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人才,点亮科学梦想

2022-03-24 20:58颜源李冬梅宋艳红于杏林
教育家 2022年13期
关键词:科技课程活动

颜源 李冬梅 宋艳红 于杏林

面对未来瞬息万变的世界,掌握了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就拿到了解决未知问题的“金钥匙”。进入“十四五”,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科技界和教育界已经充分认识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科技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提高科技教育水平迫在眉睫。

少年兴则科技兴,少年强则国家强。加强青少年科技能力培养工作,挖掘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重托、人民的期望。面向未来,科技教育如何创新形式,丰富内容,以引起学生兴趣?如何强化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提升科技教育教学质量?此次《教育家》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多位一线中小学校长就此话题献言建策。

议题一    科技教育如何创新形式,丰富内容,以吸引学生兴趣?

李晨辉:2021年6月3日,国务院出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再次提及基础教育问题,强调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我认为,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遵循自身发展规律,结合学生发展特点,所有教育内容都必须抓住课程建设这一关键。中国教科院丰台实验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便进行了多方探究,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改革路径。

创新科技课程体系,强化课程育人功能,构建“立人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育人全链条,坚持立德树人,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从而实现“立人教育”。在提高课堂教育水平方面,学校要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开放式教学,保护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此外,还应完善初高中学段包括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在内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实施项目化、问题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实验课堂教学就是要充分保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技创新的教学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提升的过程,其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研究项目为载体,注重学习过程与成果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从这些特征来看,“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最适于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一种教学方式。理查德·阿兰兹在《学会教学》一书中提到,PBL分为设计问题、组织学习、呈现结果和反思过程四个环节,其中,“问题”作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将每个学习阶段有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且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科技创新的教学过程还具有跨学科、重实践、重过程、重反思等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融入STEAM教育、活动课程等理念。STEAM教育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使教学集科学知识学习和动手实践于一体,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最终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活动课程则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由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梁仲明:中国教科院荔湾实验学校(以下简称“科校”)与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优秀教育企业合作,共同建设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以让学生零距离地体验现代先进科技的魅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建校三年来,科校进行了多方尝试与实践——

首先是建立体验式的物联网智慧教育实训室,以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第一种是智能家居实训室,其以现实家居智能化概念为依托,真实布景,并集成智能灯光系统、智能音响系统、智能空气调节系统、智能监控系统等,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物联网智能家居。第二种是智能农业实训室,其主要将物联网典型部件运用于植物生长环境的监测和调控,模拟营造出适合植物生长的气候环境,并对种植区进行自动灌溉、自动降温、自动施肥、自动喷药等自动控制。学校还借此丰富了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其次是推动人工智能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并将其作为提升学生科学素质的主渠道。课程是人工智能教育的灵魂,作为广州市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实验校,科校通过对实验教材和教学装备的二次开发,制定了“培养符合智能化社会需求、具备良好计算思维和编程能力的创新人才”的目標,设置了以教学机器人、人工智能开源硬件及配套软件为主的教学内容,成为广州市为数不多实现了三至八年级每周一节人工智能进课堂的学校之一。2020年11月27日,科校师生参与了第二届中国教科院激发活力促发展论坛,并进行了“设计我的无人超市”教学示范公开课的展示,引导学生们主动思考,积极操作,创新设计,为科学课程的改进提供借鉴。

最后是创设人工智能教育交流平台,增强影响力。除以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之外,科校人工智能教育还走出课堂,连续两年冠名举办荔湾区“科校杯”青少年人工智能交流评选活动。活动中,全区中小学逾百名参赛选手齐聚科校,进行AI创意大比拼。参与者基于对智能教育机器人的学习和实践,拼装机器人小车,并按照自动行驶、路标识别、自动运输等多项任务的要求,编写小车的自动驾驶、智能导航技术等程序。由此,在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与跨学科学习的基础上,提高青少年的创新创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刘彦:我担任校长的两所学校分处海淀、石景山两地,两个地区教育生态差异很大,发展各有特色。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关于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及课程实践在北京甚至全国范围内都走在前列。经过十年的探索,学校基于“1对1”数字化未来学习项目,建构了“信息+”系列特色课程体系,以激发教师团队提升信息媒体素养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也为学生创造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机会,让信息技术赋能学生学业发展和未来成长。从课程设置来看,学校将信息技术课程模块化,分为信息素养、编程素养和媒体素养,并开设“信息+数学”“信息+艺术”“信息+体育”“信息+劳技/通技”等课程。此外,学校还为学生链接多方资源,培训和指导学生参加信息技术学奥赛,为其未来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提供支持。

