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妍琳 谷珵
不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是父母的愿望,但现实中,工作、生活带来的“不得已”往往会把父母留给孩子的时间“偷去”。当工作向左,生活向右,跨地育儿成了很多家庭面临的现状,也给家庭内部带来了冲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代际关系,都在悄然发生改变。面对生活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如何给予孩子温暖和谐的成长环境、缝补亲子关系?或是两全,或是两难。
“什么都要靠自己”
“吃完早饭,趁着觅斗自己玩的时间,我准备午饭、简单收拾下屋子,然后带她出去晒太阳。中午回来吃过午饭哄睡她,我开始新一轮的收拾并准备晚饭。下午是我们的绘本时间。”独自带着3岁的女儿觅斗在天津生活,这是彭彭无比充实的一天。
一年前,丈夫程程被公司借调到北京项目组,打破了一家三口规律的生活,“云陪伴”代替了每日的朝夕相处。疫情的反复,不断压缩一家三口相聚的频次,管控严格时程程一个月回来一次,其他时间一家人通过视频交流。“每天重复面对孩子的吃喝拉撒,挺累的,有时我会带孩子回唐山姥姥家待一星期,缓解下压力。”照顾年幼孩子的生活琐事,让彭彭倍感跨地育儿的烦恼。看到女儿的疲惫,彭彭妈妈提出了建议,把觅斗留在唐山由他们带,这样彭彭可以出去上班,偶尔回来看看孩子。但是,彭彭拒绝了。离家多年,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彭彭觉得她的原生家庭有些生活习惯并不好,她不希望觅斗被影响。每天带觅斗出门晒太阳、和小朋友们玩、从小规范她的行为,彭彭很欣慰觅斗长成了别人口中“好带的孩子”,她不希望这样的状态被打破。
规律的生活,同样是生活在长沙的新手妈妈筱悦的期盼。2021年5月,她诞下和小栀爱的结晶。但是这并没有让“空中飞人”小栀停下来。编导的工作性质特殊,跨地育儿对他们而言时刻都有可能发生。从宝贝小初心出生到9个月大,除了坐月子,这对小夫妻一直在间歇性跨地育儿。小栀一出门就是半个月,只能让孩子奶奶和姥姥搭手帮忙。“有我妈在,有他妈在,小栀总被当成小孩,什么都有人替他做,抱孩子、洗衣服……他学不会承担爸爸的责任,照顾孩子的重任还是落在我身上。”筱悦说。生性活泼的她,升级当妈后,换尿布、洗奶瓶代替逛街、旅行,成了生活日常, 一度让她无法适应。带娃的辛苦使她尤为想家,2022年春节前,筱悦一个人带著孩子回了北方娘家。父母的帮衬减轻了她的负担,每个深夜不再只有她自己照顾孩子。
有玩笑戏称“爸爸带娃,活着就行”,偏偏有的爸爸就能把孩子带得懂事又优秀。王松是一名普通工人,爱人吴老师是一名教师。因为工作地点不同,异地是两人婚后生活的常态。孩子出生后,吴老师将孩子带到上幼儿园后就回归了工作岗位,照顾孩子的大事小情由王松这个当爸爸的负责,一直到现在孩子即将小学毕业。“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让我越来越唠叨啦。”谈及带娃的感受时,王松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给予爱人极大的理解与支持。吴老师牵挂着学校的孩子们,分身乏术,加上疫情的影响,两到三周才能回家一次,辅导孩子功课是王松最大的挑战。遇到无法解答的题目,他就会记录下来,留给周末回家的爱人来辅导。“小学低段还好,但是六年级我辅导起来就有点吃力了,有时候和孩子一起研究到晚上11点。”随着孩子年级渐长,王松在跨地育儿方面开始有了烦恼。“我的爸爸为我付出很多,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孩子作文中的一段话,还是击中了一位父亲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和老人关系变味儿了”
作为一名95后,筱悦爱玩、爱美。婆婆也很年轻,在媳妇孕期时就来到长沙陪伴。怀孕期间,在小栀飞来飞去的日子里,筱悦除了上班,空余时间和婆婆一起逛街、看电影。在她看来,婆婆不容易,自己和小栀都要上班,老人一个人在他乡一定很寂寞。然而,这种相敬如宾的心态,在筱悦生产后开始发生变化。小栀当初主要由爸爸照顾,婆婆没有带娃经验,自然对带孙子不得要领。当孩子哭闹时,婆婆并没有如筱悦期待般忙前忙后,而是不知所措。在生活中,婆婆会将药品、剪刀随手放,给孩子带来潜在的危险。这些细节积攒起来让筱悦有了一丝不满,加上婆婆迟迟不能进入奶奶的角色,将孩子扔给她一个人,筱悦的不快感日渐积累。但是为了避免正面冲突,筱悦选择和小栀倾诉,由他负责沟通。
婆婆在厨房准备辅食,筱悦看到她没有削皮,就轻声嘱咐:“您下次把皮削了再蒸。”小栀听到后生气地对婆婆说:“你不知道要削皮吗?这个还用她教吗?”筱悦觉得婆婆听到这番话心里一定不舒服,事后叮嘱小栀注意说话方式,如果他们习惯这样交流,就不要当着自己的面,以免婆婆下不来台。筱悦也在反思,是不是婆婆每天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觉得没有喘息空间,才会一直想要“逃跑”。于是,她和小栀决定,另租一套房子给婆婆,让婆婆以“上下班制”的方式帮忙照看孙子。这样他们都有了独立的生活空间,距离产生美,也能让新手爸妈学会成长。
