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跨界构建与文化自觉

2022-03-24 14:02:42梁钦东,周飞舟,渠敬东
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跨界教授文明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塑造了中华文化的鲜明特质,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编辑部策划了本期圆桌,邀请艺术学、社会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多领域专家,跨界探讨乡村建设,回溯历史,总结经验,提出对策,以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汇聚智慧。

梁钦东规划师介绍了祖父梁漱溟先生投身乡村建设的背景和主要实践工作,包括教育、经济和社会等领域,在今天仍有其借鉴意义。周飞舟教授指出,乡村建设的意义是整个中国文明重新振作的意义,真正的乡村建设需要城市人去学习并理解农民。渠敬东教授指出,城乡问题是中国文明与社会的关键,城乡之间的平衡,是中国文明存续的支柱或枢纽。未来的中国乡村振兴在于我们不断提供城乡往返的通道。渠岩教授指出,艺术介入乡村,带有文化建构的色彩,要以尊重乡村脉络为着手点,用艺术的方式修复乡村,完成对家园及生命价值的回归,在乡土的逻辑中探索出文化中国真正的精神脉络所在。焦兴涛教授以“羊磴艺术合作社”为例,指出艺术乡建要保持期待、顺势而为、全力以赴、随遇而安。左靖副教授以大南坡计划为例,指出服务社区、地域印记、城乡联结是乡村工作的基本原则,社会设计、长效设计、地方设计是乡村工作的设计理念,关系生产、空间生产、文化生产、产品生产是乡村工作的方法四部曲。姚树荣教授指出,乡村地权与乡村建设具有内在的互动共演关系,乡村建设必须适应性变革乡村地权制度,从保障性向财产性演化,为乡村共建共治共享奠定制度基础。杜群教授指出,乡村振兴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法治意义上联系紧密,乡村振兴将重整乡村和乡村社会在空间性、主体性和目的性方面的秩序和治理结构。在可持续发展法治目标下,需强调特殊和特定主体的利益平衡和权利保护,实现共同富裕和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刘磊副教授指出,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规则下乡”正在成为形塑基层治理的重要向度,但“规则下乡”与社会基础之间的紧张时常发生,应当防范其中的负面影响,在控权与放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猜你喜欢
跨界教授文明
跨界
诗歌月刊(2023年2期)2023-03-11 09:19:48
跨界
诗歌月刊(2023年1期)2023-02-11 13:08:28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30
请文明演绎
银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刘排教授简介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B&O继续跨界 B&O BeoVision Eclipse TV
文明歌
跨界之道
汽车科技(2015年1期)2015-02-28 12: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