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媛媛 李朝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于2003年10月1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大会第三十二届会议上通过,2006年4月20日正式生效[2]。截至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共收录世界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84项。
2001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共计入了世界范围内的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昆曲被收录其中。自此之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浪潮席卷我国。“非遗”作为一个时代的新名词,在对待“保护”方面,中、俄两国的态度是不同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政府项目,自从进入中国之后,很快得到了国家和政府重视。在这场极具影响力的文化盛宴中,“非遗”这个词语很快在国内广泛传开。伴随着新理念的传入,国家也制定了新的法律以及新的公共政策以适用新的文化方式[3]。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俄罗斯政府采取很多举措,2012年,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俄罗斯联邦行政违法法典》修正案,大幅度提高毁坏历史文化遗产的罚金数额。2012年11月《普京签署了俄罗斯联邦文化遗产法》修正案,将大量的文化遗产加入法律保护的范围。作为《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俄罗斯的世界遗产也受到《世界遗产公约》和专门的法律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民族概念进入两国之后,和两国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思想紧密地结合起来,这也成了两国人民团结的象征,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认同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创造力、想象力的展现,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新时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载体[4]。非物质文化蕴含了一个国家的内涵,也是一个民族祖祖辈辈人民积累下的卓越的智慧和认知经验。俄罗斯公民对文化遗产具有广泛性的尊重、敬仰和保护意识,认为这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5]。
目前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分为十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公布出的最新数据显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计3 610项。其中包括:传统技艺629项、民俗492项、传统戏剧473项、传统音乐431项、传统美术417项、传统舞蹈356项、民间文学251项、曲艺213项、传统医药182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66项。目前,全国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1 372项,更有42项已列入了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列入项目位居世界第一位。
2008年12月17日,俄罗斯文化部下令建立“俄罗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电子名录”。这个电子名录的建立是俄罗斯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作”的第一步。《俄罗斯文化》显示的数据指出,现阶段俄罗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口头创作、表演艺术、表演技艺、节日文化四大类。全俄罗斯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79项。最具有代表性的项目60项,包括传统技艺18项、民间表演15项、传统民俗节日19项、民间传说6项,另外还有“塞梅斯基的文化空间与口头文化”和“欧隆克-雅库特英雄叙事诗”两项被列入了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1.数量方面的差异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总项目上,中国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 610项,俄罗斯则有479项,中国的项目是俄罗斯的六倍之多。在选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册”的项目上,中国有42项入选,而俄罗斯只有两项,在数量上中国入选的项目比俄罗斯入选的项目多21倍。
2.重视程度上的差异
中国共有56个民族,俄罗斯共有194个民族,但是中国在对待非遗项目上更加重视,希望通过多种方式保护与传播民族文化。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保护“非遗”方面的态度十分积极,建立了单独的网站用来记录和展示“非遗”的相关内容,使人们更加直观和明确地了解中国的非遗项目。截至目前,共有178个国家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但俄罗斯尚未加入,对非遗这一文化项目也没有单独且专门的网站或法律来明确对“非遗”的保护,仅将“非遗”归类在《俄罗斯文化》这一网站内,做一个类属项目供人们浏览。俄罗斯在对待“非遗”保护的态度上没有中国强劲。
3.传播形式方面的差异
近年来,我国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和外宣方面出版的相关书籍包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英文版)》(2011)、九州出版社《中国的世界遗产图集(中英文版)》(2004)、海峡文艺出版社《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英文版)》(2012)[6]、《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多语种版)等。我们也积极地建设多模态信息传播平台,意在更好地向世界人民传播中国声音,展示多样的中国文化。
