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万 胜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多阶段和多形态的时代变迁。近年来,学界开始频繁使用互联网时代、信息时代、云时代、云计算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算法社会这些词汇来表征和描述目前民众所身处其中的社会。这些对于人类社会指称和观察的每一种维度(或者说视角)都是单一的,是从事物(1)事物一词在汉语里是“事”和“物”组成的联合词,它既指客观性、强调物理性的物体,也指“事”即人们根据现象对于自己的意义或者价值划分的“物—我”意义组合体。这种“物—我”组合体的意义建构是以人为中心的。这里事物所指称的东西既包括自然的、具有独立于个人意志的、实在的物,也包括社会的、虽然独立于个人但却依赖于人类群体存在的现象。人类社会具有自己所独有的很多特征和规律,如果人类这一生物意义的种消失了,它们也就必然会消失。因此,从独立性的角度讲,物象一词更能强调自然和社会独立于人类的那种客观性。因为本文的论述重点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更强调世界的属人特征,所以就选用“事物”一词。在英语里“things”往往被我们翻译成“事物”,但有时又根据具有情境分别被翻译成“物”和“事”。这种词语所指上的模糊性、多义性和迁移性,看似不利于人类学术研究概念使用所要求的那种准确性和固定性,但反过来人们又发现这类词汇可以满足人类对于物象概括和描述的总括性、统摄性要求,带有使用上的反向约化功能和艺术性上的审美价值。众多属性中某个属性或人类认识可能的多个视角来思考和描绘人们所生活于其中的周围环境(它既包括自然的环境,也包括社会的环境)。现在人们在观察和思考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智能制造、芯片制造等新的技术(或者说存在意义上的事物),但对于这些新技术构成的技术原理大多数人却不是特别清楚。随着机器学习理论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算法作为其核心及其引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于是算法社会这个概念就出现了,那么我们是否进入了一个新型的社会——算法社会?算法社会这个概念到底在展示给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中哪些现象呢?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这些现象呢?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据在社会中发挥了一种独特的作用,以致人们用生产性消费概念(2)生产性消费者(proconsumer,由producer+consunmer两个词合成)的概念是由阿尔文·托夫勒2006年在《财富的革命》中提出。在机器学习领域,人们创造了Cresceptron(增长感知)一词,它是由cresco(grow)+percetio(perception)构成。来观察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不断突破,数据收集范围不断扩大、存储量不断增加(3)为此人们提出大数据概念来指称和表征计算机出现后人们搜集和储存的信息(以数字化方式处理)的指数式增加现象。,计算机的逻辑分析和(基于算法的)预测能力不断增强,人们开始使用一个重要概念(或者说词语(4)人类语言的词汇从表象意义上说是词汇,从对于事物指称、概括的角度讲却是概念。那么,是否人类语言的每一个词都是一个概念呢?概念按照形式逻辑的分析方法来,它必须要有自己的内涵(描述物象某方面的特征)和外延(指称的物象的范围以及所指称、含涉的物象或其所代表的类)。对于概念的外延问题以及层级之间的从属关系在数学中集合论已经将其分析得很清楚了。)——算法社会,并思考这个概念所指向的社会现象的变化及其趋势。人们之所以现在会关注算法问题,就是因为通过机器对于规则的智能使用(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来影响人们的实际生活,并且这种影响愈来愈大,令人们不得不予以关注、重视和分析。如果说法律力图按照规则或规范的方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那么现在的智能化机器则力图通过算法这种人类为计算机专门设计的规则(因为这种规则主要是基于符号化的数理逻辑而设计的,所以最合适的称呼是程序)来预测人们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可能出现的行为。算法在人类社会中发挥作用的凸显及其作为专称概念的出现,从人们的日常用法中独立出来(5)我们学术领域中使用的许多重要概念都是从人们的日常用语中吸取并独立出来的,并在学科研究中被赋予独特的学科含义。如果对于某些学科概念感到很难理解的时候,不妨将其放回到它的日常运用环境中去考察,用溯源的方法来形成对它的深刻认识。并被高频率地使用,就反映出了这种专为计算机设计出的程序性规则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人们认为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并将之称为算法社会。
