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淑波 王子鸣
(绥化学院 1.经济管理学院; 2.信息工程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近年来,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发展特殊教育事业,坚持“平等、参与、共享”的发展理念,越来越多的听力障碍和肢体丧失部分功能的残疾青少年走进大学,这部分听障和肢体残疾大学生在毕业后返乡进行创业,因为自身身体条件、知识能力不足、不自信的心理和外界异样的眼光,导致残疾大学生返乡创业存在很多的困境。因此为了进一步减少残疾大学生的创业阻力,增加创业的经济效益,开展对返乡创业残疾大学生的继续教育尤为重要。残疾大学生在返乡创业的现实困境面前,迫切需要增能。增能(Empowerment) 是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又被译为赋权、增权。它是指“根据外部权利配置中存在的构架性矛盾问题,倡导设置科学的需求性条件让个体可以及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而不是在同等条件下,让个体的权利分配出现不均衡,本应该得到权利的人却无法取得在社会网络群体中自己该有的那一部分权利和利益资源”[1]。21世纪初,增能理论被引入我国的学术界,被学者们广泛运用于研究弱势群体,呼吁给予弱势群体平等、尊重,帮助弱势群体挖掘个人能力,改变外部的劣势环境,整合外部资源,利用外部优势,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个体自我认知并利用外部资源。对返乡创业的残疾大学生而言,赋权增能即在面对创业的外部困难阻力和自身技能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外部条件的赋权增能,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积极激发残疾大学生自我效能,让每一位返乡创业的残疾大学生通过继续教育,平等、公正地共享党和政府创造的社会成果。将增能理论和返乡创业残疾大学生继续教育研究有机融合,既为探究残疾大学生继续教育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又帮助残疾大学生提高了创业的成功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又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与此同时,2020年12月27日《残疾人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报告(2020)》的发布,可见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特殊群体的关爱和尊重。我国目前有8500多万残疾人,在帮助残疾大学生返乡创业脱贫的路上,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是推进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基础。《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16—2020年)》指出,“将残疾人职业培训纳入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不断提升残疾人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2],按照《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16—2020年)》的要求对于返乡创业的残疾大学生,坚持平等、共享、发展的理念,对残疾大学生实施适合其自身发展特点的继续教育,持续增强残疾大学生自我“造血”功能,激发他们继续自立自强,勇于担当,奋发有为,挖掘和提升残疾大学生的自身发展潜能,让继续教育在残疾大学生的这场返乡创业脱贫攻坚战中,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助力残疾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共圆精准脱贫之梦,同走共同富裕之路。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继续教育”,目前,社会上开展不同层次的各类继续教育,然而,返乡创业的残疾大学生群体,对于享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几乎是空白。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白皮书指出,残疾人“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3],对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实施继续教育可以满足残疾大学生多样化、丰富的学习需求,也是在乡村振兴中,让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增进残疾人福祉,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白皮书指出“,尊重残疾人意愿,保障残疾人权利,注重残疾人的社会参与,推动残疾人真正成为权利主体,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和享有者”[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振兴乡村战略”,残疾大学生按照自己的就业意愿,返乡创业,参与、贡献、享有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贯彻和落实了《平等、参与、共享:新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70年》白皮书和十九大精神。由于残疾大学生自身条件和客观原因,导致刚刚踏入社会的残疾大学生在社会适应性、职业素养和创业技能等方面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会出现重重困难,其个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不能实现。此时对返乡创业的残疾大学生进行继续教育可以使其心理应激性减轻,紧张情绪得到舒缓,规避一些社会的不利因素,还能使其社会适应性得到提升,增强创业的职业素养和提升创业技能,提高创业的成功率,既让残疾大学生平等参与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助力了乡村振兴,使得残疾大学生的个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凸显。
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一些返乡的创业人员来讲,其迎来了发展机遇,即“政策好,环境优”。为了能够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国家针对一些返乡创业人员(包括残疾人返乡大学生)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地方政府纷纷开通“绿色通道”[4],在场地、待遇、资金等方面都给予大力的支持,然而这些政策上的支持并不能满足残疾大学生在创业路上的需求,他们在创业路上依然艰难前行,需要继续教育对他们进行相关知识技能补给。目前,社会上残疾人继续教育机构较少,职业技能的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缺乏针对残疾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顶层设计,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残疾大学生返乡创业能否成功。
1.师资力量的缺失。 现阶段针对残疾大学生而言,其创业教育工作正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很多教育要素都较为缺失。针对返乡创业残疾大学生开展继续教育的教师较为缺乏,因此,师资力量的薄弱导致继续教育的效果难以收到成效。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让返乡创业残疾大学生掌握更多刚出台的优惠政策、法律法规、专业技术知识等,成为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继续教育工作既要有创业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经验。目前,针对残疾大学生返乡创业的继续教育,其师资力量大多来源于高校教师,他们几乎没有基层工作经验,对实践知识掌握并不充足,这就导致现有的师资力量,很难满足返乡创业残疾大学生的需求。