人大附中石景山学校是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具有贯通培养的学制优势。学校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建构了“科技+”课程体系。目前,学校在开设Python趣味编程、创意编程设计、化学魔术师的奇幻世界、玩转物理、自动驾驶这五大科技实践类课程的基础上,拓展科技课程所覆盖的学部和课程类型,打造从小学至高中全覆盖、有梯度的科技类课程体系。学校还开展贯穿小、初、高学段的科技节,让学生在沉浸式科技教育中培养科学兴趣,提升科学素养,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好奇心、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在科技教育课程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多方探索与创新,成效显著。以教师编写的小学“妙笔生花——3D打印笔立体涂鸦绘画”科技教程为例,其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围绕三维世界体验、认识3D打印笔、纸膜的制作、打印技巧等知识点,设计了探究疯狂动物城、多样化的交通工具、中国传统文化精粹、实用工艺品等探究主题,通过多元化、趣味性活动,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PBL(项目式学习)包括问题导入、团队合作与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几个部分。“妙笔生花——3d打印笔立体涂鸦绘画教程”就是与PBL进行融合的典型,学生可以在操作、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在全身心参与的活动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增强实践创新能力。

王旭海: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实验中学通过以下四个途径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以微项目化学习丰富作业形式。学校倡导的微项目化教学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习过程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案例情境,让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自我导向式教学方式。由此形成的项目性作业是学校的一大特色。学校将课本知识进行有效拓展,并将其按难度分为体验型作业、应用型作业、项目型作业三类。每逢寒暑假,学校便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此外,教师在进行作业评价时,也会挖掘新颖的课题来引领学生进行深度研究。比如,七年級举行“细胞模型设计评比”大赛,八年级组织“自制过滤器”活动,学生全员参与,亲自动手,不仅深化学习了相关知识点,还提高了创新与实践能力。

以项目活动落实校本课程。学校根据现有师资状况、教学设施等发展实际,结合学生成长特点,分年级段开设相应拓展课程,比如“自酿温州米酒”工作坊、“从河水到饮用水”工作坊、“水车狂想曲”工作坊等。项目式工作坊围绕一个实践主题,由学生共同参与,在实践过程中相互沟通,自主思考,提出方案或规划,讨论方案的实施,共同完成项目。

开发跨学科项目促学科融合。学校以STEAM教育为校本教研活动的主题,基于STEAM项目的学习和设计推动学科融合,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获得与现实生活有关且能付诸应用的学习成果,形成新型探究性学习模式。比如,学校以“家庭智能扫地机的设计与制作”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学生们结合编程、产品的迭代,从模仿成品到改进功能,既增强了动手能力,又开阔了视野。

借助科技节等形式展示学生成果。科技节是龙湾区实验中学的传统活动,自创办以来,每年举行一次,今年已经是第十六届。科技节内容丰富,主要包括评选学生优秀项目活动成果和小论文、体验现场科技制作挑战赛和百科知识游园竞赛等活动。学校还通过展示学生优秀作品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比如,六名学生费时一年合作设计出太阳能水车,为此,学校于2021年6月25日专门举行水车启动仪式,并进行了全校直播,还将设计水车的学生与指导教师的名字刻在牌子上,作为永久的纪念,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积极性。

吴胜军:湖南省长沙市长郡芙蓉中学从校园文化建设、校本课程开发、学科教学融合、科技活动开展四个方面着手,将科技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让学生爱上科技。学校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在校园建设院士广场,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题字的“成材先成人”文化石立于广场前,并将毕业于长郡中学的14位院士雕像立于广场两侧,让学生近距离领略院士风采,学习院士勤钻研、善思考的精神。同时,学校利用校内外宣传展板、教学楼走廊等宣传阵地,精心制作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宣传物料,不定期举行各类学生科技作品展,让师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了解科学、尊重科学、崇尚科学。