二分法是人类思维的基本特点,现代计算机运行底层逻辑也是一种基于数字的二分法,即二进制逻辑。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康德就是运用二分法的大师,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就成功地运用基于二分法形成的矩阵分析,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提出了基于形式的辩证法(6)D.W.海伦姆在(《西方认识论简史》,夏甄陶,崔建军,纪虎民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中论述康德认识论有关判断的思想时,指出:“康德将自己的探讨建立在对判断类型加以双重区别的基础之上。首先,是先天判断与后天判断之间的区别,前者是不依赖于经验就可认识其真理的判断,后者是只有通过经验才能认识其真理的判断。”(第63页)“第二种区别——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之间的区别——的情况就不同了。分析判断是这样一种关于事物的判断,这种判断尽管有助于分析或解释其所包含的概念,但却不能提供关于该事物的知识。这是因为宾词的概念已蕴涵在主词的概念之中,虽然这是隐蔽的或含糊的。这些判断的否定包含着矛盾,因此,它们与莱布尼兹称之为推理的真理相符合。另一方面,综合判断确能提供关于事物的知识,其中的谓词不包含在主词概念里,它们的否定不包含矛盾。”(第63-64页)这里引述的内容只是展示了康德对于二分法的有名运用,对于康德的基于形式的辩证法我们这里不做涉及。。他认为:“一切多分都是经验的;二分则是先天原理的唯一划分,从而是唯一的原始划分。”(7)康德:《逻辑学讲义》,许景行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43页。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F.墨菲认为:“二元性找到了文化中的表现,因为在全人类中都可以发现相同的基本逻辑,所以各种文化均应容纳这种逻辑。”(8)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5页。“理性的突出标志就是二元思维,或者用概念的对立来思考。”(9)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王卓君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5页。现代计算机的底层运算逻辑就是基于电路两种状态“开”(可以赋值“1”)和“关”(可以赋值“0”)及诸多电路的排列组合建立起来(赋予位次)的运算规则。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说明这种“算法”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巨大性。二分法这种人类思维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不仅对通过身体感官对世界的认知具有重要影响,而且人们通过外在特殊的物——计算机上以二分逻辑为基础模拟出人脑所具有的智能,即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1.人类思维的二分法特征。人类观察和感知世界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二分法,这种方式其实就是基于人类思维中最基本的二分特征。对于人类来讲,这种特征首先表现在人们以语言词汇对于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的表示上。我们日常表示空间关系的词语就有上下、前后、左右,进而演化成指示方向的4个词语东、南、西、北,再进行组合就变成八方: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人们在组合的意义上视东南和南东,视西南和南西,视西北和北西为一个,并取前者来便于使用。人们在使用二分法时其实都暗含和假定了一个中心的存在,那就是自己(或者说标准)。对于这个中心,我们在空间概念中用一个“中”表示这个中心,在方位词中就是“中”,“东、南、西、北”加上“中”。如果将二分法暗含的“标准”或“假定”揭示出来,就会形成三分法。这一点在时间概念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过去、现在(10)我们经常会问“现在”到底是多长时间?