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历史观看中国现代性文明的基本内涵

2022-03-24 21:09何爱国
理论与现代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政治文明现代性现代化

何爱国 颜 英

现代化道路与现代性文明都是多元的,没有单一的现代化道路,也没有单一的现代性文明。人类历史文化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人类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现代性文明的多样性。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现代性文明的独特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意味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成功创造,意味着中国现代性文明的出现。中国现代性文明,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方面,都有其独创性。

一、共同富裕:中国现代性物质文明的基本内涵

中国现代性物质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事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文明成果,是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结晶,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产物,其基本内涵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中国现代性物质文明,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物质文明。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都是中国经济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积极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制资本等不同性质投资主体共同出资、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其二,就经济发展平台而言,中国现代性物质文明,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文明。市场化是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之一,中国现代性物质文明,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既优化了经济资源配置,也优化了政治资源配置。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制,坚持所有企业在市场面前平等,在法律面前平等,在产权保护和政策待遇方面平等。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融入区域和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其三,就经济发展目标而言,中国现代性物质文明,是以人民共同富裕与人民生活幸福美好为目标的物质文明。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目标定位。中国现代性物质文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享发展之路,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路,建设以人为本的现代化。

其四,就经济发展理念而言,中国现代性物质文明,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的物质文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是硬道理。中国现代性物质文明,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创新是发展的动力,绿色、协调、开放是发展的路径与方式,共享是发展的目标,五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中国发展的模式与道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是现代化的核心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科技创新是提高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中国现代性物质文明,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提倡理论、实践、制度、文化、科技等全方位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深入推进集成性创新、基础性创新、战略性创新、原始性创新,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不断开拓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坚决走创新发展之路。

其五,就经济发展方式而言,中国现代性物质文明,是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物质文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主要构成,是世界现代化的共同道路,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现代性物质文明,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坚持城乡、区域、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中国的工业化走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与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生态化紧密融合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中国现代性物质文明的获得,源于中国文化“富国”“富民”“小康”的核心价值传统,源于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源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发愤图强的百年奋斗,源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追求,源于改革开放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务实努力,源于新时代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的不懈努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长期从事经济建设的成果结晶。

中国现代性物质文明,主要以公有制为基础,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美好生活为追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以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为发展方式,克服了西方经济现代化以私有制为基础,以殖民主义为手段、以长期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种种弊病,超越了西方经济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的生产方式、以消费主义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以人的工具化为中心的生存方式、以人类中心主义为目标的人与自然关系模式。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现代性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

中国现代性政治文明,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又是具有现代性的政治文明,既是中国共产党长期领导中国人民从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优秀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体现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基本内涵如下:

其一,就国家领导体制而言,中国现代性政治文明,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文明。中国共产党具有鲜明的中国主体性、先进性、纯洁性、现代性和时代性特征。中国现代性政治文明,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这是全体人民都享有民主权利的制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其领导形式是民主集中制,最为广泛的人民民主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高度结合,形成了最大的制度优势,能够形成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从而保障中国现代化的最终成功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其二,就民主实现形式而言,中国现代性政治文明,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中国现代性政治文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就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公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基本政治权利,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各方面权利,保障公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要制度载体和制度保障,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由人民监督。各级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和协商民主的主要载体,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构成,是中国特色民主的重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少数民族地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要制度载体,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城乡基层群众自主管理居住地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民主制度,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和直接民主制度的重要制度载体。

其三,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言,中国现代性政治文明,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政治文明。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治理方式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总体目标是形成成熟的国家治理体系和强大的国家治理能力。坚持不懈地深化国家治理体系改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治理能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制度创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其四,就国际关系现代化而言,中国现代性政治文明,是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政治文明。人类只有一个地球,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广泛推进和不断深入,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国际关系必须走和平化、民主化、合作化发展道路,经济全球化必须是和平发展、可持续发展、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中国现代性政治文明,秉承“天下一家”“睦邻友好”“休戚与共”“同舟共济”“患难相恤”的理念,坚决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种族主义,坚决反对损人利己、奴役掠夺、零和博弈、以邻为壑的思维方式,坚持走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道路,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国现代性政治文明,不是凭空产生的,更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吸收了古今中外政治文明的合理内容,有其深刻的理论根源、文化根源、历史根源与实践根源,既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构想,又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长期实践探索;既源于中国历史悠久的制度文明传统,又源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渴望政治现代化的不懈追求;既源于“民为邦本”“以百姓心为心”“天下大同”的中国民本政治传统,又源于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民主专政的长期制度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果体现。