俄罗斯在非遗文化向外传播方面出版了相关书籍,个别地区依靠地方特色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政策。例如:2022年是俄罗斯的“民间艺术年”,俄罗斯中央图书馆出版了书籍《本土文化的起源》用以致敬“民间文化的起源”。2019年,奥伦堡地区出版了书籍《奥伦堡地区文化发展区域中心》用以记录俄罗斯非遗的相关内容。在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地区也出版了《别尔哥罗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统一名录》,用来阐述当地非遗的相关问题及解决的策略。除此之外,俄罗斯还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同民俗旅游相结合,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政策的一个重要项目。例如:弗拉基米尔地区举办的全俄民族舞蹈奖评选活动;在克梅罗夫,基洛夫、车里雅宾斯克举行的《乡土之声》全民音乐节比赛;全俄民族乐器合奏乐队比赛《多面孔的俄罗斯》。同时,俄罗斯也将民俗旅游和传统节日相结合吸引游客,一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民俗节日与文化旅游事业紧密结合,从而达到传播文化和推动民俗文化发展的目的。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也有少数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市。达斡尔的意思是“开拓者”。达斡尔族拥有自己的语言,其传统婚俗是流行于黑龙江富拉尔基罕伯岱村达斡尔族人的婚俗。
达斡尔族传统婚礼一般包括提亲、定亲、过彩礼、举行婚礼几个步骤。提亲是由男方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族长(莫坤)带上提亲时所需的烟酒作为见面礼,为青年人提亲做媒,女方家长同意后再商定相亲事宜。定亲时由媒人带新婿到女方家,带定亲礼,如肉、烟、酒等,接受女方家及亲戚们的品评和考验。过彩礼是指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后,男方到女方家中向长辈施礼,给新娘送去结婚所需衣物、大牲畜等,再选择良辰吉日下帖邀请亲朋好友参加宴会。新娘婚前梳洗打扮,接受妈妈教导。新娘要由娘家的哥哥背上车,到婆家后由新郎背下车,然后是“拜天地”“掀盖头”“坐福”“改口”。婚礼开始,亲戚送上彩礼并附带歌舞等形式祝贺。宾客离席后由娘家嫂子陪新娘同入洞房,进行婚前性教育和今后对公婆及丈夫的照顾事宜。三天后,娘家嫂子陪新娘新郎一同“回门”。婚礼中的礼俗等传统文化穿插着大量传统民歌,如提亲时唱的“提亲歌”,相亲后唱的“思念歌”,出嫁时妈妈唱的“嘱托歌”,婚宴中的“祝酒歌”“醉酒歌”,以及回门时唱的“回娘家”,表达了达斡尔族人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情怀,就像一部生动的民族史诗。
乌拉尔地区属于白海沿岸的沃洛格达和阿尔汉格尔斯克下属的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地区的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隶属俄罗斯联邦,是俄罗斯的一级行政单位,位于中乌拉尔地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拥有30个州辖市,州首府设在叶卡捷琳堡。中乌拉尔地区的婚俗属于俄罗斯伏尔加北部地区。
按照场景布置、婚礼流程、演奏形式、仪式用语等方面的内容,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传统婚俗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归类于中乌拉尔地区“非遗”项目。这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俄罗斯北部领土和伏尔加北部地区的古老的文化形式。经过历史的变迁,外来人将其他地区的婚俗形式带到了这里,使其和当地的风俗习惯相融合。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影响下,才形成了今天的中乌拉尔地区独特的传统婚俗,当地的居民将这种民俗形式继承并发展起来。这种特殊的婚嫁风格在当地很常见,婚礼的仪式由集体演唱和独自演唱两种形式构成,其中主要包括“告别曲”“赞颂曲”“祝福曲”三种。演唱时的曲调和歌词内容由女方家负责编写,歌曲的名称有《姑娘飞去》《黑夜无法入眠》《落后的白天鹅》《鸽子飞到哪里去》,歌曲由女方家庭当中的女性成员来参与表演,婚礼当天女方从父母家出嫁之前进行演唱。民俗学家也称其为“婚礼葬礼”。婚礼的过程中伴随着悲伤的曲调,因此新娘听了不得不哭泣。有时候为了让这对新婚夫妇以后拥有更幸福的生活,他们也会雇用一个专门从事哭泣职业的歌者在婚礼上为新人“哭唱”。如今,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传统“婚嫁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主要由当地的居民(主要是女性)来传承,“婚嫁歌”保存在她们的记忆当中,就像烙上了俄罗斯中乌拉尔地区的印记。
达斡尔族的女子在出嫁前由女方的母亲演唱“嘱托歌”,中乌拉尔地区的传统婚俗也是女子在出嫁前由女方家庭的女性成员来进行演唱“告别曲”“赞颂曲”“祝福曲”。不同的是,达斡尔族的婚俗习惯是在出嫁前、出嫁时、出嫁后均有歌曲贯串婚礼仪式的整个流程,而中乌拉尔地区的婚俗习惯只局限在出嫁时,女子在离开父母的家之前进行歌曲演唱。因此,两国非遗婚俗的婚嫁歌曲在演唱流程上具有差异性。
达斡尔族的“婚嫁歌”以祝福、祈祷为出发点,例如:“提亲歌”“嘱托歌”“祝酒歌”是为了表达对亲人出嫁的喜悦、欢愉之情;而中乌拉尔地区的“婚嫁歌”,在演唱内容上多偏向于悲伤、哀痛的情感,例如:《姑娘飞去》《鸽子飞到哪里去》等表达了对亲人离去的伤心之情。因此,二者在情感的表达上是不同的。
婚俗作为传统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俄两国文化中都形成了具有本国文化特征的习俗。虽然两国婚嫁歌曲的形式在婚俗流程和情感的表达上有所差异,但达斡尔族的“婚嫁歌”和俄罗斯中乌拉尔地区的“婚嫁歌”都作为两国的传统习俗被选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
“一脉文心传万代,千古不绝是真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与繁荣复兴的丰厚滋养,彰显着民族的文化身份,但其传承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深深蕴藏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特质,其历史传承价值与科学认识价值是该民族的认知观念、意识形态、社会结构、气质情感等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纵观历史的长河,“非遗”就像是历史文化的见证,保护和利用好它可以增强文化自信,也有利于国家文化全面协调和发展。“非遗”是连接各国人民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当下,各个国家和人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尚存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树立正确文化观、营造文明社会,和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