从日常使用来看,“现在”这个词涉及的具体时长会随着人们使用场合的不同而变化。从人类生理可感知的时长来讲,“现在”时间长度为1/40秒。我们一般会将它理解为“瞬间”,即使这个时间很短,但它毕竟也是有时间长度的,不能为0,为0就意味着现在的消失。人类视觉能感知到的最短时间大约是30毫秒,远短于人类听觉和触觉的能感知的长度。参见Laura Sanders.How the Brain Perceives Time.https://www.sciencenews.org/article/how-brain-perceives-time.、未来,昨天、今天、明天都揭示了时间的划分特点。然而我们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使用这些建立在二分基础上的概念,但在进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却不会进行有意识地使用,多数时候只是在进行无意识的、习惯性的使用。我们将表示相对位置的前后关系,进一步在时间观念中细化为前、中、后的三分关系。在计算机技术中,通过对物理电路的两种状态(“开”和“关”)的数字赋值(“1”和“0”)和运算实现来人们所需要的功能,中间经过了复杂的逻辑步骤和技术转换过程。
在对大脑功能模仿的过程中,其间人们经过了大量的、多学科的研究和探索才取得了现在计算机在人类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机器翻译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在这个研究过程,人们所抱有的信念就是计算机能够实现对于人类大脑功能的模仿。在二十世纪初,在逻辑领域出现了罗素和怀特海的《数学原理》,它建立起现代数理逻辑的基础;在哲学领域出现了语言哲学,例如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人们开始从语义表达的准确性去研究语言,分析自然语言的句子表达方式、词义场景性问题;在技术领域,技术专家则在研究如何在机器上实现对于数学逻辑关系的电路设计问题,例如诺依曼的《计算机与人脑》就在探索这方面的问题。自然科学家相信人脑的功能可以被模仿,人类大脑内在的结构及运行过程能够被揭示出来,而不会永远是“黑盒子”也不能永远是“黑盒子”,这种信念激励着众多研究人员去从事这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自然科学的研究和探讨在今天取得了现在人们所看到的、令人惊叹的巨大成就,而有的人文学科研究者却一直抱着这样的看法:大自然的运用机理太复杂,以人类的智力的奥秘不会被揭开。如果抱着这样的想法和态度,自然不会在研究和揭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性关系方面去下大功夫(11)人工智能的发展证明了分类、细化能力在人类智力的发展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那些过去习惯上被视为神秘的、高深莫测的东西,在经过人类将其分解为简单要素并理清这些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之后,已不再神秘,而变成了人类可以理解并力图从结构和功能上进行模仿、再现的东西。。
对于大自然的运行来讲,我们经常会讲“大道至简”,在人类思维方面的“至简”“大道”就是“二分法”。欧洲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茨当时就对中国的《易经》很感兴趣,因为中国的《易经》在以“阴阳”两种符号来表示自然和社会的万象,并组合成八爻,六十四种卦象,进而将它们与自然和社会现象关联起来,并以此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众多现象。卦象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对应关系是通过类似于现在计算机技术的“词典”来编码和赋值实现的。虽然编码和赋值是约定的,但其中也贯穿和体现着一定的规则,单个的规则看起来是简单的,但处于同层的规则和处于异层的规则的同时交织和迭代运行,就会使得这些规则的编码和赋值变得十分复杂。所以,过去对于易经原理的掌握和使用是一项需要进行花费大量气力才能完成的事情,而现在借助于计算机的软件估计比过去要容易多了。