开发多样的校本课程,丰富科技教育内容。学校在按国家标准开足、开齐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学课程的同时,还设置了不同层次的科技教育校本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例如,学校为七年级设置科技校本必修课程,教材选用学校自行编写并出版的《青少年科创STEAM实践》,要求七年级全体学生修习。对于科技兴趣浓厚、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学校开设多项校本选修课程,如0度催化剂科技社、DI创新思维、生物科普实践、奇思妙想纸质模型等,学生还可以到学校“未来科学家活动中心”学习,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与创新。

重构课堂教学生态,实现科技教育与全学科融合。学校创新以激发兴趣、激活思维、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联系实际、创新应用为核心的“激—探—创”教学模式,将科技创新与学科教学进行深入融合。同时,学校增加学生实验课的种类和数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比如,化学教研组以“初中化学疑难实验的创新与改进”为主题开展校内微课题研究,数学教研组利用几何画板、数独开展教学,地理教研组开展制作手工地球仪、手绘校园平面图等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此外,学校还积极将知识产权教育与全学科进行融合,如语文学科的著作权、美术学科的商标设计等,开阔学生视野。

开展丰富的科技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的科技活动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如生物学科的生物模型与微景观生态作品制作、物理学科的简单乐器制作、美术学科的手工屋和纸灯笼制作等。另外,许多综合型活动大大丰富了科技活动内容,如一年一度的科技节、知识产权宣传周、科学系列讲座、科技主题班会、纸质模型比赛、气动创意环保小车直线距离赛等。

徐双莲:浙江省浦江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力求做“有温度的科技教育”,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推动教育模式转型——从“喂食”走向“觅食”。学校在科技教育方面探索出“小鬼约创”模式,将教学方式从“喂食”转向“觅食”,从学生主体需要出发,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科技教育活动,在实践中培养跨学科的多元思维、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逐步学会创新和创造。

“小鬼约创”是学校“小鬼有约”的十约之一,后者立足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构建了“十约”主题活动群。“小鬼约创”有师生约、生生约、亲子约、社童约四种形式,学生认领主题后,可通过当面约、电话约、网络约的方式邀约教师、同伴、家长、专家,确定“主讲人”和“参与对象”,形成共同体,开展各种各样的科技活动。其中,校内主要是走班制的社团活动,校外则开展各种微团活动。整个科技教育活动以金字塔模式展开,塔底形成约创全员化,塔身推动约创微团化,塔尖则实现约创成果化。

更新情感与思维样态——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学校在设计科技教育活动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就科技论科技的层面,应该将立德、益智、育美、劳动、健体等与科技融合,实现一举多得。学校举办“创意物化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创造富有意义的劳动成果,增强各方面的能力。比如,为创造一个玩具,学生需要写方案、选材料、量尺寸、现场实践制作、整体设计、审美考量,还要学习出售作品的宣传技巧,体会劳动创造财富的成就感。在这样的场景下学习,学生的思维是灵动的,学习是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因此,学校的科技教育要重视科学与人文、艺术、心理的融合,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发挥非正式学习的重要作用——寻找“第三空间”。科学教育还可以利用很多校外非正式学习的场所,即“第三空间”,主要有科技场馆、公益组织(如社区科学俱乐部、大学实验室等)、大自然,以及其他社会场景和媒体资源。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外科学教育,让学生与家长、教师、专家在丰富多样的“第三空间”中开展科技研究活动。

姚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杭州胜蓝实验中学创办于2006年,其始终以“科技创新赋能,点亮科学梦想”为育人导向,不断研究科技教育工作新内核、新思路和新举措,助推全校“科技夢想”的实现。

专业引领,让“领唱”强起来。一是向上接“天线”。学校借助中国教科院专家的力量,引领学校科技教育发展,聘请省、市、区各级科技教育专家担任学校科技教育顾问,不定期来校指导。二是向前接地气。学校以科技辅导员为骨干,要求全体科学、信息技术教师参与科技教育,还设立科技教育专项经费、科技辅导员津贴,开展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学习培训,培养校本的、专业的科技教师。三是向外接生源。科技素养的培育要从娃娃抓起,学校着眼中小衔接,一方面向对口的小学输送科技课程、科技活动,另一方面对接对口高中,让科技特长生提前感受高中的科技教育学习氛围。

