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莹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手术部 454150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脑部血管类疾病,多由脑部动脉压力过大致使血管壁膨出导致,颅内动脉瘤虽然发病率较低,但该病的死亡率较高,且患者容易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情况,会使患者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1]。开颅夹闭手术是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手段,可切除病灶组织,但手术的风险较大,会降低患者的远期预后,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2]。颅内外搭桥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可使患者的脑血流量上升,使血管临时阻断时间延长,减少病灶部位血管的血流压力[3]。本文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探究颅内外搭桥术与开颅夹闭手术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1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男16例,女18例;年龄56~77岁,平均年龄(60.92±7.17)岁;动脉瘤直径0.3~2.5cm,平均直径(1.32±0.14)cm;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分级(Hunt-Hess)Ⅰ级9例,Ⅱ级15例,Ⅲ级1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7例;年龄57~78岁,平均年龄(61.16±6.62)岁;动脉瘤直径0.4~2.4 cm,平均直径(1.34±0.15)cm;Hunt-Hess分级Ⅰ级9例,Ⅱ级16例,Ⅲ级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颅内动脉瘤诊断标准[4];患者从发病到接受手术之间,时间不超过72h;患者无精神类疾病或神志不清;患者或患者家属于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排除标准:患者除颅内动脉瘤外,患有其他恶性肿瘤;患者患有脑血栓等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伴有严重肝功能损伤;患者患有烟雾病;Hunt-Hess分级≥Ⅳ级的患者。
1.3 方法 术前对两组患者进行内容相同的常规治疗措施,如给予尼莫地平等有抗血管痉挛效用的药物。对照组患者行开颅夹闭手术,全身麻醉,进行常规器官插管,防止脑血管痉挛,静脉滴注尼莫地平,并使用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患者病灶,采用翼点入路或眶外侧入路。为患者铺置无菌巾,将切口控制在6~9cm,依次切开头皮、头部皮下组织及骨膜,翻转皮瓣,对颅骨进行钻孔,再铣下患者骨窗,切开脑硬膜,沿脑裂分离至动脉瘤部位,使用血管夹阻断动脉瘤的血液供应,分离动脉瘤和粘连,选取合适的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对其完全夹闭后需观察瘤颈是否出现血管痉挛或出血,若无异常则留置引流管,从内至外缝合创口,术后3~5h拔除引流管,手术结束。所有观察组的患者手术前均使用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病灶部位,手术前均进行球囊闭塞实验以评估患者远端支侧循环代偿能力。两组医生同时进行手术,第一组医生充分考虑患者的CTA及DSA的影像学结果后,选择的供血血管为颞浅动脉主干或颌内动脉,选择的桥血管为桡动脉。从翼点开颅,磨除前床突使大脑中的动脉及眼动脉近端颈内动脉M2端显露,并暴露颈内外动脉、颈部总动脉和动脉瘤远端。供血血管为颌内动脉的患者,需断颧弓,将部分颞肌切断使部分上颌动脉显露;供血血管为颞浅动脉的患者,将颞浅动脉主干显露于颧弓表面。另一组医生对患者的前臂进行切口取桡动脉。将两者吻合前,需给予患者1mg/kg的肝素钠,使其全身肝素化,先端—侧吻合桥血管—大脑中动脉,行间断缝合。颌内动脉吻合的患者,桥血管通过于颅窝低的缺损处,需使用美兰标记桥血管的一端,避免桥血管扭转,后行颈总动脉、颞浅动脉主干或颌内动脉的端—侧或端—端吻合,吻合结束后需检测搭桥血管是否畅通,以及对患者进行血管超声,以评估搭桥质量,桥血管通畅后需向患者静脉注入1mg/kg鱼精蛋白。将载瘤动脉夹闭或结扎或将动脉瘤孤立,需使用弹力绷带压迫血管以避免软组织膨胀。
1.4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完成情况,主要包括手术成功率、手术所用时间、住院时间等内容。(2)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主要记录内容为脑血管痉挛、脑积水、水电解质紊乱及泌尿系统感染等。(3)采用Glasgow评分[5]评价患者预后情况,评估时间段为术后6个月,主要评估内容为运动、睁眼及语言,满分15分,1~2分患者死亡;3~6分患者处于植物状态;7~10分患者生活无法自理,为严重残疾;11~13分患者生活基本自理,为轻微残疾;14~15分患者只出现轻度障碍,对生活基本无影响,为恢复良好。
2.1 两组手术完成情况对比 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对比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少于对照组(χ2=4.191,P=0.041<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n(%)]
2.3 两组术后预后情况对比 观察组恢复良好的患者数量多于对照组(P<0.05),轻微残疾的患者数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严重残疾、植物生存、死亡的患者数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预后情况对比[n(%)]
颅内动脉瘤的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是目前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生命安全[6]。有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患者从发病开始的72h内是最佳治疗时间,若在该时间段内进行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与残疾率[7]。有学者指出,部分出现重要分支、伴有动脉粥样硬化以及无颈动脉瘤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对其行开颅夹闭手术的治疗效果不理想,若对患者进行动脉瘤闭塞治疗可能会导致颅内动脉供血区供血量不足,可能出现的不良预后[8],且颅内外搭桥术在治疗复杂动脉瘤时还可保留可观的颅内血液供应量。
本文结果表明,行颅内外搭桥术患者的住院时间少于行开颅夹闭手术的患者,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无显著差距,说明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治疗中,行颅内外搭桥术的恢复情况更好,考虑原因为颅内外搭桥手术创口较小,给患者的伤害较轻,所以恢复速度较快。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颅内外搭桥术对比开颅夹闭手术有较高的安全性。观察组患者预后情况对比中,恢复良好患者数量大于对照组,轻微残疾患者数量小于对照组(P<0.05),从数值上可以发现,行颅内外搭桥术的疗效相比开颅夹闭手术而言更高,考虑原因为颅内外搭桥术可为患者保留足够的颅内血液供应量,且对患者伤害较小,所以恢复良好的患者显著多于行开颅夹闭手术患者。
综上所述,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而言,相较于开颅夹闭手术,行颅内外搭桥术可有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并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恢复情况,值得临床治疗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