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对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不良行为的干预效果研究

2022-08-05 10:33:20唐雅婷朱晓茜甘易翘黄丽娟
大众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品行障碍常规

唐雅婷 朱晓茜 甘易翘 黄丽娟

综合护理对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不良行为的干预效果研究

唐雅婷朱晓茜甘易翘黄丽娟

(广西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01)

目的:研究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中实施综合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从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的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中抽取60例,以随机方式进行分两组,每组30例,综合组采取综合护理,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方法,评价对比护理效果。结果:综合组患者健康知识了解度与常规组对比,有对比优势性(<0.05),护理后,综合组不良心理评分相比常规组更低(<0.05),综合组护理依从性、护理满意度与常规组比较更高(<0.05),护理后,综合组与常规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相比,综合组评分更高(<0.05)。结论:应用综合护理对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可促进患者了解健康知识,改善疾病症状。

儿童青少年;综合护理;品行障碍;不良行为

引言

品行障碍一般为儿童青少年产生持久反复,与年龄适应的社会规范、道德准则不符以及危害公众利益相关行为,对儿童青少年自身健康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秩序造成影响。近几年,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疾病发生率逐年上升,社会上对于此疾病的治疗较为重视。品行障碍患者一般存在抑郁、焦虑、烦躁、绝望等负性心理,部分患者会存在自杀倾向,这些负面消极情绪会对临床治疗效果产生较大影响,使患者产生较大的身体负担,同时也危害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因此,临床应更加重视患者的临床护理。本次对于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于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的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进行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每组30例。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诊断标准;(2)患者家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不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

常规组入组患者最大年龄16岁,最小年龄10岁,平均12.84±0.06岁,男患16例、女患为14例;综合组入组患者最大年龄16岁,最小年龄11岁,平均13.92±0.11岁,男患17例、女患为13例,对于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学软件对比为>0.05,为成功分组。

1.2 方法

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实施相关检查,并实现合理饮食计划制定,使患者能够科学合理饮食,同时,向患者介绍实施责任护士、主治医师、病房环境,使患者能够降低对于医院的陌生感,针对患者的情绪及心理状态进行观察,适当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一般的常规护理。

综合组在常规干预措施基础上为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服务,步骤如下。

(1)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在患者住院治疗过程中,找出其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不断分析及归纳整理,并为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制定,与患者多交流、多接触,积极鼓励患者能够有效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对患者的心中想法及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并将此作为根据,为患者实施针对性指导、鼓励、建议等,及时开导患者,使患者能够提高对于护理人员的依赖感及信任感,使患者能够乐于向其倾诉。

(2)了解及掌握家庭环境:护理人员需要在护理患者治疗过程中,了解其家庭背景状况,从家庭环境着手,分析患者产生品行障碍疾病的原因,同时促进患者能够积极沟通,并帮助患者实施人际关系建设,鼓励患者能够积极与人群接触,并能够广交朋友。

(3)健康教育: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对于患者的行为、疾病认知进行全面了解,同时,在此基础上实施问题分析,找出其中的错误认知观点,为患者实施品行障碍疾病内容介绍,使患者能够加深印象,并对自身的错误思想观念进行及时纠正,能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进行临床护理及治疗。

(4)矫正行为护理:如存在不良行为时,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及时矫正,并针对患者正确性行为给予鼓励措施,帮助患者实施正向行为强化,护理人员需要在护理过程中引导患者能够挖掘自身优点,帮助患者实施人格重塑。

(5)鼓励式护理:品行障碍疾病治疗过程较为漫长,除了为患者实施临床有效治疗及护理外,家庭护理在其中至关重要。家长的不良行为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较大影响,品行障碍患者由于家庭环境较差,必须建立家庭护理模式,积极改善患者对于家庭的印象。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细心观察患者的各项行为,并对其正向行进行积极鼓励与肯定,避免不分青红皂白对于患者进行责骂,同时,应对患者的动机进行分析,适当时机为其进行有效教育及鼓励。品行障碍患者大部分具备精力旺盛的特点,因此,日常生活中,家长需要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引导其完成各类竞技性质锻炼,此种方式能够引导患者消耗过盛体能,增强亲子间的感情,使患者能够感受家庭温暖,提升治疗效果。

