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重构

2022-03-24 16:10:33季海群
江苏高教 2022年7期
关键词:理论性高校教师理论课

季海群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航天学院,南京 211106)

融媒体是指“把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1]。融媒体以其整合性强、时效性快、传播性广、便捷性高、影响性大等媒介特质,转化社会、空间和时间的物质基础,人的交往活动在媒介时空中实现再联结,改造人的主体性体验,重构主体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对话体系,构建新的交往图谱和行为方式,改变思想政治理论的物质条件,重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空结构。

话语反映和建构人的生存方式,媒体技术的发展严重地冲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叙说方式、结构和模式,致使能指与所指的离散,话语为形象所遮蔽,媒体景观盛行。但媒体技术的发展亦能使学生摆脱对象性,在师生的双向互动语言交往中重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消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失语的现实困境。

一、由偏重工具理性话语转为工具理性话语与价值理性话语相结合

传统媒体时代,人们深受技术理性中心主义影响,偏重工具理性话语,高校思政课工具理性话语具有灌输性、技术性、控制性等特质,学生面临主体镜像与价值迷思。工具理性话语的灌输性特征决定了思政课教师运用轰炸式教学话语,平淡干瘪的语言,运动模式的口号,粗暴直接的宣教,改造学生思想的直白性弥散在教学话语体系之中,过度突出教学话语体系的显性教化功能,导致受教育者产生抵触或逆反心理,高校思政课工具理性话语的纯灌输性背离原初的教学目的,促使工具理性话语呈现低效或失效样态。高校思政课工具理性话语的技术性特征,决定了高校教师以媒体技术为介质再造教学话语体系的基本性质、逻辑构成和运作方式,教学话语体系为技术隐喻所规训,日趋定量化、模式化、标准化,技术本位侵蚀价值本位的教学话语体系主导逻辑,思政课成为技术理性的附庸,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造成学生信仰的荒芜之态。

融媒体时代,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突破原有信息输送的时空、接收、认知等局限,拓展人类交往的空间,不断延伸人体的功能,提升个体的工具理性思维和价值理性思维。高校思政课不仅需要重视工具理性话语,亦需要强化价值理性话语,推动工具理性话语与价值理性话语相结合,形塑学生的精神家园,祛除错误价值的误导,有效规范价值的边界。

1.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高校教师需转变教学话语表达,利用新媒体技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强化理论的对口灌输引导,揭露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景观性,为学生输入正确的思想观念,“消解思想世界的虚无化,祛除情感世界的零度化”[2]。高校教师亦需注重运用价值理性话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借助新媒介平台了解学生的本真情感,开发生动形象、富有情感的启发式话语,指引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主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系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入耳、入脑、入心”[3]。

2.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高校教师需利用工具理性话语阐明思政理论的科学性,揭示媒体景观所造成的价值镜像,引导学生摆脱价值观的幻象性,主导学生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当性,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高校教师亦需运用价值理性话语融化媒体技术话语的冰冷性,用真情打动学生,以真理感化学生,关心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坚持以学生为本位,建立互为主体的主体间性教学模式,落实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3.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高校教师需使用工具理性话语直接进行思想规训,开发媒介平台展开线上线下宣教,利用多媒体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强化思政理论的在场性。此外,亦需启用价值理性话语间接开展价值引导,利用视觉影像技术营造共情的宣讲氛围,降低学生的抗拒意识,注重情感话语陶冶,带领学生走出思想困境,“软”“硬”融合的教学话语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普遍认同核心价值理念,将价值共识引向实践过程本身。

