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2022-03-24 05:11
教育家 2022年11期
关键词:辅导心理健康心理

策划 | 李英菁 侯京华 王晓宇

不久前,教育部在答复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的函中明确提出,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不够完善,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处理也缺乏专业性。

学校如何更好地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进行干预?面对存在复杂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如何提高教师应对能力?怎样做好家校合作,共同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邀请校长们参与主题讨论,就学校如何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探讨。

议题一   学校如何更好地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进行干预?

华峻:近年来,全国中小学生中出现自伤行为或自杀念头的人数显著增加,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心理疾病造成,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二是由家庭矛盾、不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等负面生活事件诱发。中山市心理疾病预防和治疗研究中心专家强调,尤其要关注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这两种自杀倾向强烈、危险系数高的心理疾病。

中小学教师和家长在面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时,往往容易出现两种误区,一是茫然无知,用健康成年人的思维去理解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缺乏同理心;二是草木皆兵,面对学生心理疾病过度反应,惊慌失措。为避免这两个误区,学校教师需要懂得预判,争取家长的支持和正确配合,必要时(超出心理教师专业能力范围)建议家长及时将孩子转介送医。

结合实践经验,中山市沙溪镇中心小学将学生心理疾病等级划分为:轻度,教师(家长)发现孩子的行为异常,需心理教师介入;中度,超出心理教师能力范围,需转介三甲医院心理科诊治;重度,超出三甲医院心理科处置范围,需转介精神专科医院诊治。为了更好地判断学生的状况,教师要掌握以下几个要诀——

情绪稳定好于情绪不稳定。抑郁症学生心境低落但稳定,则相对安全,如果出现突然流泪、大哭大闹等情绪波动则更加不安全,如果频繁发生激烈的情绪波动则很不安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会经历躁狂与心境低落的交替,这种心理疾病比抑郁症更加危险,因为家长和教师往往易被患者高涨的情绪所迷惑,误认为病情好转,实际上,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心境低落与躁狂的交替越频繁就越不安全。

失眠程度也显示着病情的严重程度。很难入眠,但睡着后能一觉到天明说明症状较轻;难以入眠,入眠后半夜易被惊醒说明症状较重;整夜无法入眠,说明症状很严重。

了解心理科常用测评量表,包括躯体化症状、焦虑、抑郁、恐惧、精神病学等测评情况。躯体化症状就是部分心理疾病患者在没有生理性疾病的情况下出现自主神经症状(头痛、胃痛等),症状的严重程度也反映了心理疾病的严重程度。

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学习更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学会更多法律保护技能,提升自身面对心理疾病学生的敏锐洞察力和积极争取家长支持的科学指导力。

宋广文:目前,学校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最好方式就是科学、合理地利用心理健康量表,如MHT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心理健康测试一定要谨慎,由心理专业人士来把控,避免出现“自杀筛查”这种闹剧。对于测试中的异常结果,应在遵循最大范围内保密原则的前提下告知班主任或相关学科教师加以关注。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针对某一年级或年龄段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专题报告,让学生学会自己识别和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并及时向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求助。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应安排教师每天值班,并告知学生预约、辅导的时间及方式等。

在班级内设置心理委员,可以男生、女生各设一个。同学之间往往更容易先发现彼此的行为异常与心理变化。只有先发现,先预警、报告,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干预。同时,学校必须对心理委员进行必要的培训。

要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识别心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特别要注意存在性格内向、上课睡觉、学习无任何积极性、行为反常等现象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要更加谨慎地使用批评和惩罚措施。

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是心理教师个人或一个部门、科室的事情,也不是班主任个人的事情,应该是学生、各科教师、家长共同的事情。心理教师要发挥专业建设与带头作用,形成重视心理健康的氛围。可以鼓励教师定期在班内征集问题,利用班会或者其他固定的时间让学生把心理方面的困惑、烦恼或问题写在纸上。写的过程中注重保密,任何人不可以商量或偷看,写完后折叠起来交到教师手中。如果有不愿意上交的学生,也可以不交或提交空白纸。学生也可以随时把自己的问题投递到学校的心语信箱里面,并留下年级、班级和姓名,以便心理辅导教师找时间主动约谈。学校必须向所有教师和心理辅导教师强调,对学生的问题严格保密。

宋志平:宿迁市马陵中学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经验、方法,通过筛查、评估、干预三个流程,早筛查、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多措并舉,准确筛查心理健康状况。学校建立静态普查与动态观察相结合、全过程、全方位的筛查制度。在对学生进行静态心理普查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心理课的表现和个别心理咨询情况和班主任、心理助理员、寝室长、任课教师和学校医务人员动态观察的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形成《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对象库》。

