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任务】
以“文脉”为教学视点,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从而透视作者的思想,探寻作者出离精神困境的路径。
【中心问题】
苏轼在黄州是如何完成人生蜕变的?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政治失意,心情苦闷。但他并未被击垮,而是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他的艺术才情也获得了升华,其标志就是著名的“一词二赋”,即《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赤壁赋》的思想读解,是教学难点。苏轼是一位儒道佛(释)皆通的文学大家,在他的作品中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兼容并包。儒道相左,情感矛盾,这给我们理解作品带来了困扰。但如果从文脉的视角去解读,相信会柳暗花明。这节课我们将以“文脉”为视点,透视作者的心路历程,从而探寻其出离精神困境的路径。
二、关于“文脉”
“文脉”即文章行文与演进的脉络。它的各构成元素之间是有秩序的,是讲逻辑的,其必体现作者清晰的行文思路。
通过梳理“文脉”鉴赏文学作品,不但能够有效规避碎片化阅读,防止断章取义,而且能够读出作者深层的情感内蕴,从而透彻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核。
三、品读赏析
(一)入世困境,出世求解
1.赏风月
任务(1):为摆脱入世被贬的困境,苏轼出世求解,于是游赤壁“赏风月”。请大家在第一段中找出“赏风月”的三个句子并赏析,然后概括赤壁夜景的特点。
三个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第三句为月下之景)
问题预设:“清风徐来”可否换成“清风吹来”?
不可。一个“徐”字写出了清风给人以闲适、柔和、温馨(舒畅)之感,也才符合“水波不兴”这一情景。
问题预设:“徘徊”这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写出了明月慢慢升起,在云雾中穿行的視觉效果;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月亮对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
问题预设:“横”字描摹出怎样的画面?
“横”是笼罩的意思,写出了江面水雾缥缈、茫茫一片的景象。
赤壁夜景特点:描绘出了清幽宁静、月色朦胧、水雾缥缈的特征。苏轼眼中的赤壁夜景亦真亦幻,具有一种朦胧美。
朗读体验:请大家用悠扬、舒缓的语调朗读“赏风月”的三个句子,体会赤壁夜景亦真亦幻的朦胧美。
2.思美人
任务(2):美景配美人。景色如此好,佳人何在?请在第一段中找出写美人的句子,并作赏析。
预设: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朗读体验: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第一章)
品鉴体验: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漂亮。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
点拨过渡:苏轼触景生情,不由得想起《诗经》中的美人。他内心情感的波涛,是蕴藏在“歌窈窕之章”里的。作者的情感波涛真的因为思念美人吗?苏轼被贬之困境,风月与美人带给他解脱了吗?我们继续赏析第二段“求解不得,心系入世”。
(二)求解不得,心系入世
3.恋明君
任务(1):第二段作者“扣舷而歌之”,一“扣”一“歌”把他从得道升仙的感觉中拉回到了现实中来。这一段中的“歌”与第一段中的“歌”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找出并赏析。
预设:它与第一段中《诗经》里的句子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有“美人”这个意象,“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教师追问:这里化用了《楚辞》中的诗句,请大家齐读《楚辞》代表作《离骚》中的三句诗,同时想一想,最后一句你读出了什么?
朗读体验: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离骚》(节选)
教师点拨:“美人”,屈原有时指自己,有时泛指贤士,有时指国君,这里指楚怀王。这两句表现屈原由草木的迅速零落,想到时光易逝,深恐楚怀王不能趁壮盛之年有所作为,完成振兴楚国的大业。
任务(2):作者为什么反复吟唱“美人”? 有什么深意?