2.二分法的计算机实现。二战以后出现了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与计算机技术密切相关的理论。其中最有名的著作有维纳的《人有人的用处》。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的形态非常大,由于其体积的庞大,运算速度又不是特别快,人们就质疑其存在的价值。但随着计算机专家在逻辑分析方面的不断努力,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突破(12)在这方面摩尔法则揭示计算机芯片集成技术与计算机性能、价格之间的变化关系。,计算机的外形也在沿着两个方向变化:一个是小型化,现在计算机外形尺寸与其最早的原型机相比,已经变得相当小;另一个是大型化,这类计算机主要是为了满足天气预报这种具有众多变量的复杂系统的运算,现在它是以多个小型计算机并联的方式组成,体型庞大。计算机的小型化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为计算机的小型化,使得计算机得以进入家庭,被个人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处理日常事务。计算机(机器)相互之间联网和通信,对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计算机硬件构成有中央处理器、暂时记忆设备、长期记忆设备,再加上它的其他辅助设备(电源、键盘、显示屏等)。其核心部件就是中央处理器和记忆系统。我们过去讲的内存(暂时记忆硬件)和硬盘(长期记忆硬件)在智能化手机上已经被内存替代,这要归结于虚拟内存技术方面的进步。
对于计算机来讲,因为要在二进制的基础上实现对于人类大脑功能的模仿,就必须制定一系列的用于进行计算和还原替代的规则,并将其变成机器可以识别的指令(即代码)。计算机的出现本身就是人们对于人类大脑结构和运行按照形式逻辑进行分析的结果。因此,在计算机的运行中程序就很突出地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计算机来讲,没有程序,它就不过是一堆松散的零件,根本不会具有协助人们做事的能力。在计算机对人脑结构及其功能的模仿中,程序成为必需的东西,人们将其称为软件,这些编程人员花费很大力气开发出来的东西如果不在计算机上运行,它就是无用的。对计算机程序进行编程的过程就是对于人类的行为进行数学逻辑分析并建立模型的过程,人们要发现人类活动过程中存在的规则性、可重复执行的逻辑。对于人类语言运用这种看起来很复杂的过程,经过对于语言的语音语调变化和词汇语义关联性的分析研究,人们还是发现了其中包含的规则,并运用计算机实现了对于人类自然语言语音的模拟,实现了语音和文字之间的机器识别和转换。对于我们过去认为有些神秘的写诗和作曲活动,研究人员通过运用机器分析其中的规则性的东西,可以让智能化的机器——机器人通过程序写出很好的诗歌和乐曲。这些都会使我们不得不思考:人类活动的创造性到底是什么?它到底表现在哪里?现在计算机表现出来的智能程度让人在其面前失去了自信,表现出了惶恐。但这里讲的人是个体意义的人,而不是类别意义的人——人类,因为计算机表现出的能力是对于人类知识、技艺和智慧的集大成,单个的、独立生命意义上的人的能力在其面前必然显得微不足道。计算机上面所运行的软件是集中众多个人劳动、分析了众多对象智慧然后让机器进行模拟的结果,我们单个的、生命时间有限的人所具有的某方面的能力怎么能够和它相比呢?
算法社会有两大基础——算法和算力,这两个方面影响着算法社会的整体面貌。算法在计算机技术领域内就是计算机对于输入的数据信息的处理方法,这种处理方法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的。在广义上我们可以将这种规则和程序都视为规则,就像我们对社会这个概念含义的理解一样,有时我们用社会这个概念指所有人类活动的范围,有时我们就用它仅仅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现象。那么,规范计算机运行的规则,为什么又会被人称为算法?这是因为计算机的算法是基于数学的计算和形式化的逻辑分析的结果,支持计算机进行智能化决策的是决策树、统计分析、概率论等数理逻辑,所以人们将它称为算法。
1.算法。算法这个词过去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也在被人们不断地使用,但主要是我们在数学学习时使用,或在处理使用数字的实际问题(例如财务问题、成本核算问题等)时对数学关系式的选择。目前算法这个词成了一个很热门的词语,而且似乎已成为指称计算机运行规则的专用词。同样值得令人注意的是,从古到今人们都在使用数字这个词,那么为什么在现在它就成为一个大家很关注的词,而且与之相伴还出现了“数字化”这个词(更准确地说是概念)?这都与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于计算机技术的使用有关。正如我们前面所讲,计算机技术的最底层架构和运行基础就是二进制,就是以0和1这两个数字的赋值方式来表示芯片电路的两种状态:开和关。算法就是计算机以数字方式存储信息(更准确地说是在硬盘上刻画符号)、提取、处理和使用的规则。机器对算法的学习包括两种形式:一般性机器学习和深化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主要是因为机器学习层级的增加)。机器学习就是计算机以数据的形式直接通过案例和经验学习的技术(13)The Royal Society.Machine Learning:The Power and Promise of Computers That Learn by Example. The Royal Society,April 2017.。