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博物馆理论下当代文庙祭孔仪式的研究
——以苏州文庙为例

2022-03-23 22:39
文化学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文庙活态苏州

纪 迪

活态博物馆的概念脱胎于20世纪70年代法国弗朗索瓦·于贝尔与乔治·亨利·里维埃提出的Eco-museum(生态博物馆),旨在保护、传承和持久地丰富遗产地的独特性和创造性的文化遗产及无形遗产,强调城市空间中的社区生活和文化传承[1]。

苏州文庙凭借其蕴含丰富文化意蕴的古建筑群、英才辈出的历史经历、丰富多样的石刻藏品,成为了苏州地区重要的爱国、德育教育基地和文化旅游胜地。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不断受到各方面的挑战,苏州文庙位于苏州市中心区域,其发展保护策略与周边地块的发展矛盾尤为突出。本文引入活态博物馆理论,以苏州文庙的“空间元素”“集体记忆”“社区居民”为分析重点,探索当代文庙祭孔仪式的传承发展的新道路。

一、苏州文庙活态博物馆分析

(一)苏州文庙概述

苏州文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原位于苏州古城子城东南隅(1)郑仲熊:《吴郡重修大成殿记》碑,宋绍兴十一年(1141),现藏苏州碑刻博物馆。,北宋景祐二年(1035),时任知州范仲淹将其迁至苏州古城西南处的钱氏南园旧址之上[2]。历经百年不断修缮扩建,苏州文庙建筑布局日臻完善,形成了东路以大成殿为主体建筑的孔庙建筑群,西路以明伦堂为主体建筑的府学建筑群,鼎盛时期占地约10万m2。

目前,苏州文庙占地面积仅为1.2万余m2,并于1986年起作为苏州碑刻博物馆馆舍对外开放。2001年,“苏州文庙及石刻”被评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苏州碑刻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二)苏州文庙资源要素

活态博物馆理论强调空间元素、集体记忆与社区居民这三大要素,其中空间元素以静态展示承载着当地居民丰富的情感;集体记忆以动态的记忆形式,隐性地展现当地居民特有文化遗产;社区居民作为活态博物馆的重要基础,既是居住者也是文化的沉淀者[3]。

1.空间元素

苏州文庙作为“活态博物馆”进行展示拥有三大空间元素:

(1)保存完好的大成殿。大成殿作为文庙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正殿,作为整个祭孔仪式的“灵魂建筑”,苏州文庙大成殿历经多次修缮,现存建筑为明成化十年(1474)所建,其梁架结构、斗拱、鸱尾等都保存了原有宋代建筑的风格。大殿外墙为丹红色,屋顶为重檐庑殿顶,铺盖有朱黄琉璃筒瓦,殿身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高度为20.5米,建筑面积约为600m2。它的存在使苏州文庙所展示的文化内涵更加厚重、真实、形象。

(2)丰富的周边文化资源。苏州文庙地处苏州古城区西南隅,东面与沧浪亭隔街相望,西、北面与苏州中学毗邻,西南处远眺瑞光古塔。周边古典园林、校园、古建筑群无不承载和具体展示着苏州地区传统文化,它们与苏州文庙遥相呼应,为祭孔仪式的展示搭建出更为广阔的舞台。

(3)多样化的展陈内容。苏州文庙内共陈列着不同时代的儒学碑刻60余方,展示了苏州文庙历代修缮过程、纪念孔子的相关论述、儒学德育教育以及与苏州文庙相关的人物、地图及风景碑刻。在大成殿内还陈列着以“孔子文化”为主题的展陈,通过“孔子文化石刻”“儒学大家陈列”“祭祀陈设”,从物品、人物、场地三个方面,为祭孔仪式开展营造出典雅、庄重、华丽的氛围。

2.集体记忆

在苏州文庙内,碑刻中记述的文字、古建筑的名称与形制、建筑之间的布局关系、开展各类传统礼仪活动等信息元素无不充斥着集体记忆和文化整体。现存的苏州文庙古建筑群,其东路孔庙轴线涵盖了大成门、棂星门、大成殿、崇圣祠,西路府学轴线涵盖了明伦堂、七星池、韦白二公祠、清风堂。与作为活态博物馆空间载体的苏州文庙相去不远的江苏省苏州中学内还保留着原苏州府学的泮池、泮桥、道山亭、春雨池、碧霞池以及尊经阁遗址,这都为活态展示、保护及传承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儒学文化提供了丰沛的文化资源。此外,在定期举办祭孔仪式同时,苏州文庙陆续开展成长礼、成人礼、乡射礼、毕业礼等传统仪式活动,这些以传统礼仪为载体的文化符号展示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并且也逐渐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

