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舒雅
(西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1130)
为了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顺应时代发展,提升其教学质量与水平,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侧改革已然迫在眉睫。从实践层面而言,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到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再到新时代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可见,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正不断提高。从研究方面而言,有学者以增强教育对象的获得感为切入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及内容;[1]也有学者主张通过创新供给内容的方式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供给;[2]强调通过分析供给侧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而实现二者的协同创新。[3]总言之,如何顺应学生发展要求的同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相关研究仍是现阶段学界探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探究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显得尤为重要。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后,供给侧结构改革逐渐成为热点话题,其旨在通过提升供给质量,化解因供给与需求不协调而产生的结构性失衡,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伴随着我国社会矛盾的转化,供给侧改革也被赋予了深层次的内涵,在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背景下,供给侧改革同样适用于教育教学领域。
高校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将供给侧改革的概念类比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域中,供给端则多是指教师依托于课程教学,将国家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内容转化为课程知识的教育活动;需求端则指学生为了满足社会与个人发展而提出的内在要求,或是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接受程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供给侧改革是优化课程体系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提升课程吸引力,推动合理供需关系的构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新时代大学生在思维模式、认知观念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所以如何给予学生“新”的东西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问题。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层面缺乏供给端与需求端的良性互动,供需方面的失衡问题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一是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间的不对等。从小学的《思想品德》,到中学的《道德与法治》,再到高中的《思想政治》,直到大学的《思想道德与法治》等思想政治类课程,部分学生认为各阶段的政治类课程内容大体一致,无重复学习的必要,这类观念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程度低。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面临着活动单一化与学生实际需求的多样化的矛盾。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的重要补充。但是现阶段大部分的活动多而不精,且活动覆盖面较窄,易流于形式,未挖掘活动背后所体现的深层次内涵,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具体体现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之中,受教育者对象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该群体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程度。据相关调查显示,00后大学生创新性强、思维活跃,且独立思考能力及批判能力增强。因而,大学生思想特点决定了其更热衷于选择新潮的内容,而非政治类的理论教育,乏味教条式的教学易导致大学生难以将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
教学方法与学生能动性的不对等是忽视学生主动性的主要表现。抬头率低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主要难题,其反映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的认同及满意度低。现阶段,“传统的独立专断的教学模式仍占据着重要地位”,[4]教条式说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学生陷入排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恶性循环,形成了供需间的错位。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程度低,学生不想听、不去听课程内容,主客观的双重原因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低。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素质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效果。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端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理论功底薄弱。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没有专业学科背景,其理论知识较为匮乏,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暴露了这一劣势,对教学内容理解浅显,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难以进行学术层面的解答;二是教学能力欠缺。部分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课堂设计“花哨”,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却并未讲解实质性课程内容,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而难以感悟活动背后所传达的精神价值;三是教师精力不足。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主体为年轻教师,其往往肩负着辅导员、班主任等多重职务,且承担着相应的科研任务,其精力有限,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从而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供给侧改革最初提出旨在解决经济面临的难题,随着学界对这一理论的深入探究,学者对高校教育中的供给侧改革研究逐渐升温,以供给侧改革为切入点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2021年,《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5]这充分表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也进一步说明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紧迫性,从优化供给内容、提升供给主体能力等方面入手,以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和期待,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明确了方向,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目前,国家正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但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理想信念淡薄、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成效又直接关系着学生发展。有鉴于此,在分析好供需关系的基础上,了解供需矛盾的表现形式,才能明白青年群体更适合何种类型思想政治教学产品,从而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使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以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正如学者王学俭、杜敏所说:“只有得到质量和有效性的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不断前进,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水平。”[6]由此可见,供需间的矛盾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与有效性。基于此,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供给与需求的分析,明白了是何种原因造成了供需间的不对等,才能更好对症下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多措并举推动供需关系走向平衡,推动师生互动呈现出多样化、平等化的态势,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精准思政中的重要内容。首先,要清楚学生所感、所想、所讲。教师要以学生的需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调整的依据,通过明晰学生的核心需求,创新沟通与教学方式,力求做到有效性与真实性共存,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其次,实现共享与个性的二者统一。在互联网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视频微课、教学课件等教育资源的共享逐渐成为了常态,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提供了便捷渠道。此外,学生可在众多资源中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任意板块,系统会根据学生情况实现精准推送,实现精准供给下的个性发展。最后,利用大数据等相关技术,全面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动态,实施精准教学。教育目标的统一化和标准化难以满足学生丰富化、个性化的需求,这也必然导致了需求端与供给端的不匹配。因而,通过对社交软件等平台上的相关信息加以整理分析,把握学生间的差异性是必不可少的。在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效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供给端,要在做到能“教”与会“教”二者相统一的基础上提高供给质量,以达成教学目的。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明确自我定位。教师要在承担纠偏任务的同时,要有积极的教学态度、过硬的素质能力,明确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落在实处。其次,要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加强知识厚度。高校教师必须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学习,实现“彻底说服人”的目的。教师只有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等相关理论的深层内涵,才能成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者,[7]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认同马克思主义。最后,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马克思曾指出,“各个人的过去和现在始终是从自己出发的”,只有从个人实际情况出发才更利于行为的开展。教学亦是如此,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并有策略地实施教学是教学过程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成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在于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发挥学生主体性,并以理论为基础,给予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解释,切实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同感。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是实现资源的有效供给,坚持以学生发展作为根本供给标准,丰富供给内容。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要供给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要任务是坚持政治性。只有讲好理论,才能把握方向,坚定立场,马克思主义蕴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要深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以此作为鲜活的素材运用于教学中,实现供给内容的优化。其次,结合本地区的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运用当地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将宏观理论以具体化的形式呈现。最后,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深化实践活动内涵。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是一个综合体系,要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各内容的衔接,而实践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应开展真正符合学生需求的活动,只有让学生成为思想政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局中人”,才更有利于其以自身的视角理解思想政治理论,从而实现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浅层认识向深层认知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