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赋能云南乡村振兴策略研究

2022-03-24 05:22高燕梅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标志产品

高燕梅

(昆明理工大学 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09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1]。农村地区拥有大量的涉农产品和产业,从农产品的角度看,具有地域特色的涉农产品对推动乡村发展具有很大潜力;从农业的角度看,农业现代化发展与乡村品牌密切相关。而特色农业和乡村品牌建设的载体就是地理标志[2]。作为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云南,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产生了多种具有明显地理标志和独特特征的产品。再加上各民族代代相传的不同生产工艺为云南省地理标志发展打下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在地理标志的运用和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相较全国而言,云南的地理标志事业仍存在问题与差距。对比云南绿色经济强省的目标,其地理标志的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仍不相适应。基于此,本文以云南省地理标志的发展及现状为视角,深入分析其优势和存在问题,以期在我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地理标志赋能云南地方经济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一定参考。

一、地理标志的内涵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赋能作用

(一)地理标志的内涵

地理标志属于知识产权的一种,根据TRIPS协定,地理标志是指标识某种产品来源于世界贸易组织的某个成员国的地域内,或来源于该地域中的某个地区,该产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它特征主要与其地理来源相关联的标志[3]。通俗地讲,地理标志就是产地标志,主要用来鉴别产品的产地,它取决于该产品所在产地的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地理标志产品名称主要由产地和产品名称组合而成,如“云南白药”“普洱茶”“宣威火腿”“文山三七”“保山小粒咖啡”“漾濞核桃”等,它是由地理标志所在区域种植或养殖的农产品,或者原材料来自地理标志限定区域,并在该区域经过特定工艺加工或生产的产品,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独特性特征。此外,地理标志还具有集体性、不可转让性等特征。同一地域内可以使用同一地理标志的主体不止是某个企业或个人,只要是地理标志规定的特定区域内生产符合质量标准产品的企业或个人均可以申请使用该地理标志。地理标志的主要作用在于区分本产品与来自其它不同地区的同种产品,与其他知识产权不同,为避免出现产品来源混淆、误导消费者等现象,地理标志不可转让。

(二)地理标志在乡村振兴中的赋能作用

1.地理标志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地理标志最关键的作用就在于它可以使产品溢价[4]。据统计,拥有地理标志商标的农产品价格,普遍比同类产品高出至少20%[5]。当农副产品登记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或获得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该产品的品牌价值及声誉就会显著提高,产品价格和销售量都会大幅度提升,从而可以使农民的产品销售收入大大增加,对当地就业、居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综合贡献率和影响程度超过30%[6]。地理标志是一种“三农型知识产权”,农村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以及民族地区,地域特色突出,通常蕴藏着大量丰富的地理标志资源。因此,地理标志承载着特定区域的公共利益,是实现富农兴农的长远之计。2020年11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知识产权助力精准扶贫发布会公布,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的相关产值已经突破了1万亿元,全国已经全部脱贫摘帽的832个贫困县中,60%以上的贫困县都拥有地理标志[7]。因此,地理标志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解决“三农问题”、赋能乡村振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地理标志是推进地方经济发展,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地理标志具有“保护一个产品、带动一批企业、做强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的点金魔力[8]。2021年12月3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关于《地理标志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提出“以地理标志为纽带,凝聚各方力量,培育出一批地域特点鲜明、品质性状独特的地方特产,共同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发挥产业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吸纳农村人口就业,促进产业兴旺,实现兴农富农”的目标及要求。地理标志是地方特色产品,它的独特性、稀缺性、优质性使其不同于普通产品,这些特定品质、信誉能够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推进富农兴村、改善人民生活、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地理标志品牌化可以提升特色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水平,提高产品的整体竞争力,能够极大地促进农业产业做大做强。地理标志不仅能够带动农业的发展,而且还能够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进一步带动相配套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形成完整产业链,从而促进当地就业,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3.地理标志是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乡村文化的主要载体。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魂。地理标志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人文因素和历史传统的影响下长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它蕴含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是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形式。地理标志不仅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而且它代表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9]。宣传和推广地理标志,实际上就是在推销地方优秀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越丰富的地方,往往地理标志资源也比较富足,保护与发展地理标志能促使地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树立文化自信,特色传统文化的弘扬又反哺地理标志,增加其经济收益,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4.地理标志是发展绿色经济,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途径。乡村要振兴,生态振兴是关键[10]。良好的自然资源环境是农村地区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最大的优势所在。乡村振兴应该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来抓,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产品,推广地理标志农产品。2021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品质和特色依赖于农村地区自然生态资源环境,其产地独特的气候、天然生态无污染的地理环境,保障了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卓越品质。维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地的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化的发展,保护和治理好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绿色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使得地理标志保护与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云南地理标志发展现状

