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医教协同理念下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与发展路径

2022-03-24 16:32宋元明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10期
关键词:医教医学院校医学生

宋元明

(1.新乡医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2.西安交通大学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

医教协同改革的加速推进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更关系到人民的健康问题。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1],指出医教协同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医学人才培养,是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要始终坚持把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摆在卫生与健康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本文结合教学医院与医学类高校协同发展的经验,旨在探讨临床教学基地在医教协同理念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教学路径,探索医教协同理念稳步发展的有效机制。

1 医教协同理念下临床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

多数学者认为医教协同理念是医院、高校、政府,共同参与医疗人才的培养、卫生体制的建立以及卫生体制与教育体制的融合,甚至是整个医学教学、医疗卫生行业的协同发展。该理念强调融合发展、协作共赢,现今医疗行业已逐渐发展为一种协同发展的体系,一种联合教学下的全民健康体系。而医教协同这一理念的诞生并不新奇,它本质上是一种“合作教育”[3]。

医教协同是一个多维角度下的医疗体系,医院、政府与高校不同角色相互融合,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新时代医生。从全民发展来说,医教协同理念也是医疗改革深化、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思想。从医学教学出发,医教协同的理念将医学生的学习课程泛化,不再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割裂。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全面素质与核心竞争力。教育界根据教学模式的更迭,将我国医学教育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

1.1 第一阶段:以学科课程为中心

在第一阶段,各附属医院充当着高校医学生实习基地与教学基地的角色,然而过于割裂的临床基地与院校教育让学生一时很难适应。不同的施教主体导致了不同的管理机制、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客观来讲,在这一阶段施教主体是高校,经典的教育方式以学科课程为重心,强调传统高校教育的逻辑性、完整性、系统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医院往往成为高校的附属单位,为其培养的医学人才提供毕业后的教育。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附属医院强调了“附属”二字,院校则更倾向于理论知识的教导。

1.2 第二阶段:以问题导向为中心

在第二阶段,医院临床医生更多地走入了课堂,亲自教导、培养医学人才,以临床实践、学术研讨为中心,这一阶段不再以教师来驱动,而是由问题、真实病例来驱动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医学院均开展了PBL、CBL、RBL 等相关课程模式的设计,而这些不同模式的课程设计出发点就是以深化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现实认知为目的。这种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医教协同双方的参与性、创造性、积极性,教学相长的医教协同理念更能体现出人文教学的发展规律。

1.3 第三阶段:以卫生系统为中心

在第三阶段,更多地是以公共卫生事业为中心,强调医学类高校为公共卫生事业服务。该阶段以岗位胜任力、核心竞争力为导向。强调需要进一步指导和引导高等医学院校根据不同的使命与责任,分类建设、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不断提升高等医学院校办学质量。既要发挥高水平大学的作用,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也要发挥省域内其他医学院校的作用,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国家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的医疗及健康服务人才,实现高质量的医学教育、人才供给。

2 现阶段教学基地存在的问题

2.1 目标差异导致理论与实践发展不统一

人才培养的建设计划基于医院与医学院校两方所需人才的特定要求而制定,而现今出现的问题是两方不同的需求导致医学生对自身规划不清、对社会所需医学人才要求不清楚。首先,大学与医院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场所。过往的大学是以研究高深学问为核心竞争力,渐渐地发展成为培养学生、研究学问、服务社会等三种职能的综合性大学,而医院的本质便是救死扶伤,因此本质上两方所需人才的侧重点不同。在毕业后教育中,医学生通常会经历见习实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基地提供的轮转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医生这一工作职责,这期间学生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实践操作方面,但这对于考研的医学生是很大的负担,所以注重理论的考研生与注重实践的见习生在发展目标上存在差异性。

2.2 体制差异导致管理分级混乱

按照体制划分,医院属于卫生系统,院校属于教育系统,两个系统之间存在体制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人才的流通受到限制。我国的人才、资源流通往往是体制内垂直流通,医院与学校之间存在的壁垒会阻碍医教协同理念的深入发展[4]。附属医院的管理情况大致上分为三类:一类是直接完全附属医院,这类附属医院的管理体制、资源调配均由医学院校负责,两者为一体。第二类附属医院是部分隶属于医学院校,部分编制由医学院校分配调度,财政支持由卫生健康系统负责,有时医院的管理岗位也会由政府负责统筹规划。第三类是非直接附属医院,这类医院自主管理、自主经营,与医学院校的合作通常限于科研交流和教学任务。综上三种合作模式,存在责任划分不明确、管理体制不一致、教学条例不清晰的问题。