中国现代性政治文明具有鲜明的中国性、人民性、民主性、实践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特点,既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中的政治文明以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翻版,也不是西方政治文明的移植以及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再生,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与中国政治具体实践和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结合,是吸收了国外政治文明和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合理因素、与时俱进向前发展的政治文明。中国现代性政治文明,绝不走西方那种三权分立、政党政治、议会民主的道路。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应对全球各种风险考验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现代化性政治文明具有适合中国国情的明显制度优势和深刻的合理性。

三、文化自信:中国现代性精神文明的基本内涵

中国现代性精神文明,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懈追求文化现代化的结果,是对近代红色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事先进文化建设的成果结晶,其具体内涵包括:

其一,就指导思想而言,中国现代性精神文明,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文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中国现代性精神文明,要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色,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重要创新,摈弃了简单继承(复古主义)与简单抛弃(历史虚无主义)的僵化思维,超越了学习外国先进文化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二元对立思维,解决了近代以来长期没有解决好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指明了清晰的道路。

其二,就核心价值观而言,中国现代性精神文明,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文明。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稳定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民心、汇集民力的强大力量。中国现代性精神文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在发达的农业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包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经世济民”“天下为公”的政治价值观;“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以道制欲”“以义制利”“兼相爱,交相利”的经济价值观;“格物致知”“人文化成”“和而不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文化价值观;“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社会价值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仁民而爱物”的生态价值观;“协和万邦”“德施普也”“天下文明”的国际关系价值观;“自强不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修齐治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个人道德价值观。中国现代性精神文明,坚持对党忠诚,热爱祖国,弘扬家国情怀,在传承中华文化独特价值观的基础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四史”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其三,就伦理道德而言,中国现代性精神文明,是具有中国特色道德伦理的精神文明。中国现代性精神文明,坚持发扬传统美德,恪守职业道德,遵守公共道德,见贤思齐,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在传承祖先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提高全民族道德水平,建设诚信社会和文明社会,厚植家国情怀,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促进家庭和谐;倡导邻里团结,守望相助;提倡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崇尚天下为公,廉洁奉公,乐于奉献,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秉持休戚与共、和衷共济、风雨同舟、患难相恤。

其四,就精神文明服务对象而言,中国现代性精神文明,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文明。中国现代性精神文明,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自觉传承历史文化,创作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优秀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历史遗存,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宝贵资源,要始终把历史文化保护放在第一位,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为前提,发展历史文化旅游,通过历史文化旅游感悟中国文化并坚定文化自信与认同。

其五,就文化主体性而言,中国现代性精神文明,是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坚定中国文化自信的精神文明。中国共产党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并成功引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1]。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是国家力量的根本。中国历史文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国人民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之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任何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不竭源泉,是一个民族最动人的精神底色。中国文化积累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是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基础与价值支撑。坚定中国文化自信,是事关中国国运兴衰、事关中国文化安全、事关中华民族精神独立性的重大问题。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创新与文化自信,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开辟中国现代性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要义。中国现代性精神文明,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坚持中国文化主体性,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性文明的世界文化强国,不断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文化影响力,让中国优秀文化生生不息,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厚滋养和立足之本。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期延续性与中华文明的独创性,决定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独创性[2]。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对中国现代化的文化主体性、文化认同和精神动力做了深刻阐述,解决了近代以来中国长期没有解决好的文化认同问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文化认同基础和精神支柱。

中国现代性精神文明,是中国人“天下为公”“止于至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理想的传承,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文化现代化,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伟大实践的生动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长期实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中国现代性精神文明,既保持了中国文化特色,又吸收了西方自文艺复兴运动到工业革命以来的科学性、合理性的成果,同时超越了西方文化中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对峙、工具理性独大、现代性话语霸权、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单面人”“工具人”“经济人”等“非人化”现象严重等种种弊端。

四、高效能治理:中国现代性社会文明的基本内涵

中国现代性社会文明,是中国现代性在社会建设领域高效能治理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果结晶,具体包括如下内涵:

其一,就社会文明建设的本质而言,中国现代性社会文明,是让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社会文明。中国现代性社会文明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保障人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坚持民生为重,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幸福而奋斗;坚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使广大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其二,就社会文明建设的治理方式而言,中国现代性社会文明,是中国特色高效能治理的社会文明。社会组织是国家行政系统之外的社会自治组织,社区是党同群众连接的“最后一公里”,社会治理不是国家治理的对立面,而是国家治理的进一步延伸,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中国现代性社会文明,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注重基层社会自治和社区治理,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坐标,创新社会自治和社区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强社区组织与社会组织建设,加强社会服务中心与便民服务中心建设,高度重视农村社会治理,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带动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高效能治理和高质量发展。

