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
——基于产业链的视角

2022-03-24 18:49王俊峰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科技中国 2022年8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价值链产业链

■文/王俊峰(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加强科技创新对共同富裕的支撑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紧迫任务。基于新时期中国产业链面临的中美竞争加剧、新冠疫情蔓延、数字技术渗透、低碳技术推进、共同富裕实施等国内外形势,本文以国内产业链的优化重塑为出发点,从企业链、技术链、供应链、空间链和价值链五个维度,研究科技创新支撑中国产业链重塑和增强共同富裕内生动力的路径,并对未来进一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共同富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加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逐步缩小东西部、南北方、城乡间发展不平衡,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科技创新将在促进共同富裕中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一方面,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源,是增强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源,具有创新活力的产业链能不断提升区域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社会财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也可对财富创造的分布、财富合理分配等产生积极影响,将在促进共同富裕中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

一、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面临的形势

(一)国内形势:区域差距是我国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体现

一是东西部差距不断拉大。改革开放后,东部地区依靠地理区位优势、政策先发优势等率先发展,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轨道。与此同时,地区发展差距问题开始凸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东中西部差距大幅拉大。2000年东部、中部、西部与东北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3.44%、19.15%、17.51%与9.90%,2021年分别为52.05%、21.98%、21.07%与4.9%。在这二十多年内,东部地区与中西部的差距不断拉大。

二是南北方差距逐渐成形。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出现新的情况,北方部分地区经济增速放缓,而南方地区依然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南北方发展差距快速扩大。2000年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59%与41%,2010年分别为60.6%与39.4%,2021年分别为64.7%与35.3%,特别是2004年以来,南北地区经济增速出现较大的差距,显现出明显的“南高北低”趋势。

三是城乡间差距依然严重。《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 833.8元,人均家庭平均消费金额为27 007.4元;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 131.5元,人均家庭平均消费金额为13 713.4元。根据以上数据,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2.56∶1,已经超过了2倍左右的国际通用标准。除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二者在教育、医疗、就业、公共投入等领域差距同样明显。

三类差距的存在,严重制约了中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为加快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亟须加快有竞争力高端产业的培育,亟须通过科技创新增强创富的内生动力,从而加快欠发达地区振兴,实现中华民族全面的共同富裕。

(二)国际形势:产业链再平衡已成为国家战略

一是“逆全球化”对产业链安全造成重大危害。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链主企业开始以“动态优势”原则对其在全球的产业链进行优化调整。特别是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中美在产业、科技等领域竞争逐渐加剧,以世界500强为代表的跨国企业开始弱化全球产业分工,以“安全重于效率”的原则对产业链进行再平衡,实施了诸如“回流母国”“供应备份”“生产冗余”等多种“1+N”(1指中国,N指跨国公司产业链布局的中国以外的东南亚等国家)形式的措施,加快“去中国化”,并通过对核心环节技术的掌控来强化其对整个产业链的掌控,对中国产业链融入全球造成严重伤害。

二是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对供应链安全带来深远影响。2019年新冠疫情全球暴发以来,世界各国为阻止疫情蔓延,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停工和隔离措施,造成东亚、西欧、北美三大供应链生产网络和物流中断,进而导致交易成本上升、关税保护等次生影响,严重影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供应链安全稳定。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导致的断供等问题促使各国认识到全球化生产分工体系下供应链的脆弱性,意识到构建替代供应链和保证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性,从而促进了全球供应链的邻近化、本土化和数字化,对中国世界供应大国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是数字低碳新技术对产业链重塑带来了新发展机遇。进入21世纪以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通信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改变百年以来的工业生产方式,这些技术提高了对高知识含量要素的依赖程度,降低了生产过程中对低技能劳动资源的依赖程度,进而改变产业链的形态和组织构架;绿色低碳技术对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空间格局等产生系统性影响,亦对重构能源结构和产业格局产生深层次的影响;同时,数字时代的大规模定制、动态供应链、智能生产和服务、精准推送等现代工业的新特点,对产业链的再平衡和产业体系重塑构成了新挑战。

(三)支撑条件:科技创新为产业提升和共同富裕夯实基础

从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基础来看,2021年中国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全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7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了2.44%;发明专利授权量69.6万件,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3年居全球首位,成功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科技创新创业纵深推进,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十位。高新区创新主阵地地位不断增强,全国共建有169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及23个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支撑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科技创新有力支撑移动通信、新能源、高端装备等产业快速发展,5G、高铁装备、光伏、动力电池等一批世界级产业链加速形成。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速,全国共登记技术合同670 506项,成交金额37 294.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1%和32%。

二、科技创新对产业优化配置和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的产业链体系建设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并在改革开放后逐步发展和完善。新时代的产业链体系,是在中美竞争加剧和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引致的产业链再平衡的现实背景下,在以数字化和低碳化为突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变革引致产业生产和组织架构调整的技术背景下,在共同富裕战略使命将社会成本作为产业资源配置新标准的社会背景下,以实现全国共同富裕和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对传统产业链体系的优化和重塑。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提升产业链水平,要求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2020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提出应努力重塑新的产业链,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新的形势机遇下,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区域创新要素布局,引领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结合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产业转移、企业培育、产业布局等分类施策,打造若干支撑中国区域增长极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产业链,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增长动力上,要实现从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数字化和低碳化创新驱动的转换;在空间布局上,要实现从注重分工效率向产业安全与培育区域增长极并重转变;在价值结构上,要实现从微笑曲线底端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结构优化;在循环方式上,要实现从国外“单循环”为主向国内国际“双循环”转变。