量化测试,规范评估心理危机等级。学校用“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对需要评估的学生进行测试,筛选出一批高分者,再对高分者进行面谈评估,搜集更多信息,核实心理筛查和班主任观察中获取的信息,排除其中的暂时性问题或因受外力干扰造成的结果后,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确定学生心理危机1-3等级。

分级施策,做好针对性心理危机干预。对第1级别的学生进行初级干预。包括每天一小时的体能运动;通过心理小报、专题讲座、心理主题班会等形式宣传心理知识,提升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认知,提高危机调适能力,增强主动求助意识;成立心理互助协会,引导成员在共同兴趣与爱好的驱使下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形成正面交流;开展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高班主任心理辅导技能,增强班主任辨别学生心理危机的能力;邀请心理专科医生到校开设讲座,普及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消除学生的病耻感,提高主动寻求干预的比例。

对第2级别的学生进行二级干预。在参与第1级别活动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引导其参加不同的训练营,如关系成长训练营、情绪力提升训练营、学习力提升训练营等;对家长进行亲子沟通和危机干预专业指导,引导家长关注亲子关系是否存在控制、高期望、敌对、冲突或者忽视等问题,帮助家长改善与孩子的关系,必要时引导家长带孩子向专业的心理医生求助;学校定期进行心理教师、班主任和家长的信息互通与反馈,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定期进行家访。

对第3级别的学生进行三级干预。对于没有超出学校危机干预能力与范畴的学生,鼓励学生定期到学生成长指导中心进行咨询和辅导,强化支持系统;对于超出学校危机干预能力与范畴的学生,则及时告知家长其心理危机情况以及可能发生的问题,由家长将学生转介至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或专科医院进行诊治。

王廷志:现在,社会越来越认识到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寻求破解之法。曲阜东方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我们秉持“仁爱”理念,将“健全人格”作为学生培养目标的第一要素,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营造环境,完善组织。学校以高标准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聘请有资质的专业负责人,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学校九大管理项目之一;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组,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计划和课程实施,聘任全体班主任为兼职心理指导教师;在各班设立男女生心育委员各一人,负责及时向班主任和心理教师反映本班同学的异常表现和心理状况;以心育委员为骨干建立学生心理小组,学习心理学基本知识,以便及早发现身边同学的心理问题,并尝试进行同伴疏导。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我们提出了“呵护童年,护航青春”的心理健康教育总要求,开展不定期教师培训,以案说理,让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建立以下基本共识:不只是所谓“问题生”才有心理问题,心理问题与成绩优劣没有必然联系;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重点关注单亲、离异家庭子女,特殊体质、敏感性格的学生和留守儿童;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耐心、细致和方法,要学会共情,保护学生隐私;面对自己拿不准的问题时不能想当然,要冷静下来,理性分析,智慧处理,或向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请求专业帮助。

专业研究,创意活动。指导各年级、班级开展户内外团建活动,解放学生的身心,消除同学间,尤其是异性间的神秘感,增强团队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如团体沙盘、心理绘画等,教给学生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心态和交往自信,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和适切交往。

广开资源,多维共育。对于有心理问题倾向、表现和有明显心理疾病的学生,开展重点家访,沟通学生情况,取得家庭层面的支持;建立学生个性化档案,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动态;与济宁学院心理健康研究院、曲阜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学会、曲阜市人民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学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活动,以及常态化心理咨询。

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都是有根有源的,从教育层面来讲,学校和教师首先要有仁爱之心,要有专业思维和专业方法,工作要细致入微,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

曾祥梅: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学校发展本质上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心理的健康发展。濮阳市第九中学秉承“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以“促进全员积极心理的发展”作为学校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过“一二三”模式建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个网络全覆盖。我校心理健康专业队伍从2009年的2名咨询师发展到现在的15名国家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和32名经过心理专业技能培训的班主任。除此之外,每班选出2名学生心理观察员协助教师做好各班学生日常心理状况的观察和汇报,5名家长委员会委员协助班主任做好常态化的家校沟通和班级家长心理坊,组成心理健康志愿队,基本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全覆盖。2020年疫情期间,学校在市教育局卫健站组织下,为宅家学生自制心理助学音频、视频200多条,线上接访心理咨询6790多人次。

两大阵地作保障。心理大讲堂主讲人员由15名心理咨询师和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优秀班主任及家长代表担任,通过主题演讲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加强心理问题的预防。

