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果
(湖北文理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由董卿担任制作人兼主持人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以“主题+开场白+访谈+朗读+结束语”的方式向观众呈现了一场场美妙的视听盛宴。节目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展开,邀请不同类型嘉宾,通过朗读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故事,用精美的文字传达出平实的情感,同时又用情感的表达传递文字背后的价值。作为一档有深度意义的文化情感类节目,学者们对此研究的角度多集中在文化传播、大众阅读、主持风格等角度,如黎川茜(2020)《<朗读者>的文学传播机制分析》、陈玲玲(2021)《广播媒体“全民阅读”推广的创新路径》、宋雨倩(2019)《浅议优秀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以<朗读者>中董卿为例》等。虽有对董卿语言艺术的研究,但鲜见从引用修辞的角度对其语言进行剖析。可见董卿在《朗读者》中的引用恰当经典、意蕴丰富,具有深厚的感染力。本文将对董卿在《朗读者》中的引用修辞的来源、类型进行探究并分析其艺术价值以及对董卿语言风格的影响。
《朗读者》开场白由一段卷首语似的录制片段和一段现场的主持片段组成。这两段开场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同时每一期节目的结尾又强调升华主题,反复却不重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运用了大量的辞格来反复强调主题。《朗读者》第一季、第二季共24期节目的开场白和结束语主要修辞格统计见图1。
图1 《朗读者》主要辞格统计
由图1可以看出董卿在24期节目开场白和结束语中围绕主题运用了50%比例的引用辞格。
吴礼权(2020)指出:“在语言使用中,想使语言更有说服力和感染性,形成文辞上的含蓄典雅和形式上的旁征博引,引用修辞便是最好的选择。”[1]“《庄子·寓言》中也指出:‘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庄子结合自己的创作(修辞)活动所说的‘寓言’,是运用他人的对话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增强说服力。而这里所说的‘重言’大体上就是现代修辞学中的引用格,就是一种引述前人或他人较有哲理或较为权威、较为经典的话来表情达意的修辞文本模式。”[2]
董卿在《朗读者》中的引用,根据来源大致上可归为三大类:一类是引自中国古典诗词,一类是引自中外著名小说,还有一类是引自名家经典话语。
董卿通过阅读积累了中国古典诗词,节目中以引用的方式将这些知识和信息传递给观众,体现了主持人较强的古文功底。从董卿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引用中,可以发现她对古代文学作品偏好的心理特征。例如: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第一季第一期)
(2)生命可以是能够被毁灭但不能够被打败那般顽强,也可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那般博大。(第二季第三期)
透过现象看本质,董卿对古典诗词的引用大多是《诗经》《楚辞》以及唐诗宋词,而在《楚辞》中最常引用的是《离骚》。对于唐诗宋词,董卿善于引用唐代李白、崔颢的诗,宋代陆游、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词,尤其是对苏轼词的引用数量较多。
董卿引用中外著名小说中的内容与观众开展互动,能增强节目效果,深化主题,引起观众的共鸣。例如:
(3)如果你要问我最有味道的一部文学作品是什么,我可能会想到《红楼梦》。因为在《红楼梦》里既有着让刘姥姥百思不得其解的要用十只鸡配着烧的茄鲞,也有着元妃省亲的时候派专人赏了宝玉的糖蒸酥酪,这些都是能够在饭桌边尝到的味道。(第一季第十期)
(4)“再也没有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有那夜似的好戏”,那是《社戏》里迅哥独特的记忆。(第一季第十一期)
在引用中外小说时,董卿引用的都是大家的著名作品。如海明威《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鲁迅《社戏》,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以及曹雪芹《红楼梦》。其中《红楼梦》是董卿百读不厌的书,也是她最喜欢的一本书。
董卿在节目中也较多引用名家经典话语,这些名家经典话语对节目来说意义重大,具有提纲挈领的表达效果。例如:
(5)就像作家汪曾祺所说的:人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气,但是第一次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它是探索、是挑战、是机遇。(第一季第八期)
(6)就像茨威格所说,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拥有了改变的机会。(第一季第八期)
在引用名家话语时,她不仅表达了对他们的喜爱,更是对他们的尊敬与仰慕。同时也说明她在阅读时不仅仅止于阅和读,而是将一些名家的哲理话语记录下来丰富自己的内涵和话语结构。
修辞的目的是使达意传情尽可能圆满。作为修辞主体来说,修辞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使修辞受体接受自己所传达的“情”或“意”,引起思想或情感的共鸣,从而实现自己的修辞意图。节目中董卿主要用引语和引事两种类型来达到自己的修辞意图。据统计,节目中引语74次、引事16次。
第一,引事。所谓引事,就是指引用故事、史实等。[1]
(7)“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这一幕发生在1917年,那时候朱自清在北京大学读书,父亲到南京浦口火车站去送他,而后数年的时间里,父子俩摩擦不断,最终失和。(第二季第七期)
在“父亲”这一主题中董卿引用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非常鲜明直接地照应了主题,表达了一种悲伤的情感。《背影》是广为人知的关于父爱的文学作品,朱自清用朴素的情感,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生动细腻、真挚感动,在平凡中感受父亲的关怀和爱护。文章中的父亲也代表了千千万万个不善言辞的父亲的形象,引用这一例子,使观众联想到自己的父亲,从而引起共鸣。
第二,引语。所谓引语,就是引用具有权威性或流行性的话语,包括熟语(成语、谚语、歇后语等)、歌谣、名人名言以及典籍中的语句等。[1]
(8)杰克·伦敦曾经说过一句话:“愿我的生命如同那最绚烂的流星,愿它的每一颗都绽放着动人的光辉。”这也是对生命的一种诠释吧,生命本来就应该充满着光和热。(第二季第三期)
在这段话中,董卿巧妙地引用杰克·伦敦的名言,立意深刻地对主题词“生命”作了总结,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在此语境中,引用的使用不仅使语言具有韵律之美,又能推动现场气氛,加强与观众的交流,营造出温情的交际效果。例如:
(9)倦鸟归林,鱼翔浅底,落叶归根,这都是对家的渴望,也是生命在追寻一种归宿。(第一季第九期)