二、由侧重静态性话语转为静态性话语与动态性话语相联合

传统媒体时代,旧媒体技术的流动性慢、传递性弱、变动性低等特质影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话语体系,导致教学话语过于侧重静态性话语。静态性话语能够推动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发展,但其单向化、固定化、承继化等特质也将降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成效。在传统媒体充当“把关人”的时代,媒体信息的传播途径由具有强势地位的媒介单一把控,信息传递方式呈现单向度模式,决定了高校思政理论课静态性话语具有单向化特质,高校教师作为思政理论课授课的主导者,根据课本知识进行单向话语生产,直接或间接地忽视学生的话语,教师在台上“独语”,学生在台下“失语”。传统媒介平台有限,信息更新速度缓慢,媒体话语变动性小,决定了高校思政理论课静态性话语具有凝固性特质,高校思政理论课话语风格、语境、词汇、内容日趋格式化、僵硬化、模式化,教学话语与社会实际脱钩,难以通达学生的内心世界。旧媒体时代,媒介的单一性致使媒体话语的语词、句式、风格等具有延续性,决定了高校思政理论课静态性话语具有承继性特质,学生作为融媒体时代成长的青年群体,向往新式事物,欣赏新奇话语,不满束缚话语,高校教师如延用旧式的宣扬式、口号式、说教式教学话语体系,则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反身性地丧失思政理论课的话语主导权。

融媒体时代,社会呈现“播放型”样态,信息发布被个体重新定义,人人都可以接触、生产和消费数据信息,信息话语的流动性增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需要与时俱进,建构教学话语的动态性,但在随时变动的思想世界中,亦需要静态性教学话语,强化人们认知世界、沉淀价值观的可能。故高校思政理论课需要由侧重静态性话语转变为静态性话语与动态性话语联合发展,再造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动,实现能指和所指的动态融合,获取最佳的教学效益。

1.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促进。高校教师需运用静态性话语统一思政课教学话语的风格、语境、言辞、内容,落实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促使学生在多元价值体系中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教师亦需结合媒体话语以真切动态对话实现“知识”和“信仰”相互沟通,构建互动融合的主体间性语言交往,在多元对话中认知真理,在多样互动交流中学习,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研判学生变动中的思想,因材、因时、因地施教,提升思政理论课的有效性。

2.坚持典型性和变化性相统一。媒介技术的革新升级造成去中心的社会时空,高校教师需依据教材运用静态化话语为学生传递典型化的语言、词汇、句式等,为学生导入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祛除价值的虚无主义,实现自我的良善发展。高校教师亦需及时结合媒体信息话语,读取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转变话语体系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接受方式”[4],建构教学话语体系的动态结构,强化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接受度、认可度。“融媒体技术重构新型人际关系网络、语义符号体系与空间体验方式”[5],激发人的主体意识,以本能性的存在方式开展活动,改变高校思政理论课“传”与“受”的主体内涵。

3.坚持稳定性与生成性相统一。高校教师需强化静态性话语的稳定性确保自身的主导性,讲授思政理论的固有原理、方法,引领学生学习思政理论,为学生传递科学的价值观念。高校教师亦需深化动态性话语的生成性,肯定学生的主体性,给生成知识留白,启发学生自我体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自为生成思政理论的价值系统,达成对学生思想的提升和引导。

三、由着重理论性教材话语转为理论性教材话语与实践性教学话语相融合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材话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解读,是知识的概念化和系统化,传统媒体时代,思政理论课着重理论性教材话语,推动高校思政课的发展,但其唯理论化、本本化、模式化等特征不利于真正达成教学目标。思政理论课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话语表述的专业化、书面化、严谨性,决定了理论性教材话语的理论化特征,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但唯理论化的教学话语高深晦涩,容易使学生产生疏远感、枯燥感,纯粹理论化教学话语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不易为学生所认知、理解和认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照本”,但要实现教材内容“进入学生头脑”,就不能“宣科”。信息传递具有一定的标准,传递的内容和形式囿于固定的模式,决定了理论性教材话语具有模式化特征,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基本性质、逻辑构成和运作方式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高校教师用规范化的术语、句式、语境等表达,能够推动思政课的发展,但理论性教材话语的唯模式化则让教师习惯于格式化的教案模板,较少更新教学话语,脱离日益变动的现实状况,弱化思政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对现实的反映、批判、再造和创新效能。

融媒体时代,媒介以日益强大的社会形塑力颠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时空关系,延续、颠覆、改造、重构主体先验世界,开辟出新的生活与交往空间,影响人对一切现实活动的言说,高校思政理论课亦深受媒体技术的影响,由着重理论性教材话语,转向为理论性教材话语与实践性教学话语融合发展。

