化为可视化、易交互的形式传递给用户,并为精准化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与数据保障[6]。高校数据治理,是依靠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建立一套与管理机制相结合的体系框架,实现教育数据的可持续管理与利用,包括数据的发现、存储、呈现和增值[7]。
数字治理诞生于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之后,广义上是一种社会组织及其活动的形式,涉及对经济和社会资源的整体治理,狭义上是指在政府与公民、企业的社会互动和内部运行中运用信息技术,易化管理事务的处理程序,提高组织运行的民主化程度,构建融合信息技术与多元主体参与的综合治理体系[8]。这意味着管理权力由机构中心向以公民为中心转变,增进了各主体之间的开放互动,实现了对组织内部的“赋能”和外部公众的“赋权”,使公众参与到机构决策过程中来,促使机构管理走向服务型与整体智治。数字治理,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性概念,而是反映了治理理念的价值性概念,既存在着对技术应用的智能要求,又涵盖了对治理价值和过程矛盾的协调统一[9]。
数字治理与数据治理在本质上相一致,二者具有同构性,但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从治理对象看,数字治理包含了数据治理、内容治理、数据管治等多部分,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范畴[9];在治理核心上,数字治理以公民参与为核心,政府提供治理框架,模糊治理者与受众的界限,数据治理则以政府决策为核心,公民共享治理过程中的信息资源;在内容上,数字治理突出治理资源的数字化,在治理过程中进行数字归档与保存,实现数字资产的管理与利用,数据治理重视在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持续管理与利用,解决传统管理中的数据割据现象;从适用领域看,数字治理适用于各个领域,数据治理更适合于科学领域。简言之,数字治理强调治理理念革新,数据治理关注技术辅助决策。
“十三五”期间,国内高校紧跟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步伐,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的高度,陆续建立了涵盖人事、学工、教学、科研、资产等各方面工作的数据中心和服务平台。本次调研选取了20余所具有代表性的“双一流”高校,以各高校信息化服务项目和数字化治理方案为分析对象,通过线上沟通和线下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同各高校数字化改革专班、信息中心等职能部门,就数字治理要素构成、实施路径、权责体系、技术保障等诸多问题开展深入研讨,总结归纳了其中的优秀案例和成功经验。
目前,信息化环境中一般都有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供各应用系统使用,但授权多由各应用系统自己管理。统一身份认证的目的,是使分布在机构内部不同系统的认证程序集中起来,通过一个公用的认证系统管理和验证用户身份。在统一认证平台上认证的用户将获得一个证书,其后在信任该证书的各个系统上可自由访问,无需多次登录。但是,经典统一认证产品只聚焦于解决“认证”问题,无法满足“互联网+”环境下智慧校园建设的需要[10]。
2020年,南京理工大学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建设了面向下一代高校智慧校园场景的数据中台。智慧校园数据中台集鉴证、赋信、授权、安全等功能为一体,按需管理和使用数据信息,有助于提高信息安全管控水平。数据中台在完成用户鉴证后,按照需要对系统赋于相关信息,并以API形式开放相关接口,由用户自主干预和管理授权。同时,数据中台会开放学校各种用户信息能力,构建新的业务场景。例如,一方面,做好与微信、微博等大用户平台的互联互通,提升用户体验与品牌形象;另一方面,链接跨国身份联盟组织(eduGAIN),解决教育科研网资源共享和区域性图书馆馆际互通等问题。
自2018年起,华中科技大学梳理了34个部门的250多项办事清单,分批次实现了147项业务流程的线上办理和27种业务材料的自助获取,初步建成了界面整合、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校园服务体系,2020年日均使用量近3000人次,践行“谁找都一样,找谁都一样”的服务理念[11]。
华中科技大学师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通过与各系统基础数据库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个人基础信息自动填充,师生每次只需通过刷脸便能调取所用填表数据,解决“填表繁、反复填”的痛点。在企业微信号“华中大微校园”中设立了“师生服务中心”入口,将所有办事流程掌上化,可在移动端在线提交办理、审批、处理,所有流程的办理节点系统都会发送待办通知,帮助师生实时追踪和监督办事进度。所有流程办结后,申请人可根据事项办理的实际体验,对工作人员及部门的办理效率和服务态度进行匿名评价,评价结果将对外公布,定期报送上级职能部门。最后,为了进一步规范优化各类服务流程,连续开展了三界流程设计与再造竞赛,明确部门之间的权责界限,使师生真正参与到学校的运行和管理中。
作为交互技术的实际应用之一,苹果Siri在智能服务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使用者可通过声控输入拨打电话、播放音乐,还能搜寻餐厅、电影院等生活信息,也可以直接订位订票、收看评论。近年来,随着中文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的蓬勃发展,智能虚拟助手在教育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设计开发了一款适应于智慧校园发展趋势的智能虚拟助手。