3.社区居民

苏州文庙所处区域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双塔街道管辖区,该街道下辖21个社区,户籍人口近10万,是苏州市历史最为悠久、人文积淀最为丰富、地理位置最中心的城区街道[4]。2006年起,苏州文庙周边社区居民由街道组织或自发地参与到祭孔仪式中,根据调查显示,经过15年的时间,苏州文庙祭孔仪式辐射面也不断扩张,逐渐成为了周边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些居民也逐渐成为了苏州文庙祭孔仪式的“文化持有者”或“使用者”,每年均有大量周边居民,特别是苏州文庙周边校园的师生申请加入祭孔仪式志愿服务团队,参与讲解、引导及拍摄等服务工作;近年来,更是主动参与到祭孔仪式的各个环节,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守护并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苏州文庙祭孔仪式分析

(一)苏州文庙古代释奠礼

苏州文庙古代释奠礼起源于唐贞观年间(2)郑仲熊:《吴郡重修大成殿记》碑,宋绍兴十一年(1141),现藏苏州碑刻博物馆。,除战争、整修等人为因素停止祭祀外,每年春、秋两季仲月丁日均进行祭孔活动,故祭孔仪式被称为“丁祭”。自明代开始,随着对儒家文化的不断重视,祭孔规格不断提升,根据《正乐舞修祭器乐器记》记载:“查举王、陈二志所载,笾二百七十七,豆二百九十六,爵一百五十五,勺八,坫二百三十九,簋一百二十九副……乐器:钟大小凡三,琴瑟、笙、箫、埙、麾、旌、搏拊、柷敔、栒簴、树羽及龙凤流苏,编钟磬悬涤六十四;乐舞冠一百十四,皂履如之,革履一百十四……悦考制书,亟为申正,共得歌舞生八十有四人,通乐二人,合六佾也……取《阙里志》所载歌声舞节,依字效图演习。”(3)刘明悦:《正乐舞修祭器乐器记》碑,明天启四(1624)年,现藏苏州碑刻博物馆。从碑文可知,苏州文庙释奠礼虽仅为中祀,但由祭器、乐器种类之丰富,数量之庞大,可知其规模之宏大。

(二)苏州文庙当代祭孔仪式

随着2004年国家举办公祭孔子典礼,各地文庙也纷纷响应。苏州文庙于2006年起常态化开展每年一次的祭孔仪式。该仪式是由姑苏区政府、苏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苏州碑刻博物馆(苏州文庙管理所)、苏州市姑苏区双塔街道承办的官方活动,并于2013年6月被评为苏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为民俗类,保护单位为苏州碑刻博物馆(苏州文庙管理所)、苏州市姑苏区双塔街道。2015年,祭孔仪式在内容及形式上进一步升级并更名为“苏州姑苏区孔子文化节”,逐渐成为融合传统文化、承载国学传承的苏州文化品牌。

根据2020年苏州数字化祭孔仪式项目调研结果表明,当代苏州文庙祭孔仪式使用的礼器种类包含爵,镫、簋、硎、登、洗、烛台、香炉、笾、豆等,共计40余件;乐器以古代“八音”乐器为主,包含编钟、编磬一套(各32枚),特钟、特磬各1件,柷、敔、瑟、笙、埙、萧、篪、晋鼓、建鼓、应鼓、搏拊各1件,三牢仿制品一套,乐生服、礼生服、佾生服及华光盖、羽、籥若干。具体仪程为:(1)整队肃立。(2)典礼开始。(3)启户(启扉)。(4)行三献礼(献三牢;进馔、奠帛;献三爵)。(5)宣读祭文。(6)行三鞠躬礼。(7)敬献乐舞。(8)礼成。参与仪式人员涵盖了孔子、范仲淹、陆绩的后人,还有当地政府领导、合作学校师生以及广大市民、周边居民和传统文化爱好者。