心理咨询则根据日常观察和测评筛查结果,以一对一个案辅导或一对多团体辅导方式进行。目前,我校与市精神卫生中心合作,在恪守咨询伦理的前提下为师生及家长提供专业、规范的心理服务与危机干预,进行个案辅导近1.2万例。学校的心理辅导中心和分布在不同楼层的六个心理辅导室也成为师生倾吐心声、寻求帮助、放松心灵的温馨港湾。

三项活动促发展。教师进行心理培训——教师心理健康指数和干预技能直接影响学生阳光心理的养成。依照我校《教师心理素质提升与心理干预技能培训项目规划书》,学校采用在游戏中体验的团体心理辅导模式,让教师们在探索自我、强化交流、减缓压力、认知升级中逐步达到自我明晰、心态积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状态。学生学习心理训练——学习不仅要关注各门学科,更要强化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学校在一对一测评后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心理训练方案。建立新型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紧张已成为当下社会的突出问题。我校积极引导家长做到“三做”和“三不”:树梦想、找优势、多鼓励;不担心、不干扰、不焦虑。

湛留洋:重庆大学城第一小学校地处重庆沙坪坝区的西部,十余年来附近区域一直处于城镇化进程中,拆迁安置家庭较多。有的家庭为了生计四处打工,对孩子的陪伴不足;有的家庭一夜骤富、闲散玩乐,对孩子不闻不问……加之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不足50%,对教育的关注度较低,实施家庭教育的能力总体较弱。品质不高的家庭教育容易导致青春期学生躁动、不理智,由此引发学习压力过大、亲子关系不佳、环境适应较慢、人际关系不良等诸多问题。基于此,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5年建成“心之桥”心理辅导室,2016年成立德育心理名师工作室,随后引進两名专职心理教师,我便是其中之一。

近几年,我校心育工作特色初显,先后荣获沙坪坝区优秀心理教研组、示范心理辅导室、心理课程创新基地、重庆市心理特色学校等称号,并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心理筛查、干预体系。

科学施策,精准筛查。我们改编MHT专业心理测评量表,指导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测评工作,形成大样本前测数据。推动建立“一生一策”心理辅导档案制度,健全筛查预警机制,及早实施精准干预。2020年以来,依托沙坪坝区教委与重庆医科大学签订的心理健康服务合作协议,学校组织全校学生进行线上心理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实施分类预警,分级干预。

三级预警提醒班主任、任课教师长期观测,随时疏导;二级预警程度较重,需要医院专家团队进校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访谈;一级预警程度最重,除了专家访谈外,必须联系家长到校交流备案,签署知情同意书及安全责任书,为其申请绿色就诊通道,并在医教结合过程中做到筛查、预警、干预、追踪全覆盖。

多维辅导,精心促进。一是针对学生开放“悄悄话信箱”、定时咨询接待服务等,组织每月一次的心理主题沙龙、每学期一次的“有温度的家访”和每年一次的“525”心理健康周活动等。二是针对新教师进行心理沙盘和心理卡牌辅导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心灵蜜语”分享交流活动和团队动力建设活动。三是针对家长推送心理常识,组织亲子关系沙龙,开展即时心理沟通。

研发课程,精细引导。在做好常态化心理辅导的同时,我校还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学科教育,创新开发相关校本资源。针对一年级新生创造性地开设“上课铃声响”新生入学课程,加强了入学适应和人际交往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针对高段学生开设“游心而愈”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课,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同伴关系,学会恰当地表达情绪,为他们的初中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通过深入开展心理团辅课,帮助学生增强守护“心理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议题二   面对存在复杂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如何提高教师应对能力?

王英: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學校在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方面树立了这样的观点:在课程中辅导,于实践中提升。

在课程中辅导是所有教师的责任。每一位教师都在预防性、发展性辅导和治疗性协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对学生产生影响,而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对这些言行中蕴藏的情绪、意义会更加敏感。因此,学校通过“两个坚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应对学生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是坚持将心理辅导融入课程教学。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一系列发展性问题,所有学生都需要从课程中获得全面而个性的成长,因此学校整体设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每个班间周安排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每年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为师生提供必要的服务。学校通过选派培训、校本研修、心理健康教育督导以及“ 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让教师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在课程教学中提高预防性、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处理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专业辅导技能和素养。

二是坚持将心理辅导与日常班级指导相结合。学校每一名班主任都要参加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B证、C证培训并取得资格,种子教师参加A证培训。

