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明
(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行政事务部,海南 海口 570105)
海南农垦发展变迁是当代海南发展变革的一个历史缩影。当前,海南农垦史研究主要进展为四个方面。一是宏观叙述海南农垦史。《海南省志·第7卷·农垦志》《海南省志·农垦志(1991—2010)》,全面介绍了海南解放以来至2010年间海垦发展历程(1)海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海南省志·第7卷·农垦志》,海口:海南摄影美术出版社,1996年;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海南省志·农垦志(1991—2010)》,北京:方志出版社,2020年。;《海南农垦发展史》和《风雨兼程六十年 海垦扬帆再起航》全面叙述了海南农垦60年发展的历史脉络(2)闫广林、沈琦:《海南农垦发展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海南省农垦总局:《风雨兼程六十年 海垦扬帆再起航》,《中国农垦》,2012年第1期。。二是反映海南农垦改革历程。《改革方法论: 海南农垦改革风云录》和《变革之舞——海南农垦复兴之道》再现了海南农垦的曲折改革进程(3)赵义、何丹:《改革方法论:海南农垦改革风云录》,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年;刘斌、杨杜:《变革之舞——海南农垦复兴之道》,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三是尝试从经济和社会领域研究海南农垦。《海南农垦社会研究》从经济和社会学的视角展示了海南农垦经济社会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4)罗民介:《海南农垦社会研究》,海口:海南出版社、南方出版社,2008年。。四是专门记录天然橡胶事业的发展历程。《海南天然橡胶事业》《橡胶帝国》《突破北纬十七度》《我国发展天然橡胶纪实》记述了天然橡胶事业的发展历程(5)李朱全:《海南天然橡胶事业》,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年;林旭飞:《橡胶帝国》,海口:南方出版社,2012年;伊始、郭小东、陆基民等:《突破北纬十七度》,广州:花城出版社,2006年;许人俊:《我国发展天然橡胶纪实》,《百年潮》,1999年第10期。。但上述研究成果并没有解决海南农垦发展分期的问题,也未能总结梳理各个历史时期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
垦区和农场的创建,整体改造了海南土地使用的质量和效益,重构了海南土地资源的结构和布局,重组了海南岛的社会经济结构,对海南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回顾海南农垦70年奋斗历程,总结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才能知所从来,明其所趋;才能不忘初心,坚守使命;才能接续奋斗,继往开来。这正是研究回顾海南农垦历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1950年至1952年,海南农垦事业兴起,处于橡胶垦殖事业的初创期。海南农垦拓荒植胶既是国家屯垦戍边传统的当代演绎,也是橡胶种植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
海南农垦因橡胶而生,是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的产物。早在20世纪初,就有华侨在儋州一带引种橡胶。此后,海南迅速形成种植橡胶的热潮,为数众多的华侨胶园使海南成为中国橡胶的主要生产基地。海南岛解放之初,已有胶田3.63万亩,胶树106万株(6)海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海南省志·第7卷·农垦志》,第3页。。新中国成立初期,因美英等西方国家实行天然橡胶全面禁运政策,导致地处高纬度的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急需大量进口天然橡胶。1950年,中苏双方签订《中苏联合发展天然橡胶的协议》,商定合作开展橡胶种植(7)同②:第614页。。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决定建立华南橡胶基地,重点在海南发展橡胶垦殖事业。尽管橡胶种植战略几经摇摆,但由于海南所具备的三叶胶苗生长的先天优势,1952年底,中共中央决定将发展橡胶的战略重心转移到海南。1953年6月,华南垦殖局根据中央有关指示作出决定:收缩橡胶种植计划,把发展橡胶的重点转移到海南(8)同②:第616-617页。。至此,海南在中国橡胶事业中的主角地位得以确立。