所谓机器的学习过程就是计算机在应用一定数学模型(算法的核心)对于新采集数据或新增信息的分析,反过来不断修改和完善自己原来的算法,使其具有更强大的分析和预测能力。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人类的学习过程,知道二者的区别才能深刻理解什么是机器学习。现在的深度学习其实是人们力图从计算机运行程序上模仿人脑的活动过程来达到人类学习所取得的效果,力图使机器也像人脑那样具有创造性(14)目前对于什么是创造性有着多种理解。对于灵感这类人类独有的创造性,恐怕计算机是难以模仿的,因为灵感是人大脑进行非逻辑化思考的结果,即某种直觉的结果,而不是严格逻辑推理的结果。。目前在机器学习领域中人们正在研究人类大脑的神经网络的信号传递和处理过程(15)Yoeri van de Burgt,Paschalis Gkoupidenis.Organ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for Brain-inspired Computing:From Artificial Implementation to Biophysical Realism.MRS Bulletin,2020(45).,并力图对其进行逻辑化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性,并将其运用于新一代计算机的制造(16)莱莉·格洛利耶,达米安·科里奥兹:《模仿大脑:下一代计算机》,《光明日报》,2021年3月18日。和对于信息(数据)的处理上。
算法对于计算机来讲,就是计算机调用和使用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的规则或者程序性的方法。由于计算机在生产中的大规模使用,在人们生活中的大量使用,再加上由计算机组成的网络(区域网或互联网),算法对于人们生产和生活发生的影响愈来愈大。计算机的计算与人脑的计算的差别在于:人脑的计算是基于神经网络结构的计算,而计算机的计算主要是基于元件分布式叠加结构的计算,它的计算过程是遍历式的逻辑穷尽计算。目前的计算机计算对于能量(主要是电力)的消耗很大,而人脑的计算过程能量消耗却是很低的。研究者认为,最近很多深度学习取得的结果得益于以图形处理器(GPU)为基础的传统深度神经网络。但目前的图形处理器(GPU)相当于一个小烤炉,比生物大脑更耗费能量。生物大脑的神经元通过短暂的突触接触进行有效交流,平时总是处于安静状态(17)Jürgen Schmidhuber.Deep Learning in Neural Networks:An Overview.Neural Networks,2015(61).。目前研究者又在努力分析人脑基于神经元网格的计算过程,并力图制造仿真人脑的新型计算机。这种计算机耗能要低很多,也切合人类地球资源利用方面的环保理念,有利于人类社会的长期持续发展。
2.算力。在计算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今天,计算能力这个问题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因而人们就提出了与算法相关的另一个概念——算力。那么什么是算力呢?顾名思义,算力就是计算的能力。这种计算可以由人来完成,也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自古至今,计算问题都是人必须借助简单的辅助工具——人的手指和脚趾,纸笔、计算工具(如中国的算盘)等,在近代则有欧洲的手摇计算器,现在则制造出电子计算机。现在的电子计算机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完成数学问题的计算,还能帮助人们实现对于文档的处理,对于一些自然和社会的现象运行趋势进行预测。人类社会计算能力在计算机出现以前,主要表现为单个人的运算能力,在现代计算机出现以后主要表现为电子计算机对于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自从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以来,“力”这个概念就成了人们崇拜的东西,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法像感觉事物那样直接感知到它,但人们还是从各种自然现象(例如河水的流动、石头的滚动、风的吹拂)中抽象出力的概念,并找到方法对其进行经验性度量,使之进入研究领域。力的概念使人类想象到在自然现象的背后(按照现象与本质的区分)一定有其推动者,至于这个推动者到底是人格化的神灵还是非人格化的物体,那是另外一个我们要思考的问题(18)不管是对于世界最初发展动力的人格化还是非人格化原因的思考都是人类力图实现对于世界上千变万化的众多现象的归一化、体系化解释的理性努力。。牛顿在提出自己的力学体系时,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全新的概念(例如质量),这些概念的提出都需要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理论分析能力。例如对于物体重心的想象,重心就是存在于每个物体的两个力的交叉点上,不同方向两个力大小的合成是按照平行四边形的原则计算。正是因为对于力的合成原则的发现使得人们实现了对于力的复杂计算,将数学工具引入其中。那么,对于算力又该怎么度量呢?算力就是表现在计算机单位时间内处理数据量的多少,以及它能够处理的数据类别的多少。
