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鹏 韩 硕 易 湘 魏雯婷
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之下,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给新时期高校产教融合带来一系列新机遇和新挑战。深化产教融合策略,高校主动打开围墙、融入社会[1],能够有效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的全方位融合,从而解决企业“用工荒”、学生“就业难”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已经迎来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国家行列,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在国家科技、教育、工业高速发展的新阶段,高校享有最优秀的科研平台和教育资源,但毕业生往往难以符合企业用工标准。[2]面对这一亟待解决的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国内许多地方高校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做出积极探索[3],着重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产教融合指一种教育改革理念,即高校面向企业用人需求、市场发展趋势,主动将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产业发展需求。[4]从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现状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产教融合前校企双方合作动力不足,由于产教融合中企业短期获利不明显,导致企业参与热情偏低、缺乏合作意识[5];产教融合中学校、企业培养人才的逻辑有冲突或计划不明确,导致校企合作深度不够[6];产教融合后校企合作模式固化、一成不变,无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动态调整[7],导致双方合作滞后于市场需求、持续性差。
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的实施必须与我国的国情、经济形势、学校、学院,以及各导学团队的特色有机结合起来。本文拟通过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切身实践,探索一条适合理工类高校的产教融合多主体协同培育机制,为高校的产教融合建设提供实践思路与参考。
本文对高校产教融合发展现状展开调研。通过调查问卷、组织座谈等方式,选择尽可能多的样本,深入了解学生、教师、企业方面对产教融合政策的意见和需求,找出当前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提供参考与依据。
课题组选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3所电子信息类高校,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在课程设计、专业兴趣、实践方式、发展方向以及职业预期等方面,对从大二到大四随机抽取的50个学生样本进行调研。统计结果表明,7成以上学生认为现有的课程设计和现实需求脱节;近5成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原因是看不清所学专业未来发展趋势;有8成学生对学校安排的实践方式不满意,认为实践活动走过场居多,为了完成学分不得不做。在未来发展规划方面,6成学生选择继续深造,4成学生选择工作;9成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预期。
课题组对上述3所高校10位主讲专业课的中青年教师进行座谈。结果显示,教师普遍反映学生上课不积极,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招收的研究生基础普遍较差,难以胜任自己承担课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大多数教师认为,在本科阶段学生没有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没有培养基础能力。
通过与行业头部企业负责人以及若干中小企业负责人座谈交流,发现高校每年培养的毕业生很难满足企业用工需求。新入职员工需要进行严格培训和专业知识的进一步补充,每年都有不少应届毕业生因为满足不了事业部考核要求而被迫离职。相关企业事业部负责人希望学校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实习机会,让他们深入真实的企业环境锻炼成长,也希望学校在专业课设计方面能够更贴近目前的主流技术。
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经验为基础,从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方案等方面入手,实施培养过程、质量监控等各方面的闭环协作。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准绳,积极与专业头部企业,如华为、中兴、中国电科集团、中国航天集团以及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等进行融通交流互鉴。通过产学研结合、课程实践和科研应用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由学校和企业专家组成的教学研究小组,构建科教一体的课程体系,优化产教融合的教学内容。此外,以多方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实验平台、实习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共建课程为抓手,不断丰富具有优势学科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内涵。一是联合共建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平台。与企业就某项技术或某个领域进行合作,共同建立包括技术开发、人才培养、项目申报等为一体的联合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平台。二是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围绕学生实习实训环节,与企业合作,提供实习实训项目、平台、案例、环境等方面的支持。三是校企联合开设课程。面向产业需求,针对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方面尚未能对接的能力技能培养开设课程,由院校与企业共同负责全程向学生教授具有行业特色和先进性的知识和技能。