智能虚拟助手创立于知识库基础之上,通过已训练的神经网络模型使之具有对问句的意图识别能力。如果在知识库中找到与问句意图一致的问题,则返回答案;对于未能识别的问题,将无缝切换至人工服务,持续学习人机对话以补充现有知识库。它支持多渠道多应用的集成接入,实行一问一答和多轮对话的两种会话模式,具有很强的交互性与拓展性,有效补足了现有信息查询服务的效率低下、用户体验差等短板。例如,对于公共信息类检索问题,智能虚拟助手采用多轮对话的智能应答方式(区别于FAQ咨询的一问一答模式),同时为校园公共服务提供快速向导服务,教室使用、教学日历、预约事务等常规查询频率超过日均10000人次。
2020年3月,浙江省发布《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工作方案》,即“教育大脑”工程。方案要求营造以人为核心的数字学习新环境,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应用新生态,整体推动教育治理要素空间化,实现感知、服务、管理、决策、监督、协同等各方面治理能力融合发展[12]。中国美术学院数字化改革专班深入学习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精神,结合本校业务和数字化建设现状,构筑基于数据互联、应用融合的数字化驾驶舱,发挥艺术类高校的社会美育功能。
美育驾驶舱项目,分以下几方面逐次推进:(1)全面对接“教育大脑”,即对接组织中枢、应用中枢和数据中枢,打破校内外业务系统屏障,融通公安、人社、外事等业务数据,为学生培养、教师发展实现闭环管理和主动服务。(2)加快建设“国美云”,搭建众筹式的混合服务云,涵盖软硬件部署、作业执行、运行监控、结果可视化等功能,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运行成本。(3)抓紧完善“艺术魔方”,创建智慧教学AI能力中心,实现教育教学服务能力与智慧校园服务需求的链接和集中管理。(4)切实打造美育标杆,通过线上艺术互动平台展示师生个人作品,实现知识沉淀和记忆留痕,扩大美学影响,唤起文化自信。
高校数字治理需建立在以智慧校园为依托的组织架构之上,聚焦提升不同主体利用数字资源的综合能力,强调引导和规范智慧教育形态下的治理行为,注重协调各种组织模式的灵活性和包容性[13]。因此,结合此次调研成果,本文尝试从制度政策、组织形态、文化培育、成熟度模型方面,讨论如何构建适应于高等教育的数字治理体系,以期探索出一条师生共同参与、注重基层建设的数字治理新路径。
形成稳定的制度体系,平衡不同主体的利益结构,是当前各领域治理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13]。显然,这既需要以全局眼光思考数字化治理的全生命周期,也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原则框架、建设路径、总体架构,保证任务计划能够分阶段地有序推进。因而,数字治理首先应制定战略规划,描述各治理组件间的逻辑关系,绘制各主体认同并为之奋斗的共同愿景。国内高校应充分借鉴公共服务领域的成功经验,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三个维度规划和设计校域治理总体方案。例如,第一阶段,重点厘清数字治理的具体需求;第二阶段,成立数字治理委员会及下属机构,制定具体政策和审批流程;第三阶段,启动和实践数字治理,确定成熟度模型来衡量治理成效。
只有建立完备的组织架构,才能在体制机制上保障数字治理行为的落地落实。从国内外大学的实践案例来看,应成立数字治理委员会作为常设机构,同时下设过程事项委员会、机构数据委员会、数据标准委员会等下属机构[14]。从职能上理解,高校数字治理的组织架构可分为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管理。数字治理委员会作为决策机构,在这个组织中处于核心地位,负责顶层规划与重大事项决议,统筹协调各下属部门间的关系。在具体执行中,以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科学研究、对外交流等常见业务为主题,形成分级治理模块。最后,制定科学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打破数据壁垒,促进各治理主体的主动参与和评价反馈。
高校教育治理转型,主要体现在治理思维的转变。当前,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学校管理层对数字治理的认识也处于起步阶段,对数字治理缺乏整体视野[14]。如何提高高校管理层(尤其是广大师生员工)的数字治理意识,值得深入讨论。具体而言,应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数字化治理能力的教育与引导,在开放治理资源的基础上激发不同主体的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还要积极营造数字治理氛围,注重自上而下的数字治理理念推广,将数字治理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比如,通过定期召开会议、研讨、宣传等形式,提高教职工及学生的数字治理意识,鼓励组建师生评议会等数字治理的实践活动,将治理意识培育贯穿到校务服务和管理中。
借助数字治理成熟度模型,可以找到数字治理中的薄弱环节,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高数字治理水平。根据传统的系统成熟度模型定义,高校数字治理成熟度模型可包含4个阶段(即未评估阶段、实践阶段、发展阶段、优化阶段)和5大要素(即项目意识、标准和使用、治理质量、数据完整度、技术和工具)。以美国普渡大学为例,将4个阶段定为成熟度评价矩阵的横向量,5大要素设为矩阵的纵向量,组成本校的数字治理成熟度模型,评估不同时期的数字治理成效,促进组织内部执行与监督的动态约束,防止治理行为偏离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发展轨道[15]。
本文立足于“双一流”高校数字化改革案例经验的广泛调研,致力于将数字治理框架引入大学校园,着眼于设计适应于高等教育办学现状与发展目标的数字治理体系,以期能为浙江音乐学院未来数字化转型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为实现浙江音乐学院早日建成“高水平一流音乐学院”添砖加瓦。