为摆脱对东南亚橡胶的依赖,争取橡胶自给,保证国防及工业建设急需,更由于“橡胶事业是国际事业”“必须马上动手”(9)陈云:《陈云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5页。,海南橡胶种植就此提速,一场在中国南方快速发展橡胶种植的冒险(10)沈志华、李滨:《脆弱的联盟:冷战与中苏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81页。,一场轰轰烈烈的橡胶大会战在华南拉开了帷幕。1952年1月,作为海南农垦领率机关前身的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宣告成立,负责统筹领导海南的橡胶垦殖工作,并建立第一批39个国营垦殖农场。以解放军为骨干,以翻身农民、各类干部、社会青年为主力,以从事林学、农学的专家、技术人员和归国华侨为科技中坚的垦殖大军,星夜开赴海南岛,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天然橡胶垦殖大会战,相继在海南建起农场群。到1953年6月,海南垦区建成13个垦殖所、92个垦殖场,并创立医院和干部学校,初具组织雏形(11)罗民介:《海南农垦社会研究》,第17页。。
为了响应“开发海南、建设海南”的号召,从四面八方涌来的垦荒大军踏上了到海南开荒种橡胶的征程。老百姓“扛着行李,自带粮食来参加垦荒”(12)伊始、郭小东、陆基民等:《突破北纬十七度》,第76页。,植胶部队“勇于吃大苦、耐大劳”,是“新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开拓者和创始人”(13)许人俊:《我国发展天然橡胶纪实》,《百年潮》,1999年第10期。。归国华侨克服重重困难,从国外带回橡胶优良品种,成为新中国橡胶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有生力量。由于国际上的遏制和封锁,更因为苏联以及国内对橡胶的迫切需求,导致中国橡胶事业在启动之初就有急于求成的特点。橡胶垦殖事业的非理性突击冒进是对橡胶树生态习性盲目认识、发展规划过急、战略布局失当的结果,走了弯路,“造成国家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的损失”(14)李朱全:《海南天然橡胶事业(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年,第505页。。“大会战”暴露出严重的管理危机, 1952年有些已开垦的橡胶园因雨水冲刷被放弃,海南岛北部的植胶“代价很大、问题很多”(15)竺可桢:《竺可桢全集·第3卷》,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42页。。
1953年至1968年,历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海南农垦,处于垦殖事业发展的振荡期。海南农垦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中实现了橡胶垦殖事业的大转弯、大调整和大转型。
1953年,由于国际天然橡胶市场出现产品积压、价格下跌的产业危机,引发“巴统”组织对社会主义国家橡胶禁运政策的破产和橡胶出口管制的全面崩溃,导致西方国家对华橡胶禁运最终瓦解,中苏橡胶合作失去外部环境支撑,中国的橡胶“大会战”也失去赖以存在的历史条件。包括海南农垦在内的橡胶事业,开始了“大转弯”“大调整”,甚至是“大刹车”。1954年初,海南垦殖分局确定:“集中力量进行整顿巩固”(16)闫广林、沈琦:《海南农垦发展史》,第101页。,展开“大转弯”。中国橡胶事业开启从政治向经济、从军垦向民垦、从事业向企业的大转型。国家层面将橡胶垦殖工作重心由大陆向海南转移。理论技术指导由原来的偏重依赖苏联专家和苏方植胶理论“李森科主义”转为务实的“依山靠林、以林保胶”策略。在行政体制上,1953年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下放到海南属地管理。在管理机制上,1957年,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改为海南农垦局,垦殖场改为国营农场。在经营范围上,1955年,华南垦殖局海南分局开始实行“以橡胶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大转弯”后,橡胶生产初见成效,1955年至1958年海南发展橡胶31.83万亩,并于1958年实现第一批橡胶树开割(17)麦仁智:《中国天然橡胶事业的开创者和领跑者》,《海南农垦报》,2011年12月24日,第T14版。。农垦创建了64个农场、站,职工达4.6万余人(18)林旭飞:《橡胶帝国》,第61页。。
受全国“大跃进”形势的影响,至1958年9月24日,全岛124个国营农场(包括农垦系统60个国营农场4个育种站)与附近农业合作社合并,建成48个全民所有制的人民公社,全部实现人民公社化(19)海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海南省志·第7卷·农垦志》,第37页。。人民公社化造成的系列冲击和破坏导致“原有胶林严重荒芜,新种植橡胶成活率低”(20)伊始、郭小东、陆基民等:《突破北纬十七度》,第271页。。1959—1960年,海南垦区共植胶103.83万亩,但仅保存21.6万亩,保存率仅为21%(21)李朱全:《海南天然橡胶事业(上)》,第538页。。为实现生产跃进指标,垦区掀起“以钢铁和橡胶为中心的生产高潮”(22)《国营农场公社化七大好处》,《中国农垦》,1958年第17期。。其间,广东省委下放海南农垦局,划归海南行政公署建制。1958年11月,海南农垦局与海南行署开发处合并,改称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农垦局。1968年6月,海南行政区农垦革命委员会成立。大炼钢铁、大办一切事业,远超农业生产限度,“炼钢失胶”,搞浮夸,放“卫星”,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23)谢渡扬:《对六十年代农业调整的回顾》,《计划经济研究》,1981年第23期。,垦区生产受到很大破坏,工资发不出,粮食严重短缺,职工群众生产生活严重困难,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惨痛的教训。
