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龙 肖湘雄
摘 要: 粮食安全高于一切,直接关乎国家命运、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发展的脉络,对治理过程进行剖析,将其分成建国大业、兴国大业、富国大业以及强国大业四个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取得了丰硕成就:保障军粮民食、奠定胜利基础;解决温饱问题、巩固新生政权;稳定粮食市场、守护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贡献中国力量。进入新时代,总结百年来党领导粮食安全工作的宝贵经验,以期在新发展格局中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粮食安全;成就与经验
中图分类号:D25;F326.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2.01.02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李志龙,肖湘雄.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粮食安全工作的成就与经验[J].克拉玛依学刊,2022(1)11-18.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粮以安为先。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执政和形象问题,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和最重要的经济问题。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开展粮食安全工作从温饱不足到五谷丰登、从生产不能自给到实现“十七连丰”、从立足国内供给到深化国际合作的历史。基于粮食安全新形势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立足国内保障自给的方针,牢牢把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1] 回顾建党100周年有关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总结党中央在粮食安全建设方面的成就、经验,对于新形势下更好地加强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护国家长久治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粮食安全保障建设的发展历程
(一)建国大业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的主要措施(1921-1949年)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开展粮食工作时,向来将保障粮食安全问题视为重中之重。回顾这一时期,党中央正确处理了粮食安全和革命战争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地领导粮食工作,采取综合措施以解决粮食紧缺问题。比如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中央政府设立粮食人民委员部,进行了动员收集、储存、调拨粮食等一系列工作,集中精力加强粮食生产,党中央领导下的粮食工作动员了群众,军民融合共同努力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军民反“围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红军长征途中党中央成立了粮食委员会,主要是通过打倒土豪、与群众公平买卖、向商人借钱、借粮、战场缴获敌人的粮食、食用野菜等方式获取粮食。这些特殊时期的粮食举措,保障了红军长途转战所需,帮助红军顺利完成战略转移,为长征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2]在陕北,毛主席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领导了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活动,其中八路军三五九旅奉命到南泥湾开展军垦屯田运动,开拓耕地,养羊喂牛,克服了天气恶劣、条件艰苦等重重困难,最终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好江南”,取得了“遍地是庄稼,处处见牛羊”的显著成绩,创造了宝贵的“南泥湾精神”。在革命战争时期,正是党领导群众及时果断地采取措施,巩固了各个时期的革命根据地,解决军民粮食供应问题,为打赢粮食战争这场无形战役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兴国大业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的主要措施(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解决全国人民的粮食问题是党的当务之急。当时,战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业生产力落后,全国粮食产量仅仅只有一亿吨,产量严重不足。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形势和人民群众需求,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多种措施以保障粮食安全,解决了粮食危机。
首先,提出了解决粮食危机的应急之策。一是打击粮食投机行为,稳定粮价。党中央积极收购全国各方的粮食,用较高的收购价格提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然后选择合适的时机以正常价格出售。二是开展土地革命。这一改革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其次,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粮食长期供应不足的情况下,陈云同志提出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统购,主要是对农民余粮实行统一收购;统销,就是由国家统一对城市、受灾地区和经济作物主产区居民供应粮食。这一政策的提出缓解了粮食供应紧张状况,调控了粮食价格,稳定了粮食市场,起到了保障粮食供应安全的作用。为了更好完善此项政策,中共中央在1955年决定在统购统销中实行粮食“三定”政策,有利于消除统购统销的负作用,更加稳妥地缓解了粮食的供求矛盾,减轻了国家粮食供需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当时人民的粮食安全。
(三)富国大业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的主要措施(1978-2012年)
在新的历史时期,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头等大事,党中央领导集体不懈探索致力于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着力提升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构建了全方面、多层次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明确了改革的方向,首先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包产到户的形式在全国推广,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盘活了土地,实现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次,实行粮食合同定购制度。1985年中共中央决定从4月1日起取消粮食统购,采用合同定购。这一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两种作用,激发了粮食市场的活力,推动了粮食生产适应市场消费需求。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一系列努力来保障糧食安全。1996年对外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白皮书中运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科学论证了中国的粮食生产情况以及未来中国的粮食需求,用坚定的话语告诉国际社会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甚至还能有余。在放开粮食消费市场后,党中央改革了粮食流通体制,并出台“三项政策”“一次改革”①。这一政策极大保护了农民利益,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缓解了国家财政负担,推动了粮食流通体制适应我国国情。进入21世纪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指出粮食是国民经济“重中之重”,聚焦于粮食市场与财政补贴,实行一系列惠农政策。首先是第一次在“一号文件”中用“促进农民增收”来命名文件,全方面推动粮食生产,更是提出了“两减免、三补贴”②的惠农政策。随后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③基本方针,在2006年的“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要取消延续了2 600多年的农业税,自此“皇粮国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从根本上扭转了农民负担重的状况,也表明反哺农业、惠农强农的进程开始提速。
