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传统工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论析

2022-03-24 06:50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黔东南传统工艺特色产业

刘 利

(中南民族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一、问题的提出

民族地区传统工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源于民俗经济的传统工艺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很多手工艺人通过务农或外出打工谋生路。黔东南苗族传统工艺非常丰富,但当地手工艺人的收入普遍不高,手工艺集中的村寨空心化现象严重。《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明确要求:大力推动农村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1]。因此,如何高质量发展传统工艺,吸引大批传统手工艺人返乡就业,实现传统工艺的现代保护和传承,是黔东南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特色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2]。传统工艺种类繁多,包括传统服饰、传统饮食、传统建筑、出行交通工具和传统器物制作等[3],在社会多种力量影响下,这些传统工艺一直处于活态流变之中[4]。保护传统工艺应坚持三个原则,即不离不弃本源,不为创新而远离日常生活需要原则;技艺上不断革新,旨在精益求精原则;不因创新而远离本民族固有之审美心理原则[5]。

对于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学界的看法并不一致。在传统工艺保护方面,研究较多的是生产性保护。田兆元基于民俗经济视角,认为传统工艺的生产性保护要以认同传统工艺承载的文化为前提[6]。游红霞认为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市场的双向认同[7]。钱永平以山西省灵尚刺绣为例,认为生产性保护与包容性经济发展的结合,有利于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促进当地妇女就业,增加经济收入[8]。在传统工艺传承方面,苑利认为相较于典籍和文物的传承方式,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能让人们了解更多的技术细节和更具体的工艺流程[9]。火彦昌和赵巧艳认为传统工艺的活态传承是原生地原生传承与原生地次生传承相互嵌套的模式[10]。余同元认为传统工匠可以通过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化和职业社会化等途径进行现代转型[11]。李传文认为传统工艺的传承人肩负着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责任[12]。李鸿明等基于乡村振兴,从政府投入、市场化、开展传承活动和相关课题研究等方面探讨了传统工艺的现代传承路径[13][14][15]。

综上可知,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需求发生了变化,传统工艺的现代传承和保护已经面临挑战。以往研究主要关注传统工艺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没有基于传统工艺传承地文化经济发展现状去探究传统工艺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达到文化保护和经济开发的双赢效果。《“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16]本文立足乡村振兴背景,以黔东南苗族传统工艺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其特色产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分析其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而探究其发展路径。

二、黔东南苗族传统工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势

黔东南苗族传统工艺是苗族优秀传统工艺的集中代表。在国家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中,苗族传统工艺有11 项,而黔东南苗族地区就有8 项(如表1 所示)。这些工艺以传统生活技术为主,在发展特色产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表1:黔东南苗族第一批国家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黔东南苗族传统工艺起源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基于当地独特的自然和文化因素,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成熟,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以衣和住为例,苗绣、蜡染、织锦、枫香印染是苗族服饰的重要元素,也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在苗族文化中,苗族盛装一般指女性的盛装,尤其是嫁衣,与《苗族古歌》里苗族人的祖先“蝴蝶妈妈”等传说有很大关联。据《苗族古歌》记载,“蝴蝶妈妈”是黔东南苗族的祖先,为拯救族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为报答祖先的恩情,同时也能让祖先保佑自己的孩子,苗族女孩从出生起,父母就会为她们准备嫁衣,谁家的女孩出嫁时穿得越精美,戴的银饰越重越多,就越有面子,预示女儿越幸福。黔东南苗族是一个非常好客的民族,不仅拥有众多美食,而且邻里亲戚来往频繁。石桥皮纸是当地人走亲访友时包裹礼物的重要材料,这些皮纸的原材料全部采用当地的构树和山泉水制作。住宅方面,吊脚楼营造技艺深刻体现了当地苗族人民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由于山多地少,当地寨子往往依山而建,吊脚楼的营造技艺不仅可以解决地势不平的难题,而且就地取材的“半干栏式”房子稳固、防潮,且简洁美观。苗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民族,每当盛大节日和农闲之时,芦笙舞必不可少,男人吹芦笙,妇女儿童衣着盛装跳芦笙舞。制作芦笙的手工艺人一直是当地老百姓敬重的师傅。

(二)精湛的手工技术

产品质量是衡量传统手工艺人技术水平最直观的体现。黔东南苗族地区传统工艺以实用性和审美性兼具而闻名全国。无论是美轮美奂的苗绣、蜡染、枫香印染、织锦、苗族服饰,依山而建的吊脚楼,还是音调多样的芦笙、制作精良的石桥皮纸,都是当地祖祖辈辈传统手工艺人精益求精追求技术的结果。传统工艺着眼于因材施艺的手工制造,从技术的角度看,这是一种“身体技艺”[17](102),在技术与身体的不断磨合中,材料焕发出与众不同的品质。以石桥古法造纸为例,它起源于唐代造纸技术,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考证,石桥村的祖辈们曾长期居住楚地,后迁移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以当地的构树和山泉水为材料制作皮纸。经过造纸师傅们多年的探索和言传身教,生产工艺从最初的水沤、浆灰、煮料、河沤、地灰蒸、漂洗、选料、碓料、袋洗、打槽、抄纸、压纸、晒纸、揭纸、包装等工序,如今已发展到七十多道基本工序。特殊用纸的工序更多,如故宫订购的古迹修复纸多达122 道工序,这些工序主要靠手工完成,师傅们3~10 年才能熟练掌握。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传承人的带领下,针对客户需求,石桥古法造纸技术不断得到改进,品种不断丰富。目前石桥古法造纸已经可以生产十大系列,共计160 款纸张,核心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技术之精湛,让人叹为观止。