(6)情绪发泄护理:护理人员需要鼓励患者在存在问题时能够将心中委屈、不满及愤怒有效发泄,并向其最信任的父母、朋友或老师进行倾诉,使患者在获得他人的安慰鼓励后,能够有效缓解情绪并保持平和,对于部分委屈可进行电话联系或写信等方式实施倾诉,提升应用效果。

(7)认知正向引导:品行障碍的儿童青少年往往存在认知缺陷,可以帮助和引导患者学习一些交流、解决问题、情绪控制等方面的技巧。在降低反社会行为和增强正社会行为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也可实施一些认知干预的计划,如社会技能训,训练和学习技能训练计划以改善伙伴关系,提高学习成绩,增强患者的自尊心,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不良行为。同时要注意常常给予这些患者爱心,及时鼓励他们的微小进步,逐步矫正认知偏差,根据患者的爱好与兴趣,循循善诱,将兴趣引导到有益于身心的方面来,引导心理健康发展。

(8)意识控制指导:护理人员需要引导患者能够实施自我意识调节,由于大部分患者在发生冲突环境中会产生发怒情绪,尤其在对方先犯错的情况下,需要引导患者随时保持意识清醒,避免发火及动手,引导患者可在心中默念数字,并回忆父母及教师教导的话语,提醒自己切勿冲动,减轻愤怒情绪。

(9)注意力转移:患者情绪较为激动时,护理人员需要引导其能够转移注意力,使患者关注自身较为感兴趣的事或人,帮助患者有效缓解情绪,使其能够减轻自身的报复心理,快速忘记不开心的事情。

(10)情绪升华: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实施情绪转移,将情绪转换为力量,尽自己所能做好事情,积极学习各类知识,提升自身能力,实现社会价值。

1.3 观察指标

观察研究护理指标如下:患者健康知识了解度、护理前后不良心理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护理依从性。不良心理评分通过焦虑、抑郁评价表进行评分,评分与患者心理健康呈负相关。患者健康知识了解度采用调查问卷实施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分为情绪调节、自我认知、社会交往、自理能力、亲情交流。应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表,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价,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代表患者具备较高的生活质量,评价内容共分为社交功能、不良情况、情绪状态、躯体活动、家庭关系五个方面。对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问卷,对于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进行评价评分,分为不满意、满意、很满意,在相应选项后打“√”。护理满意度=(总例数-不满意数)/总例数×100%。护理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一般依从、不依从。完全依从: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对于护理无排斥;一般依从:患者可配合临床护理,部分护理指导不能执行;不依从:对于护理人员的护理指导及相关工作完全排斥。护理依从率=(总数-不依从数)/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综合护理干预指标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检验分析,患者健康知识了解度、护理满意度、护理依从性采取(n,%)进行表示,实施卡方检验,检验护理前后不良心理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方法表示,检验为<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了解度比较

综合组患者健康知识了解度对比常规组,比对优势性较为明显(<0.05),如表1所示。

表1 综合组、常规组患者健康知识了解度比较(n,%)

2.2 两组护理前后不良心理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不良心理评分相似(>0.05),护理后,综合组不良心理评分相比常规组更低,存在统计学对比意义(<0.05),如表2所示。

表2 综合组、常规组护理前后不良心理评分比较(±;分)

表2 综合组、常规组护理前后不良心理评分比较(±;分)

组别时间焦虑分数抑郁分数 常规组(n=30)护理前73.37±4.2671.42±4.27 护理后55.33±3.4154.13±3.41 综合组(n=30)护理前73.42±4.3271.41±4.28 护理后36.14±3.4731.25±3.42 t/P常规组(护理前后)18.1078/0.000017.3302/0.0000 t/P综合组(护理前后)36.8506/0.000040.1501/0.0000 t/P组间值(护理后)21.6046/0.000025.9384/0.0000

