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路径

2022-03-24 17:47
继续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内涵式教辅精准

苏 贵

(1.岭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2.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开创了新局面,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由大众化办学阶段迈进普及化阶段。除了高等教育的外延式发展以外,高等教育转向了以科学质量观为导向、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旨归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如何促进高校就业教育工作朝着知识化、精细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实践逻辑是尊重人本价值,构建集就业知识教育、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服务于一体的就业工作体系。践行高校“三全育人”理念,开展求真的就业知识教育,推行向善的精细化就业治理,提供趋美的精准化就业服务,从而在就业教育工作领域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一、何谓高校就业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蕴

高校就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从属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理论范畴。高等教育和高校就业教育是属种关系,高等教育是高校就业教育的上位概念。对于何谓高校就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个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厘清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眭依凡认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种以高等教育本质属性要求及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为驱动,以高等教育内部诸要素有效开发为基础,以提升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为目的的发展模式,是在发展形态上重视规模适度、结构协调、资源配置合理,追求数量、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统一的发展模式。”[1]石中英认为:“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应是指反映或符合高等教育内在本质要求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发展的目标是使得高等教育的内在本质特征能够更加充分地体现或实现。”[2]根据别敦荣的研究观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增加或充实内涵的方式发展高等教育”“以加强或重视内涵建设的方式发展高等教育”[3]的缩略语。从以上三种概念来看,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界定有以下两个特点:

1.从内涵与外延的区分来界定两种不同的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分别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注重教育的本质内容,注重教育内在的质量和结构,追求教育发展的效益。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注重教育的规模和数量,追求教育发展的“多”与“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高校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最初来源于经济领域的内涵式发展。经济领域的内涵式发展是相对于粗放型经济发展而言,高等教育目前也处在过于追求规模和数量发展的粗放型境况,而非注重结构和质量的“内涵式发展”。眭依凡对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界定寻求的是内涵与外延的辩证统一,即数量规模和结构质量的统一。石中英和别敦荣是从明确区分形式逻辑的内涵与外延出发,抓住内涵式发展的内在本质,立足内在本质诠释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2.以什么样的方式发展高等教育是区分内涵与外延的关键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注重的是内部因素的有效发挥而创造效益,是教育本质性因素的体现和功能的发挥。归根结底,这是围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方式发展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注重从外部增加资源投入实现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数量的发展。外在的规模和数量可能只是高等教育多与快的发展,而不是注重科学研究的效益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的“好”发展。

(二)高校就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意蕴

高校就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下位概念”,体现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本属性。高校就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本质特征是注重就业教育的质量和结构,以及回归人才培养的内在价值与外在效益。因此,高校就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注重就业教育内在质量和结构的发展理念,是重视学生就业发展的内在价值,促进学生获取工作岗位服务社会、创造外在价值的发展方式。

高校就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注重就业教育内在质量和结构的发展理念。内在质量和结构是学生在就业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情感发展、行动创造等方面都能全面合理地发展。重视学生的内在价值,专业教师和教辅工作人员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关心关爱学生,给予学生必要的情感支持,把学生视为具有主体性的个体,回应学生的情感陪伴需要。促进学生获取工作岗位服务社会是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创建专业技能实训平台和生涯发展咨询平台,辅助学生顺利就业。创造外在价值是学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

(三)高校就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状及应对思路

高校就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合理性在于作为一种核心的发展理念,重视高校学生存在的人本价值,重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情感与遭遇,让高校就业教育培养的人避免成为大学生常自讽的“工具人”。重视学生的高质量发展,避免过于追求高校整体的规模和数量。毕竟,内涵式发展的就业教育追求的是在实现学校整体性规模和数量快速发展的同时,能够让学生的培养质量跟得上,能够适应自我的发展节奏,能够适应社会市场的发展需求。重视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发展规划,避免出现高就业率、低就业质量的困境。因为单方面地追求就业数量,注重学生的就业率,充其量只能是就业工作,而不能合理地称其为“就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就业教育应更加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做到早了解、早引导、早规划、早行动。根据高校就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理念,高校就业教育工作人员从内在性的因素入手,围绕人才培养开展就业教育工作,从就业中的知识教育、就业中的难题治理、就业中的人性化服务等三种路径入手,全员协同、全过程相接、全方位辅助,发挥就业工作的教育性因素,辅导学生解决就业中的诸多难题。

二、求真的就业知识教育

(一)重视高校就业知识教育,促进学生真知

当前,高校设置有就业指导教育课程,课程内容涵盖就业形势、就业观念、就业政策、就业技能、就业手续办理等方面的知识。高校的就业知识教育是转知成智的教育过程,其功能是有助于学生真真切切地掌握就业知识,了解就业形势,摆正在求职浪潮中的心理位置。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明确职场定位,确定职业选择,了解求职的优势与劣势。熟悉就业政策,善于利用就业政策促进就业,熟悉就业技能的基本内容,知晓常见的简历制作、面试礼仪、面试内容、面试形式,熟悉就业技能的基本知识,知晓就业技能的训练方法,熟悉就业手续的办理流程,对就业前期的材料准备、就业中期的材料提交、就业后期的手续办理都较为熟悉。

