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颖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文学是反映文学创作者的精神和思想,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学观来看,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中能够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精神需求。一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取决于它在审美、思想和核心价值观念上的成就。换而言之,就是指文学作品中的内在艺术价值,也可称之为对人们有着积极影响意义的价值[1]。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具备三个要素:一是能够引起读者共鸣,能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来自心灵的震撼;二是有足够的影响力,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三是要具备充足的生命力,没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就不具备最基本的文学价值。文学作品价值表现多样,并且具有差异性,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价值的衡量标准一直在变,但文学价值基本都是围绕真、善、美三个方面进行衡量的,这三个方面体现了文学价值中的精神价值[2]。因此,作者也将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分析鲁迅小说《孤独者》的文学价值,深入剖析鲁迅的文学作品,充分认识到其对中国现代小说所作的巨大贡献。
《孤独者》是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之一,创作于1925年9至10月,发表于1926年,收录于小说集《彷徨》之中,小说主人公魏连殳在鲁迅的笔下是一个独具个性的现代知识分子,他逃避社会现实,品味孤独,最终以自杀的方式反抗社会,对社会现实做出了最绝望的反抗[3]。整个小说分为五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魏连殳独具个性的言行被别人看做异类,就连在祖母大殓时他都受到了众人的压制和逼迫,这部分的描写奠定了其孤独者的感情基调。第二部分,魏连殳虽然愤世嫉俗、孑然独立,但他同情弱者,对未来充满希望。不幸的是,他的同情和希望很快破灭于现实,此后,他对这个世界更加失望,逐渐陷入了茫然不知所措的境地。第三部分,魏连殳失业,在此期间他见识了更多人性的阴暗面,社会众人对他的歧视使他更为绝望和孤独。第四部分,魏连殳经历了各种打击,在他的希望破碎后,为了能够活下去,他终于走上了一条与他意愿相背离的道路,一切都让他感到反感和憎恶,他的孤独深入骨髓,已经带着绝望的痛苦和报复的快感。第五部分,魏连殳在绝望中开始在世间胡闹,他开始自戕,作践他人,一步一步地毁掉了自己,此刻他的孤独来自灵魂,凄惨而绝望,最终死亡结束了他孤独的一生。[4]
文学作品实际上就是作者通过观察现实世界,对其进行思考并最终呈现出来的文学产物。文学价值中的真指的是作者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社会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表达出作者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和情感。《孤独者》是鲁迅对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时期中小城镇的普通民众以及知识分子的现实生活和思想的一种真实反映,同时也表达出了鲁迅自己对于当时社会的一些真实思想体验和情感[5]。他创作这篇小说的目的在于启蒙国人的思想,想要唤醒社会更多人站起来反抗黑暗的统治,改变当时社会生存的艰难困境。所以,在鲁迅的小说中,很多人物都取材于病态社会的不幸人,意在揭发苦难,引起重视,达到国人自救的目的。
魏连殳就是这样的一个即便努力挣扎仍然没有摆脱苦难结局的知识分子,他是鲁迅笔下小说中塑造的最为独特和典型的知识分子,他接受过新式教育,具备先进的思想,对于改变社会苦难的现状充满着激情,勇于与封建思想相抗争,但他没有找对方法,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仍然没有唤醒“沉睡”的民众。尽管他经过各种努力还是没有遇到和他志同道合的同伴,内心的绝望和孤独使他走向了自我毁灭的深渊,甚至以身殉道。通过作品,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部分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他们虽然拥有先进思想文化,也勇于改变现状,对于救国救民充满抱负和热情,但他们的热情逐渐在普通民众无动于衷的状态中逐渐冷却,大众对于他们的战斗和呐喊麻木不仁,冷嘲热讽甚至出现吃“人血馒头”的现象,这些都是促使他们成为绝望的孤独者的影响因素[6]。
《孤独者》中魏连殳的形象被描写为“一个短小精悍、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两眼在黑气里发着光”,鲁迅曾坦言,魏连殳的形象实际上就是对他自己的描写。可以说,魏连殳是鲁迅精神自我的外化。就鲁迅个人而言,他对孤独的体验和魏连殳一样深刻,实际上,若没有深刻的孤独体验,也根本写不出如此具有孤独感的作品[7]。《孤独者》描写了魏连殳从充满希望到苦苦挣扎,再到自我毁灭的过程,让我们直面了那个时代先进知识分子在启蒙思想无望后面临的绝望,魏连殳的悲剧让我们感受到了鲁迅来自思想和灵魂上的孤独和痛苦。但他最终还是没有放弃,在绝望后毅然站出来进行了抗争,让我们体会到了他的坚韧和伟大[8]。