“大跃进”之后,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包括农垦在内的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明确海南垦区为国家的天然橡胶基地和提供商品肉类的畜牧基地(24)农垦部政策研究室、农垦部国营农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农经所农场研究室:《农垦工作文件资料选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3年,第349-353页。;决定恢复海南农垦为中央企业。海南农垦由此恢复原来体制,实行场、社分开,再次明确国营农场“中央企业,双重领导,条条为主,分级管理”(25)闫广林、沈琦:《海南农垦发展史》,第161页。的企业性质。1959年,广东省委指示“国营农场应成为副食品和商品生产出口基地”,海南垦区 “一手种胶,一手种粮”“以橡胶为主,热作和粮食并举,多种经营”(26)同①:第383页。,逐步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政策。1963年起,海南农垦实现盈利,农垦迎来短暂繁荣。
“大转弯”根本改变了中苏橡胶合作初期苏联专家的话语权,“大转弯”后的海南农垦是其发展史上一个良好的时期(27)同⑦:第102页。,为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干胶生产大幅度增产提供了物质基础。“文化大革命”初始,海南农垦重新刮起“共产风”,国营农场公社化再次登上历史舞台。“一个机构、一套人马、两个牌子、两种所有制”的场社结合,混淆了两种所有制的界限,阻碍了场社双方的建设和发展,导致一年后场社重新分开。具有企业性质的国营农场,计划经济色彩浓厚,实行企业办社会,其结果是政企不分,增加企业负担。粮食自给政策造成精力分散和资源分流,导致七年间年均发展橡胶5万亩左右的低速(28)同③:第539页。。事实证明,发展橡胶和粮食自给并行的战略是行不通的。
1969年至1978年,海南农垦历经军垦和农垦体制的调整和转换,处于曲折发展的调整期。
海南农垦成立伊始便具有军垦性质。“文化大革命”中,为挽回海南农垦因派性斗争而造成的危局,扭转夺权运动对垦区生产经营的严重冲击,保证天然橡胶的正常生产,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于1969年4月1日在海口正式成立。生产建设兵团接管了原海南农垦局及其所属农场单位,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形成军垦生产格局。上山下乡运动中的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规模集体加入已是军垦体制的海南农垦,并由此改变了海南垦区人员构成,知青占20世纪70年代海南垦区30万人口的1/3(29)闫广林、沈琦:《海南农垦发展史》,第180页。。
为更好地适应农场生产经营需求,1974年海南垦区重新恢复原来的企业体制。根据中央部署要求,海南农垦恢复中央下放省管的模式,垦区农场亦恢复国营企业性质。恢复农垦体制前,兵团在海南有7个师,恢复农垦体制后,国营农场扩展到94个,总人口70多万人(30)林旭飞:《橡胶帝国》,第62页。。
“文化大革命”给发展中的海南农垦造成严重灾难。海南农垦事业的领导机关被肢解,干部被下放,管理制度变批判,生产工作秩序被打乱,多种经营被限制或废弃。生产指挥搞高指标、高速度,甚至违反自然规律,片面地追求高产,强调橡胶发展速度,大干快上,加刀强割,橡胶管理、割胶水平明显下降,橡胶树死伤严重,橡胶生产受到严重损害,垦区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10年间植胶190万亩,仅有107万亩保存下来,“保存率仅为56.6%,造成人力、物力与财力的巨大浪费”(31)同①:第187页。。1959年到1978年,为实现口粮自给而造田、围海,造成粮食生产亏损和补贴达2.5亿余元(32)海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海南省志·第7卷·农垦志》,第9页。。
1978年至1988年,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海南农垦,对发展路径和经营体制进行初步探索,垦区在新的历史阶段进入稳步成长期。
20世纪70年代末,海南岛植胶面积占全国的56%,干胶产量占全国的70%,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33)同①:第197-198页。。为解决长期存在的复杂而普遍的场社关系问题,以及橡胶战略资源市场化问题,1980年6月国务院召开海南岛问题座谈会,深入讨论海岛开发和海南橡胶发展问题,印发《关于海南岛国营农场座谈会议纪要》,提出要正确处理橡胶等热带作物发展与粮食生产问题,确立植胶及热带经济作物生产的优先地位。此后,国家通过供应垦区口粮、胶片不征工商税、橡胶统一收购、安排世界银行贷款等多种方式支持垦区发展橡胶产业。但履行国家使命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企业之间的二律相背的矛盾,使海南农垦的国企改革之路异常曲折艰难。