现在人们多关注云计算,主要是因为这种计算对于企业和个人两方来讲都具有很大益处。企业可以通过算法采集和获取有关个人用户的大量信息,企业(主要是互联网平台)可以通过对于数据的分析了解用户的偏好和内在的心理,进而预测其感兴趣的内容和可能发生的行为。数字平台(多由企业搭建)可以通过将这些数据出售给第三方或者为其提供有关的服务来为自己获得经济方面的收益。对于个人用户来讲,他的个人数据(例如照片、视频、音频)可以在云端(即平台的数据库)得到保存,因为平台对于个人在云端数据的保存一般都会提供一定的免费空间,这为众多个人用户提供了便利,所以大家对于云计算概念很熟悉也乐于使用。而我们对于另外两种计算——滴计算和雾计算相对比较忽视,这是因为这两种计算可以使用的人群范围很小,使用人数不是很多。卢皮茨等认为,滴计算(dew computing)是指嵌入性系统提供的算力,这些算力只与具体虚拟系统使用的硬件和软件匹配;雾计算(fog computing)是指进行日常操作的工业环境(数据和碎片中心、数据存储、通信中心等)有关资源的搜集和处理;云计算是基于需求租用的不断增长的资源所需要的数据处理(19)Patricia López Martínez,Ricardo Dintén,José María Drake,Marta Zorrilla.A Big Data-centric Architecture Metamodel for Industry 4.0.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2021(125).。他们以智慧城市的电网为例,指出滴计算是由用户智能电表和街道交换设备构成;雾计算由社区变电站设备、城市变电站设备、数据交换中心、分配调度中心构成;云计算是指如果能力不够,平台就租用外部的计算资源。
算法和算力作为算法社会两大基础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算法作为算法社会的核心决定了所需数据的种类、数据处理的方式和数据处理的效率。而算力是算法在计算机上的运行的效果,算力大小受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水平和算法模型选择的影响。算力作为影响社会资源分配的重要力量,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利益的分配和受益人群的分布。
沿着算法视角观察到的算法社会由四个部分组成:执行算法的设备——计算机,算法,以及算法的设计者和使用计算结果的人。在讨论算法所引起的社会问题时,我们可以将其核心主体区分为以下两种:一是算法的研发者,即计算机领域的专业研发人员;二是委托进行算法研发的组织,即运用算法来实现既定目标的企业(20)现在人们喜欢从数据角度谈论平台这种组织,因为平台通过对数据的搜集、汇集而具有对参与者的支配权。但从资产所有者的角度来讲,它仍然是一种企业,只不过它提供的不是具体的、有形的、物质性的产品,而是对于有关信息(基于对于数据的搜集和拥有)的服务。。在两者的外围还有两种主体:一是对算法的具体知识知之甚少、只能通过媒体传播的信息和对于有关产品的使用感受来了解算法的社会公众;二是对于社会进行管理、力图使其维持在一定秩序范围的政府。政府对于算法的重视只是因为通过算法使用已经和可能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为此必须有它的介入和干预。在算法社会,人们对于算法的依赖和使用大多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算法的直接设计者是计算机的程序设计者,对于算法的直接使用者是计算机,而不是真正的、具有独立生命的人。人们现在之所以会如此关注算法对于自己生活的影响,就是因为对基于算法运行的计算机的使用已经非常强烈地影响着、改变着并塑造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计算机执行的程序(算法的计算机内部指令实现方式)的代码的编写,现在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主要是因为随着计算机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依据算法进行的数据采集和分析会侵害人们的隐私权,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使人们的利益受损。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会依据搜集到的数据和编制好的计算机算法分析出的人们购物偏好、消费习惯并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推送相关信息或广告。