“倦鸟归林,鱼翔浅底”分别化用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羁鸟恋旧林”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用鸟儿思念旧有的树林,鱼儿思念旧有的池水来表达对家的渴望,表达家是生命追寻的归宿,以此引起观众的思考,使观众感受家的味道和对家的重新定义。这里引用辞格运用的巧妙在于董卿并不是直接引用原来的诗句,而是通过四字成语将其展现出来,别具一番韵味。
董卿在《朗读者》中对引用辞格的运用,除了增强节目效果,激发观众阅读的兴趣,展现主持人深厚的个人修养之外,还具有高度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其中,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当主持人在开场白中对嘉宾进行简单的介绍时,主持人要注意塑造一种引颈而望的气氛唤起观众对嘉宾或内容的期待。[3]例如:
(10)让我记忆深刻的像刘震云,第一次给《安徽文学》投稿,拿到了七十多块钱的稿费,立马就请女朋友去吃饭;许镜清老人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拥有了属于他自己的一场音乐会,但是他为这一天等了三十年;王学圻二十年前就第一次当导演了,可是这部电影拍到最后就剩下了三个人,让他欲哭无泪。(第一季第五期)
董卿这里引用的是节目中接下来要上场的人物(刘震云、许镜清、王学圻)的故事,在这里用简短的语句概括他们的第一次来呼应主题,让观众对这些人物的故事怀着一颗好奇心,拉近与他们的距离,也让观众回想起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达到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语篇是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在一定语境下表达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语篇中的衔接是一种显性的体现,贯穿于语篇的表层,组成一个有形的网络。节目在运用引用的同时,还嵌套使用反复和排比等辞格。[4]多引用文学名著中的语句,是为了达到交际效果而进行语境构建的结果。还通过大量的引用突显节目主题,使观众感同身受。
(11)痛苦对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一语道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他(指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第二季第十期)
这是第二季第十期“痛”的开场白,使用了两次引用辞格,第一处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总结了古代文人所承受的痛苦,引用中又有一层引用,富有说服力。并且在引用中嵌套了一层排比,把古人的痛和巨大成就进行对比,使观众对“痛苦”的认识更加透彻。
董卿在引用名言名句时,大多是排比式引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激发了观众的有意注意。在节目过程中使用大量的引用,可以使观众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同时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还能达到强化主题的效果。
(12)苏轼曾经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那是时间对爱情的一份追忆。曹雪芹在穷困潦倒的时候,坚持著书,才有了《红楼梦》后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那是时间对艺术的一份馈赠。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以十年为跨度,书写了命运跟随时代的变迁。那是时间对社会的一份洗礼。(第二季第十一期)
在这里董卿用排比式引用,从文人创作作品的角度来描述“十年”,体现了“十年”虽转瞬即逝,但“十年”也承载着深厚的回忆和历历在目的艰辛。用不同时期的三个文人来强化“十年”这一主题。并且在引用时,董卿用诗词提高观众的听觉兴趣,同时用“那是时间对××的一份××”的排比格式提高语言的审美性。
“语言风格指的是人们在交流中,因为一些主客观因素,在不同时间、地点等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的语言内容和语言表达方式。”[5]不仅个人特质、节目形式和环境背景会影响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段也会对其语言风格产生影响。从节目中可以窥见,引用辞格对董卿语言风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长期的主持人经历和不断积淀的文化修养造就了如今气度不凡的董卿。在《朗读者》中,董卿可以根据主题和嘉宾来组织语言,语言富有层次感和感染力,经常使用大量的修辞将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她经常引用名人故事、名人话语作为切入或总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种引用所体现的语言特点将文学艺术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深化观众对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的认识。所以说董卿的语言是非常鲜活生动的,她擅长根据节目中的语境提取语料,并对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加以润色,使语言表达更具有思想和文化的深度。从大量的引用辞格的运用中可以发现董卿的主持风格和语言特色。不管是在《朗读者》,还是在《中国诗词大会》中都可以发现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引经据典,以此来增强语言的意蕴。
董卿的语言可华丽儒雅,可亲切随和,可端庄沉稳,这些都是由于情景和人物的变化而产生的。如她在引出主题、论证观点时善于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此时便会采用华丽儒雅的语言和落落大方的主持风格给人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而她在表达情感,与观众、嘉宾互动时又会采用亲切随和、沉稳端庄的语言,以引起观众的共鸣,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她的语言平和机敏,平实中透露着特有的成熟和气质,她善于将那些枯燥的平面语言转化为观众易于接受的轻松的受众语言,却不失文化内涵。
董卿在《朗读者》中使用大量的引用辞格不仅提升了个人博览群书、气质非凡的主持人形象,还给节目带来了极高的收视率,提升了节目的文化品位。她制作主持这档节目的原因是希望通过这样一档文化情感类节目激发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和传达阅读带给人的精神力量,以及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同时我们还可以透过她的语言、修辞感受到阅读的魅力,体会“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