(三)独特的艺术创新

黔东南苗族传统工艺在代代相传的历史进程中,传承下来的不仅是一道道精湛的手工工序,更是祖祖辈辈手工艺人艺术上的创新精神。以苗绣为例,苗绣俗称“穿在身上的史书”,起源于上古社会,最初使用骨针穿植物纤维或以绳缝制兽皮衣服开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纺纱织布,将骨针换成铁针,采集各种植物染料,染成丝线,刺绣花衣才真正出现。经过长时间发展,苗绣的花纹和色彩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中以黔东南的凯里市、台江县、雷山县和剑河县最为出色,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苗绣图案大多源自苗族的古老歌谣,色彩都取自天然植物,但上述四个地方的苗绣却各具特色,显示出苗族妇女超乎寻常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凯里市苗绣以色彩艳丽见长,多用“红绿蓝”三原色,讲究明暗对比;台江县苗绣以绣法见长,光刺绣种类就有平绣、皱绣、盘绣、辫绣、破线绣、锁绣、双针绣、岔针绣、打籽绣、数纱绣、叠绣、锡绣等十几种;雷山县苗绣以形制和造型图案夸张闻名,大胆使用多维立体造型和型中型;剑河县苗绣以锡绣闻名,用金属锡丝在土布上进行刺绣。正如艺术大师刘海粟所称赞的:“缕云裁月,苗女巧夺天工,苏绣、湘绣比之,难以免俗。”[18](178)

三、黔东南苗族传统工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障碍

实现传统工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对传统工艺进行现代传承和保护的重要举措,能给当地手工艺人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当前,在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冲击下,黔东南苗族传统工艺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反而在开发中面临重重阻碍,实现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困难重重。

(一)追求经济效益却忽略传统工艺保护

根据材料进行手工制造是传统工艺产品的价值源泉,也是保护传统工艺最直接的方式。每件传统工艺品都倾注了传统手工艺人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是他们独具匠心的技艺和独一无二的艺术智慧的结晶,具体表现在选材、造型、颜色和功能方面。与机器制造相比,传统工艺品制造耗时长、人力成本高、产量低。从技术层面而言,传统工艺产品的实用功能可以通过机器生产实现,且次品率低。为追求更高经济效益,一些急功近利的商家和生产者会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制作来冒充传统工艺。长此以往,不仅使真正的传统工艺离市场越来越远,而且扰乱市场秩序,欺骗和误导消费者,不利于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二)固守传统工艺但开发不充分

在黔东南苗族地区,传统工艺保护较好的地区大多经济开发相对落后,交通不便,受外来影响较少,当地人仍旧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工艺品的制作和销售。虽然相对落后地区的传统工艺品能够保持原汁原味,但市场有限,传统手工艺人并没有因此获得致富的机会。为了生存,大多数传统手工艺人的工作重心依旧是务农或外出打工,只在农闲时做一做换点零钱或自用。此外,在经济开发较好、客源比较充足的地区,一些传统手工艺人依然固守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在审美和材料的选择上并没有迎合全国各地消费者多样化和优质化的需求。比如蜡染,大多数图案纹样老旧,布料笨重闷热,结果是有价无市。可见,一味固守传统工艺而不紧跟时代需求,即使保护了传统工艺,也很难形成显著的经济效应,久而久之,在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中会面临淘汰的风险。

(三)群众基础好但开发动力不足

黔东南苗族传统工艺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尤其是苗绣,几乎当地每个成年妇女都会制作,也有不少手艺精湛的代表性传承人。由表1可知,目前,黔东南苗族传统工艺传承人中,国家级传承人10人,省级传承人35人,他们都分布在黔东南苗族聚居区。然而当地传统工艺产品的市场开发动力不充足,很难形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特色产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代表性传承人的市场开拓经验不够丰富。对个人而言,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精湛,尤其是国家级传承人,他们制作的手工艺品能与藏品媲美,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有能力带动当地群众开拓市场,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若要传统工艺形成较大市场价值,不仅要有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而且要有把这些产品推向市场的营销人才和知识产权保护人才。由于历史原因,苗族传统工艺传承人年龄普遍偏高,文化水平低,有的甚至是文盲,他们只能在自己的知识水平内精进技艺,而无法带领一方做大产业。