海南垦区的“多种经营”在改革开放后,开始向农工商综合经营转变。1980年底,广东省农垦农工商联合企业总公司成立,随后,海南、通什分别成立农工商联合企业公司,与农垦局两个牌子、一套人员,标志着海南垦区在体制上已经发生革命性变化。此后,海南垦区对农场开展经营联合进行总体设计和部署推进,垦区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呈现良好发展态势。1990年,海南垦区农业产值由89%降为81.2%,工业产值由11%升为18.8%,垦区其他农作物用地约占40%(34)伊始、郭小东、陆基民等:《突破北纬十七度》,第109页。,产业转型初见成效,垦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系统。与此同时,垦区推行各种经济责任制。1982年起,海南垦区开始实行“定、包、奖”制度,尝试解决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和职工吃企业“大锅饭”问题。垦区1983年起开始试办职工家庭农场,至1987年共办家庭农场17.55万个(35)海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海南省志·第7卷·农垦志》,第646页。,初步形成大农场套小农场的经营模式。
解决企业的效率问题,是这一时期垦区改革的头号问题。去集权化,去行政化,提高生产效率是这一时期海南农垦改革的主要目标。改革的路径是下放经营自主权和落实目标责任,改革的方向是市场经济体制。在国企改革的初级阶段里,海南农垦着重解决了政企合一及“大锅饭”中的效率问题,基本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垦区工业由“围绕农业办工业”转变为“围绕市场办工业”(36)同②:第5页。。这一时期,营业收入、利润水平、发展势头特别是职工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都是建垦以来最好的,垦区成为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正因如此,农场周边的广大农民对成为农场职工十分向往,直接用脚投票,有条件的村、队寻找各种办法主动“投靠”农垦,成为并场队、并场职工。13年间共发展橡胶180.28万亩(1981—1985年年均超过19万亩),年均发展14万亩,是建垦以来橡胶发展史上均衡发展最快、质量最好的时期(37)李朱全:《海南天然橡胶事业(上)》,第540页。。初步的改革探索推动垦区发生了一些革命性变化,但整体上还不够彻底,基本未触及企业产权、法人治理、政企分开等深层次问题。经营业绩亦不理想,导致大批家庭农场重新回归生产队,垦区的深化改革任重道远。
海南建省后,海南农垦1988年至2008年间处于省部共管时期,伴随着市场化变革,垦区开展了综合经营的新探索,进入了波动发展期。
1988年,在海南建省和成为全国最大经济特区的时代背景下,海南省农垦总局和海南省农垦总公司于5月23日成立,实行一套人马、两个牌子。海南农垦的隶属关系变为海南后,实行中央和省双重领导,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直至2007年底。海南农垦总公司于1998年更名为海南农垦集团总公司,以海南农垦总公司为母公司组建海南农垦集团。垦区农业、工业、建筑等产业行业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实现此消彼涨,国有经济占比分别从1990年的70.80%、97.5%、100%下降为2010年的40.49%、27.85%、43.02%(38)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海南省志·农垦志(1991—2010)》,第230-231页。。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垦区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生产经营积极性。推行胶园长期承包到户经营生产责任制,组建海胶集团,对天然橡胶生产实行统一管理,探索推行统分结合的职工家庭承包方式和开割胶园长期承包到职工家庭户的办法。从80年代开始,海南农垦天然橡胶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占全国年消费量的25%。根据“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布局,垦区热带作物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在橡胶园间种非季节性作物,“是对世界橡胶业的一个特殊贡献”(39)海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海南省志·第7卷·农垦志》,第653页。。非胶农业产值从2000年起超过橡胶产值(40)同①:第94页。。