计算机工作时执行的算法对于非专业人员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因为对于普通大众来讲,他们只是将计算机看作与犁耙、车床、生产线一样的工具,只是从其功能角度来关注和理解它。人们也多是从它的使用方法方面了解它,至于其背后的运行机制,多数人是不关注的。如果一个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刻苦钻研习惯,那么他在使用这些工具之后的闲暇时间可能会对这个工具的结构及其部件之间组合关系感兴趣,会琢磨其中的运行原理,但对于那些没有学习过这方面的知识或接受过相关培训的人来说,在今天要搞清楚计算机这种复杂工具的运行原理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费大量气力。
现在为计算机设计算法的人是编辑计算机程序、写代码的工程技术人员。在给计算机设计、输入算法时,他们对于人类社会规范的认识水平和倾向会影响他们对于程序编码方法和代码权重赋值,以及计算机算法的选择。我们有必要了解处于这个群体中人员的价值观和选择偏好,因为他们对于人们隐私权、知情权方面的意识会影响他们对于计算机算法的选择。在这里也不能忽视利益因素在选择计算机算法方面的影响,在这方面从事计算机算法业务的公司就会在其中发挥非常大的作用。
对于算法,人们会要求算法的公开性来保护自己的隐私,以防计算机业务对于自己隐私的侵犯、对于自己有关利益的伤害。但由于计算机算法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普通大众没有多少人有时间把它们搞清楚,即使在法律方面拥有很强专业知识的人士也不是人人都懂那些不断进行更新的算法。随着计算机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和对于人们生产生活影响的不断扩大,可以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新算法被不断地研发出来,并被应用于众多的领域。由此,可以认为在算法的编制和选择中以下两方面我们都需重视:一是直接参与算法编写人员所持的社会观念;二是有关企业在选择和使用算法时的利益权衡。
总之,算法社会就像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智能社会等概念一样,只是我们对于整个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某种鲜明特征的标明和指出。它主要是力图让我们沿着一个方向去观察和认识我们所处于其中的社会某个方面的特征及其影响。这种带有鲜明条理性、方向性、视角性的观察,并不能排斥和否定我们还可以沿着其他方式去观察和分析我们生活的社会。算法社会这一概念的核心就是要指明或者强调算法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影响。但对于算法是什么,一般普通大众是不关注的,即使关注也很难对它有比较深的理解。杰克·巴尔金认为,算法社会是“一个由算法、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体围绕社会和经济决策组成的社会”(21)杰克·巴尔金,刘颖、陈瑶瑶(译):《算法社会中的三大法则》,《法治现代化》,2021年第2期。。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他提到的机器人的影响和作用。在未来社会里,算法及其载体必然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巨大影响,已经出现和可能引发的新问题必然会引发人们更多的思考。
本文对算法社会的影响只是沿着二分法的角度做了简单勾画,对于更具体的和细化的图景的描绘则有赖于使用其他研究方法和学科知识来展示。对人们所要达到的目标来讲,存在着一个使用方法的适用问题;对于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存在着一个分析的适度问题。对于任何一个问题的研究,只要所使用的方法能达到我们的目的,这个方法就是合适的。在现实中,对于一个目标或目的来说,可以使用的方法多数时候不止一个,会有多个方法可以选择。但从效益或效率的角度来讲,总存在着一个效率最高的方法,即为了实现同一个目的,人们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最少的那个方法。对于认识对象来说,我们在将其划分到一定的程度即可,不可能也不必为了某个目的不断地将其分割下去,即按照数学中以无差别的量的划分方法从1到2,到3,以至无穷。人的想象力不可能无休止地思考下去,它必须终止在某个地方(另一个概念出现的地方),让想象力的翅膀停下来歇息,以便继续从事对于事物关系中新的内在规律的思索——对于算法社会的来临及其影响的分析和思考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