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竹青 段宜杉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
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颠覆了传统的行业,特别在教育领域也将掀起一场新的教学革命。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运用信息技术模拟企业工作情景、将仿真工作过程融入教学中,既是推进“互联网+”“智能+”教育新形态的有力举措,也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更是现代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1〕。
实训基地建设目前主要以学校为建设主体和资金来源,政府的扶植力度较弱,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与社会的支持有限,缺乏多方协同共建共享、协同育人的合作机制,难以形成促进实训基地优质资源开发和共建共享的社会合力。主要体现在政府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的支持力度和职能作用发挥不到位,对于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较少,对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企业缺少奖励资助和引领政策;企业、行业、社会组织、协会等校外机构参与高校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管理的关注度和积极性不高。
高校实训室进行的多是教材中理论阐述的验证活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仅限于检验求证而已〔2〕。高校实验实训性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受场地、技术、安全性和资金的制约,导致现有的实验和实训项目,很少涉及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以及应用性、创新性研究与探索。
实训教学演示和操作指导多是基础性知识,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现象较为普遍。生产性实训教学所用到的仪器设备的功能和数量,与就业岗位所需要的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匹配度相差很远。还存在有些实训设备成本较高、加工复杂,轻易不让学生进行组装拆装训练,无法给学生全方位展示结构、工作原理。学生看不到、摸不着就难以理解所学的内容,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实训教学的有效实施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3〕。
近年来VR行业在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上加大了研发力度,同时也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关注与重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有所突破,为高校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2013年开始,本科院校率先启动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到2016年共计建成并认定了300个国家级实验中心,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起到了先行带动和标杆引领作用〔4〕。2015年出台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高职院校正式启动了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但由于建设初期偏重硬件环境建设,内涵建设和实用性专业内容建设支撑不到位,导致在2019年国家级成果认定中仅通过了46项,整体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2020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及《关于开展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的陆续出台,从顶层设计上全面调整了高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的方向,明确提出了发挥职教集团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纽带作用,将硬件建设转向以强化内涵建设为基地建设重点,开启了新一轮示范性职业教育领域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发展热潮〔5〕。
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是由诸多教学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在建设过程中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统筹兼顾协调好各部门关系,从全局着眼,以整体的视角进行建设方案的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成立内部专业建设委员会与行业、企业等外部质量评价有机结合机制,实行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动态化制度,注重建设思路可持续发展和长远效益,集中专业群优质资源,打组合拳,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可利用资源的高效整合与持续利用。
1.策划设计的精细化
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的项目调研论证、制定参数、招标建设、培训验收、开发使用等都要具备“前瞻性、拓展性、可持续性”。
2.制度的精细化
实训基地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全面、合理,可操作强,实时更新,细致入微;建立项目执行监控机制,组织专家论证项目,监督项目实施过程。
3.仪器设备的精细化管理
本着“节约、高效、实用”的原则,对实训仪器的规划布局、类型分置、属性区分、操作规范、操作流程及安全维护方面,做到定期检查、保障安全、充分利用,精细管理。
技能性、实践性和职业性是职业教育区别普通教育最显著的办学特色。这就决定了在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专业性和特色化因素,避免建设多个高大上的形象工程项目。建设方案要根据院校自身情况,整合优质资源,打造具备特色的精品专业实训基地。学生要在仿真实训基地要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当前生产一线或管理岗位所需要具备的关键技术和职业技能,以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充分整合优化现有的实训资源,升级改造校内品牌实训基地,突出实习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建设成集“教学、科研、大赛、认证、培训、服务”于一体的产学研新型实习实训平台,多措并举构建“数字+智慧”型实训教学资源新生态。创设智慧型实践育人环境,开放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满足教师、学生和社会学习者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打造“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实现专业共享、院系共享、校际共享,既满足自身的教学需求,又能对外开展培训项目,服务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6〕。大力提升仿真实训基地社会服务功能,助力辽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完善实训室的制度与文化建设,营造体现企业和职场文化要素的实训基地特色文化,打造数智商科高水平实践基地。
虚拟仿真实训环境建在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引入企业、行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标准,搭建与实际职业情境相吻合的虚拟仿真实训环境,增强实训教学与行业企业岗位实践的吻合度。提倡院校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教学场所,通过功能升级环境改造等方式实现综合利用,尽量按教学组织要求保证一人一工(岗)位,满足学生独立协同操作的教学需要。
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是实训基地建设的重中之重,应统筹全校资源重点打造精品项目。高职院校要深度整合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等各方资源,在虚拟仿真产业即将爆发式增长的窗口期,充分发挥学院各专业学科优势,依托学院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核心专业群,系统整合现有的实训资源,精心设计实训教学体系,举全院之力建设专业特色突出的高水平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倡导建立以学校为主导,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用人单位、技术公司、社会组织为协助的多元建设体系,逐步实现科创、人才、资源与产业的深度对接。
公共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用于开展通识教育课程、基础课程、思政课程教学实训等,中心宜优先建设最亟须的、已纳入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以公共类学科基础类实训教学信息化内容为导向,合理利用实训平台与实训资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创建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和开放共享的职业教学信息化教学示范课程,帮助学生通过先进的仿真实训提高学生效率和学习能动性,实现教学实训的有机衔接与育训融合。
虚拟仿真体验中心是为学生认知体验、科普宣传、成果推广及科研大赛、社团活动、创新创业等创建的实践场所和创新性应用平台。中心可根据院校办学特色和专业优势等设置功能区,打造具有院校特色的科普基地和VR教学体验中心,确保设备利用率和资源共享率最大化。在体验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打造“双创”中心,建设职工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满足教学、实践、科研、创新创业,服务辽宁企业数字化发展的需要。
此外,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在以上三个实训中心的基础上,创建虚拟仿真研创中心,用于虚拟仿真实训资源的研发、定制和调试,为新资源的开发以及已有资源的升级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基于“政府引导、校企共建、校际共享”的建设思路,深入挖掘校企合作渠道,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职业院校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共建、共用、共享、共赢”的新模式。院校要与企业携手共建,通力合作,共同开发实习实训教学管理平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教学科研、技能大赛、培训认证、创业孵化、服务社会等功能,通过搭建虚拟仿真环境,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手段建成集教学练评赛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智慧型仿真实训基地。学校要深入用人单位进行调研,明确社会用人的能力标准,以此确定实训项目,制定教学大纲,考核标准,组建教学团队开展教学;企业根据课程要求,建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开发虚拟仿真教学培训资源,提供共建共管技术保障等。学校吸引企业投入资金,一方面能减轻学校资金压力,企业也可以把共同开发的资源作为员工培训使用,校企共建共享机制能够保证资源开发的质量和效益,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服务辽宁振兴。
综上,实训基地建设要始终坚持以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需要为目标,以职业岗位调研和用人单位实际技术要求为前提,以“科技赋能、VR助力”的新理念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实训实习教学深入融合,用新思路、新机制、新模式规划设计并制订方案。实施过程中要积极寻求用人单位、技术公司、社会组织和企业行业的支持与协助,以“开放创新、协同育人”的思路,探索多元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的新模式,有效解决实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三高三难”痛点和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