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异化与研判应对

2022-03-24 11:41石晓慧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软性虚无主义历史

石晓慧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11)

历史虚无主义近些年来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经过多年斗争,研究学者们已经可以清晰地辨别传统历史虚无主义的丑恶嘴脸,社会各界也对其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但是,历史虚无主义并未偃旗息鼓,它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以一种软性的手段,渗透进社会的一些领域。历史虚无主义像病毒一样产生变异,使其当下呈现出了新的症候,这种“隐蔽的存在”将会给社会带来新的更大的危害,造成社会意识形态的混乱。因此,我们要对这种变异的软性的历史虚无主义其内在生成本质、外在异化症候,以及其泛起的原因进行研判,揭露其本质,揭开其伪善的面具,遏制其渗透蔓延,坚决维护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

一、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之内在生成机理

我们要揭露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首先要揭开其内在生成机理的神秘面纱,梳理清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逻辑流变及其背后的本质。

(一)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逻辑流变

有学者认为,历史虚无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方历史研究领域。随着自由资本主义逐渐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体现的物化特征,把人与人的关系转变为物与物的关系,这种资本主义的物化引发了西方理性主义的反思。著名的尼采用“上帝死了”揭露了西方虚无主义的事实,认为虚无主义是对最高价值和理想的废黜。[1]海德格尔的“存在是存在着的存在”更进一步催产了虚无主义。自此历史虚无主义被认为最早在西方开始出现。从地域国家角度来说,有些学者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最早出现在苏联,否定歪曲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破坏国家意识形态的稳定,历史虚无主义甚至被认为是导致苏联亡党亡国的一把无形之剑。与此同时,历史虚无主义从早期否定物化的资本主义又转变为攻击、否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工具。

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也经历过多次泛化和流变。改革开放以后,这种思潮开始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否定党的正确领导,随后,历史虚无主义逐渐发展成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动摇党的领导的错误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认历史发展规律性的错误思潮。它以实践层面和理论层面两种表现形式存在。当历史虚无主义以实践形式表达时,往往以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呈现,它大张旗鼓歪曲党的历史,丑化国家形象,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以一种较低级的形式与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斗争,明刀明枪打硬战。当历史虚无主义以理论形式表达时,它以一种更加复杂隐晦的方式呈现,以一种更有迷惑性的方式扰乱广大民众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以一种更隐性狡猾的形式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层次和各种领域,与实践层面的历史虚无主义里应外合,这种隐性的理论的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软性历史虚无主义。

概言之,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是指借助思想理论、学术研究、文艺表演、艺术活动、宗教信仰、新媒体等隐晦形式传播错误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社会思潮。[2]它是历史虚无主义为应对当代社会环境发展产生的异变。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软的是形式和手段,硬的是内核和理念。它的隐蔽性和迷惑性使其更有弥散性和毒害性。

(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首先,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符合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与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3]因此,历史虚无主义的存在也不会突然消失不见,它将会以一种变异的形态生存下来。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种新形式。

其次,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4]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将某段历史、某个历史人物重新演绎或评价,用自身的主观想象解构主流历史,对历史事实进行抽离,对历史真相进行遮掩,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否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一种特征鲜明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其目的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另外,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形而上学历史观。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将历史事件人为地割裂开来,使其以静止、孤立的碎片化的存在,忽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发展的必然性趋势,将历史描述为偶然性片段组合,割裂了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存在的辩证逻辑关系,不能全面运用辩证法的精髓,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形而上学历史观。

二、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之外在异化症候

历史虚无主义如“过街老鼠”,其生存空间被先后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严厉限制,人们已经认清了它的真实面目,但历史虚无主义发生变异,以一种新的形象粉墨登场,呈现出新的外在异化症候。其软性特征给研判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议题领域: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

传统历史虚无主义主要关注正统历史,如革命史、发展史等,用直接简单的方式歪曲历史、丑化历史,因此,传统历史虚无主义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很容易被发现。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关注的议题领域更加宽泛和具体。从广度上讲,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更加关注细枝末节,关注普通民众的社会底层生活,以小见大,八卦野史,满足人们普遍存在的好奇心,用生活化的议题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八卦更加容易吸引眼球,细节更容易产生共情。从深度上讲,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更容易向日常工作忽视的边边角角处延伸,挖掘社会热点话题,博得关注,以达到扩散其影响力的效果。

(二)传播手法:柔软与坚硬相互交替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用柔软之手法遮蔽坚硬之内核。具体体现在其通常会运用一些模棱两可、含沙射影的弦外之音,擅长利用语言策略和技巧,诱导民众产生歪曲事实的联想,目的在于制造反差,割裂和消解国家整体的历史。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以抽象化的方式含糊其词地混淆和虚无历史,影响民众对历史真相的客观认知,赋予敌对势力、反动人物以人本关怀,把“坏人”都赋予了人性,用一种温和手段来评价历史,颠倒善恶、混淆忠奸,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阶级立场。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手法是柔软、温和的,但其内核和理念是坚硬、剧毒的,更容易产生弥漫性的危害后果。

