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丹阳
博尔都与纳兰性德成名都在康熙时期,时间大抵相当。博尔都(1655年—1707年),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四世孙,字问亭,号东皋渔父。博尔都的汉族友人有来往密切的汪琬、忘年之交施闰章、汉族诗文名士孔尚任、狭博纵辩毛奇龄、著名诗画家梅庚,乃至反清志士屈大均。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字容若,号楞伽山人。纳兰性德一生交友无数,著名的有亦师亦友徐乾学、“江南三布衣”之一严绳孙、“词家三绝”之一顾贞观、“江左三大家”之一龚鼎孳,“浙西词派”创始人朱彝尊等。
汪琬(1624年—1691年),字苕文,号钝翁,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汪琬十一岁丧父,然勤奋苦读,十岁学时文,十八岁出为塾师,顺治十一年(1654年)中举人。汪琬有不少著作,代表作《陈处士墓表》《尧峰山庄记》等。汪琬年龄比博尔都大三十一岁,仍能成为至交好友,且博尔都对汪琬一见如故。在《赠汪钝翁》一诗中,博尔都盛赞其:“诗书垂羽翼,河洛焕星文[1]。”这是对其诗极高的评价,也是由衷对汪琬的认可。博尔都的刻本《问亭诗集》的第一篇序也出自汪琬之手,足以见得两人感情之深厚。
施闰章(1618年—1683年),字尚白,号愚山。顺治三年(1646年)举人,六年(1649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文章醇雅,尤工于诗,与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著有《学馀堂文集》《试院冰渊》等。施闰章与汪琬一样,同样比博尔都年长三十多岁。施闰章时常以茶赠友,一来二去,形成唱和之风。博尔都亦为其中一人,与施闰章以诗文相酬唱,例如《和施愚山喜梅耦长至》《答施愚山过访见寄》等。
值得一提的是博尔都与反清志士屈大均的友谊。屈大均(1630年—1696年),字骚余,又字翁山,号非池。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清初王朝推行民族压迫政策,倡导自由不屈的屈大均何以忍受此等压迫,因此,诗文多藏悲愤不平之气,诋毁清王朝。然身为宗室后人的博尔都极其欣赏屈大均不屈的民族气节,还为屈大均作诗《寄怀屈翁山》。“翡翠生南海,营巢傍蜃楼”。博尔都明知屈大均有反清思想,仍将屈大均比作翡翠。由此可见,博尔都打破民族偏见,将汉满两族一视同仁的宽阔胸襟,更能体现出博尔都与屈大均的纯洁友谊。
纳兰性德交友与博尔都相似,也有冲破年龄限制的忘年之交。徐乾学(1631年—1694年),字原一,号健庵,清代大臣、学者。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授编修,官至刑部尚书,曾主持编修《明史》《大清一统志》《读礼通考》等书籍。康熙十年(1671年),国子监祭酒徐元文介绍纳兰认识了家兄徐乾学,纳兰性德与徐乾学亦师亦友的情谊就此开始。在纳兰现存诗篇中,写给徐乾学的有五首,在结交友人中,诗篇已算多数。徐乾学为纳兰亦毫不吝惜,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为纳兰搜集唐、宋、元、明学者的解经之书,纂辑成《通志堂九经解》。
纳兰写给恩师徐乾学的诗有五首,写给友人严绳孙的有二十四首,单从诗歌唱和来往就足以见得两人情谊之深厚。严绳孙(年1623—1702年),字荪友,号秋水。纳兰与严绳孙的交好一部分归结于两者性情,两人闲聊可畅谈“天下事”,与严绳孙在一起时的纳兰是轻松快活的。严绳孙才能出众,深受康熙赏识。然性情耿爽,桀骜不驯,更倾向于归隐山林。而纳兰是当时权倾朝野名相纳兰明珠的儿子,无法像严绳孙一样潇洒自在,只能徒增艳羡,自然与不受束缚的严绳孙惺惺相惜,成为至交好友。
顾贞观(1637年—1714年),原名华文,字远平,号梁汾。康熙五年(1666年)举人,擢秘书院典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致仕,读书终老。顾贞观家族到顾贞观时已经没落,其与身份地位悬殊的纳兰结交,两人必定有志趣相投之处。纳兰更是羡慕顾贞观与吴兆骞的情谊,顾贞观为解救被冤枉而被流放宁古塔的吴兆骞,二十年四处奔波。一个愿耗半生精力去解救朋友之人,纳兰怎会不珍惜?不单是品性,纳兰与顾贞观还有共同的文学理想,为了表达自己的文学观点,二人还合编了《今词初集》[2]。两人互相欣赏,相互吸引,这才成就了两人的友谊。