三、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的路径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使命下,中国产业链面临重塑和再平衡的新机遇,亟须对中国产业的企业链、技术链、供应链、空间链和价值链进行重构,构建安全、畅通和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链。其中,企业链是主体,技术链是核心,供应链是关键,空间链是支撑,价值链是目标。

(一)打造具有根植性、完整性、影响力的企业链

基于根植性、完整性和影响力原则,依托国内的产业生态,扎根强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加快实施现代产业链再造工程,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一是依托创新能力强和有较高附加值的行业领军企业,培育具有产业生态主导权的链主式龙头企业,打造能够引领现代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龙头。二是依托中西部科技和产业资源,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医疗健康、农牧新品种、农业机械,以及军民融合等领域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提升现代产业链的深度与厚度,与链主企业共同形成创新共同体的核心。三是加快推进产业链的链长制,探索政府作为链长与龙头企业作为链主共同管理的产业链治理结构,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打造协同创新创业创富的主体。

(二)打造核心技术可控设施完备的技术链

基于自主可控、原创引领原则,在关系国家安全的若干重点领域,建立自主可控的技术体系。一是引导中西部骨干企业组建创新共同体,开展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加强算力等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对产业链的赋能,铸造新材料、新能源、农牧业新品种、绿色低碳等领域的杀手锏技术,拉紧国际产业链对中国的依存关系,形成强大反制力,提升产业安全性和自主性,保障产业链稳定健康发展。二是建设一批特色创新平台载体,在中西部地区加强材料、能源、农牧业、医疗健康、生态环保等领域的国家高新区、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加快建设科技成果技术验证基地、支撑“东数西算”为代表的算力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储能示范推广基地、生物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以及绿色低碳技术城乡一体化推广应用基地,全面强化科技创新对中西部生产生活的支撑。

(三)打造具有灵活韧性安全多元的供应链

基于安全重于效率的原则,建立供应链备份预防机制。一是建立以国内为主体的供应体系,以重点产业链关键节点为抓手,加快实施断链断供替代行动,推动龙头企业建立同准(降准)备份机制,形成“国内企业为主,多元化国外企业为辅”灵活多变有韧性的供应链体系,加强风险防范。二是构建以国内市场循环为主、国外市场循环为辅的“双循环”供需格局,加快全国统一要素大市场建设,加快内地现有产业链与沿海地区优势产业链联动融合,加快沿海与内地共同构建新兴产业链,以“双循环”提升产业链供需体系本土化程度,以科技创新提升现代产业链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产业链的开放性、安全性和可控性,掌握产业链在全球重构中的主动权。

(四)打造均衡错位协同有竞争力的空间链

发挥动态比较优势、工程师红利和强化产业协同,推进沿海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梯度转移,重塑新型产业链条,培育差异化空间范围内联动的产业链集群,增强我国产业发展的战略纵深和回旋空间。一是加快特色产业培育,实施“新三线”产业链集聚战略,结合“双碳战略”和“大安全”战略,实施“一县一策”精准支持机制,内地发展以创新驱动智慧高效绿色低碳为重点的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医疗健康、高效农业、国防军工等特色产业链,逐步形成新的产业集聚中心。二是实施转移转化行动,以“科技成果转移支付”新方式在内地建设“科创飞地”“园区飞地”等平台载体,加快沿海地区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采用母子工厂模式在一二级城市与三四级城市间优化产业链布局,沿海地区发展高质量高效率的产业链,内地发展高效绿色低碳的特色产业链。

(五)打造资源配置能力强有掌控力的价值链

基于有定价权、有影响力原则,推进中国产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跃升,提高在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市场控制能力和价值链治理能力,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通过产业引领性技术创新、数字化升级、低碳化升级等方式切入产业链的高端环节,不断向高价值环节跃迁,增强在整个产业链的定价权,逐步提升中国产业链在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和价值链治理能力;二是以国内大循环和超大级规模市场的优势,持续做优做强国内产业链规模,建设市场驱动型全球价值链,将全球供应商纳入自己主导的分工网络,构建以我为主的价值链系统,同时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为突破口,扩大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影响力。

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离不开科技创新的系统支撑。科技创新的支撑路径,需要有竞争力的企业主体、引领性的核心技术体系、畅通的国内外市场、较高的价值链定位,更要在良好的产业生态和治理结构、完整的产业布局和更大的开放合作空间中实现。本文提出的企业链是主体、技术链是核心、供应链是关键、空间链是支撑、价值链是目标“五维打造”路径,为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现代产业链重塑,进而支撑实现全面共同富裕提供了若干参考与共识。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价值链产业链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筑牢产业链安全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