这一时期,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改变了国有农场单纯生产原料的状况,呈现农林牧渔副全面发展态势。垦区橡胶管理和干胶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热带作物、热带水果和冬季瓜菜发展开创新局面,经济开发外引内联进一步优化垦区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但总的看,垦区经营收入波动较大。1990年垦区自1963年以来首次出现经营亏损。由于改革滞后,垦区GDP已由建省时占全省的33%下降到2007年的不足7%。社会负担沉重,垦区水、电、路、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欠账多。昔日国有农场的优势已不存在,并场队的“并民”原本期待的富裕生活并没有到来,相较之下,农垦的发展已经落后于时代,成为“落后生产力的代表”和“制约海南起飞的沉重翅膀”(41)刘斌、杨杜:《变革之舞——海南农垦复兴之道》,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0页。。
2008年至今,是中央决策推动海南农垦体制改革,垦区“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实施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变革改造的重要历史时期。海南农垦在新时代迈上了开拓转型的新时期。
推进海南农垦体制改革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决策。“农垦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不改革就落后。”(42)同④:第93页。200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决定将海南农垦下放给海南省全面管理。海南据此印发《关于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举全省之力推动“三融入”(43)指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 垦区以民生建设为主要构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开始发力,2008年至2011年,共筹措资金166亿元,用于解决农垦历史民生欠账及其他困难(44)《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初显成效》,《农垦情况》,2012年第35期。。采取薪点制,将职工薪酬与企业效益紧密挂钩,实行资金集中管理财务制度改革,治理土地使用权、经营权自由对外流转乱象。推进政企分开,实施企业化改造。省农垦总公司与省农垦总局于2010年9月独立运作,前者于10月改制成立海南省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从而结束了垦区长期以来政企合一的历史。推进农场进行公司制改革, 海胶集团84家基地分公司与农场实现主辅分离,分公司合并为30家,海胶集团加工厂从13家变为1家。92个农场合并重组为49个农场,总量减少一半并完成公司化改造。依托资源优势组建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若干产业集团,推动核心产业海胶集团上市与产业发展。2011年1月,农垦集团旗下的海南橡胶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为农垦改革打下第一块市场经济根据地(45)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海南省志·农垦志(1991—2010)》,第2页。。
2015年至今,在中央全面部署推进农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海南农垦成为全国农垦改革的试点和先锋。2015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将海南作为全国农垦改革的试点。海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推进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力推进新一轮农垦改革”(46)高莹、余美君、许雅等:《统一思想 凝聚合力 强力推进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发展》,《海南农垦报》,2015年12月18日,第1版。。2015年12月29日,海南省取消原省农垦总局的实体机构,组建新的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标志着海南农垦实现了体制机制的根本性转变。垦区同步推进农场企业化,38家农场转企改制成立27家农场企业和4家产业集团,实现从政社企混合实体向完全市场主体转变。海南首创在农场设“居”,实现社会职能顺利移交和有效运转,82个“居”共接收原农场从事社会职能工作人员近3 000人(47)黄晓慧:《海南农垦勇蹚改革深水区》,《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0日,第 1版。。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连续三年列全国第一。农业农村部高度评价垦区社会职能移交,被认为“海南农垦改革为全国树立了一个标杆”(48)欧英才、林倩:《全国农垦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等工作中期量化考核结果出炉:海南农垦位居榜首》,《海南日报》,2018年8月7日,第A01版。。海垦集团将总部15个职能部门优化调整为10个(49)邓钰:《蹚新路 育新机 开新局》,《海南日报》,2022年1月20日,第A12版。,先后整合组建南繁、草畜、商贸物流等专业产业集团,积极稳妥推进“八八”战略实施。2017年至2020年,农垦连续4年稳定盈利,“产业投融资能力显著增强”(50)余美君:《“改”出新活力 干出新气象》,《海南农垦报》,2021年4月23日,第1版。;成功落地海南自贸港首单FTN账户美元流动资金贷款业务,获得“FSC认证”FM认证证书;发行全国首单以国有土地承包金为基础资产的资产支持证券产品,募集资金5.5亿元,土地证券化取得实质性突破(51)《海南年鉴》编辑委员会:《海南年鉴2021》,第253页。。