2.3 两组护理依从性比对结果

综合组依从性对比常规组,综合组具备较强的护理依从性,两组对比有差异(<0.05),如表3所示。

表3 常规组及综合组依从性比对结果(n,%)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

对于综合组、常规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进行分析,综合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相对较高,有统计学对比意义(<0.05),如表4所示。

表4 综合组、常规组护理满意度结果(n,%)

2.5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对

护理前,对比两组患者社交功能、不良情况、情绪状态、躯体活动、家庭关系等评分,两组分数均较低(P>0.05),护理后,综合组与常规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相比,综合组评分均高于常规组(<0.05),如表5所示。

表5 综合组、常规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对(±;分)

表5 综合组、常规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对(±;分)

组别时间社交功能不良情况情绪状态躯体活动家庭关系 常规组护理前41.43±11.5242.42±11.3442.43±11.4241.41±11.3742.44±11.37 (n=30)护理后51.70±23.4551.42±11.4153.38±12.5764.42±11.7362.71±10.38 综合组护理前42.42±11.3041.43±11.5741.12±11.3642.46±11.3542.47±11.34 (n=30)护理后78.29±22.3275.32±11.2578.37±12.2184.32±12.7487.58±10.47 t/P常规组(护理前后)2.1530/0.03553.0643/0.00333.5315/0.00087.7149/0.00007.2114/0.0000 t/P综合组(护理前后)7.8532/0.000011.5024/0.000012.2338/0.000013.4374/0.000016.0084/0.0000 t/P组间值(护理后)4.4986/0.00008.1696/0.00007.8108/0.00006.2940/0.00009.2393/0.0000

3 讨论

品行障碍重要为18岁以下青少年存在一种问题行为,同时,此种问题行为背离社会规范及社会基本准则,为相对个体社会化的不良结果。而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的发病原因相对复杂,患者会表现出偷盗、打架、攻击、逃学、欺诈、撒谎等相关问题,这些问题并非为单纯临床问题,属于广泛存在的社会问题。相比于同龄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具备较差的心理状态,相关调查中发现,由于该部分儿童青少年家庭不健全、缺失父母宠爱,会引发其产生品行障碍。这些因素会使患者提高对于社会的报复欲望,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不良心理问题应足够引起临床重视,引导家庭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帮助患者能够全面接受临床治疗,实现不良行为改善,使患者治疗预后[1,2]。

临床护理措施应用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应用综合护理方式为患者实施护理,此护理模式相比于单纯常规护理,能够使护理内容更加具备针对性、全面性,护理人员能够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行为变化进行重点关注,同时,帮助患者实现情感呵护、纠正不良行为,使患者能够实现正向情感强化,纠正错误认知,实施积极情绪培养,转变人或事的态度,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3-5]。

相关调查中发现,青少年品行障碍临床发病率近几年表现出上升趋势。其中12~15岁的青少年中发病率较高,品行障碍一般为18岁以下的青少年产生反复持久性违反与年龄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准则。主要特征为具备反复及持久的反社会性及攻击性,存在危害公共利益以及侵犯他人等行为。例如盗窃、说谎、离家出走、逃学等,此类患者通常具备恐惧、抑郁、焦虑、自杀等不良情绪及行为,会对患者的治疗及临床恢复产生一定影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健康。

青少年品行障碍为涉及内容较为广泛、复杂的社会问题。青少年品行障碍并非为单纯性医疗问题,患者心理状况相比同龄青少年较差,因此,对就诊及遣送收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导致患者出现此种状况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1)缺失家庭亲情:在患者生活当中由于缺乏父母关怀,或不具备健全的家庭环境,使患者出现吸烟、逃学、喝酒、流浪等不良社会行为。

(2)父母管教不当:父母情感粗糙、态度卑劣、文化层次较低,会对于孩子的管教产生偏激行为,引发较多家庭矛盾及冲突,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导致其出现反社会行为。