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疆,地处横断山脉,地理位置较为特殊,东部与贵州、广西相邻,北部与四川、西藏相连,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连。北回归线从南部横穿而过,气候类型和土壤类型最为多样,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动植物品种众多且很多为云南独有;同时,云南少数民族最多,民族特色突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基于此等原因,在云南也就较易形成独具特色的地理标志。因此,云南在地理标志资源上具有天然的优势。

(一)地理标志增长速度较快

近年来,云南省高度重视且加大了对地理标志的培育力度,重点围绕茶叶、咖啡、花卉、高原特色农产品等特色产品,积极申报、登记或注册地理标志,产品数量快速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影响力与品牌价值提升明显。截至2020年底,云南省拥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83件,农产品地理标志85个,总量为430个,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名第7。在2017年地理标志总量(328个)的基础上,增长了31.1%,和全国的增长水平(38%)基本同步。

(二)地理标志地区分布广泛且种类丰富

云南地理标志覆盖地域广,全省16个州市都对地理标志进行了申请注册、登记保护,在已经登记和注册批准地理标志中,有12个州市在20个以上,40个以上的州市有3个,分别是大理、红河和保山。其中最多的大理有49个,占全省总数的11.4%。云南地理标志种类丰富,涵盖种植业、畜牧业,尤其以肉类、蔬菜、果品、粮食、茶等种类更多。已注册地理标志商品中,用于第31类农产品、新鲜水果蔬菜等商品的数量最多,共136件,占所有云南省已注册地理标志商标的48.1%。其次分别是用于第30类咖啡、茶、米、蜂蜜等产品和用于第29类肉、鱼、蛋、奶等产品,分别占比24.7%和15.9%;已登记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中,数量较多的是肉类(25件)、果品(23件)等,分别占云南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29.4%、27.1%。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主要是初级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分别占云南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37.1%和35.5%。这些都充分表明我省地理标志主要是用于农产品、初级加工品和茶叶等,其与农业紧密相关。

(三)地理标志运用成效显著

2019年以来,云南省市场监管部门围绕“绿色食品牌”打造,着力推进地理标志的培育、促进、保护与运用。以企业为主体,积极推动企业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产品涉及普洱茶、文山三七、大姚核桃、保山小粒咖啡等多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截至2020年,使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的企业已达到212家[11]。2020年初,云南省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开展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核准改革试点省份之一。通过加大企业对地理标志的运用,让云南更多“养在深闺”的优质农产品进入了市场,有效提升了产品品牌知名度与消费者认可度,有力地促进了云南省地理标志的发展。

(四)部分地理标志品牌价值凸显

云南高度重视地理标志品牌建设,通过开展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企业更加重视和严格执行地理标志产品标准,进一步完善产品和体系的认证,进一步加强区域公共品牌的宣传和打造,加大品牌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2020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结果显示[12],“普洱茶”以品牌价值662.46亿元和品牌强度900的实力在参评的近200个地理标志中名列第7位;宣威火腿以90.28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第40位;昭通天麻以65.88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48位。2021年,“勐海茶”地理标志产品比同类产品价格普遍高出20%以上,实现毛茶收购价平均提高25元/公斤以上,茶叶亩产增收2 000元左右,带动 18 096 人脱贫;保山小粒咖啡品牌价值提升到23.07亿元,入选第一批中欧“100+100”互认协议的地标产品,实现互认互保。严格按地理标志产品要求种植管理加工的咖啡,价格比同类产品能高出30%左右[13]。

三、云南地理标志在赋能乡村振兴中面临的问题

云南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在地理标志运用和保护方面其已取得一定成绩且初具发展规模。但是,云南发展相对落后,农业和旅游业仍然在发展云南经济和乡村振兴中占有重要地位。要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特别是需要把乡村产业发展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地理标志作为一种天然的亲农性的重要知识产权,是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14],且和地区资源条件直接相关。云南发展有特色和高品质的地理标志产品除了具有先天的优势,也是促进云南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但相较于全国,特别是对比绿色经济强省的目标,云南地理标志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一)地理标志数量不多,优质资源亟待挖掘

