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祥运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从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中提炼和阐扬具有时代价值的核心理念,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需要,也是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必须扎实推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基于此,用“状态”一词解读《周易》的主要内容,不失为阐扬《周易》时代价值的一次探索尝试。
作为六经之首的《周易》是如何看待世界的?又是如何把握事物的运动变化的?如何概括和揭示《周易》时代价值,是易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对此问题的回应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从孔子的“观其德义”[1],到戴震“生生之谓仁”[2],从朱熹“《易》本为卜筮而作”[3],到王阳明的“良知即是易”[4],历来儒者的解读可谓见仁见智。除儒家外,佛、道两家从各自理论出发也对《周易》作出了符合自身立场的解读。尤其产生于本土的道家和道教,其解读体现了极强的本土文化特色。如近年来就有学者著文对道家和道教解易的特点进行了分析[5],并对儒、道两家解易特点作了区分,认为,“儒家解易,主要是通过解易的这个平台来完成对自己的思想体系的构建……而道家解易则不同,道家道教对于易学的解释,是……从生命关怀的角度构建了宇宙观、方法论等哲学体系。”[5](p47)从总体上看,清代以前对《周易》的解读阐释大都围绕“义理”和“象数”两大系统展开。面对百年来的中国社会变局,如何发掘传统经典的价值,激发其时代活力,已是十分急迫的课题。综合传统的两大诠释系统,因应时代需要,用更具时代性和概括性的“状态”一词解读《周易》,是我们阐扬《周易》时代价值的一次探索尝试。
选择用“状态”一词阐释《周易》,基于以下理由。其一,“状态”内涵具有的包容性。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状态”一词内涵十分丰富,可以说,它无所不包、无所不是、无所不指,一切皆是状态。物为物态,心为心态,情为情态,事为事态,物之静为静态,物之动为动态,物之存在为存在态,物之变化为变化态,物之数量、时空、属性和功能等均为物之状态。一切物质、精神、制度、文化和社会等无不是状态。“状态”一词具有包举天地,涵摄万物的内涵。其二,“状态”内涵具有的普遍性。“状态”一词,指称万物的性状,遍及一切事物,具有哲学范畴具有的普遍性特征。事物存在方面的实体与属性、本质与现象、内与外,变化方面的进与退、存与亡、得与失和吉与凶等,都可用“状态”来指称。其三,“状态”内涵具有的针对性。易道广大悉备,非“状态”一词不足以对其统摄概括。易之变易、不易和简易三义,都显示为一种状态。易之卦爻系统呈现为不同的状态,同时也是对类似事物状态的模拟。“状态”一词对《周易》的阐释具有突出的针对性。其四,“状态”一词具有的简洁性。“状态”一词,词简意明,易于理解,深契于易道简易的特点。“状态”内涵简易明白,词简义丰,高度凝练,直揭《周易》要义,便于对其作出简洁明了的解读和诠释。其五,“状态”一词具有的时代性。“状态”一词在当下应用广泛,具有突出的时代性,更利于发掘《周易》的时义和时用,阐发《周易》的时代意蕴和价值,使《周易》这部民族经典更好地惠泽于当下,见用于时代。总之,“状态”一词具有的包容性、普遍性、简洁性、针对性和时代性,使其具有了超出一般范畴的解释力和涵摄力,这是我们选择它用以阐释《周易》的主要理由。
对易道的总结,《系辞上》说易有“辞、象、变、占”四个方面的圣人之道。以状态观之,则《周易》的内容呈现出五种构成状态,即:言、象、意、时、变。言者,为易之辞(传),包括卦辞、爻辞、易传相关内容,主要是依托语言表达事物的状态;象者,为易之象,包括卦象、爻象等,主要是通过事物形象的相似性以模拟事物的状态;意者,为易之理(道),包括易之道或易之理,主要用于揭示和呈现事物的意涵状态;时者,为易之时(空),主要用于衡定事物的存在和变化状态;变者,为易之变(化),主要用于推演事物变化的过程和结果状态。“言、象、意、时、变”五种状态,既是《易》之“五态”,也是《易》之“五道”,是《周易》这部经典把握世间万物的突出特点和方式。下面基于《周易》的主体构成内容,选择其中的卦、象、数、理几方面,对其中寓有的“状态”内涵和特征略作解析。