在实践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同龄的学生也会因不同成长经历而产生不同的问题,因此要接受学生和家长的多样性、差异性。教育公平是指公平的教育机会,而不是对不同学生进行一致化的教育,学生既有共性,又有其独特性,这就需要一人一案、一事一案、因需施策。我校每班都有一两名甘孜异地代培生,让每名师生都尊重每一种文化、每一个民族和每一个家庭的独特性,一直是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

学校帮助班主任学习独立观察、评估学生的状况,并进行访谈,依据结果制定合适的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计划。学校在班主任技能大赛中设置预防性、 发展性和个案心理辅导主题;指导班主任为班级或个人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在班级危机事件中,组织专职心理教师等力量介入,开展危机干预专项辅导工作。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不仅是班主任的责任,也是每一名科任教师的责任。教师要支持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用倾听、共情、互助等恰当方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积极等心理品质;在学生有过失、错误、困扰时,尊重和保护孩子的隐私和自尊;引导学生遇到涉及自身及他人生命安全的严重困扰时,要及时报告,向专业人士求助。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增加学生的困扰或带给学生新的心理创伤。

议题三   怎样做好家校合作,共同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何粤嫦:原生家庭是一个人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基石,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要从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抓起。佛山市禅城区东华里小学一直在思考:如何以家庭、学校、社会、心理、人格的资源为整合教育的研究主线,建立一个多方支持的“心理关爱圈”,让更多的父母、家庭能够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努力践行“四个一”——

一校一课程,发挥家校社课程的育人作用。学校根据学生的年段特征,利用线上“小微课”的形式,以家长自愿选择为原则,开设“积极心理”家校社成长课程,分为自我成长和辅导技能两个模块,包含“优质父母学堂”等系列课程。课程紧扣家庭教育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着眼于独生子女、单亲家庭、隔代教育、留守儿童、第二代独生子女五大类家庭教育群体迫切需求,线上线下结合,为家长提供更多可供自由选择的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级一讲座,发挥社会公益人的指导作用。学校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每学期为不同年级的家长提供一场“心灵成长公益讲座”。如,带领一年级家长了解学生入学后的心理变化和内在需求,从而切合实际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孩子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针对高年级家长,举办孩子“步入青春期的变化分析”专题培训,为家长与孩子建立和谐亲子关系夯实基础。

一班一活动,发挥家长志愿者的带头作用。家长资源是学校教育资源的有益补充,我们充分吸纳优秀家长的力量,以“家庭式”小社团为单位,由三至四个家庭自主结对,根据孩子的共同兴趣与教育需求组织“你好,周末”亲子活动,让孩子们走进社会,开展有计划、有组织、有亲情的实践体验活动。通过“玩”“聊”“探”“思”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家长有效陪伴下,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塑造健康人格。

一生一档案,发挥优秀班主任的专业作用。每学期初由班主任建立一生一档案的心理追踪评估,做好学生的跟踪成长记录,并联动社区制定心理服务工作预案,对有需要的家庭实行“每日报告和异常情况一事一报”记录,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同时,由班主任开设家庭心灵聊天吧,在每周的固定时间为班级中有需要的学生家庭提供一对一心灵聊天服务。

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高质量教育体系也不能只由学校教育来支撑。真正改善青少年心理现状的高质量教育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联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小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学校更有责任、有义务构建起家校关爱圈和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扶正心苗。

高富英:孩子的成长和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结合学校多年的教育实践,我们不难发现,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其实绝大部分都是“问题的根源在家庭,问题的表现在学校”。大致有几方面的原因:其一,父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实施“严而无爱”的极端教育;其二,家庭关系紧张,缺乏爱和温暖;其三,家长感情用事、态度粗暴,缺乏正确的教育子女的方法;其四,家长过于溺爱;其五,家长成才观片面,认为只要主科成绩好、身体好就够了,从不关心孩子的心理和思想。

要想真正有效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携手前行。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呵护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昆明市第一中学西山学校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了努力。

第一,树立全员育人育心理念,扎实开展好教师、学生和家长三个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均要高度重视并有效推进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为此,学校用一整层楼成立了学生心灵成长与生涯规划中心,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聘请5位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专业教师。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建立全员心理健康档案、组织心理健康团体辅导、开展个体咨询、开通心理热线等方式,积极传播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全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素养;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生命教育周、教师心理活动课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努力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悟成长,在情感管理中接受人格教育。

第二,建立家校共育连心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呵护孩子健康、阳光成长。学校精心策划了“家校共育促成长”系列活动,举办家长学校,邀请心理学专家和家庭教育专家就青少年心理健康、青春期家庭教育等知识进行专题培训,让家长能够全面认识和了解当前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到家庭教育的“三个明确”:一是明确自己的角色,做好家庭该做的事;二是积极主动与学校配合,做学校教育的辅助与支持者;三是相互理解,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推诿责任。学校还开办家长读书会,让广大家长在心理教师的带领下共读一本有关家庭教育的书籍,家长和教师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教育经验,为家长们搭建一个家庭教育交流的“心”平台。