海南农垦体制改革在三个层面同步推进。国家层面将省部共管体制改变为海南省直管;全省层面保持海南农垦体制的整体性、完整性不变,使农垦成为以总公司为主的企业集团;内部层面推进海南农垦内部体制机制改革。海胶集团上市成为海南农垦现代企业制度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标志性事件。新华社报道称:“海南农垦终于走出了多年不稳定的怪圈。”(52)刘斌、杨杜:《变革之舞——海南农垦复兴之道》,第117页。尽管农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海南农垦在全国率先基本完成新一轮农垦改革任务,形成全国农垦改革的“海垦模式”。进入自贸港时代,海垦集团制定了“十四五”发展规划,赋予“八八”战略新内涵,构建“四梁八柱”(53)“四梁”即热带高效农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旅游业,“八柱”即天然橡胶、南繁育种、商贸物流、热作农林、旅游康养、畜禽海产、金融服务、资源开发八大产业。产业格局,按照海南省“谋划农垦大动作、展现农垦系统大作为、实现脱胎换骨大变化,打赢农垦改革发展的漂亮‘翻身仗’”(54)许雅、黄若丽:《谋划大动作展现大作为实现大变化 打好农垦改革发展漂亮“翻身仗”》,《海南农垦报》,2022年3月4日,第1版。的部署要求,向“‘双千亿’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目标持续迈进。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发挥与自身体量相匹配的功能和作用,是新时代海南农垦必须要正视并回答的历史课题。
垦区70年发展史就是一部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的奋斗史、创业史和探索史,就是一部曲折婉转、气势磅礴的改革史、开放史和创新史。海南农垦70年发展史启示人们,农垦企业只有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始终坚守农垦姓农、农为根本、垦为基因的责任传承,始终秉承务农、为农、兴农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集聚建垦,融合强垦,绿色兴垦,创新活垦,主动进取,积极作为,才能图生存、谋发展、求壮大。
发展是硬道理,垦区要实现发展和赢利核心目标,唯有以发展为中心,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克服阻力,在发展中解决垦区不同时期存在的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谱新篇、开新局。
1.紧扣时代主题,顺应历史大势,才能把握发展机遇,实现加快发展。垦区把握改革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橡胶品种选育和割胶技术创新成就了农垦橡胶“发展最快、质量最好的时期”,主动适应市场化变革的农工商综合经营使得橡胶产量产值和热带作物种植开创新局面。面对创新与复兴的时代主题,垦区实施以“三融入”为主体特征的机制创新和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垦区集团化和农场企业化,基本建立了海南农垦现代企业制度,使海垦集团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进入新时代,面对新使命,海南农垦应自觉融入时代潮流,主动对标行业标杆,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增亮点,迎头赶上,争当行业排头兵。
2.兼顾战略与策略,遵循发展规律,才能把控发展进路,实现科学发展。海南农垦70年发展中,有成功的经验,更有深刻的教训,究其原因,就在于发展目标是否清晰合理、发展路径是否实事求是、切实可行,就在于是否尊重科学,遵从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橡胶垦殖事业之初的急于求成和非理性冒进造成了巴西橡胶树种植大规模失败,垦区生产大跃进导致 “炼钢失胶”的惨痛教训,兵团时期违反自然规律的高指标、高速度导致垦区付出沉重代价,而尊重橡胶生态习性和植胶规律的“大转弯”则为橡胶的大幅增产奠定了基础。进入新时代,垦区只有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市场化经营方向,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3.坚持总体布局,找准角色定位,才能不断积蓄力量,推动持续发展。海南农垦历史上的 “四不像”体制,其实质是海南农垦“四不是”,深刻反映出垦区定位的迷茫和错位,这是长期制约农垦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症结所在。海南建省后,省部共管“四症并存,四向错位”(55)刘斌、杨杜:《变革之舞——海南农垦复兴之道》,第76页。,造成中央的优势没体现,地方的政策不沾边,长期封闭运行,逐步走向边缘化,造成农垦与地方隔离禁锢,缺乏互动互促,导致决策反复,方向自相矛盾,目标摇摆不定,发展曲折徘徊。进入新时代,垦区工作应放在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贸港建设大局中思考谋划,坚定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不放松、不偏离、不停步,持续为农垦在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务上用功发力。