2.课程设置的不足。 返乡残疾大学生继续教育不仅受到人力方面不足的影响,还受到资源缺乏的影响。由于不同的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优势等也各不相同,残疾大学生对于自身的创业提出了更多需求。目前,继续教育课程设置较为不足,形式较为单一和随意,很多地区的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一般都是围绕就业指导和创业竞赛,基本仿照就业指导课程开展理论概述,很少涉及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关的知识,本土化和针对性都不强,向返乡的残疾大学生灌输一些纯理论的知识,使其知识接受难度大,应用效果弱,让残疾大学生在返乡创业之路上更是步履维艰。
3.培训方式的单一。 继续教育过程中采用的培训方法主要为说教方式,这种培训的方式缺乏针对性,很少根据残疾大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培训,缺乏有效的培训方法和教育途径等。在培训时很少开展实践练习,导致残疾大学生仅仅了解一些项目的皮毛,知识应用的能力有限。总而言之,由于继续教育中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培训方式等原因,残疾大学生返乡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及时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导致残疾大学生挫败感增多,自信心不足,在创业的路上十分艰难。
就业教育主要培养人员的就业能力,强调就业技能指导,能够帮助残疾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设计职业发展。就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在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残疾大学生返乡创业继续教育以培养创业者的“守业”素养为目标,以发展壮大创业项目、带动农村经济、给予残疾人更多政策优惠等为目的[5]。残疾大学生返乡创业后为当地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并且还创造了就业机会,能够改变当地的农村经济结构,提升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目前,继续教育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较大的偏差,没有理解继续教育和就业教育,往往出现继续教育和就业教育混淆,导致继续教育难以满足返乡残疾大学生的需求。
返乡残疾大学生继续教育缺乏政策支持,导致继续教育工作受到了层层的困扰。因此,各地区地方政府需要更加重视继续教育,发挥出其主导作用,通过出台更多关于返乡创业残疾大学生的继续教育政策,给予其更多继续教育的机会和创业实践的机会,从而帮助他们能够在振兴乡村时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1.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向更多的是“发展当地产业和创新产业为主”,而不仅仅针对就业内容为主。在制定继续教育目标和内容时需要兼顾乡村振兴方面的需求和创业人员的需求,更要强调满足返乡残疾大学生的个体需求。
2.各地区政府需要发挥政策引导的作用,不断规范继续教育,在对教育的内容和时间节点等进行分解后,使继续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另外,各地区政府还可以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专门针对返乡残疾大学生继续教育工作进行考评,为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工作提供保障[6]。
3.借助大数据技术对返乡残疾大学生提供专门的服务;打造高质量的教育师资队伍和整合教育资源,通过加大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为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师资力量。
对返乡残疾大学生开展继续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掌握更多农村经济发展相关的知识和更多创新创业的知识。为了满足这些大学生的需求,应不断优化优质资源的开发课程,使得返乡的残疾大学生能够借助当地的资源开展创业。其中继续教育课程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细分后,理论课程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知识、市场运营、市场细分、企业管理等课程;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果蔬种植实践课程以及电商销售、直播带货等实践课程。这些本土课程带领残疾大学生走入企业或者走进田间,让残疾大学生在实践中反思自己,进一步完善自己,帮助其顺利通过创业时的瓶颈期,平稳进入创业的发展期。
返乡残疾大学生的继续教育受到了我国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尤其是在“两会”中提出,农村地区需要建立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使得返乡创业人员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从而能够在当地创新出新的经济、新的产业等。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是提升国民经济增长、增强国家实力等重要的战略方向。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原有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发展趋势。在此社会背景下,对于一些返乡残疾大学生而言,开展创业训练、增长自己的学识尤为重要。返乡残疾大学生在接受继续教育后能够对传统的创业理念和思想等予以转变,能够更好地带动乡村振兴,为实现产业和创业发展等提供重要的支撑,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巨大优势,有效整合政府、社会、企业与高校的丰富资源,建立多元融合创业训练平台,结合残疾大学生的个体所需,开展有针对性的、不同于就业教育的继续教育创业实践活动,形成科学联动的一体化功能创业训练场域,发挥残疾大学生创业训练的最大效能,增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7]。
残疾大学生的个体增能主要聚焦在创业过程中对外部创业环境风险的感知和对内部企业的实际掌控能力上,表现为在创业过程中的管理能力、学习能力、抗挫折风险能力等,通过继续教育,对残疾大学生个体认知能力进行提升,让残疾大学生的最大潜能得到发挥。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激发人的潜能发展,参加者是每一位自主接受继续教育的个体,并对其进行持久性、终身性的指导学习。针对残疾大学生返乡创业开展的继续教育,核心目标是帮助残疾大学生建构创业知识体系、提升创业社会价值、培养职业创业能力[8]。返乡创业的残疾大学生的继续教育要以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技术手段为依托,不断优化教育模式,补充完善教育内容,大数据信息化教育平台要功能完善、操作便捷,教学内容精准,保持和大学创业基础课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建构完整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要尊重残疾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重分层次指导,凸显差异帮扶,具体审视不同残疾人在创业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对其精准施策,实现了继续教育对残疾大学生的弱势补偿。残疾大学生通过继续教育在进行个体增能的过程中,培养了正确认知市场风险能力,增强其创业成功的自信心,提升其社会融合、人际交往的技能,提高其创业的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