[1]龙军,向宏华. 智慧社会视角下的智慧图书馆服务策略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2): 12-17.
[2]浙里改. “浙”就是“最多跑一次”[N]. 浙江日报,2019-12-26(01).
[3]人民网.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的决议[EB/OL]. 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628/c64387-31761011.html,2021-09-19.
[4]吴澹宁,陈敏.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年度阅读报告调查研究[J].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0(4): 58-62.
[5]施天行,张寅,王晓丽. 浦东新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治理现状[J]. 中国数字医学,2016,11(9): 103-105.
[6]唐斯斯,刘叶婷. 以“数据治理”推动政府治理创新[J]. 中国发展观察,2014(5): 32-34.
[7]祝智庭,陈丹. 数字治理:智慧学习新素养[J]. 电化教育研究,2014,35(9): 9-17.
[8]徐晓林,刘勇. 数字治理对城市政府善治的影响研究[J]. 公共管理学报,2006(1): 13-20,107-108.
[9]黄建伟,陈玲玲. 国内数字治理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 理论与改革,2019(1): 86-95.
[10] 陈鸿. 数字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2013.
[11] 王士贤,朱鲁斌. 治理现代化视角下高校“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21(11): 45-49.
[12] 浙江省人民政府网. “教育魔方”怎么拼?浙江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工作方案来了[EB/OL]. http://www.zj.gov.cn/ art/2021/3/18/art_1229417725_59086836.html,2021-09-19.
[13] 鲍静,贾开. 数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原则、框架与要素[J]. 政治学研究,2019(3): 23-32,125-126.
[14] 刘晓东,丁国勇. 美国一流大学数据治理的研究与启示——以范德堡大学为例[J]. 江苏高教,2020(3): 120-124.
[15] 彭雪涛. 美国高校数据治理及其借鉴[J]. 电化教育研究,2017,38(6): 76-81.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Governance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mportant Window" Constru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mportant window" in the new journey, with the domestic "double first-clas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digital control schem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ith the method of content analysis and interview investigation, summarized outstanding cases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s, research the elements of digital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the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system, technical support, and many other problems.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and discrimination of digital governance and data governa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construct a digital governance system suitable for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system policy, organization form, culture cultivation, maturity model, etc., in order to explore a new path of digital governance that teachers and students participate together and pay attention to grassroots construction.
"important window"; digital governance; smart campus; governance system
G642
A
1008-1151(2022)06-0204-04
2022-03-20
浙江音乐学院科研项目课题“ ‘重要窗口’建设背景下高校数字治理体系构建的研究”(fzgh202101)。
吴澹宁(1987-),浙江音乐学院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数据分析与管理、数字治理、知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