(三)内容渗透:隐蔽与创新相互交融

传统历史虚无主义以一种显现的、灌输的方式,从外部将内容输入给受众。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主要借助公众娱乐消费平台、网络自媒体平台隐蔽散播,在网络场域环境下,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以隐蔽引导的方式,通过学术研究、名人影响、宗教渗透以及文艺表演等绵里藏针的形式,传播图像、视频、广告、网络游戏、聊天表情包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渗透,这使得拥有浅阅读习惯的民众在不知不觉中被影响侵蚀,无法作出正确辨别,内容渗透隐蔽化,也更具危害性。

三、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泛起之原因分析

首先,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直接原因在于,党和国家更加注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党中央揭露和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确立了各类重大决策的历史定位,阐述了英雄历史人物的正确历史评价,确立起人民正确看待历史的根本坐标。理论学术界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严惩那些试图虚无或颠覆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违法分子。这些直接举措增强了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鉴别力和研判力,使得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形态暴露在阳光下,致使历史虚无主义失去了其生存发展的温床,迫使其发生隐性异变,引发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

其次,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根本原因在于,历史虚无主义自身所具有的内在客观规律性,其存在仍具有长期性。某种意识形态为了适应环境发展而不断发生自我更新,在现实根源尚未彻底清除之前,“新”的意识形态,例如隐性的软性的历史虚无主义,必然会自我净化,自我演化,从而取代“旧”的意识形态,例如旧的历史虚无主义,虽然内核和理念并未改变,但其不会一蹴而就地消亡,而是以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这种变种的方式重新呈现。

再次,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主观原因在于,意识形态的承载主体意愿已逐渐由理性文字表达形式转向感性图像、符号等浅表思维表达。阿尔都塞认为“没有不借助于主体并为这些主体而存在的意识形态”,其强调个人质询为主体的方式。[5]当今世界发展进步,运用数字化、图像化、符号化的叙事法则阐释对象更符合直观体验,更容易被主体接收。它以碎片化、娱乐化的快餐方式广泛藏匿于人们的生活之中,这种感性意识形态直接导致传统批判思维的弱化及浅表思维的强化,加速了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

四、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之驳正应对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其相较于历史虚无主义所具有的柔软性和隐蔽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伤害更大,因此我们要时刻警惕并研判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存在,做到理论驳正的同时,探寻实践治理之路径。

(一)理论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极具主观随意性的异化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而作为马克思主义两大发现之一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正是针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症下药”。唯物史观是解决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方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导向,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正是坚持了这一价值取向,才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取得伟大胜利,并进行科学总结,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境界,不断增强理论自信。只有真正弄懂学会马克思主义思想,才能更好地应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因此,党中央多次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拿出“批判的武器”进行系统的批判,从根本上增强理论自信,抵御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二)制度自信:聚焦社会热点问题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具有鲜明的利己主义,自私自利,以个人私利的满足为根本,主观臆想批评历史事件或人物,断章取义选取对个人私利有用的部分,崇洋媚外,善于沉溺于“西方中心论”的历史观之中,毫无主见,人云亦云。柯文所批判的“西方中心论”历史观,其之所以生命力强盛就在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深深吸引了大批虚无主义追随者。我们应当对中国当前社会矛盾、现实问题深刻关注并分析反思,在应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泛起时,应聚焦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打牢经济基础,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通过不断寻求自身的发展与强大,才能使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在事实面前不攻自破,也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展现中国制度自信。

(三)道路自信:深化改革与发展

近年来,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其更加依赖于新型自媒体网络等的传播,其形式更加多元,具有迷惑性、隐蔽性更强等特征,因此,防范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泛起的有效之策在于坚定中国特色之改革与发展道路,做好顶层设计,不断深化改革,有计划、有秩序、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在推进法治化改革建设方面,制定完善打击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法律法规,使得在惩治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更加风清气正、健康运行。[6]加强网络阵地的管理方面,应充分利用强大的5G、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手段,建立更为高效科学的网络舆情研判、分析、监测体系。对网络空间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判监管,有效地震慑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对于公然挑衅我国法律威严的言论或行为,必须严加处置,绝不姑息,对顽固者坚决采取法律手段加以惩戒。

(四)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7]青年时期正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观念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网络媒体上不良思潮的影响。随着新型自媒体的发展,普通民众很容易接收到肤浅化、碎片化的历史,新媒体在推动历史知识通俗化、社会化的同时,大众在面对具有迷惑性和隐蔽性的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现象往往并不能明确辨识,在不了解历史真相的情况下,极易受到欺骗或蛊惑。

我们要加强党史、革命史、建设史、英雄人物、传统文化等的广泛宣传,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呈现,让大众读者更愿意主动阅读和思考。在国家、社会、社区等各个层级积极开展相关文化宣传活动,设立国祭日等纪念日开展普通民众乐于接受的各类社区活动,在学术界举办一些品质高、学术性强的历史研究成果展等,构建多元、立体的历史文化传播宣传体系,从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展现革命英雄的鲜活事迹,生动讲好当下热点问题及当今时代故事。[8]努力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彻底清除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空间,使其不战而败、不攻自破。

猜你喜欢
软性虚无主义历史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一种软性薄膜压力传感器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国企治理结构的“软性”制度安排
虚无主义的症状、成因与马克思论虚无主义的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