其三,就社会文明建设的目标而言,中国现代性社会文明,是要实现社会公正和谐的社会文明。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中国现代性社会文明,注重社会公平与和谐,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路,建设平安中国、教育强国、体育强国、网络强国、健康中国、和谐中国,最终达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社会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必须坚决摆脱绝对贫困,进一步消除相对贫困问题,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资本性所得管理,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通过国家政策、乡村振兴、先富帮后富等手段,最终让全体人民达到共同富裕。目前中国已经基本解决了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历史性难题。教育强国建设,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必须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规范和加强学前教育,坚决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形式多样化、教育普及化与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还要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与教育特色,进一步加强教育创新。

其四,就社会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而言,中国现代性社会文明,是要建设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文明。在制度方面,要建成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心有所安的和谐公正保障社会。就制度成果而言,中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失业保障、工伤保障、生育保障、教育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但还要进一步普及、扩容、升级与提高,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现代性社会文明,源于“黎元为本”“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尊老爱幼”的中国社会价值传统,源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来对共同富裕的目标诉求,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着眼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安中国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高效能治理的成果。

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和西方社会文化中社会达尔文主义等理念根深蒂固,西方社会分化与极化比较严重,阶级矛盾长期难以化解,社会冲突持续不断,黑社会等有组织犯罪猖獗,种族歧视难以消解,种族矛盾极为严重,恐怖主义事件频繁发生,吸毒、自杀、犯罪、枪支泛滥等现象成为社会顽疾。反观中国现代性社会文明,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保障性、公平性、和谐性、安全性等特点,超越了西方现代性社会文明之中深刻的矛盾性、冲突性、不安全性、社会失序性。我国社会安全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五、美丽中国:中国现代性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中国现代性生态文明,是现代性与生态性紧密结合的文明形态,是对传统的农业文明、市场文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超越,是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具体包括如下内涵:

其一,就生态文明理念与目标而言,中国现代性生态文明,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超越市场文明、工业文明、城市文明的新型文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因此,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不能再以牺牲地球资源与环境为代价,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保护自然生态的整体性与系统性。人类必须大力节约资源,坚持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理念,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关乎地球未来与人类生存,关乎中华文明永续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因此,中国现代性生态文明,坚持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坚持现代化与保护环境的辩证统一,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绿地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与美好家园,实现天蓝、地绿、水清、土净,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其二,就人地关系和现代化战略而言,中国现代性生态文明,是建设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地球是目前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破坏了地球环境,人类自身无处逃生,伤害自然最终伤害的是人类自己。守护地球、呵护地球、爱护地球、保卫地球是人类的神圣职责,必须放弃征服自然、宰割自然、唯我独尊的人类中心主义企图。中国现代性生态文明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走保护生态环境与实现现代化相得益彰的生态现代化之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其三,就生产力理念与基本国策而言,中国现代性生态文明,是建设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生态文明。坚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基本国策,现代化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要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生态恢复与生态保护,是对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最大贡献。

其四,就发展理念、发展战略与发展方式而言,中国现代性生态文明,是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中国现代性生态文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发展、绿色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增长点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撑点;坚决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坚决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清洁产业、可再生产业、环保产业、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学校;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和谐生态的生态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中国现代性生态文明,源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生态价值传统,源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中国化与中国实践,源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的自我反思与发展方式转型,源于中国人民对生态现代化与生态文明的自觉追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事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的成果结晶。

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西方文明曾经存在重大认识偏差,热衷于征服自然、主宰自然、掠夺自然,把自然环境和资源当作人类可以肆无忌惮消耗的消费品,长期走先污染后治理、先消耗后节约、大规模掠夺资源、人与自然关系高度紧张的现代化道路,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严重枯竭的自然资源,严重污染的生态环境,工业革命两百多年来给地球造成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消耗远远超过了过去所有时代的总和。中国现代性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深厚价值底蕴,具有中国现代化进程之中反思早、见效快、成效明显的特点,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进展较快,但还在深入开展之中。预期到2035 年左右,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预期到21 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全面实现。中国现代性生态文明,超越了西方现代性文明污染时间长、环境破坏大、资源消耗多的资本中心主义弊病。

六、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启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征程,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与马克思主义建立起一种本质关联。这种本质关联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通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实践获得历史性证明[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辛探索,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新时代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牢固树立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道路自信,人类现代文明呈现新的文明形态,这就是中国现代性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改变了欧美现代性文明一枝独秀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出现代性文明之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从大历史观来看,中国现代性文明既具有世界现代性文明的共性,即都属于工业文明、知识文明与生态文明,又具有中国现代性文明的个性。具体而言,共同富裕是中国现代性物质文明的基本内涵,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现代性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文化自信是中国现代性精神文明的基本内涵,高效能治理是中国现代性社会文明的基本内涵,美丽中国是中国现代性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总之,中国现代性文明的出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国文明现代转型的产物,是现代性文明多元化的实证性表现,为丰富世界现代性文明提供了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政治文明现代性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特性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研究的力作——《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评介
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路径分析
建设社会王义政治文明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