(二)高校的就业知识教育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中完成

在全员育人方面,高校就业知识教育的“教育者”来自院系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就业教育工作者、优秀校友等。各方力量的聚合融通与转化,成为提高学生就业见识的“社会教育力”。就业知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知识面广而深,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培养。全过程育人是由多元主体在大学生动态发展的过程中给予指导或辅导。毕竟大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陌生领域走向熟悉领域,需要多元主体的引领和支持。学生的成长是全方位的,由多重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共同促成,需要多元主体合作培养。

(三)知识转化为能力,重视高校就业能力教育,促进学生真能

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除了重视人才的知识储备以外,能力培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言:“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有知识无能力,容易成为空谈误国的人。有能力无知识容易成为蛮干瞎干的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是指大学生毕业后初次就业所需的能力和个人素质,而且是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生涯、有意义地参与社会生活所需的个人特质和各项能力”“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学科知识能力、个人素质及通用技能等”[4]。高校应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掌握扎实过硬的专业能力:

1.创建人才培养指导团队

能力的培养不是浑然天成,更不是纯粹的自我苦练,而是在学生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导师通过评估学生的专业能力,因材施教,制订适合的学生培养计划,精心地培养学生。在实训活动中发现学生存在的不足和可发展的空间,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建议和意见。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时期,结合导师给予的宝贵意见进行训练,有助于有效提升专业能力。

2.创建高质量的专业技能实训平台

每一个专业都有相应的标准能力要求,专业能力的形成在于经年累月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实训,而实训活动需要高质量的专业技能实训平台支持。例如,高校师范类型专业需要创建语言基本功实训平台、多媒体课件制作实训平台、教具设计与展示平台、三笔字实训平台、师表形象展现平台等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3.建立多层次的专业技能激励机制

由于人数规模较大,实训平台数量较多,参与训练的人数众多,如何从中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学习榜样、如何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是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实训在平时,练功在平时。专业比赛在某一个集中的阶段,通过举办专业赛事,提高学生参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赛出最好的水平。专业教师和教辅工作人员通过微信打卡小程序等途径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实训活动,并且设置相应的晋级机制,激励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实训活动。

(四)知识转化为行动,重视高校就业行动教育,促进学生真行

著名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在名著《人的条件》中区分了人存在的三种行为,即劳动、制作和行动。其中,“行动”充分体现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意识性,“体现了个人的独特性,是人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5]。就业行动教育是高校采取一系列教育措施促进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根据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行动特征:有的毕业生在就业行动中边找工作边总结经验,最终找到合适满意的工作;有的毕业生迟迟不找工作,选择观望,寻找合适的时机。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高校的就业行动教育工作重点应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就业教育人员与毕业生进行深入的谈心谈话,做好就业咨询工作

高校“要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教育和生涯发展教育,让他们学会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结合社会需要和市场环境,设计职业生涯发展方案,培养胜任职业的素质和能力”[6]。毕业生在大一的时候做过职业发展规划,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制定的职业目标也可能随之改变。有的毕业生对于未来的求职目标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有的毕业生怀疑自己的职业目标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具有可行性,是高了还是低了,不断地处于反复的自我怀疑中。职业目标不定,求职的方向容易起伏变化。毕业生有时选择较高的职业目标,有时又选择对自身而言较低的职业目标,何种目标才是适合自己的却浑然不知。高校进行深入的生涯咨询工作是为了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了解达到职业目标的优势和劣势、未来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以什么样的方式应对等。

2.定期关心学生的就业状态

行动势必形成一种状态,什么样的行动就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一路凯歌、势如破竹的就业行动,呈现的是昂然前进的就业状态;反之,则是呈现出反复自我怀疑、颓势止步的就业状态。学生的就业状态在现实的高校就业教育工作中常被忽视。高校收集上报就业信息是日常的就业工作。高校常缺乏关心学生就业状态的意识,容易把就业教育工作变成简单的数据信息收集工作。没有建立与毕业生的情感联系,使得后期的就业信息追踪工作变得十分艰难。在全员育人教育理念下,学院领导、专任教师、教辅工作人员都应该定期关心学生的就业行动。关心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种正能量的正念影响,还是一种求职前进的情感支持。