农垦姓农,农为根本。要做到姓农不忘农,找准农垦在国家发展战略、在海南发展全局中的方位,坚持姓农为农的基本定位,努力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验田。
1.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找准功能定位,方能忠实履行国家使命。垦区应对因何而生,为谁而兴,从哪里来,要向哪里去的根本命题,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70年来,海南农垦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为己任,坚持把天然橡胶作为主导产业,成为国家在关键时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无论是“大炼钢铁、大办一切事业”,还是分散精力和资源,实行橡胶和粮食自给并行,只要偏离橡胶主体事业和主导产业,都会遭受损失和挫折。新的历史时期,海南农垦的战略之根是立足天然橡胶、南繁种业和热作农业,做国家天然橡胶战略资源安全的守护者和承载者,做民族种业复兴的推动者和践行者,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塑造者和引领者。
2.立足岛内需求,服务保供稳价,方能彰显农垦企业价值。在国有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是农垦的重要属性,也是国有农业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从发展历程看,海南农垦热作产品大多停留在种植领域,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在海南热作农业领域未取得明显优势地位,未能真正体现其责任和担当。作为省内最大农业国企,海南农垦集团应奋力成为热带高效农业王牌支柱,以丰盛多彩、质优价廉的“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肉案子、蛋盒子”,当好海岛人民的“大厨房”,保障海岛供给安全,维护大局和谐稳定。
3.立足农业产业特点,引领“三农”发展,方能担当历史重任。垦区是联结城市与农村的桥梁,是农业规模化、现代化、产业化的保证。现代农垦模式,通过农垦率先转化为现代公司,由农村变城镇,实现居住城镇化;由农业变农场,实现组织农场化;由农民变市民,实现身份市民化,解决了产业发展、就地就业、资源流入三大问题,必将成为国有农业经济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南农垦应努力成为自贸港时代践行乡镇振兴战略的先锋官,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范生。
建设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发挥建设现代农业骨干作用是国家赋予海南农垦的战略使命。农垦姓农不唯农,农垦产业转型不转向。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是农垦务农的未来方向和可行路径。
1.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核心在于延长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要跳出农业做农业,只有以热带农业为基础,进行产业升级或整合,进行跨界运作,才能抢占行业制高点。打造热带农业全产业链,应注重源头创新,要注重创新橡胶、胡椒、荔枝、芒果等热带农业作物的原料品种,积极发展精深加工业,推动垦区“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由“卖原料”“卖资源”“卖大路货”向“卖产品”“卖品牌”“卖文化”“卖服务”转变。
2.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应充分依托垦区特色优势资源。从发展现状看,垦区在“特”“优”两个方面均用力不足,与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热带农产品同质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品种、品质、价格均不占优势,缺乏市场竞争力。农垦应发挥垦区产地资源优势,建立一个由核心种植基地、农业合作组织、外部市场收购组成的三层次资源保障体系,推动垦区农产品“接二连三”,努力打造中国热带农谷。
作为国有农业企业,应牢记党的宗旨,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