(四)强国大业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的主要措施(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仍然把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出了问题,谁都不可能救我们”[3],由此可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粮食安全仍然既关乎当前保障,又关乎长远发展,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必将更加突出。
当前,党所采取的主要粮食措施在于落实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国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党中央以更宽视野、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策略。[3]在更加开放、更加复杂的全球环境下,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粮情,主动出击,应对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巩固了我国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进入新时代,党坚持农业生态优先,助推农业绿色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什么时候都要绷紧,一刻也不能放松,[4]这就要求我国农业要以绿色生态为方向,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农业代表着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反映着人民已经开始追求营养、健康、绿色的农产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效生态农业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5]加快生态农业发展有利于粮食生产聚焦提质增效,生产优质粮食,确保粮食安全。
二、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粮食安全保障建设的丰硕成就
(一)保障军粮民食,奠定胜利基础
粮食作为安天下之本,牵一发而动全身,粮食是战争得以进行并获得胜利的必要物质条件。在革命战争时期,我方军队若在粮食上受制于人,往往会陷入被动局面,而充足的粮食储备能够保证军队食物所需,成为制胜的关键因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组织革命战争和改善群众生活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两大艰巨任务。[6]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在井冈山等根据地开展粮食生产运动,保证了粮食的生产与供应,保障了革命根据地的军民所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先后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在此期间,粮食在各大战役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例。为了解决红军“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粮食供给问题,毛泽东、朱德等同志带领井冈山军民开展土地革命进行分配土地,制定了促进农业生产和发展的政策。正是通过一系列正确的措施,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的粮食生产,满足了革命斗争过程中军民所需,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严密经济封锁,为武装革命斗争提供了物质保障,取得了反“围剿”的多次胜利,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开辟了新的道路。毛泽东同志指出:“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7]由此可见,粮食生产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促进了地区间粮食的流通,一定意义上推动了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
(二)解决温饱问题,巩固新生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当时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8]言外之意,新中国的成立也无法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要想解决吃饭问题,需明确这个问题的核心,也就是粮食问题。毛泽东同志指出:“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9]面对西方预言家声称“中国无法靠自己的力量养活自己”的言论,中国共产党充分依托国家政权调控市场,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迅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粮食生产上,通过粮食大调运、进行土地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应对粮价暴涨问题,确保粮食价格稳定,为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全面开展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了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数据表明到1950年秋,原粮产量达2 402.14亿斤,比1949年多150亿斤,大约恢复到抗战前粮食最高产量的85%,[10]保证了粮食供应,稳定了社会民心,从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谁来养活中国人”曾在国际社会上引发讨论,但中国共产党在粮食生产、流通、分配等各个环节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成功地应对了粮食供应紧张问题。新中国成立前后鲜明的粮食变化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解决人民吃饭问题,有信心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有力地回击了国际社会对新中国政府的怀疑。
(三)稳定粮食市场,守护粮食安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带领全国人民不懈探索粮食工作,持续努力解决粮食问题。中国的人口占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基数大,如今已经实现了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四分之一④,人均粮食产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彰显了中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连续增长,实现“十七”连丰。事实表明,我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解决了占世界近20%人口的吃饭问题,这在世界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成就。[11]建党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粮食生产上奋勇前进,在粮食安全道路上稳健前行,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并且“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粮食供需动态平衡,粮食生产也由增加产量为主转向提高质量为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得以提高,生產力得到了极大解放,从1978年到1984年,粮食产量从6 095亿斤达到8 146亿斤,[12]改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所面临的粮食长期短缺困境,实现了由绝对短缺、吃饭困难到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1992年,江泽民同志在主持召开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六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座谈会时提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13]实施科教兴农的战略,推进农业现代化。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续加大力度支持粮食生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粮食连续增收,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心系粮食安全并作出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而且里面应该主要装中国粮。”[4]因此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粮食安全问题,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成为了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四)端牢中國饭碗,贡献中国力量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粮食安全问题,顺应当前发展形势,将粮食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200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该纲要是我国粮食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同时期建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并首次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将粮食安全写入《国家安全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3],注重于粮食安全的长远发展,致力于实现粮食的基本自给,做到了口粮绝对安全、农产品充足供给,真正掌握了我国粮食的主动权。