卦,是《周易》的支撑主体,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构成系统。这一系统由卦名、卦画、爻位、变爻、变卦、卦辞、爻辞、象辞、彖辞、卦象、卦序等构成。这个系统是对宇宙万物存在和变化状态的取象模拟,卦的状态即天地万物的存在和变化状态。《系辞上》所谓“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表明了卦的确立,正是基于对天地万物状态的全面系统的模拟。《系辞下》说: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首先,从易卦的生成取象来看,八卦是基础,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八卦的生成,起于阴阳两爻,两爻比拟阴阳二气,二气交合而成乾、坤、艮、兑、震、巽、坎、离八卦,每卦三爻以模拟天地人三才之道。八卦通过取象设卦模拟了宇宙间最突出、影响最大的事物:天、地、山、泽、雷、风、水、火。八物两两相对,各以阴阳相配,以进一步模拟统括世间万物。其中,天地定位,乾坤为一对,乾为阳为天为父,坤为阴为地为母;山泽通气,艮兑为一对,艮为阳为山为少男,兑为阴为泽为少女;雷风相薄,震巽为一对,震为阳为雷为长男,巽为阴为风为长女;水火不相射,坎离为一对,坎为阳为水为中男,离为阴为火为中女。天地八物是天文之大端,父母六子乃人文之肇始,是皆比类相推而取象,状态模拟而成卦。八卦取象,内蕴天人合一之道,将天文人文包括其中,包罗无遗。此亦表明,八卦系统是一个包举宇内、范围天地、拟象万物的符号模拟系统,其功能就在于模拟世间万物的状态。
其次,六十四卦更为全面系统地模拟了事物的变化状态。八卦起于阴阳,八卦重叠相错配成六十四卦,所谓“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如果说八卦对宇宙万物的模拟是提纲式的简易明白,在其基础上演绎出的六十四卦则是对宇宙万物状态更为全面系统的模拟;如果说八卦偏于对宇宙万物存在状态的“法象”,六十四卦则更偏于对宇宙万物变化状态的“通变”。六爻之卦寓有天地人三才之道。卦有六爻,则阴阳之位、刚柔之体,动变之几寓于其中,可以更全面系统地模拟事物的变化状态。而且,六十四卦的卦象本身就代表了事物的一种状态,如乾卦代表的“刚健不屈”、坤卦代表的“柔顺卑下”、屯卦的“前进有难”、蒙卦的“昏昧无知”、讼卦的“争辩是非”、谦卦的“有而不居”、需卦的“有待”、泰卦的“通和”、否卦的“窒塞”、随卦的“相从”、大有卦的“大有”、小过卦的“小过”等等,无不显示为一种状态,而每一状态都源于对事物本身状态的模拟。
其三,易卦对宇宙万物的状态模拟,还体现在其卦辞、爻辞、象辞、彖辞等各构成部分当中。以乾卦为例,乾卦以龙御天,以龙德喻比天德,以龙的变化喻比天道变化,其卦辞“元、亨、利、贞”;其爻辞“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其彖辞“大哉乾元”“保合太和”“万国咸宁”;其象辞“自强不息”;其断语“利见大人”“无咎”“凶”“有悔”等等,无不是一种状态的表达,用以阐明天道的变化过程。
《周易》观象设卦,而卦无不有象(八卦以象告)。“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类似状态的模拟,以类相从谓之象。象即状态或相似状态。“观象”即观瞻事物的状态,“法象”即模拟事物的状态。“观象”“法象”都是为了见“天下之赜”。《系辞上》说: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易之象,大体可分为两类:存有之象和模拟推演之象。“卦象”“爻象”“象在其中”之象是存有之象,“观象设卦”“圣人象之”之象是模拟推演之象。吉、凶、悔、吝、刚、柔、变、化,是解卦的常用语词,其所寓失得、忧虞、进退、昼夜诸象,是易之卦象、爻象的代表,也都是一种状态的表达,属存有之象。至于观物所取和基于八卦推演而成之象,范畴和种类繁多,有学者曾列范畴有六,种类有十七。[6]p16-33下文摘录《说卦传》中的部分记载,以观八卦推演之象: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诸如此类,各卦都有类象,下略)