同样的烦恼,彭彭也经历过。公婆生活在东北,彼此之间相处客套。因为思念孩子,公婆一年过来一两次,每次住上一两个月。因为程程在北京的缘故,公婆在天津大部分时间同彭彭和觅斗在家。觅斗从小生活规律,用餐习惯也被彭彭培养得很好,但只要公婆来小住,觅斗就像找到了“靠山”:耍耍脾气就能获得老人的宠溺,动画片一集接一集、吃甜食、不独立就餐、挑食。每次看到女儿的表现,彭彭总会说上几句,让老人不要惯着孩子。
午饭时间,觅斗没吃几口就不好好吃了,彭彭觉得孩子不饿,就让她下了餐桌。看到觅斗跑去找爷爷要豆皮吃,彭彭说了句:“您别给她吃,这样饿了才能好好吃饭。”不承想,这句话惹了公公不高兴,没吃饭就上楼了。与程程喝酒倾诉不快后的回家路上,公公还不小心受了伤。因为这次不愉快,大家相处起来有点尴尬。养好伤后,公婆回了老家。事后,彭彭回想起来,觉得可能是自己管得太多了,老人的不满积压起来,才会借小事爆发。后来,借一顿饭的契机,大家彼此坦承矛盾是由于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差异。尽管事情说开了,彭彭还是觉得心里有疙瘩。丈夫与她商量,既然老人陪孩子时间短,那就适当“放飞”,等老人离开后再纠正。2022年春节,彭彭一家三口回东北婆家过节,她如约放手满足老人的宠溺。“说好了回来再调整孩子的行为,但真的不好调。”回津后,彭彭尝试纠正孩子的挑食等问题,发现并没有想象中容易。
“他在努力,找回缺失的陪伴”
父母的陪伴,是孩子童年最好的礼物。都说缺失陪伴,孩子内心会有一个情感无底洞。爸爸或者妈妈不能时刻陪在身边,怎样弥补亲密感的缺失?每个双城家庭都在努力寻找答案。
“我会时不时买点小礼物,告诉觅斗是爸爸送她的。她爸爸每次回来,也都会给她带小玩具。”彭彭希望孩子能将爸爸和开心联系在一起。当程程回津过双休,他们的日程通常很满,去商场吃东西,去游乐园、博物馆和海底世界,很少宅在家。尽管夫妻二人很累,还是努力为孩子制造温暖相伴的美好记忆。如果程程只能待一天,父女二人会在小区或者附近公园玩一会儿。高大的程程经常带觅斗做一些刺激性运动,孩子也喜欢,彭彭就尽可能让他们父女多相处,为他们制造亲昵的空间。爸爸离津,女儿偶尔也会问起来,一家人保持着一天两次的视频通话,让觅斗感觉爸爸一直在她身边。在彭彭的用心经营下,每当提起爸爸要回来时,觅斗都会开心地提出要去接爸爸。
小初心还处在依赖妈妈的阶段,刚从北方回到长沙,已经三个月没有见过爸爸了。用筱悦的话来说,血浓于水,孩子见到爸爸就一直笑。夫妻二人沟通过,父亲不能缺席儿子的成长。年初,小栀调换到相对没那么忙的工作岗位,尽量保证规律的工作时间和周末双休,腾出更多时间给家庭。小初心睡觉只能妈妈抱着,才能睡得安稳。小栀努力想尝试哄睡,但只要抱过来,孩子就会哭闹,依旧想要找妈妈。小栀只能在孩子睡着后悄悄接过来,分担筱悦的疲惫。给孩子读绘本、唱歌、冲奶粉……力所能及的事情,小栀都抢着做,想要培养与孩子的亲密感。“他的参与感也表现在给儿子花钱,比如看到儿子研究被子上的小汽车,就觉得孩子喜欢,不管用不用得上就买很多,这可能是他在弥补没办法时刻陪伴孩子的缺憾吧。”筱悦说。不过,由于孩子太小,对频繁外出的父亲的印象还处于“淡淡的”阶段,这对95后小夫妻还有很长的育儿路要走。
为了陪伴一群孩子牺牲陪伴独生子的时间,吴老师得到了家里的体谅却暗自内疚。因为工作忙,吴老师无法保证和孩子每天一次的视讯频率,两三天才偶尔发个信息,聊上一两句。每次回家短暂的一天时间,除了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困惑,一家三口也会出门“放风”。有时候索性宅在家里,母子二人说上一天悄悄话。不同于妈妈带娃喜欢“包办”,爸爸更看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当孩子需要完成爸爸布置的家务时,只要吴老师在家,就会帮孩子“偷懒”,弥补日常不能陪伴孩子的愧疚。转天天未亮,孩子还在睡梦中,吴老师就踏上了回校之路。被问及孩子是否有提过想要妈妈不工作来陪伴自己,王松很是欣慰又有些心疼:“孩子从小就適应了,不会跟我表达这个,但是内心多少有些小波澜吧。”倒是吴老师,有一次询问孩子的意见,还是小学生的儿子表示:“妈妈是优秀教师,得过很多荣誉,如果辞职了就愧对这些荣誉了,还是应该上班。”一番话,让夫妻二人打心眼儿里为孩子的懂事而感动。因为陪伴时间的稀缺,孩子格外珍视一家三口在一起的时光,每当外出用餐,必须三个人都整整齐齐才会开动,如果爸爸妈妈有一方在忙,孩子就会要求另一方陪伴自己等待。
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宝盖头遮住了外面的寒风冷雨,一横三撇是家中人的期盼,向外的两撇是在外的人对家的眺望,一个竖钩把全家人紧紧系在一起。一项面向2908人展开的针对“双城”生活现象的社会调查显示,91.3%的受访者身边存在“双城生活”族,40.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就是“双城生活”族。在人口频繁迁移流动的大变局下,跨地育儿家庭何以从单向付出走向双向协作,完成“育儿路漫漫,携手教导之”的理想,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