预设:“美人”这个意象在《诗经》《楚辞》等古典文学作品中是“明主”“美政”的象征,作者反复吟唱“美人”,实则是在“恋明君”。
教师点拨:苏轼因乌台诗案遭受贬谪,但屈原般“致君尧舜上”,辅佐君王治理国家的入世理想却一直萦绕在心头。
朗读体验: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读法:用苍凉、抑郁的语调朗读,“天一方”要一字一顿地读。
点拨过渡:苏轼被贬蛮荒之地,虽“心系入世”,但圣主却在“天一方”,“入世而不得”。
(三)入世不得,千古同悲
4.慕英雄
任务(1):苏轼“入世不得”,于是,心“怨”目“泣”。然而,“怨”“泣”不是苏轼情感逻辑的终点。锁定第三段“客曰”部分,找出“慕英雄”的句子,并作赏析。
学生自读:“慕英雄”的句子。
自读任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来自曹操的《短歌行》,请大家诵读屏幕上的诗句,并赏析最后一句。
PPT呈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节选)
教师点拨:用“周公吐哺”的典故,表达曹操自己要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纳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附于自己。
任务(2):苏轼写曹操的用意有哪些?紧扣原文内容指出并作分析。(至少说出三点)
预设:曹操求贤若渴、求贤问能,苏轼渴望遇到曹操一样的明主。然而,自己却被贬蛮荒,心生“明主”之怨。(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预设:苏轼渴望像曹操那样建功立业。(方其破荆州……固一世之雄也)
预设:苏轼以曹操的“一世之雄”,反衬自己的落魄之悲。(“况吾与子渔樵”一句)
预设:为情感转换作铺垫,表达英名不再(时光流逝、人生短暂、英雄不再)的感慨。
点拨过渡:一世之雄的曹操,而今安在哉?更何况是落魄的自己呢?于是,作者将其情感逻辑再往前推进一步——哀须臾。
5.哀须臾
任务(3):苏轼在第三段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慨叹?找出相关句子,并作赏析。
预设:用比喻、对比的手法,抒发了作者时光流逝、人生短暂之叹。
朗读体验: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读法:用苍凉的语调慢速朗读。
教师小结:在短暂的生命旅程中,苏轼不想放下的东西太多,从渴望遇到明主到期盼建功立业。在他内心,悲情层层绕,千千结。这已不是苏轼的一己之悲,而是古代文人的千古同悲。此时,一个满怀悲怆的苏子形象活化在了我们面前。
点拨过渡:苏轼如何走出内心的悲苦?“须臾”与“无穷”怎样达成“和解”?让我们走进第四段“万物等齐,自然共适”去寻找答案。
(四)万物等齐,“自然”共适
6.悟永恒
任务(1):苏轼深受道家“万物等齐”思想的影响,为其人生困境打开了一扇窗。这扇窗在哪儿?请用原句回答。
预设:“物与我皆无尽也。”意即:万物与人类都是永恒的。
朗读体验:
蓋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任务(2):苏轼一生中哪些东西是“无尽”(永恒)的?
预设:诗情;才名;艺术魅力;人格魅力。
教师点拨:与屈原比,苏轼多了一份自我,少了几分愚忠;与李白比,苏轼多了一份责任,少了几分狂漫;与杜甫比,苏轼多了一份大度,少了几分埋怨。2000年,法国评选“千年影响世界”的十二位英雄人物,苏轼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千年英雄,可见其人格魅力之永恒。
教师追问:苏轼的生命是“无尽”的吗?
教师小结:在这里,苏轼用佛家的“生死轮回观”来观照万物,在“变”与“不变”中,“人”与“物”同样是“无尽”的。换句话说,人的生命在轮回中保持不灭,所以不要为生命的短暂而悲叹。
7.皈自然
任务(3):当苏轼认识到个体生命在人类生命链中的永恒之后,其生命状态是怎样的呢?请在第四段中找出原句,并用两个四字短语归纳。
预设:莫取他物、共适风月。
小结过渡:行文至此,作者将其情感逻辑推到了终点——皈依自然。苏轼用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把生命寄托给清风与明月。大自然既能让你产生哀怨的情绪,又能引导你走出困境。文章第一段,苏轼赏风月,迷离了自我,以催生悲情;第四段,苏轼观水月,彻悟永恒,走出了自我,活在了当下。可见,苏轼的皈依自然是一种“佛心释然,活在当下”的生命状态。
(五)佛心释然,活在当下
教师点拨:文章第五段写道:“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这正是作者美美地活在当下的一个唯美的特写镜头。当然,“一词二赋”更是他“活在当下”,为后世奉献宝贵精神财富的宏大证据。
四、课堂小结
(一)专题结语
儒家的苏轼,以儒治世,拿得起,得志能进,济世报国;道家的苏轼,以道治身,想得开,失志能退,明理赋能;佛家的苏轼,以佛治心,放得下,进退求“真”,奉献自我。被贬黄州,人生蜕变,为历史奉献了不可复制的“一词二赋”。
教师点拨:赏风月—思美人—恋明君—慕英雄—哀须臾—悟永恒—皈自然,《赤壁赋》中这一条清晰的文脉,也正是苏轼的情感逻辑链。苏轼以儒治世,拿得起;以道治身,想得开;以佛治心,放得下。在身处人生困境的时候,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随缘自适,活在当下,这就是苏轼深陷精神困境之后自我救赎的一条出路。
(二)教师诗语
教师点拨:同学们,苏轼是中国几千年来唯一一个能在困厄中做到融儒道佛三家于一身的知识分子,他乐观而不圆滑,入世而不拘泥,出世而不苟且。他身处政治漩涡,却能不偏不倚;他被贬蛮荒之地,却能不怨不叹。老师在备课中有感于《赤壁赋》这篇美文,胡诌了一首《〈赤壁赋〉诗》,让我们一起放声诵读,以表达我们对苏轼伟大人格的仰慕。
《赤壁赋》诗/作者 张从慧
乌台诗案/谪/黄州,为解心忧/夜/泛舟。
扣舷而歌/箫/生悲,主客问答/语/同愁。
天地物我/皆/无尽,物各有主/莫/强求。
清风明月/惟/共适,活在当下/乐/悠悠。
板书设计:
文脉:赏风月—思美人—恋明君—慕英雄—哀须臾—悟永恒—皈自然
出路: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
拿得起 想得开 放得下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渝教规办[2016]11号)“高中语文课时课程建构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2016-30-006)后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