地理标志数量是地理标志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地理标志大厦的基石。虽然云南具有独特的环境条件、富饶的自然资源、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的农特产品,但由于地理标志工作起步较晚,且由于认识不足、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意识不够等原因,地理标志登记和注册总量还不够多,产品结构不均匀、区域分布和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截至2020年底,云南省地理标志总量为430个,占全国的3.66%,与排名第一的山东(1 236个)差距较大,特别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仅为85个,只占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2.6%,在全国仅排到第20位。在地区分布上,怒江、丽江、迪庆等滇西(北) 等地区地理标志数量明显偏少,特别是西双版纳仅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且数量偏少,无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还存在较大的可挖掘空间;同时,由于地理标志不仅具有自然因素,而且还具有人文因素,而目前全省绝大多数地理标志产品属于农作物,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理标志,如剑川木雕、建水紫陶等在申请登记数量上明显要少得多,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除此之外,部分地理标志在注册、申请和保护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没有处理好质量和数量关系,导致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太多、分布范围过广,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例如,普洱茶地理标志,无法突出地理标志特色,损害相关利益方,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地理标志已无法完全覆盖或不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没有充分体现地理标志的影响力。

(二)产品质量偏低,地理标志标准体系不健全

作为一个区域的历史地理名片,地理标志的确立和其存在的价值是本区域特定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的体现,应该是高品质、独特和不可复制的。然而,在部分申请登记或注册地理标志的过程中,由于对地理标志产品独特的品质、分布的区域、加工工艺规范等认识不够、细化与标志性区分不明显,登记注册时质量标准普遍不高和先天不足,使得登记注册后采用地理标志的产品与其它同类产品质量相差无几,更无明显优势,从而导致后续地理标志产品附加值不高,地理标志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无从体现[15]。部分地理标志在发展过程中,地方缺乏对地理标志的保护意识,对品牌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品牌建设缺少长期持续投入,加之定位不准,没有合理地把控地理标志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以及生态价值,地理标志在登记、注册后被忽视,缺乏后续监管,没有突出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规范、质量控制等环节的把控,即便是同一区域产品质量也层次不齐,地理标志最终产品的高品质和不可复制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从而也降低了地理标志的标识性和差异性,使得地理标志的作用无法发挥出来。另外,绝大多数地理标志产品(特别是种植类、养殖类的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都比较低,标准体系不够健全[16],特色产业集群没有形成,部分还停留在登记注册时的早期文本阶段,标准较为单一且未形成体系,小弱散的产业样态还长期存在,地理标志产品生产主体有企业、合作社,而更多的是农户,生产过程中几乎没有标准化控制环节,生产台账不健全,按标生产难以实现,导致产品生产标准不一,品质一致性难以保证,给地理标志产品的整体质量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直接影响着地理标志品牌的美誉度,导致整个地理标志产业很难形成产业规模和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地理标志侵权严重,维权困难

地理标志是一种集体无形资产,其反映了与地理区域密切相关的声誉,标志着产品的质量,产品销售过程中还会促使产品产生品牌溢价。因此,如果不加以保护且被无限制地使用,其价值可能将因此降低并最终丧失。由于地理标志统一管理但权属分类较广且同类生产企业较多,当某个地理标志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一定美誉度的情况下,就可能存在地理标志被盗用等现象。例如,企业未能取得地理标志使用权,但由于认知不足,以为其产品出自其规定的区域便直接标志其为地理标志产品;虽然企业产品产于地理标志规定的地域,但产品未能达到其所规定的标准;企业产品根本不是来自地理标志规定的区域,产品质量也未达到要求,却标示产品是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就存在这样的情况。这些现象在地理标志产品使用过程中如果不加以遏制,将对其品牌建设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目前,地理标志管理体系的申报阶段较为严格,但后续管理和监督却较弱,由于地理标志权利主体和监管部门缺乏主动维护其产品的品牌形象,在销售、流通等环节没有形成很好的秩序和规范,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下,假冒伪劣、滥用侵权等现象十分普遍。另外,随着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销售模式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线上销售和购买的电商平台模式以品种多样和高效快捷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从而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但也导致了许多有关地理标志侵权问题的发生。作为一种集体商标权益,地理标志权利保护主体、保护手段与传统的商标权保护存在差异,导致其侵权难以监管[17]。而且网络环境下对于地理标志权利主体的真实身份确定困难,证据难以固定,使得真正权利人维权成本高、举证难[18]。