3.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就业行动经验

就业行动是一项经验检验和经验重塑的行动。毕业生在校期间经受的专业技能实训和求职技能实训,需要接受职场历练的检验。检验是学生主观认知和客观现实产生偏差的过程,是理想认知和现实经验产生冲突的过程。譬如,以高校师范生在求职应聘过程中常见的职场经验冲突为例,毕业生在学校接受的是先进的素质教育理念,形成的是素质教育经验,而在现实中可能遇到的考评标准是应试教育的经验和方法。考评组成员的价值取向和偏好直接影响到人才选拔。学生成功求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笔试中对于考生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在面试中对于专业能力的评判,也有综合能力方面的考评。一名毕业生在哪个环节得分高,在哪个环节得分低,可以通过量化的分数一目了然。这也让每一名毕业生知道自己之所以没有成功求职的环节是什么。高校需要做的是依托专业指导团队,特别是有经验的指导教师的力量,与学生一起回顾总结求职的经验,为学生下一次的成功求职助力。

三、向善的精细化就业治理

深化就业教育服务体系改革是高校就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要素。就业教育服务体系改革朝着向善的精细化治理工作目标前进,要解决的问题有学生需求的动态了解问题、学生诉求的合理满足问题、学生建议的及时采纳问题、专业教师与教辅工作人员的合作治理问题。

(一)动态地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

高校就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动态地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树立科学的质量发展观,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帮助学生发展。根据职业发展的人职匹配理论,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来源于对自我人格特质的了解,专业教师要科学地评判何种需求对于学生的发展有利。科学研究表明:“人格特质对认知能力的促进效应,是人格特质对于就业选择产生影响的重要渠道,对于就业人员来说,具备不同的人格特质会产生不同的就业选择。”[7]教辅工作人员要懂得采取何种方式开展工作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专业知识领域的问题由专业教师解决,包括专业心理方面。除此之外,其余教育辅助领域 、学生工作领域,包括学生的学习焦虑、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由教辅工作人员跟进。如果专业教师、教辅工作人员遇到棘手的问题,再转介相应的专业机构进行干预解决。

(二)满足学生的合理诉求

高校就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满足学生的合理诉求,满足学生的合理诉求有以下作用:其一,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承认和满足学生的合理诉求,容易让大学生更加认同学院的就业教育工作。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要解决,有些难题解决不了,需要向学院提出合理的诉求,请求学院帮助解决。学生的合理诉求有请假诉求(由于求职时间和课程时间或者论文指导时间冲突了,需要请假)、办理求职材料的诉求(毕业生求职材料准备不全,需要学院出具相关的证明材料)、入职手续协助办理的诉求等。其二,避免关系的激化。学生的合理诉求得不到及时满足,容易激化学院与毕业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学生前期对学院人才培养和其他方面的工作不满意的时候,自己的合理诉求倘若得不到解决,就会心生不满,将所有的怒气怨言投向学院的工作人员。因而及时满足学生发展的合理诉求,有助于增进学生对学院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建立学生与学院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三)善于及时采纳学生的建议

高校就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善于及时采纳学生的建议,这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承认与回应。高校就业教育要做到始终围绕学生、关爱学生和服务学生,学生给予的合理性建议需要善于采纳。善于及时采纳学生的建议,有助于拓宽就业教育工作人员的视野,吸取解决就业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完善就业教育服务体系,有助于形成建言献策的民主氛围,培养学生民主参与的公共治理精神。学生是就业教育服务的对象,对于学校给予的就业教育水平有自我主观的评价。对于学校就业教育发展中的不足,学生应及时给学校反馈意见或者给予改进的建议。学校善于及时吸纳学生的建议,可以更加深入地优化就业教育。

(四)专业教师与教辅工作人员的合作治理

高校就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推进专业教师和教辅工作人员的合作治理。根据高校“三全育人”的理念,就业教育工作是一项全员育人的工作,需要专业教师和教辅工作人员的合作治理。由于对彼此职责认知的局限和模糊,专业教师和教辅工作人员在就业教育工作领域,容易进入分清彼此、划清界限的境况。对于专业教师而言,容易产生就业工作是教辅工作人员的事情。对于教辅工作人员而言,学生就业质量的高低与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相关。合作治理是专业教师和教辅工作人员共同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要实现双方的合作治理,有以下策略选择:

1.采取合作思维,明确职责

专业教师和教辅工作人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教辅工作人员的辅助,教辅工作人员离开了专业教师就成为无源之水,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正是这种密切的合作关系,双方应该选择合作治理的方式,共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2.情感依存,良好沟通

专业教师和教辅工作人员同处一个学校或者学院,就业质量的优劣攸关双方的共同利益。双方处在一个利益共同体,促进学生就业,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也是双方的共同愿景。由于双方长期的工作交流和生活交往,双方处于情感依存的关系中。双方采取良好的沟通方式,互通有无,有助于促进彼此在就业工作方面的认知和理解,促进彼此的共同合作。