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专业为例,拟搭建特色专业平台,根据政府、企业及其它各领域对信息工程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校企联合开辟具有特色的新课程与实践基地,让大学生在实习实践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全面提升实际工作水平,增强工作竞争力。通过全方位基础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具备与社会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技术能力、职业素养,进而成为一名合格的通信型专业人才。
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重点在于急地方需求之所急、想企业发展之所想,开展富有特色的校企双方联合的专业人才培训机制。校方需深入了解当前产业一线实际问题,面向学生实践及理论基础现状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方案,并根据学生个人兴趣以任选课形式向企业提供订单式培训服务。着力打造“实践操作+理论提升”的双轮培训保障,以保证受培训人员能够“边学边用、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进而通过培训反馈继续深化校方与企业的合作。校方鼓励相关头部企业入驻各个科研团队,使科研团队与协作企业顺利对接。聘请专业工程人士共同指导学生,以创新创业为导向,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促进成果转化活动持续化、人才培养资源开放化。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企业的技术发展统筹考虑,进而在培养学生过程中与协作企业催生出更多合作意向,为地方培养专业特色人才的同时为协作企业解决用人需求。
通过课内研究性学习、工作性实践学习和创新创业项目培训开展校企双导师协同教学机制,达到课内外协同、校内外协同的目的,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搭建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导师通融互鉴的交流平台,教师通过企业调研“走出去”,深入企业一线了解需求、案例、方向,通过改革教学把企业关注的热点、难点、重点“引进来”,以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融入课堂授课的环节过程中。针对企业真实问题,让学生自发检索调研,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针对学生实践及科研能力,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独立研发机会。在项目训练期间,辅导教师应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科研以及心理方面变动,及时为学生提供辅导帮助。
本课题组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采取逆向思维法,即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出发,展开逆向思维人才培养方向设计。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企业对应用型通信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搭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以连续两届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学生创新小组为教学实验对象,实施产教融合试点。借助创新小组和教学共享平台为主要载体,采用项目化驱动方式,构建多维协同与立体融合的教学机制,着力打破以往以学分成绩为主的学生被动学习旧模式,拓展加强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新模式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思路。主要路径为组建校企项目联合指导导师团队,帮助创新小组学生进行理论及实践方向的基础专业知识学习;充分发挥创新小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实现自主调研学习,导师给予辅助指导;校企双导师通过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模拟训练,以师带徒方式进行项目孵化工作;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实操,最终达到培养应用型通信人才的目的。
在项目开题阶段,结合社会现状、企业对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指导教师提出可选择的科研方向,让学生根据自身想法、理论基础选定创新训练项目题目、项目指标。教师帮助学生推荐或选定联合实践的实习公司,并针对创新训练项目题目及其相关知识,展开理论及实践方向的基础教学指导。教师让学生自发调研学习,并与指导教师形成闭环反馈。在项目中期阶段,教师鼓励学生自发地围绕项目待实现指标进行调研学习,寻找相应的中英文文献、课本教材,系统整理针对该项目内容的研究方法。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要求学生每周汇报学习内容、项目进展,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针对学生有疑问的内容及时做出回复指导,从而形成项目学习闭环反馈。在项目中后期阶段,校内指导教师联合校外企业导师,对组内学生进行联合指导,令学生进入企业实践学习,搭建项目中的实验系统,以完成项目内容的验证学习。在项目结题阶段,由学校组织项目验收评审团,查验学生们的项目完成情况。学生通过对真实通信系统的搭建与验证,提升了动手操作能力,丰富了自身学习体系,提升了对于未来求职发展的基础认知能力;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加深了对项目的了解,帮助学生进步与提升,依据企业用人需求定向培养学生;企业指导学生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认可学生在完成科研项目过程的实践经验,以期为企业创造价值。
理工类高校产教融合的发展应当发挥院校讲授知识、传授技能、普及方法以及思政育人的传统优势,以相关头部企业用人期望、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构建企业深度参与的基于专业教学标准的人才培养机制。学校应进一步优化课程培养方案,削减与本专业无关的课程设置。除了基础课,专业课可以聘请企业讲师,根据专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与院校教师共同完成课程设计及讲授。同时利用节省下来的大量时间,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参与相应实践项目或企业实习。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例对部分学生进行试点教学,为学生能够满足未来企业需求奠定扎实的基础。在为企业创造价值以维持协同育人机制长期发展的同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其在深化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有清晰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