此为八卦类象,即以类相推之象。诸多类象表明,八卦是一个开放系统,其类推之象会随着占卜活动的积累而逐渐增多。类象推理基于事物间某种状态上的相似性,比类相推,这是周易的卦爻系统把握事物的突出特点和方式。
除卦、象外,数与理,也是《周易》对宇宙万物状态的模拟。数是事物的数量状态,理是事物的意涵状态。徐芹庭先生对易之数及数理之间关系的表述比较切实:
盖一画开天,奇偶以生,而数即肇端于是,法象于天地,变通乎四时,阴阳刚柔,动静交变。易既愈演而愈精,数亦浸变而浸繁。……惟数足以同之,数之用大矣哉。夫易因数衍,数缘卦起。数定而宇宙万物,悉弥纶无余,故易以九六之数,囊括万物之象,卦立而数理遂从此推衍而得,故来氏以为易经之理数不相离,盖卦著天地万物之理,数定天下万物之象。仅言数,则易必不切合于民用,空言理,则易必离于象数而无征。穷理尽性以知数,然后易之本然斯得,而道亦不外乎是矣。[6]p35
数,来源于人类在漫长历史中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度量状态的衡量表达方式。数之大用是使天地间纷杂繁多之物在数量上可以达到齐同。自一画开天,奇偶以生,数可推演至无穷。《周易》的卦爻系统作为对天地万物状态的模拟,自然不能缺失数的方面。在《周易》及其术数的推演中,涉及各种数,如卦爻数、天地大衍之数、河洛与五行之数等等。
先看卦爻之数。就卦来看,有先天和后天八卦,各以数相配。先天八卦配数,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其中,乾一与坤八,兑二与艮七、离三与坎六,震四与巽五,两两相错皆合九。九者,数之极,故合皆九。一者,(卦)数之始,以乾相配,主万物始生于天,一气流行;八者,(卦)数之终,以坤相配,主万物终成于地,品物繁盛。八卦之数,悉出于自然。后天八卦配数,即洛书之卦配数,所谓“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其中”。在九宫格中,五数居中,其它卦数相配: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乾六兑七艮八离九。先后天八卦所配方位各有不同,其排序反映了宇宙气场的本然状态和随着四季时空变化而呈现出的状态(参考卦气说)。
就爻来看,也有数与之相配。阳爻配九,阴爻配六,这与物象和阴阳的数量状态有关,所谓“易以九六之数,囊括万物之象”“爻有九六以尽阴阳之数”。爻之配九六,是对物象与阴阳变化数量状态的提取模拟。
再看《周易》中的天地大衍之数。《系辞上》说: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天地万物之数,以十为备,以五为中①盖一至十之数,乃数之基,所以弥纶万物者也。,五为中数,十为成数,故大衍之数五十。十数之中,一、三、五、七、九为奇为阳为天数;二、四、六、八、十为偶为阴为地数,天数合为二十五,地数合为三十,天地之数凡五十有五,世间万物之变,都以此而成。“大衍之数五十”以下,说明占筮之法,推定乾坤之策,都是易道顺万物之情,抽取万物之数,以尽万物之变的数量模拟。以此,则万物变化之数尽在卦变推演当中。
另外,从历史看,数也是《周易》象数一派的重要支撑。史传与《周易》密切相关的河图洛书,其中数理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总之,数是宇宙万物共有的数量标记,易道作为弥纶天地之道,不可能缺失对万物数量状态的模拟和把握。《系辞上》所谓“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表达的正是《周易》中数的存在以及数象之间的紧密关联。
除却卦、象、数外,理,也是《周易》重要方面,甚至是主要方面。阐扬义理,历来是治易之大宗。理,是事物的意涵状态,是事物内蕴的较为确定的性能和关系。“数定天下万物之象”,而“卦著天地万物之理”。《周易》蕴含的天地万物之理,通过卦的设立而呈现。六十四卦每卦皆有每卦的义理。六十四卦中,尤以效天法地的乾坤两卦,揭示了万物阴阳变通之理,为众卦义理之总源头。《周易·系辞上》说:
夫易,……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易道广大就在于其法于天地,明象日月,四时变通(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推而岁成),易简配德。《周易》通过法象天地而设乾、坤两卦,以揭示宇宙万物最普遍的阴阳之性和阴阳之理。有天地而后有万物,天地是生养万物之源。乾、坤两卦就是对世间最大的阴阳——天地(天地之性、天地之象或天地变化之理)的状态模拟。所以乾坤为《易》之门户,为诸卦之统领。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周易·系辞下》)
夫易者,阴阳变化之谓。阴阳变化,立爻以效之,皆从乾坤而来。(孔颖达《周易正义》)
天地是物象,乾坤是卦象,卦象是对物象状态的模拟。有天地变化才有乾坤成卦。有物之阴阳才有卦象和卦爻之阴阳。阴阳是天地乾坤和物象卦象之共通共存者。万物虽多,无不出于阴阳之变。阴阳配合则万物得以生,万物得以生则其刚柔之体、内外之象自然而成。诸卦刚柔之体②刚柔即阴阳,论其气谓之阴阳,语其体即是刚柔。,皆以阴阳合德而成。阴阳合德③阴阳合德:即所谓“易简之善配至德”,下“乾坤合德”,义同。,可显天地生物之功,乾坤衍化,可昭天地神明之德。
乾卦象天,模拟的是事物的纯阳状态;坤卦象地,模拟的是事物的纯阴状态。
乾、坤两卦,一阴一阳。乾象以龙御天,坤象以马行地。乾元资始,坤元资生,天地交感而万物得以生;乾之象自强不息,坤之象厚德载物,乾坤合德而人道得以立。乾坤两卦以天地为实象,通过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实现了对世间万物普遍存在的阴阳两种状态的卦象模拟。
作为六十四卦统领的乾、坤两卦,直接透显了万物生成变化之理,普遍反映了事物的生成变化状态。《周易·系辞上》有载: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天之道,不为而善始,故曰易;地之道,不劳而善成,故曰简。“乾以易知,坤以简能”,主言乾坤之性体。乾之性(就阴阳之气言,因其无形故言“知”)“易知”,以其知物之始生;坤之体(以刚柔之质言,著于事物故言“从”)“简能”,以其见物之终成。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生成终始。天地之道,与万物相通,皆因此易简之理。乾坤性体贯通万物之理。在《周易》中,不仅贯通理,同时也多处言及理,如“黄中通理”“天下之理”“性命之理”“理于义”“穷理尽性”“理在其中”等等,都是易之理来源于天地万物之理的表证。因物理始有易理,易理即物理。二者以状态共通而为一。
与理相似,易之道也来源于天地万物,是对天地万物意涵状态的揭示。《周易》有各种各样有关道的表述,总括性的表述即“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其它表述如“从道”“失道”“其道穷也”“君子道”“小人道”“中道”“天地之道”“天道”“地道”“人道”“神道”“君道”“臣道”“道大悖”“道大行”等等,其中尤以“其道”的表述最多。这些表述都是对世间万物各种“道”的性状的认知和模拟。易道即天地万物之道,其所同者,在于二者状态上的共通,程颢《秋日》诗所谓“道通天地有形外”[7],即此之谓也。
总之,《周易》中的卦、象、数、理,皆本于天地自然,皆是对世间天地万物状态的全面系统的模拟,而其本身也不能不呈现为一种“状态”。这也是《系辞上》所表达的意涵:“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易道正是通过“与天地相似”“知周乎万物”的状态模拟,冒天下之道,成就了其“断疑”“通志”“定业”的绝世功用。
《易》与天地准,作《易》以准天地,是《周易》模拟天地万物状态的凝练表达,也是《周易》与天地万物“状态”共通的确切明证。“状态”模拟是《周易》把握天地万物的主要途径和方式。《周易》对天地万物的“状态”模拟是全面系统的,它起始于阴阳,初立于乾坤,奠基于八卦,成型于六十四卦。从形成过程和构成要素来看,六十四卦的卦爻系统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模型。这一模型具有全面系统的“状态”特征,为其深入全面地模拟世间万物的存变状态,进而预知事物变化结果奠定了基础。易之道即“状态”之道,或者说即“状态模拟”之道。用“状态”范畴解读《周易》,或者将为我们在新的时代发掘开显《周易》的时代价值提供一个更具时代性和说服力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