阵地多元,让“唱台”转起来。一是“课内+课外”。课内设立科技课程,课外将科技教育融入实践活动。二是“室内+室外”。室内设有专门的科技教室,包括三模教室、FPV科技教室、创客梦工厂·机器人、3D打印室等;室外有海模水池、体育馆、操场等场地,均可用于科技课程教学和专项训练。三是“校内+校外”。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科普方式,带领学生参观校外科技实践基地、省科技馆、各级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在校内开展科普讲座、科技展,承办市、区级科技竞赛,将“流动的科技馆”引入学校,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科技体验。四是“线上+线下”。学校着力挖掘科技教育线上学习资源,如学习强国的科普中国栏目、果壳网、科普电影等,将线上与线下科技学习相结合。

活动助力,让“唱词”亮起来。一是课程活动。每天开设科技课程,以“三模一电”为主要内容,对电学、力学等科学基础知识进行延伸,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打造完整的课程体系,并配备自编教材。二是社团活动。每周开展SPC科技社团活动,着力培养崇尚Science(科学)、重视Practice(实践)、善于Cooperation(合作)的学生。三是主题活动。每年举办主题科技节,组织“鸡蛋撞地球”、水火箭、模拟飞行等科技活动。

尹慧红:2018年,武汉市武昌区三道街小学围绕四维核心素养,开展了以素养为导向的学习目标建设与设计的TOPS课程改革。改革以主题(Theme)、组织(Organize)、实践(Practice)、分享(Share)四个单词为关键词,着眼于针对不同的主题,按照项目化方式进行学习。

一是主题学习。在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课本学习、网络搜索等方式获取大量学科知识,并借助信息化手段了解其深层含义,掌握原理和规律。教师也依照课本目录录制每一课的微课资源,收集大量微信公众号、抖音平台上的相关资源,并将其分享到教育云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

二是实践创作。学生在这一环节进行作品创作,其中,一部分是手工制作,即用纸张、布料、塑料、木头、金属等材料进行工艺品或小工具的制作;一部分是电子制作,即利用编程、开源硬件、机器人、3D打印、激光切割等技术,让学生进行实物搭建和电路设计,最终完成作品,体现了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特色。

三是收获分享。学生在这一环节开展展评活动,学生利用Word海报、PPT幻灯片、Maka宣传册等多媒体工具展示成果,并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对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积累实践经验。

例如,在“3D设计—桥梁”这一主题的学习活动中,教师以六年级上册《科学》“形状与结构”部分的知识为蓝本,以“桥的形状与结构”一课为切入点,分步骤进行科技教学。第一步,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武汉的各种桥梁名称与结构。第二步,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桥梁类型,按小组分配学习任务,并通过参观桥梁博物馆、实地调研、走访专家、图书馆查阅、上网等方式搜集相关材料。第三步,教授通过实验揭示桥梁设计的原理。第四步,学生进行个性化作品的创作。为增强实践活动的高效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师首先安排学生在设计作业本上进行草图的绘制,之后利用彩纸完成桥梁的手工模型的制作,进一步确保造型的美观和结构的稳定。最后,学生在123D Design软件中进行三维建模和成品打印,利用PLA材料完成3D模型作品的制作。第五步是分享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作品的原理、设计思想、规划步骤、实施过程、最终成品和经验反思等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上传到教育云班级学习空间。

朱全民:科技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书院中学聚焦课堂,围绕“有效教学,高效课堂”这一中心课题,深入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提炼出了“四步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情境导入——以景激情,吸引学生快速进入学科殿堂。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从时间维度来看,在上课铃声响过之后,能否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回到课堂是影响当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堂课的第5到20分钟为课堂教学的“黄金时段”,而课堂教学的前5分钟为“思想的安顿和学科思维的转换期”,是教学效率较低的时段。尽可能缩短这个低效时段,就要求教师实现课堂的高效激趣导入。为此,雅礼书院中学要求教师以“情”为经,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学科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

