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段“1+X”阅读教学探析

2022-03-24 02:38黄玉芬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教材

黄玉芬

当前,大多数教师都已接受“用教材、教学法”的理念,但语文教学尚未走出“内容少、费时多、效果差”的困局。究其致因,学生阅读少甚至不阅读成为重要掣肘。统编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指出:“现在语文教学普遍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讲多,反复操练多,学生读书少[1]。”对此,教育部编撰了大量分层阅读材料,积极推行“1+X”阅读教学模式,即在讲一篇课文时,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2]。从实践来看,“1+X”阅读教学已成为扩增阅读数量、提升阅读品质的有效路径。本文结合小学中段语文教学的特点,对“1+X”阅读教学的内涵、实施要求、选择维度及评价策略等进行探究。

一、“1+X”阅读教学的内涵

在“1+X”模式中,“1”即一篇文章,“X”即多篇文章;“1”是阅读主件,“X”是与“1”相配套的辅助资料。所谓“1+X”阅读教学,就是利用“X”对“1”进行补充、支撑和增益,使“1”和“X”两种文本衔接互动、相得益彰,并通过训练与运用多种阅读技巧,引导学生建构阅读思维、改善阅读方法、培育阅读习惯。“1+X”是针对在校学生的教学方案,旨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在小学中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推行“1+X”阅读模式,具有显见的积极价值。究其实质,“1”和“X”乃相辅相成的“齿轮式”咬合,两者之间既可以是并列关系,亦可以是上位或下位关系。

(一)并列关系

“1”和“X”可处于并列地位,即教材课文和拓展篇章各自独立,两者在内容体裁上未有明显的包容或重合,而仅在某一方面存在关联。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大自然的声音》分别从风、水和动物三个方面描写了大自然美妙的声音。而叶圣陶的《瀑布》则通过对瀑布的生动描写,突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很明显,作为“1”的《大自然的声音》和作为“X”的《瀑布》就是并列关系。

(二)上位关系

“1”可处于“X”的上位,也即“1”的内容体裁包容“X”,“X”则隶属于“1”的某一方面,抑或是“1”某个内容线索的具体展开。例如,作为“1”的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在牛肚子里旅行》,讲述了两只小蟋蟀捉迷藏,一只叫“红头”的蟋蟀不幸误入牛肚子,在牛肚子里作了一次惊险的“旅行”,最后侥幸逃脱的故事。学生学完课文后,懂得了科学小知识:牛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贮藏食物的,只有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然而,学生虽对牛的生理结构感兴趣,但却不甚理解。鉴于此,教师提供“X”的资料《关于反刍》,该文主要介绍这些动物为何以及怎样进行反刍?还有哪些动物会有反刍现象?可以说,这里的“X”是对“1”中“牛有四个胃”最好的诠释。不难看出,作为“1”的《在牛肚子里旅行》处于作为“X”的《关于反刍》片段的上位。

(三)下位关系

“1”还可处于“X”的下位,即“1”的内容体裁从属于“X”。当教材课文是延展性阅读材料的某个篇章或内容框架的组成部分时即是如此。例如,与“1”《火烧云》匹配的即是萧红的《呼兰河传》。在《呼兰河传》第一章中,作者不仅写到了火烧云,而且回忆了20 世纪20 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旧人往事。若把《呼兰河传》当作《火烧云》的“X”,那么“1”就处于“X”的下位。再如,《纸的发明》一文介绍了纸的变迁,而对于“纸的发明”的理解必须置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背景中。如果选择《中国古代伟大发明》作为“X”,那么作为“1”的《纸的发明》同样处于作为“X”的《中国古代伟大发明》的下位。

二、“1+X”阅读教学的实施要求

在以“1+X”模式为内核的阅读教学中,学生虽可通过浏览去提取信息,并依此概括文章中心要旨,但是,若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尚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1+X”的功能并非仅是为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如果仅仅是为了增加阅读积累,那么学生阅读就会成为负担。实际上,“1+X”模式在功能本质上乃是一种思维训练[3]。因此,施行“1+X”阅读的关键并非在于单纯地追求阅读数量之多,亦非在于追求阅读形式的新颖,而主要在于通过关联性的拓展阅读,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锤炼,从而实现“会读书”的育人目标。然而,怎样才叫会读?聚焦思维、学会思考的阅读才叫会读。“1+X”阅读非常核心的一个立足点就是通过多文本阅读来发展学生思维。

二是,自变量“X”的不确定性增加了“1+X”阅读的难度。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要求,学生的第二学段阅读总量不少于40 万字[4],但其并未指定具体的阅读篇目。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备课组、教研组的智慧,使拓展性的“X”资料更好地匹配教材文本“1”。

三是,开展“1+X”阅读虽然无需对课文进行全面地分析,但要求把握文章的核心,提炼文章主脉络,不能“蜻蜓点水”了事。教师还要优化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如何学、学了什么,进而适量地丰富阅读资源。

三、“1+X”阅读教学的选择维度

作为附加同类或关联作品的教学资源,“1+X”是教材课文与拓展资源按一定原则组合而成的阅读整体。“1+X”模式并非仅是多篇文章的简单组合,而是整合教材后的学以致用,这才是推进阅读教学改革的真正用意。质言之,阅读是学法的基础,学法、得法、用法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基于此,多文本组合的合理性乃是遴选“X”文本的首要原则。教师必须根据单元目标,依据“1”的内容,确立适切的教学目标,同时考虑学生的阅读能力及习惯等因素,将具有内在联系的教学资料有机整合,以求实现阅读内容的结构化。在具体选文时,可着眼以下四个方面。

