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融合传统文化的课堂教学

2022-03-24 03:28:59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大阳镇中学张国良
天津教育 2022年36期
关键词:双减初中语文传统

■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大阳镇中学 张国良

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双减”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核心要求,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高效吸收知识并实现活学活用。教师需高瞻远瞩,密切跟踪学生的身心发展动态,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实现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有效整合,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及认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而理顺个人的思路,重拾语文学习的能动性和自信心。作为比较特殊的语文教育资源,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教育教学元素比较丰富,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教师需着眼于“双减”政策带来的各种变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教育元素,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帮助。

一、“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融合传统文化的价值

初中语文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符合“双减”政策的本质要求,能更好地丰富初中语文教学内容及形式,拓展课程容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水平。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传统文化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自信心,充分凸显育人等传统文化的重要优势,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弘扬做好铺垫和准备,提供必要的支持。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推进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素质教育实现了全面落实,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教师开始以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本目标,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其中灌输式、口述式的教育教学方式备受诟病,只能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难以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无法充分凸显语文教学的价值。如果教师能围绕“双减”政策,积极融入传统文化,那么对打破这一现实困境将会有重要的作用。在打造品质课堂的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主体诉求,借助优秀的传统文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整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方向,在互换师生角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重拾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中人生哲理和文化素养的理解及认知,让学生在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中逐步提升个人的知识储备。

(二)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文化传承以及文化弘扬备受瞩目,教育工作者也主动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在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时,文化的传承载体越来越丰富。许多教师着眼于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自信心,鼓励学生主动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传统文化,为文化的传承以及弘扬建言献策。因此,初中语文中传统文化的融合能更好地推进文化传承及弘扬,真正实现文化繁荣发展。

(三)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在“双减”的大环境下,教师开始主动调整教学思路,着眼于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过程,整合多种现代化的优质教育资源,针对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传统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对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有重要的影响。学生也会主动自觉地结合个人的生活习惯,积极整理传统文化,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学科知识。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主体差异性逐步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确保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品行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对策,在正确三观的指导下,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学业上,这一点对提升整体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有重要的影响。

二、“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融合传统文化构建高效课堂的路径

在“双减”的大环境下,许多教师主动调整教学思路,整合多元化的教学对策,积极打造品质课堂、高效课堂;全面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确保学生能轻松上阵。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做好准备,加强对“双减”政策内涵的深入剖析及解读,从传统文化之中吸取养分,积极实现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结合,为语文课堂注入生机和活力,保障学生能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思想境界,净化个人心灵。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

“双减”政策促使教师更加关注课堂教学改革及教学创新,逐步加快教学节奏,确保教育教学工作回归课堂、回归校园。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文本,教材的指导作用不容忽略,教师需立足于教材这一主要载体,精心设计学科实践活动,通过对学科教材的深入剖析及研究,明确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实现环环相扣和一步一个脚印的教学效果,确保语文教学的统一性、一致性和针对性。传统文化的渗透比较复杂,为了避免教学方向和行为出现偏差,教师需以教材为依托,加强对教材中文化因素的有效挖掘及整合利用。全方位、多角度地剖析教材中传统文化知识的内涵以及价值,全方位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让学生能产生更多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实现高效学习。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开展趣味识图的实践活动,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了解传统文化的背景以及内涵,深化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及认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探索意识以及能动性。大部分的学生能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中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和智慧火花。语文教师需以宏观分析和微观研究为基础,深入了解不同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审美价值,与学生共同探索其中的文化元素。培养学生的宏观感知能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以及积累的语文知识,全面审视传统文化的内涵,主动自觉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智取生辰纲》时,教师可以拉长战线,放远眼光,以《水浒传》的背景介绍为基础,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经典著作的艺术成就以及艺术价值。如果教学时间比较宽裕,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对《水浒传》中比较精彩的段落进行反复阅读,深化学生对典型人物精神品质和形象特征的理解,让学生能主动感受《水浒传》所表达出的侠义精神。大部分的学生能留下深刻印象,实现自主探索、大胆想象,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价值。语文学习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还会综合对比《水浒传》中传统中国精神与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之间的区别及联系,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主动反思学习思路,理顺思维框架,自主自觉地分析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表现,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全面提升个人深度思考的能力,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对策,产生发自心底的学习意愿,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直面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难题。