不难发现,博尔都与纳兰性德结交的友人大多都是汉人。此种现象首先归功于清政府实行的怀柔政策,因为清政府是满族掌权的朝代,面对人口庞大的汉族无法进行强硬的压迫,因此,清廷鼓励汉族文人到朝中任职。清廷此举不仅加固了统治,也促进了汉满两族文化的交流。其次,博尔都与纳兰结交的友人大都是忘年之交,这与他们自身的秉性与才华分不开。博尔都对待汉文化从来都是积极的,他对李因笃的态度就是很好的例子。李因笃心念前朝,不愿入清廷为官,始终与清廷对立。博尔都明知赠诗不会有回应,还为李因笃作诗相迎相送,仍因对李因笃的欣赏而顺心行事。而纳兰的满汉思想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恩师徐乾学的影响,徐乾学是清朝博学的大儒,汉民族文化博古通今。因此,纳兰在徐乾学的影响下,也对汉民族文化产生极大兴趣,并深深陶醉其中,常与严绳孙、顾贞观、陈维崧等人交游并往来唱和。此时的博尔都与纳兰抛却宗族地位,与性情相投之人相交,无关乎年龄。二人的秉性及才华也被年长者所欣赏,故与之结交。
博尔都与纳兰性德结交友人还有相同的一点是敢于结交反清人士。博尔都的好友屈大均在所作诗词中与清政府公然叫嚣,以一人之力抵抗清廷。纳兰好友顾贞观生长在书香门第,但仍眷恋前朝,与清室绝不合作。正如《金缕曲·秋暮登雨花台》中的“如此江山刚换得,才子几篇辞赋[3]。”这种亡国之悲就决定了顾贞观不会给清廷效力。当时满族人入主中原,博尔都与纳兰虽都是满族人,且身份尊贵,然而并没有以统治者身份去压迫汉民,而是以平等包容的态度对待汉民以及汉文化。在博尔都与纳兰看来,只要欣赏此人且志趣相投,就可以成为好友,无关乎身份地位以及立场。博尔都与纳兰能突破狭隘的民族偏见,歌颂赞扬反清志士是难能可贵的。
值得注意的是,博尔都与纳兰性德一生结交知己好友无数,然博尔都的友人都是阶段性的,并没有相伴一生的知己。虽然汪琬、陈维崧、孔尚任、王世祯等也将博尔都当作知心好友,然而博尔都也只能算是这些大家好友中的之一,并没有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博尔都心中,这些人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孔尚任邀请好友一同登阁,却未邀请博尔都,博尔都知道后心里颇不是滋味。而纳兰性德就比较幸运,顾贞观与徐乾学等人与之相伴一生。但纳兰性德也并非只与有名望之人交好,而是靠自身品性与才华与所有人交好。“君所交游,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4]。”就诗歌创作而言,博尔都现存可考诗歌一千多首,而纳兰性德不过三百余首,但诗学地位远超博尔都。究其原因,这与时代、家庭密切相关。博尔都虽是宗室且受封三等辅国将军,然而其祖父庸碌,其父早卒,其自身又受鳌拜案牵连而被削爵,在政治上并无多大建树,其号召力及吸引力自然较弱。再看纳兰,其父纳兰明珠是宰相,其母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纳兰允诺顾贞观愿耗十年全力解救其好友吴兆骞,抛却其他因素,这份能力更容易赢得知己。纳兰的身世、地位及品性使之身边好友不断,且能随时得到友人对诗歌的提点,故诗歌足以是上品,影响力也大于博尔都。
博尔都与纳兰性德存世诗歌不少,酬唱赠别占据诗歌题材相当一部分。两人的爱情悲剧也极其相似,壮年丧妻,都为妻子创作了不少悼亡诗,以此作为怀念。
博尔都虽生于宗室之家,但命运并未因此眷顾于他。孩提时,其父过世,这是博尔都第一次感受到失去亲人的痛苦及无能为力之感。“茫茫然,如泛扁舟入大海,而冲波逆浪不自知于何所抵止也[5]。”然而他失去亲人的悲剧并未就此停止,博尔都一生娶过四任妻子,有三任相继去世。博尔都的悼亡诗收录在《茫茫吟》中,开篇四首即《悼亡》组诗。如《悼亡其二》,“物谢溪流何日回,绿窗寂寂不胜哀……那堪手植闲花草,依旧逢春满院开。”这首悼亡诗是睹物思人,斯人已逝,遗物尚存,今睹遗物,倍感思念,将痛苦的情绪隐藏在物什之中,更添苦痛。
纳兰一生最重要的伴侣就是原配卢氏,纳兰与卢氏渴望一生一世一双人,放眼古代,并无多少男子能为妻子做到如此地步。然而天妒红颜,卢氏在婚后的三年因难产去世。从此,纳兰开始创作大量的悼亡词来怀念卢氏。纳兰的悼亡词最令人陶醉其中的便是《浣溪沙》,词的上阙写丧妻后的孤单凄凉,下阙写对往事的追忆。季节变换,又是一年深秋,却与妻子阴阳两隔。纳兰回忆与妻子当时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十分美满幸福。