3.拥有宏观的时间序列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时间序列关系推理是对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关系的推理,是日常生活思维的重要方面。”[8]在人际交往领域,时间序列关系形成于人际交互性行为,行为产生的背后是观念的驱使。时间序列观念要求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行动过程中有合理的时间安排,参与进来的工作人员已经清楚地了解事情进展的先后顺序。专业教师和教辅工作人员应有宏观的时间序列观念,什么时间重点做什么、什么时间辅助做什么都十分明确;否则,容易进入同样的事情重复做的低效率局面。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追踪为例,高校专业教师追踪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一是情感的需要,毕业生的求职需要专业教师的鼓励;二是在就业信息追踪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职场的知识取向和能力要求,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教辅工作人员追踪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主要是出于了解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诉求和建议,改进学生就业教育服务工作,及时掌握学生的就业信息,上报就业信息系统。如果专业教师和教辅工作人员缺乏宏观的时间序列观念,双方容易同时与学生联系,就给学生带来多余的干扰。为此,就业信息追踪工作应该有合理的安排,哪个时期主要由专业教师追踪就业信息,哪个时期由教辅工作人员跟进,都应该有一个明确合理的时间安排。

四、趋美的精准化就业服务

高校就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开展趋美的精准化就业服务工作。人始终是教育工作的关注对象和出发点。高校就业教育工作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始终离不开对人的关注。就业知识教育和就业治理在更多意义上是常规型的就业工作,趋美的精准化就业服务则是在更高层次讲究艺术性的工作。常规的就业教育工作只有不断改进、熟悉,才能渐渐地走向熟能生巧的技艺阶段。先秦时期庄周所描绘的“庖丁解牛”、宋代文学家和政治家欧阳修所写的《卖油翁》都是对一项熟悉的工作不断熟悉,不断改进经验,从而精准发力,形成一种技艺。高校就业教育工作亦是如此,常规的工作熟练做、优化做,做到精准发力,渐渐地就形成一种就业工作技艺。是否能做到精准发力,是衡量高校就业工作能否达到技艺程度的重要标准,教育以成人之美为美。高校在就业教育工作领域应做到精准发力、精准用力和精准收力,建构趋美的精准化就业服务体系。

(一)精准发力、精准施策,为学生提供合理性的指导意见

高校就业教育服务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经验、信息、判断、建议等四个层面。好的就业教育工作者,包括专业教师和教辅工作人员,需要拥有一定的经验(自我的经验或者借鉴他人的经验),掌握必要的信息(学生的职业性格、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职业积累等),作出恰当的形势判断(学生现实的境况与职场形势),提供合理的建议。精准施策是建立在经验、信息、判断和建议的基础上,这并不是一种理想完美的追求,而是一种作出合理建议的必要因素。

(二)精准用力、精准点拨,实现理性言说和情感陪伴兼得

好的就业教育工作者情理兼得,是理性言说和情感陪伴兼得的专业教师或者教辅工作人员。毕业生的求职之路,有的历经坎坷,备受挫折,更多时候需要情感的陪伴,而不是理性的说教。有的志得意满,信心满满,势在必得,却过高地评估自我的职业能力,设定了较高的职业目标。面对这种类型的学生,高校就业工作人员更多地采取理性引导,启发毕业生作出理性决策和行动。什么时候情感陪伴在先,理性言说在后,或者什么时候理性言说在先,情感陪伴在后,二者的平衡取决于就业工作人员的权衡把握。精准点拨是将二者的平衡做到恰到好处、不偏不倚。

(三)精准收力、精准供给,得到学生的认同

就业教育工作具有适度性,教育的力道要适中,不能偏重,亦不能过轻。偏重,表现将过度说理的行为变成说教,让学生心生反感,或者是过度的就业信息追踪,每日一问,给学生造成学业困扰和生活反感;过轻,蜻蜓点水,拐弯抹角,学生未能从中得到任何有益的启发。精准发力和精准用力属于力道的“发”,精准收力属于力道的“收”,力度的收放自如,尽得平衡,谓之为“美”。这表现在就业教育工作人员在与学生交谈的时候,要注意在理性言说方面恰到好处,做到“三不讲”,即多余的话不讲、负面的话不讲、情绪的话不讲。在情感陪伴方面,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三个更多”,即更多是倾听而不是言说、更多是共情而不是说教、更多是鼓励而不是刺激。总之,精准供给和精准收力,皆是恰如其分地进行,促进学生对学院就业工作的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

猜你喜欢
内涵式教辅精准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推动新时代乐山市县党校内涵式发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走创新驱动内涵式发展道路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我待教辅如初恋
教辅虐我千百遍
茶馆式图书馆走进高校理念浅析——基于图书馆内涵式发展的角度
强化读者意识 提高教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