党中央立足于我国粮食生产现状,着眼于国内外全局,致力于构建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提出了新时代粮食安全战略思想,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行动指南。作为国际贸易组织(WTO)的重要成员国之一,中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农业进出口并重的政策,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维护自身粮食安全的同时也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例如,通过“一带一路”深化沿线国家在粮食领域的经贸合作关系,加强与沿线国家在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上的交流与合作。此外,还向联合国粮农组织进行捐款、派遣农业专家到发展中国家分享农业技术和经验等,既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是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也向全球范围内粮食安全的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粮食安全保障建设的宝贵经验
(一)聚焦粮食供需关系,构建粮食高质量发展格局
进入新时代,我国需要稳步建设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加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粮食发展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粮食出了问题谁也救不了我们,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14]要切实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把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保障粮食安全这个永恒课题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我们党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同时把“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确立为我党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则。[15]
我国农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16],这为我国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突破口。要优化农业要素配置方式、完善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加大力度培育适度规模的新型经营主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快转变供给结构,发展绿色、高质、安全的农业。必须坚持以高质量为发展目标,遵循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原则,优化粮食产业,提质增效。同时要继续深入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提高我国在世界粮食产业中的地位,加快实现我国由粮食生产大国向粮食产业大国转变。
(二)严格实施藏粮于地,落实农业藏粮于技新战略
粮食生产的根本在于耕地。土地资源尤其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更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最为重要的宝贵资源。进行耕地保护,是保证粮食有效供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我国社会民生稳定的前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民可以非农化,但耕地不能非农化。如果耕地都非农化了,我们赖以吃饭的家底就没有了。”[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耕地是粮食安全的生命线,耕地红线是绝不能触碰的高压线,要守好耕地红线,严保护、严监管,确保长期可用的耕地总量要保持稳定。同时,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出发点,以创造良好农业环境为落脚点,完善并践行耕地质量标准,强化耕地质量检测措施,做到耕地数量和质量两手抓。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17]守护好14亿多中国人的生命线。
粮食生产的出路在于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更是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支撑。《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指出,我国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随之放缓,科技进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下降迅速,这表明当前农业亟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转化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1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清楚认识到农业的出路在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19]。必须要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加快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引领能力,助力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面对我国农业新形势,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创新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用现代化手段装备农业,提高农业发展的集约化、高效化,推进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的现代化。
(三)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打造市场全链条保障体系
我国农业粮食总产量、储备量连年增长,完全有信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但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管好用好储备粮,不能平时老说库盈囤满,真到急用时却拿不出来。”[3]鉴于此,保障粮食安全这个重任不能有丝毫放松,须着力加快三大体系的构建,切实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一是构建更全面的粮食仓储管理体系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我国粮食总量连年增加,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物质保障。一直以来,我国都强调对粮食安全要有危机意识,始终未雨绸缪,因此,构建粮食仓储管理体系是新时代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为了更好更有效保障我国的粮食,需要严格把控入库粮食,做好粮食存储工作,确保粮食仓储的专业性和安全性。
二是构建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构建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既要考虑到我国当前国情、粮情的现实,又要考虑到新时代主要矛盾变化的情况。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建设过程中,粮食流通主体之间要相互合作,共享利益;粮食流通基础设施要不断转型升级;粮食流通技术要不断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市场环境要规范运行,高效流通;制度环境要实现收购、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灵活化、自由化。