(3)社会环境:学校文化、生活事件等因素通常涉及青少年生长及生活,会对其道德品质形成及塑造产生较大影响。如其经常与刑满释放人员、社会小混混、酒吧及夜总会人员厮混,会被其利用及影响,并产生负性人格,对其心理及行为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4)缺乏社会关心:临床资料分析发现,部分流落在社会上的少年会存在情绪不安、攻击、冷酷等症状,通常会引发其产生较强的报复欲望。

本文研究显示,综合组患者健康知识了解度(情绪调节93.33%、自我认知93.33%、社会交往100.00%、自理能力93.33%、亲情交流96.67%)对比常规组,有较强对比优势性(<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不良心理评分(焦虑分数、抑郁分数:73.37±4.26、71.42±4.27,73.42±4.32、71.41±4.28)相似(>0.05),护理后,综合组不良心理评分(36.14±3.47、31.25±3.42)低于常规组,对比意义显著(<0.05),综合组依从性为93.33%,对比常规组56.67%,综合组依从性偏高,具备对比意义(<0.05),综合组、常规组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对比显示,综合组患者护理满意度100.00%显著高于常规组53.33%,存在统计学对比意义(<0.05),护理前,对比两组患者社交功能、不良情况、情绪状态、躯体活动、家庭关系等评分,两组分数无统计学意义(>0.05),护理后,综合组生活质量评分(75.32±11.25分、78.37±12.21分、84.32±12.74分、87.58±10.47分)与常规组生活质量评分(51.70±23.45分、51.42±11.41分、53.38±12.57分、64.42±11.73分、62.71±10.38分)相比,综合组评分更高(<0.05)。

4 结束语

经过本次研究可发现,利用综合护理科技及改善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症状,能够使患者改善不良心理,有利于帮助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实现负性心理改善,并对其不良行为进行纠正。

[1]杨莉.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2017—2019年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0,34(7): 594-601.

[2]李爱文,曾婷,李红辉. 应用整合心理行为干预学龄前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效果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7): 2134-2136.

[3]许秋华. 综合护理对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不良心理的影响[J]. 中外医疗,2019,38(5): 138-140,144.

[4]高霞,石元洪,童萍,等.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龄前儿童应用整合心理行为干预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10): 75-79.

[5]郑宇霞,王惠萍,潘晓洁,等. 长效哌甲酯剂量滴定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合并品行障碍的效果探讨[J]. 云南医药,2017,38(5): 519-520.

Study on Intervention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on Bad Behavior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Conduct Disorder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conduct disorder. Methods: A study was conducted on the patients with conduct disorder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Nanning Fifth People's Hospital. 60 case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hospitalized patients from November 2019 to November 2020,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mprehensive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mprehensive nursing, and the routine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methods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 nursing effect.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routine group, the comprehensive group had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health knowledge (< 0.05). After nursing, the adverse psychological score of the comprehensive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routine group (< 0.05). The nursing complianc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routine group (< 0.05). After nursing, the score of quality of life after nursing in the comprehensive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ventional grou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conduct disorder can promote patients to understand health knowledge and improve disease symptom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omprehensive nursing ; conduct disorder; bad behavior

R473

A

1008-1151(2022)06-0116-04

2022-04-11

唐雅婷(1983-),女,广西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病区护士长,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科护理管理、心理科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等。

朱晓茜(1982-),女,广西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研究方向为精神心理疾病的诊疗、亲子教育、心理治疗等。

猜你喜欢
品行障碍常规
优良品行
常规之外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基层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9-11 06:32:02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善念是一种高贵的品行
金桥(2018年8期)2018-09-28 02:30:08
跨越障碍
别受限于常规
发明与创新(2016年5期)2016-08-21 13:42:54
富川县安监局开展“ 讲道德、有品行” 专题学习研讨会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彭林军:诚实守信 砥砺品行
金色年华(2016年7期)2016-02-28 01: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