(一)围绕“教材内容”选文

依据教材文本内容进行拓展,是指依托所学的课文内容,挖掘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阅读。例如,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讲述了司马光沉着、冷静、机智地救出落水伙伴的故事。《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既要理解故事内容、读出司马光的“聪慧”,又要能简要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在教授课文后,教师可选择两篇类文:《王戎识李》和《陈太丘与友期》。教师先带领学生阅读学习《王戎识李》,读懂王戎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并通过思考得出想法的喻义。接着,教师组织小组合作阅读后讨论:陈元方智慧在何处?在感受智童的基础上,这两篇文章和例文有何异同之处?通过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学生总结出这三篇文章的相同点:都是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懂。他们的不同点在于:从不同角度表现主人公的“智”,有的急中生智、解救伙伴;有的观察仔细、推理正确;有的才华出众、逻辑清晰。学生在主问题的引领下通过钻研资料以及读、比、议、整等学习活动,发现这几篇文章虽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事例,但均抓住了儿童独特性的动作、语言及神情,从而刻画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儿童形象。这样,教师就将具有相同主题的文章整合在一起供学生阅读学习,让学生在“求同”阅读策略的引领下,感知选材特点、表达方式及语言风格,同时关注“1”和“X”内容之间的差异,形成特定的阅读感受。显然,这种“1+X”阅读教学的形式,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二)围绕“文章作者”选文

由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往往寄托作者丰富的情感,所以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统摄在一起,即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事实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推荐具备正极性的文学作品,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受到情感熏陶。”[5]例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观察笔记。法布尔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建筑住宅的才能,赞扬了蟋蟀不辞辛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法布尔的作品视角独特,语言生动传神,深受中年级学生的喜爱。教学完《蟋蟀的住宅后》时,可拓展两篇法布尔其他作品《绿色蝈蝈》《蝉的音乐》。《绿色蝈蝈》是一篇科学观察随笔,以人性观介绍了蝈蝈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等,文中处处体现人文关怀。《蝉的音乐》介绍了蝉很喜欢唱歌,她的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蝉为了音乐,宁愿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这两篇文章的难度和篇幅适合中年级学生,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题材。实践表明,把握好教材课文“1”以及挑选类文“X”进行组合教学,指导学生开展阅读练习,既能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还能藉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围绕“文本体裁”选文

所谓文体,即文本体裁。“1+X”阅读教学可谓更好地使学生把握文体特征的捷径。根据“1”的体裁,可选择相同体裁的文本去组织学生学习,继而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这类体裁文本的特点。

应当看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类比阅读是温故知新的有效途径”[6]。例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共有四篇课文:《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和《女娲补天》,且上述课文均是神话故事。在教学时,可根据神话故事的体裁,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以此作为拓展类文让学生阅读。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先阅读《女娲补天》,引领学生一步步落实阅读要求;再阅读《大禹治水》,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从而使学生发现神话故事的三个特点,即人物形象鲜明、过程神奇和想象奇特。最后,教师引导四人小组合作完成阅读《后羿射日》,通过复述、概括、归纳,使学生在“求同”阅读策略下总结出神话故事的相同点。由此,整个阅读活动呈现出“实践、发现、比较”的逻辑进路,学生的思维视域得到大幅拓展,进而实现“1+X”阅读教学的目标。通过“1+X”阅读方法,学生在比较中阅读、在阅读中比较,更能深刻感悟文本内涵,提升辨识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四)围绕“写作手法”选文

简言之,从文本的写作手法拓展就是根据课文的写作手法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辅导。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壮美的祖国山河”主题,安排四篇课文,单元目标是“借助关键句来理解一段话”,习作目标是“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其中一篇是《富饶的西沙群岛》,介绍了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表达了对祖国海疆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每个自然段有一句关键句,起到概括自然段的作用。基于此,学完课文后,教师可选择能体现写作方法的两篇类文:《锡林郭勒草原》《迷人的蝴蝶谷》,小组讨论学习并提出问题:这两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在阅读后能通过关键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并能对作者写作手法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些内容围绕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培养学生爱国情感这一主旨,并且做到课内外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促使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提升及协调发展。

四、“1+X”阅读教学的评价策略

毋庸置疑,“1+X”阅读教学必须倚重评价。学生在阅读理解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现在多个层面。因此,评价的内容要尽可能地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维度,但在形式上应灵活多样、简便易行。具体而言,“1+X”阅读教学的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

在阅读中,要让学生学会在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实现动态的形成性评价。教师可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享阅读体会,汲取其他同学的阅读方法,以期通过学习共同体的过程性评价,在阅读中收获更多学法。教师也可通过访谈、谈话等形式对学习过程进行了解,对学生的阅读偏差及时纠正。对于阅读结果,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展现阅读所得,如一分钟心得体会、读书交流会等。对于结果性评价,教师要采取鼓励为主,力争变“要我读”为“我要读”,继而实现学生“悦读”的目标。

概言之,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运用“1+X”阅读法,以课文为出发点进行拓展,构建“教读、自读”的教学体系,目的是培养学生从“鱼”到“渔”,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为透彻,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乃至提升思维品质。当然,“1+X”阅读教学是一项工作量巨大的任务,必须要以备课组为单位,唯有共同探讨、集思广益,方能彰显语文教改实效。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