三、祭孔仪式传承及发展研究

(一)泛化简化,促进传统仪式复兴

有学者提出,当代祭孔仪式并不是传统释奠礼文化的延续和继承,而是基于有些源于文化符号的重新建构,这些建构包含的不仅是仪式本身,还有文化内涵[5]。的确,从上文可知,相较于古代祭祀烦琐的流程,当代苏州祭孔仪式对仪式流程、使用祭器、礼器及乐器的规模都进行了简化,仪式整体时长保持在1小时30分钟左右,名称也由释奠礼改为通俗化的“苏州市姑苏区孔子文化节暨纪念孔子诞辰××××周年”。但是,祭孔仪式所承载的文化符号并没有因此改变,只是通过泛化与简化祭孔仪式这一文化符号获得更广泛的大众认知以及更明确的认同取向。祭孔仪式中的音乐、舞蹈、祭品、参与者及仪式本身之间形成的层次关系,俨然映射出构成调理秩序的礼乐制度[6],无不传递着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记忆,承载着社会大众对中华传统礼乐文化的认同,潜移默化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这也是苏州文庙近年来致力于开展一系列以祭孔仪式为主的传统礼仪活动的动力源泉。

(二)社会联动,引入多样元素符号

相较于单纯为了祭祀孔子而举办的释奠礼,当代苏州文庙举办祭孔仪式所包含的文化符号无疑更加丰富,此外,参加祭祀活动的人员也从古代各级献官及执事官、执事生、礼生、乐舞生、无执事的陪祭族人及官员、学生等[7]组成的祭孔政教系统,拓展到了全体社会大众。当代文庙祭孔仪式在表达对先贤崇高敬意的同时,还展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传统的结合。如2021年姑苏孔子文化节以“崇文重教·子城今韵”为主题,除了9月28日当天在苏州文庙内进行祭孔仪式以外,9月至10月期间还陆续开展了“链·双城印迹”“展·匠心技艺”“沁·翰墨书香”,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体验的方式连接了姑苏区双塔街道与上海嘉定镇街道,将苏州文庙与上海嘉定文庙隔空互联;利用开展孔子文化节的契机围绕“非遗+”将文旅、会展、教育、文创、直播进行融合,以非遗文化为切入点展示姑苏文化积淀和文脉传承;苏州文庙也与隔街相望的颜文樑纪念馆联动,围绕“江南文化”“大运河文化”开展书画作品特展。

(三)校园互动,传承民俗文化精髓

有学者研究表示,当代青少年面临着多元文化价值冲击,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西方快餐文化、韩流、日流的影响,逐渐出现了礼仪文化认同的缺失、礼仪和文明意识的淡薄、礼仪文明标准不清的现象[8],更有一部分青少年由于本能的叛逆心理,对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显得冷漠,甚至排斥[9]。随着时代的发展,全国各级文庙的职能也逐渐从祭祀孔子的场所转变为社会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基地。自从2006年恢复祭孔仪式开始,苏州文庙就将参与者锁定为周边中小学及高校的学生,积极开展校园互动,参与的方式也逐步从学生参与祭孔仪式志愿服务逐步深化到参与祭孔仪式及孔子文化节的各项活动中。如在2019年孔子文化节中,苏州大学学生担任了祭孔仪式的乐生;2021年孔子文化节中,江苏省苏州中学学生成为了佾生,为祭孔仪式带来了六佾舞表演。充分发挥了文庙的社会教育作用,向广大市民特别是在校学生传播了尊师重道、儒家思想和传统礼仪。

四、结语

活态博物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Eco-Museum(生态博物馆)理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社区的保护、传承、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新的思路。通过对苏州文庙活态博物馆的空间元素、集体记忆、社区居民等组成要素的分析,笔者认为当代文庙祭孔仪式的传承及发展需要做到三点。

1.在充分运用文庙内空间元素的基础上,泛化简化祭孔仪式,让仪式本身“活”起来。“活”的不仅是文庙内的古建筑、藏品、陈列,更是文化使用者的“活”,它们的展示、传承将延续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活力。

2.多措并举的社会联动,促成集体记忆的生成。苏州文庙祭孔仪式存在着断代,自2006年重新开展祭孔活动以来,通过融入多样化的元素不断丰富着祭孔仪式的文化内涵,让社会大众对于祭孔仪式的记忆不仅停留在仪式本身,还通过非遗展示、特色展览、社教活动让社会大众对于孔子文化记忆有着多种形式的继承。

3.让青少年成为文化记忆的“持有者”和“使用者”。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孔仪式更是传统礼仪文化的代表。当代文庙需为优秀传统礼仪教育提供丰厚的土壤,调动青少年积极参与到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中,营造出学礼、知礼、行礼的和谐社会礼仪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文庙活态苏州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四川省资中文庙的建筑发展史及其修复研究
“祭如在”与文庙祭祀
云南文庙介绍
——巍山文庙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场域视野下彝族《指路经》的“活态”解读
文庙开笔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