1.践行宗旨,就要带动职工群众增收致富。海南农垦在很长一个时期以“先生产,后生活”为理念,造成民生建设欠账较多,导致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农垦企业作为国有农业企业,应知职工所盼,急职工所急,解职工所需,着力补齐垦区民生短板,主动作为,带动群众就业致富。
2.践行宗旨,就要自觉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垦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农垦企业是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极,推进垦地深度融合是农垦企业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自贸港时代,农垦企业既要当资源的使用者和转化者,也要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责任者,坚决不能破坏一流生态环境。
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5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1页。,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57)习近平:《创新是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当代县域经济》,2016年第10期。。改革创新是垦区发展的生命线,海南农垦的曲折发展之路,就是一条持续改革创新之路。
1.改革创新,才能释放发展活力。海南农垦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勇于突破封闭保守思想,勇于突破制约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垦区才能振兴发展。中央对农垦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更好发挥农垦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努力形成农业领域的航母”(58)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年第35期。的战略要求。海南农垦只有持续深化改革,从根本上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更好地激发农垦发展活力,释放发展潜力,实现以改革促发展。
2.改革创新,应聚焦重点难点。海南农垦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一直在路上,还没有完全走出固有的行政管理模式,成为垦区快速发展的最大羁绊。优化职能配置,形成集团总部管总、产业公司抓运营、农场企业抓生产保资产的运营体制;优化经营机制,畅通利益联结机制以及优化人才配置等是当前农垦改革的第一要务。破解垦区产业大而不强、散而不专的发展困局,应重点培育农业生态产业,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打造产业集群,通过品牌塑造,实现特色经营;牢固树立全省一盘棋观念,强化垦地融合发展理念,打破藩篱和界线,更好地统筹两种资源、发挥两个优势,变“独奏曲”为“交响乐”,实现农垦与地方互促共赢;守正创新,做到政府和市场项目两手抓、两手硬。
3.改革创新,应坚守原则底线。深刻把握中央关于农垦改革的目标要求,始终不渝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垦区经济,始终不渝体现和坚持海南农垦在全省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要坚决守住生态底线,不能游走在生态底线红线,而是要占据引领绿色生态的前沿。守住生态底线,就守住了企业形象生命线,守住了企业发展的生存线;扛起了生态大旗,就树起了垦区绿色的招牌。强化党的领导和党风廉政建设,企业才能行稳致远。应时刻警醒作风“不严、不实”对垦区造成的恶劣影响,防止披着创新外衣的伪创新,防止以创新之名行腐败之实,以铁的纪律、严的作风守底线、保运转、树形象、创亮点。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面对自贸港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海南农垦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的重要讲话和海南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把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出路,推进垦区一体协调发展,加快发展南繁育种产业,坚决落实天然橡胶产业扶持政策,“心怀国之大者”,赓续“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踔厉奋发,砥砺前行,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努力推动海南农垦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