周云:宿迁市泗洪县实验小学是江苏省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孩子让教师特别操心,他们或是不专心听课,不按时完成作业;或是行为习惯不好,不遵守校规校纪;或是情绪突然爆发,攻击行为较多;也有的孩子某一天从进校园起就一直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很多有责任心的教师在课堂上会特别关注这类学生,课外还会跟他们谈心,对他们进行单独辅导,但往往收效甚微,产生了教育的无力感。

大部分孩子的问题说到底是家庭教育的问题。父母认为,如果孩子未来要获得成功,就需要把精力放在学业和课外活动上,忽视了亲子关系。实际上,亲子关系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健康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发展、开花结果的肥沃土壤,可以帮助孩子在情绪、社交和学业等方面获得更好的表现。家庭问题、亲子关系问题解决了,父母改变了,孩子的问题自然也会好转。家庭和学校是两股重要的教育力量,只有家校雙方目标一致,优势互补,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合作者。

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均有着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为了突破家校合作的瓶颈,我校进行了如下尝试。

学校构建家庭教育指导组织架构,成立家校社共同发展委员会,讨论制定了《家校社共育定期汇报制度》《家长志愿者管理制度》 《家校社评价制度》 等,作为全面开展家校社共育工作强有力的保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特别考虑特殊儿童的成长需求,成立了“自闭症儿童家长互助联盟”,大家抱团学习,温暖彼此,交流共享。自闭症儿童家长自愿走上讲台,分享抚养孩子的艰辛过程、战胜自我的心路历程、包容乃至欣赏孩子的成长过程,让家长们产生归属感,感到自己不再是孤军奋战,减轻心理压力。

青少年成长指导中心和家校社共同发展委员会每学期制定工作计划,做到“五结合”:即课堂与课外结合,团体与个体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预防与干预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结合。教师通过班级微信群、学校公众号、美篇、告家长书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促进法》,指导家庭教育,促进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我们还在学校的公众号上定期推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普短文,供家长学习。针对孩子们出现的情绪行为问题,学校和家长一同积极关注,主动给予安抚和疏导。

赵兴:建校以来,领川外国语学校一直把提升“师生的幸福成长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坚守“让教育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把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放在首位。心理健康既包括积极向上的态度、稳定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顽强的意志力,还与“三观”的形成密不可分。学校教育要行之有效地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必须与家长密切沟通合作。

分享策略,授人以渔。教师可以在家长会邀请优秀家长分享自己的教育方法、教育故事,推动家长间的交流互助、相互启发,让家校教育同频共振,从而有效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

活动参与,改善班级心理场。家校携手,建设班级学生人际关系,改善班级心理场,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十分有利。家长们从事的职业各式各样,因此,学校要求每个班利用班会课邀请家长来作“百家讲坛”。运动会请家长协助各项比赛,由家委会组织全班家长和孩子一起郊游……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班级活动,可以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此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改善班级心理场。

亲子阅读,培养抗挫力。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可以给亲子交流提供共同话题,让精神养料源源不断地注入学生心田。孩子一二年级时,读《阿利的红斗篷》;三四年级读《草房子》《青铜葵花》;五六年级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初高中读《平凡的世界》,看《百家讲坛》人物篇。这些书籍和栏目中的故事让他们懂得在困难来临时,以顽强的意志力战胜困难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获得持续的精神动力。通过亲子阅读,家长跟孩子之间逐步建立起平等、尊重、互信的亲子关系,家庭温馨、幸福,其乐融融,孩子也能更加积极、阳光。

关注社会,共育责任担当。每年重阳节,学校都会组织家长和学生去敬老院慰问。新冠疫情期间,家校携手,向武汉灾区捐资捐物共计九万多元。学生开始关注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得到增强,从以自我为中心走向以国家、社会为中心,公民意识得到增强,情操更加高尚,心理建设也更上一层楼。

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都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呵护孩子健康成长任重道远。学校教育要积极分享教育策略,和家长形成共识,以培养健康幸福的人为共同目标,以行之有效的活动为育人路径,以家校联动为桥梁,形成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共同体,共筑孩子幸福成长之基。

猜你喜欢
辅导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十二星座家长怎样辅导作业
“自然态”科技创新辅导之无心插柳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课程开展研究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