(四)部门职能重叠,统筹管理效能不足

经过机构改革,虽然目前地理标志管理部门只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农业农村部,但从法律上并未改变三个保护体系并行的状态:一是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导的以《商标法》为依据的地理标志商标注册保护体系;二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主导的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为依据的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体系;三是国家农业农村部主导的以《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为依据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保护体系。由于各部门间仍然存在职能重复、职权范围不清的情形,且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导致资源浪费,给相关生产经营主体带来困惑,也给消费者带来认知困难,不利于地理标志产品品牌的识别和提升。在监管过程中也极易出现漏洞,导致地理标志产区受到损害。在地理标志产品出现质量问题需对相关部门问责时,又易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等现象,不利于地理标志产业的长期发展。由于三个保护体系并行,导致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地的申报主体可能会向多个部门进行申报、登记,如普洱咖啡、呈贡宝珠梨、富民杨梅、龙陵紫皮石斛等在三个部门都有登记。多种权益的保护固然安全,但地理标志申请主体为此承担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势必大大增加[19]。另外,地方政府对地理标志产业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还不够,没有针对地理标志保护和发展的顶层设计,专门针对地理标志的运营促进政策目前还很少,开展或推荐的地理标志相关工作仍然停留在形式层面。

四、地理标志赋能云南乡村振兴的策略

由于云南地理标志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上述问题,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所应具有的特殊作用无法得以充分体现。要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因所具有的独特地域、独特文化、独特工艺和独特品质而产生的独特价值,将地理标志作为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品牌的重要支撑力量,以推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振兴乡村经济、弘扬乡村文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势必要对地理标志在云南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予以充分挖掘,从而赋能云南乡村振兴[11]。

(一)大力挖掘优质资源,拓展地理标志品类

云南地理标志发展潜力巨大。云南自然资源丰富,动物和植物种类全国最多,生产的农副产品获得国内外消费者广泛认可,符合地理标志产品独特性和地域特征的资源众多,职能部门首先应根据各地情况加强对当地优势动植物资源及其农副产品资源的挖掘及统筹规划。除动植物及农副产品资源外,应进一步加强对民族传统手工艺等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培育,既能很好地保护其工艺流程、经验技巧、集体审美等人文要素,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

要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地理标志资源,首先要建立健全地理标志资源库,加大对地理标志资源的普查力度,对资源状况、数量类型、品质特征等情况进行全面摸查和可行性评估,遴选、规划和分批开展培育和申报工作;政府职能部门应统筹规划,促进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组织等各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逐步推进,构建起与云南民族特色和地域优势相匹配的地理标志体系,实现对地理标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更要着力挖掘当地优势特色资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制度与政策优势,优先扶持发展特色农业,以地理标志高标准为导向培育发展一批具有产业规模、商业价值和市场前景的特色产品,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二)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提升地理标志产品质量

消费者选择地理标志产品时关注两方面的信息,一是出处即产品的地理来源,二是品牌即基于产地的特殊质量、特色或声誉。为实现可认证的通用性目标,首先要从源头上规范和明确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标准,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地理标志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应强化地理标志产品按标生产,针对各类产品及其产业链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形成完整的生产规范及产品质量标准,并严格执行产品技术标准、开展产品质量认证、产品质量监测。要加大云南地理标志溯源工作力度,探索建立云南地理标志溯源及数据公共平台,全方位采集、收录地理标志产品的原料、生产、检测、流通等环节数据,实现全省地理标志产品可追溯。

进一步增强云南地理标志综合生产能力及技术创新能力,加大对地理标志重点产业园区和核心生产基地建设投入,加强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种保护繁殖、新产品研发和新技术推广,从根本上提升产品质量;同时,应借助先进的科技水平和分析检测手段,完善地理标志的质量管控体系。对现有地理标志产品和拟申报新地理标志的产品进行特异性指标分析和研究,通过检测手段对不同区域的产品加以区分,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管控体系。在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应科学地将地理标志产品的特色凸显出来,关注其整体形象,突出其内在价值,将地理标志保护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提升地理标志产品的竞争力。健全的标准体系和严格的质量把控将促进地理标志产品特色的形成和品牌溢价的提升,最终形成双向增益的良性循环。