1.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高校教师需强化理论性教材话语的理论性,抵制媒体话语对思政理论话语的侵蚀,强化理论性教材话语的言辞、词汇、句式、内容等,促使学生明确思政理论的专业话语,增强学生对思政理论的认知。高校教师亦需利用媒体技术研读学生实践活动的数据信息,强化教学话语的实践性,提高课堂教学话语的亲和力,“讲究话语内容的通俗性、话语表述的具象性、叙事手法的故事性等”[6],加强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强化思政理论是与自身生活紧密结合的理论。

2.坚持抽象性和现实性相统一。高校教师需深化理论性教材话语的抽象性,以抽象的形而上话语连接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理性思维,深化学生对思政理论的把握,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觉知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启发学生建构正确的意义世界。高校教师也需凭借新媒体技术融合教材理论内容对教材话语再创造,紧跟学生的现实状况讲授相关理论,专注学生生存状态,动态掌握学生思想,研读学生话语,把握学生特点,走近学生内心,改造学生观念,建构普遍的价值共识。

3.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高校教师需增强理论性教材话语的建设性,以理论性话语揭示媒体景观造成的价值镜像,显示思政理论的科学性,引导学生再建自身的思想观念,建构契合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高校教师也需对教材话语重新编码,利用媒体平台进行批判化、反省性、开放式再造,增强实践性教学话语的反思态势,激发课堂的学习活力,“促进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达成‘意义共享’和‘视界融合’”[7],推动实现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四、实现意识形态话语和学术话语相统一

意识形态话语是指政治话语,一般属于价值范畴,学术话语是指科学话语,一般属于事实范畴,实现意识形态话语和学术话语的统一就是寻求事实与价值的统一。融媒体时代,媒体技术创造“超现实”世界,“仿象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空间,社会互动演变为象征符号的交换过程,“媒体话语呈现景观化、碎片化、多元化等特质”[8],媒介利用符号体系生产、传播的文化产品以强大的优势形态占据学生的精神交往空间,消解世界的价值体系。由此,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需要利用意识形态话语重新为学生输送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再造一种规范和价值,也需要强化思政理论的学术话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事实性和真理性传递给学生,突破媒体幻象的遮蔽,实现对世界的去蔽化。

1.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高校思政理论是输送正确意识形态的重要场地,高校教师需强化意识形态话语的政治性,“借助于话语,日常生活中的权力关系会被再生产出来”[9],通过意识形态话语强化现实权力关系的合法性,引导学生遵从一定的规则,认可社会的权力结构,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教师也需利用新媒介工具强化教学话语体系的语言、词汇、语句等学理性,呈现思政理论的原理、方法,讲述思政理论特有的立场、观点,道明思政理论的逻辑架构、理论脉络、知识体系,突显思政理论课的真理性、科学性、正确性,促使学生践行思政理论。

2.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高校教师应把思政理论融入新媒介工具,强化意识形态话语价值渗透的隐性化、间接化、非强制化,弱化意识形态话语的直白宣教色彩,提高思政课话语渗透的效能,不断规训学生的思想,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避免陷入价值幻象。高校教师亦需强化思政理论课学术话语的知识性,形成具有原创性和范式化的概念、词汇、体裁、句式等,呈现思政理论的知识结构,表征思政理论的逻辑自洽性和现实解释力,深化学生对理论的正确觉知,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规范学生的实践活动。

3.坚持规训性和自由性相统一。高校教师需积极开发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结合融媒体世界生产新的语词、语音、句子,面对学生变化的思想状况进行针对性话语规训,高时效性地改造学生的思想,直击学生的心灵,通达学生的内心,增强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高校教师也需借助新媒体平台改造学术话语的语境、风格、内容和言说方式,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明晰学生话语表达的所指和能指,赋予学生文本解释权,增强主体间性的学术对话,建构自由交互学术话语体系,培育学生自觉反思性和批判性精神,促使学生自觉学习思政理论,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猜你喜欢
理论性高校教师理论课
读者心声
新媒体视域下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路径探析
大学理论性教学的有效性探讨
——以韶关学院文科类专业为例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8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12:46:58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谈新时期企业宣传党建思想工作的新认识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