二是普通传承人的技艺水平参差不齐。传统工艺口口相传,是身体与技术的融合,而身体却有个体差异。传统工艺知识主要是隐性知识,主要表现在材料选择、工具使用、制作手法、技术诀窍等方面,以及属于手工艺人个体心理层面的观念、意识、情感、趣味等,上述因素都会影响技艺的实践[19]。据调查,丹寨卡拉村的蓝锦染艺有限公司有48名常驻画娘,130多名兼职画娘,这些兼职画娘的主业是务农或外出打工,公司有活就兼职做,技艺水平无法与常驻画娘相媲美。

三是特色产业的发展资金和场地不足。资金和场地是横在传统工艺特色产业面前的两座大山。正如皮纸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王兴武所说:“目前我们石桥黔山古法造纸专业合作社虽说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也成功带动了37户,解决了89人的就业问题,但这远远不够。我们村有1 900 人,我的目标是能够带动我们地区造纸产业的发展,让村民们回到家乡,通过造纸得到一点收入,但是由于没有启动资金和场地,我们也是寸步难行。”

四、黔东南苗族传统工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为此,坚持守正创新是新时代黔东南地区传统工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立足保护,坚持守正

保护传统工艺是传统工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立足点,保护传统工艺必须坚持守正,让每一件传统工艺品注入传统工艺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21]。可见,传统工艺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延续其生命力为第一要义,也就是要延续传统工艺的“根”。传统工艺的“根”并非一条,而是全方位展现。文化上,采用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元素,体现黔东南苗族的特征,比如,工艺品图样多为黔东南苗族图腾、传说人物和场景,像《苗族古歌》里的“蝴蝶”“水牛”“鸟”“鱼”等。技术方面,手工工序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苗绣是绣娘按照手工绣样或自我想象一针一线刺绣而成,而非机器按照程序进行刺绣。艺术上,需要因材施艺地进行个性化制作。这样,通过传统手工艺人的身体实践,确保传统工艺的原汁原味,从而延续传统工艺的生命力。

坚持守正,立足保护,需要构筑从政府到企业,从代表性传承人到普通传承人的全方位保护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最重要的两个保护主体就是政府和传承者。一方面,政府作为相关政策的制定者和企业、商户的监管者,能够最大程度地遏制滥用传统工艺的破坏行为;另一方面,传承人是传统手工艺品的制造者,尤其是代表性传承人,他们是传统工艺“守正”的中坚力量,在当地有很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有传承和保护传统工艺的责任和义务。

(二)放眼市场,寻求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初衷并非仅仅囿于保存其最初形态,而是在时代进程中去滋养它的生命力。不同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自带商业属性,其生命力的延续需要立足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时代需求。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民族地区的重要工作。因此,延续黔东南苗族传统工艺的生命力,实现传统工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放眼全国甚至全球市场,寻求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路径。

首先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实现黔东南苗族传统工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环节。这里的人才指的是传统工艺制造人才,他们是守护传统工艺生命力的主力军,也是传统工艺产品质量的根本保障。目前,虽然黔东南苗族传统手工艺人数量众多,但面临断层的风险。年轻一代基本不会,会的年轻人文化水平偏低,年纪大的传统手工艺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见识有限,再加上口口相传的传统培养模式,不利于当地传统工艺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因此,借助现代科学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传承人,分类进行线上线下培训,能够快速储备传统工艺制造人才。一方面,代表性传承人是传统工艺的领军人物,可重点提升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审美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通过各类研培计划,引导他们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他们和同行交流,扩大视野,提升对市场的感知力。另一方面,现有的手工艺人是传统工艺的主要力量,其传统技艺水平参差不齐,对此,可重点提升他们的手工技艺。在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下,通过各类研培计划、技能大赛,提升他们的技艺水平。此外,还可通过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传统工艺人才的后备力量。

其次是产业合作模式创新。产业合作模式创新是实现黔东南苗族传统工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产品市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两个基本环节:一是制造,二是销售。目前,当地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的显著优势是有一大批传统手工艺品制造者,能够制造出市场需要的特色手工艺品,但缺乏既懂生产又懂市场的设计者和销售者,无法顺利实现产品供需对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22]因此,开发当地传统工艺特色产业,应当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引进社会外援,邀集外来企业、设计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加盟,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合作,按照生产要素的市场贡献进行分配,实现共赢,以弥补黔东南相关生产要素缺乏的现象。

最后是知识产权利用创新。有效利用知识产权是黔东南传统工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知识产权是国家赋予智慧创造者在一定时期的垄断权,能够有效保护知识产权人的经济和精神利益。黔东南苗族传统工艺是当地传统手工艺人祖祖辈辈智慧的结晶,他们与著作权、专利、地理标志、商标、技术秘密等知识产权密切相关。创新利用这些知识产权,既能扩大传统工艺特色产业的品牌效应,增加产品的市场价值,又能保护传统工艺不被市场恶意侵权,是黔东南苗族传统工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利器。

猜你喜欢
黔东南传统工艺特色产业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海归“新农人”投身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遇见黔东南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河北加快推进细化实化县域特色产业振兴措施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诗书画苑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