2.3 教学能力弱,基地硬件设施差

当前,各个医院、医学院校着力于软实力的提升,却忽略了教学实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对于生理驱动高阶教学模型、虚拟临床操作平台、临床教学信息平台开发等新兴技术,教师无暇学习,导致新教育理念被搁置。此外,部分非直接附属医院为了承担教学任务,在医院的建设中,通常会将重心放在宿舍、教室等基础设施上,从而忽略了教学软件的提升,导致教学实力相对落后,其教学资源与直属医院相比差了很多,不能满足临床实践教学的要求[5]。

3 临床教学基地医教协同路径的建设

3.1 互惠共赢,统一协调临床基地教学机制

教学基地作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的衔接阶段,存在教学机制的冲突。建立统一的教学机制,才能互惠双赢。医院与医学院校要以社会服务为目标,结合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培养专科医生。整个过程遵循医教协同理念,坚持以“5+3”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主体、以“3+2”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为补充,切实加强全科、儿科等紧缺人才的临床基地教学力度,同时也要注重公共卫生、药学、护理、康复、医学技术等专业的人才在临床基地教学中的协调发展,从而在临床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结合中有针对性地提高医学人才队伍的培养质量。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一线医生的教学主动性,协同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安排、考核评价,实行动态化的教学模式管理,通过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实现基础与临床相融合、临床与预防相融合的协同目标。为此,既要加强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以此来规范临床实习管理,又要鼓励积极开展整合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小组讨论式教育模式,以此来提升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突破体制障碍,专设部门管理教学基地

以第三阶段医学教学理念为切入点,共同将卫生系统作为工作重心,加深对医学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医生进入卫生系统,卫生系统与教育系统就相当于两条平行线,在医教协同的理念下,两条线相互独立且相互依存。现今我国教学基地遵循的条例仍是199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暂行规定》,陈旧的条例已无法满足当前需求,及时推陈出新才能突破体制障碍。教学基地作为医教协同之间的桥梁,要设专职教育管理机构来负责管理工作。为此,临床教育基地在依托高校附属医院建设的同时,要明确附属医院临床教育的主体职能,厘清并处理好医疗、教学以及科研工作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专职教育管理机构对临床教学基地的管理职能,制订并完善各类临床教学基地标准和准入制度,严格临床教学基地认定审核和动态管理,重点负责教学基地的教学任务监督与教学建设,把健全教学组织机构、加大教学投入、优化临床科室设置作为重要抓手,把加强临床学科建设、落实教育教学任务作为基本目标。

3.3 内外兼修,提高教学基地综合实力

一所医院的实力不只是体现在业务能力上,同时也体现在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上。教学基地要提高教学能力,进而带动整个医院综合实力的提升,要做到内外兼修。首先,教学医院要增强临床指导意识,组织有秩序的教学演习、讲座,并在软实力提升的基础上加强建设,改善教学环境、生活环境,达到国家统一的标准[6],并要确保教室、教学诊疗室的提供,同时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并置办新的教学设备。此外,要不断优化临床科室设置,尤其针对专科性教学医院,应当在确保科室设置齐全的基础上,保障教学所需床位及临床医技科室等硬件。其次,要注重文化差异,校院之间要充分理解不同的文化,并要向学生灌输相应的理念,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再次,基地综合实力的提升很大一部分在于人才质量的提升,既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全力提高临床带教水平,提升全体医务人员的医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同时还要加强专职人员对临床教学的领导与管理工作,以此来不断提高教学基地的教学质量。最后,要积极拓展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的业务合作,以此来为全科医学和公共卫生教学提供稳定的教学基地。综上,在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内外兼修中,通过教学基地综合实力的提升来有效提高附属医院的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医教医学院校医学生
草鱼养殖难,“钱”途何在?老渔医教您如何握好“方向盘”,走上高效路
医教协同背景下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成长体系研究
基于医教协同双主体的人才培养策略探索
医教协同视域下学生联合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