三是构建更高效的糧食应急保障体系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粮情,对此我国高度重视应急粮食体系的建设。我国要高度重视并不断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要提升粮食安全应急保障能力,继续落实并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紧密关注粮食市场波动和价格波动,密切跟踪粮食供需变化,抓好重点地区、重点品种的应急机制,增强应急保障能力。
(四)立足国内粮食供给,力促国际国内农业双互助
我国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每年粮食消费量占世界粮食总量的五分之一,对粮食的需求将存在长期增长趋势,粮食消费水平高。进入新时代,我国粮食进口份额逐步增加,粮食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首位。长远来看,中国只能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粮食问题,要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保证我国粮食安全。面对国内国际复杂的粮食供需和市场形势,要始终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给的方针,提升粮食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着力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在立足国内的基础上,深化国际粮食贸易合作,加强与世界农业的交流,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加快农业适当“走出去”步伐,助力国际农业产业合作,形成粮食流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我国的粮食安全,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全面关注农民利益,持续努力实现了依靠自身力量保障粮食安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我们的立足点、着眼点是,绝不能买饭吃、讨饭吃,饭碗里主要装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3]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库存充足,基本上实现了粮食自给。然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价格。因此,“为了减轻国内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弥补部分国内农产品供求缺口,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是必要的”[3],但是,要把握好进口的平衡点,继续加大国内粮食生产,确保产量增长,掌控粮食的主动权,让中国人民的饭碗主要装的是中国粮食。要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以国际粮食市场作为补充,可以有效分担我国的粮食风险,提高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结 语
粮食安全是全体中国人的永恒主题,一直以来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心愿,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孜孜以求并为之奋斗的目标。从人民层面看,粮食是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是人民有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的保证;从社会层面看,粮食安全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更是稳定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从国家层面看,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是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回眸百年,几代领导人凝心聚力,继往开来,扛起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担当,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的粮食安全道路,解决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遗余力地保障好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也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注释:
①“三项政策”指的是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顺价销售制度,加强粮食收购资金和粮食市场管理;“一项改革”指的是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②“两减免”指的是减免农民的农业税、取消除烟草以外的农业特产税;“三补贴”指的是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
③“多予”指的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少取”指的是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放活”指的是搞活农村经营机制,消除体制束缚和政策障碍,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
④数据源自于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
参考文献:
[1]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7-12-30(1).
[2]张中俞.中央红军长征如何解决粮食问题[J].文史天地,2018(4):34-39.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69、660、661、662、665、662、666.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05、660.
[5]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109.
[6]赵祝涛.中国共产党领导粮食安全工作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总结[J].决策与信息,2021(11):19-24.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24.
[8]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0.
[9]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9-310.
[10]中国社会科学院.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559.
[11]唐柏飞.仓固廪实 国泰民安(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库设施建设的成就与展望[J].中国粮食经济,2018(11):32-35.
[12]唐正芒.新中国粮食工作六十年[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304.
[13]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9.
[14]薛建良.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粮食安全观[J].中国粮食经济,2018(5):19-24.
[15]许先春.“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习近平关于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战略思考[J].党的文献,2020(4):12-19.
[16]韩长赋.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J].甘肃农业,2018(5):6-10.
[17]习近平就做好耕地保护和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 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N].人民日报,2015-05-27(1).
[18]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0[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91.
[19]习近平.稳固农业基础 确保粮食安全[N].人民日报,2015-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