学导结合──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环。“学”指的是学生自觉主动地学,“导”是指教师有效、恰当地指导和点拨,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其中,“学”要注重自觉性、主动性,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导”要体现两个理念:一是教师要做到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操作化、结构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促进合作交流;将教学内容操作化,使“做”“想”“讲”相结合,以“做”促进“想”,以“讲”梳理“想”,帮助学生内化学习内容;将教学内容结构化,加强学科整合,揭示内容联系,形成认知结构。二是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抓手。

探究深化──高效课堂的关键。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掌握的知识,发现新问题,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和拓展,以增强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结反思──高效课堂教学中的“留白”。学校提倡每一堂课都要给学生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自主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将教师的思路、方法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议题二    如何强化科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科技教育教学质量?

黄仕友:科技学科教师作为教育的供给方,应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科技学习需求,为学生的科技学习提供多样化支持。经过长期实践,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逐渐形成了情感支持、方法支撑、过程指导、体系保障四位一体的科技学习多样化支持体系。

情感支持是关键。实践探索发现,在考试压力和趋懒避勤习惯的影响下,科技探索对学生来说往往意味着艰难、艰涩和生硬,科技活动往往被学生看作学习的负担而被排斥。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情感支持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相信、鼓励学生,激发其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其增强“我想学科技知识”和“我想做科技活动”的意愿,进一步实现科技知识与科技实践的融合。

方法支撑是基础。在科技多样化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尽相同,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学习方式的掌握和应用程度也有差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技探究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支撑。

过程指导是核心。学校的科技教育实践主要通过“问问题”的方式进行实施。“问问题”是指在科技教育过程中,教师基于预设的问题清单,提出符合学生当前学习阶段要求的具体问题,通过“问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提炼、分析、解答、反思問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问一答,学习科技知识、了解科技过程,学以致用,并逐渐形成爱科学、研科学的意识。

实践体系是保障。学校对于科技知识体系的资源供给较为完善,但科技实践方面还存在不足。基于此,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在科技教育过程中,努力做到实践体系的“四合”,即解决问题与跨学科学习融合,课题(问题)生成与情景整合,实施过程与实践结合,实践探索与社区资源联合。将学生多样化学习支持的供给作为实践探索的重点,突出科技教育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科技学习多样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进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了学生对自然的认识与理解,深化了学生的社会体验,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切实推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当然,我们深知,科技学习多样化还面临着很多困难,进一步转变观念、加强实践探索、不断总结才能取得更大进步。

钟雅莉:教师承担着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优势的责任,在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中,也应该特别关注学生的强项和创造性,采取有效方法强化学生优势智能,为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服务。

一部分学生的优势智能较为突出,教师在指导学生创新活动时很容易发现。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优势智能的表现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并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发掘。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育英西垅小学的科学教师们结合自身经验,整理出一套包括观察法、交流法、访谈法、量化法、示范法、情景法在内的系统性方案,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

当教师对学生的优势智能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之后,便可以利用学生的优势智能,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来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一是提供有效素材,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创新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参与探究过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二是利用自身强项,做好角色定位。科技创新活动有不少项目都是由团队共同完成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强项来选择在团队中的角色,从而形成较为明确的分工。每个人都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这不仅利于团队协作,也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队员有了清晰的自我定位后,在解决问题、合作研究的过程中都会游刃有余。

三是鼓励个性探究,提高思维水平。在辅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自身的优势智能出发,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针对同一个问题,要引导学生探究不一样的探究思路和表述方式。以科技实践活动“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为例,学生选取研究题目后,在小组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学生甲擅长自然探索智能,提出去浏阳河采集水样进行研究;学生乙在人际智能方面较为擅长,便提议去参访社区的居民;以肢体运动智能为优势的学生丙,则倡导大家参加保护环境为主题的毅行徒步活动……学生们最终投票决定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

四是组织多元活动,培养创新精神。每个学生的优势智能存在差异性,科学教师在组织开展科技活动时,要考虑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主题、不同难度的创新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参与项目,充分发挥优势智能。

猜你喜欢
科技课程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科技助我来看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科技在线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