(二)全面融合优质的文化精神

语文教师需意识到自身的重要角色和教学地位,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教学活动,围绕减负提质的教学目标积极执行教学任务。扮演学生学习路上的指明灯,让学生能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在自主理解和反思总结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动性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初中生的学习经验有待积累,是非判断能力不够理想,教师需以学生正确三观的塑造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为依据,在指导和鼓励学生的过程中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内容和形式比较丰富和多样,精神品德和传统美德学习最为关键,教师需潜移默化地融入现代化的精神品德和传统美德,借助形式新颖、趣味十足的教学对策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收更多的知识,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经验丰富的教师还会主动调整教学思路,转换师生角色,让学生能在正确价值观念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为了打造品质课堂,教师还需留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自主探索传统文化中的奥秘,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社会生活实践经验设置针对性的文化探究活动,让学生能深入感知生活中不同传统文化以及美德的重要作用和真实表现。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曹刿论战》时,教师需让学生自主分析教材中的优秀作品,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积极开展群文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内外主动阅读《孙子兵法》《资治通鉴》等重要的经典作品,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能意识到阅读的乐趣,主动涉猎形式多样的文本,分析优秀文本中所蕴藏的传统文化。如果教学时间比较足,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前留出3~5分钟的时间鼓励学生在讲台上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大部分的学生参与积极性比较高,能够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发挥个人特长及优势,深入理解不同传统文化中的内涵,个人的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富,视野也越来越开阔。这些都得益于教师的教育和指导,初中语文也能实现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结合和完美渗透。

(三)全面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在全面推进“双减”政策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教师会站在学生的视角分析学生的主体诉求以及身心成长规律,在以人为本教育原则指导下逐步打造生本课堂,充分凸显语文教学人性化、针对性和有效性。传统文化学习是新课改之后初中语文教学的新目标和新任务,学生需在教师指导下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个人语文核心素养水平。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以阅读为着眼点,了解学生知识积累情况,通过阅读来培养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优秀作品,了解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大部分文言典故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趣味十足,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寓言故事符合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借助宝贵的课堂时间开展教育活动,合理渗透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能利用课内外碎片时间逐步提升个人的知识储备,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实现“下笔如有神”的效果。经典作品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具有一定的育人作用,因此教师需积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对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深入剖析以及有效践行,将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安排、独立分析。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范围内主动挖掘不同阅读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出师表》时,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为学生提供系列读本,让学生自由选择,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要,鼓励学生主动展示个人的才华。其中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有效转变最为关键,这一点能更好地互换师生角色,重新定位双方的地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经典名著,强化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及沟通,培养学生良好的感知能力和阅读行为习惯。比如,教师可以以名人传记阅读、寓言故事阅读以及神话阅读为基础,提供可读性较强的优秀文学著作,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和学习能力,让学生能真正感受优秀阅读文本中的核心精神,产生更多自主阅读的能动性;对传统文化更加感兴趣,主动自觉地完成个性化阅读任务,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深入感知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

(四)鼓励学生深入解读文学名著

语文新教材中所包含的文学体裁更加丰富及多样,能为阅读教学以及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全面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非常关键,这一点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薄弱点以及闪光点,针对性地改革教学模式,融入具有一定生活气息的文化元素,尽量缩小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深入感知、自主探索;全面强化学生的知识印象,提升学生的知识吸收速度,保障学生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学方式的转变非常关键,教师需掌握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中华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中华传统文化与传统节日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教师可以借助典型的传统节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各种古代诗歌,不再局限于教材或课堂,让学生能深入了解传统节日,分析优秀语文诗歌中所展现的传统节日,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经验自主分析朗朗上口的诗歌,在知人论世的过程中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哲理。文言文和古诗的理解难度相对偏高,但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也会主动自觉地提炼其中的核心字词,分析理念语言背后的内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反复阅读和品味不同的词句,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真正意识到文言文的遣词造句技巧,强化个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步提升个人的想象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岳阳楼记》时,教师需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诵读,自主理解,增强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认同感。

三、结语

语文教师需关注对“双减”政策的有效分析,结合新的教学背景以及教学环境,在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对策的过程中发挥突显初中语文教学的文化引领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品质以及文化素养,确保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高效学习、自主学习和趣味学习。

猜你喜欢
双减初中语文传统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4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6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0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