(三)提高侵权损害赔偿力度,改善地理标志保护环境

由于地理标志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它的特殊性使得其侵权现象十分普遍,在市场运营中,企业之间容易出现相互搭便车的问题,甚至有可能会陷入“公地悲剧”,导致地理标志产品市场上鱼目混珠,消费者难辨真假。这个现象尤其在普洱茶及部分农产品市场中较为严重。而在现行的侵权损害赔偿机制下,地理标志权利人在被侵权时,较难获得充分赔偿,有时甚至“赢了官司输了钱”,严重打击了地理标志权利人对其地理标志进行保护与运营的积极性。在权利人不能阻止侵权,且在受到侵权后又很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地理标志将失去其本身保护良好经济秩序和市场竞争环境的作用,“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现象最终将严重影响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解决地理标志侵权损害赔偿问题,改善改善地理标志保护环境,相关职能部门应根据近几年地理标志产品市场案件投诉、举报及查处情况,分析确定地理标志侵权案件多发的实体市场,建立云南省重点地理标志产品市场名录;同时,及时组织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查处侵权行为,依法从高适用侵权损害法定赔偿,加大损害赔偿力度,保障权利人合法权益。各级司法部门要开展地理标志侵权纠纷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工作,完善地理标志产品市场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机制,规范案件移送要求和证据标准,促进行政执法和司法裁判的标准统一。要加强司法部门对市场上破坏、冒用、滥用地理标志等违法活动的审判力度,依法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让侵权者付出高额赔偿的沉重代价。逐步扫清权利人的维权障碍,降低其维权成本,保障相关主体的利益,逐步改善地理标志保护环境,提高权利人保护与运营地理标志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四)协调职能部门管理,提升地理标志管理效能

为避免地理标志保护相关部门或目前并行的保护体系管理职责重复及管理资源浪费等情况,各部门既要明确各自职责,又要相互协调联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统一地理标志保护全链条内容及要求,并提供保护全过程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在地理标志保护上各部门要形成保护合力,政府部门应统筹规划,落实帮扶政策,投入资金积极支持地理标志建设,指导和规范地理标志的管理和使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发挥综合监督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体制优势,严厉打击地理标志侵权假冒、扰乱和破坏地理标志市场信誉等行为,保障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履行好协调、沟通和监督职责,平衡政府、市场以及经营主体之间的关系,及时发现和反馈地理标志运营主体及市场存在的问题,监督相关企业的产品质量及地理标志运营行为,保证产品品质,维护品牌信誉度。要确保使用地理标志主体和农户产品品质稳定,主动维护产品的质量和声誉,为地理标志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地理标志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以及云计算等技术,整合云南各地理标志管理部门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地理标志管理信息平台和全方位的产品溯源系统,对地理标志管理制度进行统一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和管理。对全省范围内的地理标志的使用、授权、管理中的信息进行登记和公开,既有利于职能部门监督和实施过程管理,帮助相关主体合规运用,避免地理标志乱用、滥用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有利于地理标志产品信息向公众披露,还可以通过帮助地理标志权利的所有者追踪产品的流通路径。职能部门应以目前昆明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为契机,搭建一个产业集聚发展的区域性平台,以地理标志产品为连接纽带,构建“地理标志职能部门+地理标志产业集群+企业+行业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各职能部门在协调管理中的优势、企业在市场中的作用、行业协会在生产组织、技术指导等方面的优势,农户在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形成发展合力,构建和平衡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从根本上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地理标志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结语

地理标志保护制度作为乡村振兴的制度性供给和重要抓手,主要体现在对地理标志产品的支持和保护上,其保护有利于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增加农民收入、维护产区和企业权益、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如前文所述,云南无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都具有较大的优势。在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文化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地位的云南,要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最关键的就是要紧紧围绕资源优势,大力扶持和发展乡村经济、民族文化旅游经济及民族手工艺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持续推进地理标志运营促进工程,围绕资源优势,进一步挖掘和拓展地理标志的品类。以粮食、茶叶、花卉、水果、蔬菜、坚果、咖啡、中药材、畜禽、民族手工艺等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按照“促进一个地标、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目标,推动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提升,不断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建设,加大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地理标志所具有的功能与作用,扩大地理标志产品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提高市场主体及农民收入。这对于巩固云南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标志产品
多功能标志杆的使用
认标志
首都的标志是只熊
医改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
产品
下一个酷产品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