纵观博尔都与纳兰的悼亡诗,不难发现,博尔都的悼亡诗相较于纳兰的更加低沉悲伤。如意象的选择,“西风”“白发”“独雁”“秋风”“素月”“日昏”等,这些景物在博尔都的眼中都是孤寂、凄凉的象征,因这些外物来触动心灵的伤痛,因此,诗歌显得更加低沉悲伤。纳兰壮年丧妻,自然也是悲痛无比,但诗歌整体比较轻快明丽。纳兰的悼亡词意象也是颇有意境,常借用落花表达对妻子卢氏的怀念。且写给卢氏的悼亡词常是回忆与爱妻在一起生活的幸福时光,哪怕是悼亡词也能羡煞旁人。
1.博尔都的诗歌特色
博尔都的诗歌特色首先是题材丰富。纵观《问亭诗集》,其中收录的诗作体裁非常丰富:古体诗有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和杂言古诗,其中以五言古诗数量居多。近体诗中律诗数量最多,其次是绝句,再次是排律。除此之外,还包括一首骚体诗[6]。博尔都的四言古诗有四首多用起兴手法。杂言古诗如《古意》,将女子日常生活写进诗中,大胆地讲述对爱情的看法。《问亭诗集》中收录的骚体仅《报国寺古松歌》一首,主要吟咏的是古松,形式自由,充满浪漫气息。
其次是近体清新,歌行雄放。汪琬在《问亭诗集》的序中提及博尔都诗歌特点是“近体之清新,歌行之雄放[7]。”近体诗如《桃花寺》,“山寺凭栏对夕曛,寒烟暮霭互氤氲。”语句清新自然,面对桃花寺及周边美景,让人不禁深陷其中,流连忘返。最能体现雄放这一特点的是《宝刀行》,博尔都借宝刀而抒怀,虽感叹无用武之地,但豪迈的气势难以掩盖。语句情感充沛,铿锵有力,将满族人豪放的性格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
再者是情感真挚。《晚晴簃诗汇》卷九选博尔都诗作二十首,言其诗“辞近旨远”“以疏隽胜[8]”。如《将曙》,“嗷嗷黔首耕犁地,南服何年罢战征?”博尔都虽为宗室之后,却能站在民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世间人民疾苦,反对征战,让人民安享太平,真情实感凝聚其中。又如《景帝陵》,“翻忆首阳山上客,采薇一去竟忘归。”博尔都以首阳山采薇的典故赞誉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高尚气节,也暗含自己也有伯夷、叔齐那样的气节,直言不讳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能更好地让读者体会其中的感情。
2.纳兰的诗歌特色
纳兰性德诗歌特点首先是各体兼备、风格多样。其好友韩菼说纳兰诗歌“著诗若干卷,有开天风格[9]。”纳兰现存可考的诗歌有三百四十余篇,其中有五言、七言古诗,五言、七言绝句,五言、七言律诗等各体兼备。纳兰长于古体,且多为组诗。其古体诗质朴瘦硬有汉魏之风,近体委婉秀丽有唐人格调[10]。纳兰古体诗有的效仿前贤,如《拟古四十首》;有的融入自己创新,如《送荪友》。纳兰诗歌有的纯真性灵,有的婉丽凄清,有的哀感颓艳。如《新晴》“新晴暖风吹柔荑,绿烟如翦稻草齐”颇有清新活泼之感。又如《茅斋》“客俗鸡能谈,忧来酒堪把”的古朴雅致。还有《秋意》“忽见小庭中,草花三两支”的闲散冲淡。
纳兰诗歌还有继承传统、独具特色的特点。纳兰的《荷》:“鱼戏叶田田,凫飞唱采莲。白裁肪玉瓣,红剪彩霞笺。”这首诗颇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而叠字的运用则效法杜甫。而在写作方法上,纳兰擅用“赋比兴”。如在《四时无题诗》中,纳兰常用“红梅”“绿槐”“青杏”“菱花”等景物起兴。纳兰诗作还具有质朴平和、清丽蕴藉的诗风。如《为友人赋·其一》:“不将才思唱临春,爱着荷衣狎隐沦。分付芙蓉湖上月,好留清影待归人。”诗中的“荷花”“芙蓉”给人以一种清新质朴之感,且字里行间留给人遐想的空间。
博尔都与纳兰性德都一起见证了清王朝政权逐渐巩固的过程,以及汉文化与满文化逐渐交融的过程,两人的诗歌都具有汉满文化交融的特征。博尔都与纳兰的相同之处还有共同突破狭隘的民族偏见,与反清志士交友;学习继承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汉满两族文化融合在一起;要求思想的自由,对反动统治进行猛烈抨击等。总之,博尔都与纳兰作为满族人,经常与汉族文人进行文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汉满两族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