文学价值的善是指文学作品要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关注与思考,对人类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在小说《孤独者》中,鲁迅将主人公魏连殳塑造成了一位极其尊重生命的人物形象。例如,在祖母葬礼上,由于对祖母的敬爱与不舍,魏连殳大声哭嚎,也体现出了他对生命逝去的悲痛和对生命的尊重。另外,他无视他人的反对意见,毅然决定将房屋长期提供给女工居住,这体现出了他对底层群众的同情。对于孩子,魏连殳富有爱心,给他们买吃的、买口琴,有孩子生病了,他“着急得脸上黑气愈发明显”,他坚持人性本善,将希望放在孩子的身上,渴望从他们身上找到人性善的一面。
鲁迅创作小说的目的旨在改变国人的精神和思想,解放世人的思想,恢复人在社会发展中作为人的“本性”[9]。鲁迅作为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者,他深刻明白当时世人对生命的冷漠麻木和无动于衷,如在《药》中民众把观看杀人当作看热闹,用革命者的鲜血当作药引,大众成为麻木不仁的看客。鲁迅对人性的冷漠深有所感,他认为觉醒的人应该将天性的爱扩张开来,用“无我”的爱去引领和启蒙更多的新人,达到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在《孤独者》中,鲁迅笔下的魏连殳是一个复杂而善良的文学知识分子,其人物形象反映出了鲁迅对生命的敬爱与尊重,强烈地期望国民尊重生命和勇于抗争。在作品中,魏连殳由于受到现实的打击,没能坚持他的理想,丢弃了原本对生命的尊重和人性善的追求,最终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但这并不是鲁迅对思想启蒙失败后的绝望表现。[10]在小说中,魏连殳失败后,申飞出场了,这也是鲁迅的另一个“自我”,小说末尾寓意着即便经历绝望,但仍然没有放弃希望,要勇敢地站起来抗争不公,坚守心中的信仰,并且奋然前行。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从中看出对生命的尊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能够给予人们前行的动力和信念,而小说《孤独者》也具备这样的优秀品质,具备极高的文学价值。
文学价值的美指的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满足读者对美的追求和内心对美的需求,给人以精神层面上的满足和享受,具体表现为形象美、形式美、语言美和精神美。小说《孤独者》兼具了作者鲁迅的文艺美学思想和文学价值美[11]。人物是创作小说的主要要素之一,而塑造人物的首要任务就是命名,命名之后小说人物就会显得生动形象,使读者可以在脑海中想象,赋予其个性,每一个小说人物的名字都代表了一个角色,读之可令人产生欢喜、悲伤或者厌恶等情绪。而每一个好的人物名可以带给读者不同感官的美感体验,如《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和《阿Q正传》中的阿Q,我们会直接感到从名字中赋予的外在形象,充分体现了文学价值的形象美。作为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魏连殳这个人物形象的设定充分体现了鲁迅对悲剧的理解。悲剧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将人有价值的东西摧毁并且展现于人前,以引起社会大众正视病态社会中的困苦和不幸,激发更多的人奋起抗争的心理。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者,他的小说一面继承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形式,另一方面也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作为时代的先锋、文坛的开拓者,他的作品在形式和体裁上都进行了创新,实现了文学上的伟大突破。鲁迅开创性地设计出了圆形的故事结构形态,在创作《孤独者》时,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故事叙述方法,让人感到惊喜和意外。镜像的人物塑造手法是传统小说中人物形象塑造的主要形式,而鲁迅有别于传统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虽然魏连殳和申飞也互为镜像,但两人没有谁去衬托谁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联始终贯穿小说的整个内容,我们可看到这两个人物之间的交往和争辩。在小说中,作为鲁迅思想的两个代表,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到鲁迅思想中的矛盾与困惑,深刻认识到鲁迅对于启蒙思想的复杂认识和坚韧顽强的斗志。小说《孤独者》采用的圆形叙事结构和镜像人物塑造法体现了文学作品中的形式美。
综上,本文从真、善、美三个方面衡量了小说《孤独者》的文学价值,以此希望更多的人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作品,充分认识文学巨匠鲁迅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的巨大贡献,提高人们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希望此文能为后期研究解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文学价值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