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

2022-03-23 16:00彭晋全
机械职业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德育院校素养

彭晋全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浙江 东阳 3221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也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在具备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具备优良道德品质、爱岗敬业精神、可持续竞争能力的学生备受企业青睐。基于此,本文对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进行研究,以期对促进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可持续性发展、满足学生职业成长所需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有所帮助。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本身内在的规范和需求,是人们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行为、职业技能、职业意志等方面[1]。职业素养内在具有相对稳定的组成因素,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呈现出可持续性的内蕴品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于1973年提出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为职业素养的解读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理论支撑,而且成为职业人员综合素质测评的重要依据。他将人员的个体素质分为“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即显性职业素养)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内在特质即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是外在表现,是容易获取和测评的部分,而隐性职业素养是隐藏于人内在、难以测评的部分,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是职业素养整体概念的完整诠释[2]。

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有其自身特色,其内涵和外延主要针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指高职学生对未来工作进行长期实践与培养获得的各项职业品质、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多方面的集合。针对高职学生这一特定群体,职业技能是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显性的职业素养,与行业企业所要求的职业素养紧密关联,是直接与职场环境和岗位标准相对接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素养的一种体现。实践证明,在掌握职业理论知识、职业技能的基础上,学习适应能力强、品德高尚和职业素养好的学生备受企业青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要转向实践,以岗位标准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系统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习实训、评价方法等,才能促进学生全程化、个性化、终身化发展。

(二)高职院校德育课程

要掌握德育课程的概念,首先要明晰这一定中结构词组的中心语课程。在西方,课程词组最早由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提出,从教育系统的视角赋予其含义,意为学习者接受知识的渠道[3]。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经学家孔颖达著的《五经正义·毛诗正义》一书中,意为教学与研究的路线[4]。学界对“德育课程”进行了颇多专门论述,如刘献君著的《大学德育论》、檀传宝编著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魏贤超著的《德育课程论》《现代德育课程资源开发论》等,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德育课程的概念解析、价值取向、目标内容、课程结构与标准、性质属性以及评价方式等元素进行了深入研究。总体来说,学者们普遍认为德育课程分成两类,即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

对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凡是有利于高职学生德育品格和德育核心素养提升的教育资源元素,都能纳入德育课程教学范畴。从时间上,高职院校德育课程主要包括暂时性、持续性及永久性德育影响;从空间上,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学校社团、企业实习实训等德育影响;从范畴上,主要包括活动性德育课程、学科性德育课程及隐性德育课程。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文件精神,高等职业院校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党团工作和学生会工作、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开展德育课程,其中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国家安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要课程。综上所述,高等职业德育课程的实质是高等职业院校对德育的课程模式、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是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德育教育教学、实习实训的基本依据,具有方向性和引领性,是高职院校德育机构开展所有德育活动的总和。

二、职业素养与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的关系

(一)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对职业素养的影响

1.德育课程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职业素养的提升借助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品格、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德育课程的教学资源富含丰富的育人元素、德育元素和职业元素,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充分的教学资源和培养平台。高等职业院校德育课程的培养对高职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传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道德品格标准及职业能力,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具有正向作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岗位标准,以提升职业能力和获取岗位资格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其着力点在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高等职业院校的德育课程主要是对学生的职业行为、职业道德、价值理想、职业导向、安全意识、心理健康、职业能力等进行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职业适应力。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是以胜任工作岗位为导向,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促进学生在职场中可持续发展。结合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思维特征,围绕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采取适合课程渗透式教学的模式,为学生顺利就业和创业创造良好条件,这就需要德育课程为学生提供职业素养培养的平台。

2.德育课程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学生职业技能是学生未来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主要依据,也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岗位技能标准的重要尺度。职业技能标准除了基础理论知识和岗位技能要求外,还包括职业道德、职场环境适应能力、行为礼仪、职业敬业精神等内容[5]。高等职业院校是高等教育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类型,承担着培养面向经济建设、生产服务、岗位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主要以培养适应未来工作岗位标准为主,毕业即就业。第一年主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以课堂教学为主、岗位技能操作为辅;第二年主要以生产实习实训为主,重点学习岗位实操知识;第三年基本全年到企业跟岗实训,全链条、无缝式对接岗位标准,使学生专业能力基本达到企业岗位用人标准。结合高职院校学生三年的学习安排和多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实习实训是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的重点和核心。职业技能是学生实习实训中使用频度最高、最广泛的,比如跟岗实训中的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抗压能力、自主发展能力、情绪稳定能力等。高等职业院校德育课程在实习实训课过程中,主要采用潜移默化、渗透式开展德育教学。实习实训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实操能力,为适应未来职场环境提前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通过实习实训课程的学习,高职学生不仅学会了基础理论知识,巩固了专业技能知识,掌握了岗位技能,而且提升了职业综合素养。

3.德育课程蕴含职业素养培育元素。职业道德规范素养是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组成元素,同时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德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6]。在行业企业中,职业道德规范素养是职场工作者不可或缺的重要砝码,其主要由企业员工恪守行业企业工作规范、严格执行工作制度、遵守内部管理规定等部分组成。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三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主要包括调解疏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帮助学生养成情绪管控能力;培育大学生团结协作意识,提升大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加强法制安全教育,让大学生恪守底线纪律原则;开展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律精神;严肃秉公处理校内各类违纪行为,引导学生树立公约精神,让学生明白制度与规定的重要性;对照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标准,采用现代学徒制、订单班等培养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化相关教育,如佩戴工作牌及穿工作服、企业门禁点名打卡制度、生产建设设备操作管理规定以及实习实训场所管理等。尤其是生产建设实习实训场所的职业道德规范管理,采用校企共建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及产业学院等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文化、制度规定及员工应恪守的工作行为准则等,从而有利于学生在毕业离校之前不仅掌握基本职业技能,而且能不断适应企业的管理规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素养。

(二)职业素养教育渗透进高职院校德育课程中的意义

1.实现高职院校育人目标。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深受自身内在的道德思想左右,若一个人的道德思想素养高,那么这个人在学习或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和谐,相反,会导致团队人际关系紧张。职业素养培育特别强调爱岗敬业精神,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企业都要勤勤恳恳、努力奋斗、全心全意为社会和企业做贡献。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学生只有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规范素养,才能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保持持续的竞争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企业不仅关注员工的专业技能水平,而且注重员工是否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员工自身道德品质提升了,团队核心凝聚力自然也就增强了。但是通过调研访谈收集到的数据显示,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职学生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如不遵守学校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欠缺行为礼仪规范,学习工作中沟通协调能力不足,因此急需在德育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素养教育,从而提升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团结协助能力,让学生具备企业所需的职业素养。

2.促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德育课程的教学主线,将德育课程与思政课程、专业课程有效整合,并且将专业知识与岗位实践知识相结合,从而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采用短视频、微课、在线开放课程等方式进行职业素养教育,让学习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接受职业素养的教育,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共建共享。学校教师在专业课堂教学中,穿插讲解职业素养知识,既能丰富和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教师课堂知识讲解效率,既传授了专业知识,又开展了职业素养教育。

基于职业素养教育的德育课程构建,并非学校单方面的行为,行业企业和社会等都要参与其中,急需树立“资源共建共享”观念,进行职业素养教育保障体系的建设。高职德育课程资源相比传统德育课程更为丰富多样和充实,学生既是德育资源的开发者,也是德育资源的享受者。正是因为高职德育资源的共享性,学校、企业、社会、教师和学生自主参与、乐于开发、共建共享,更好地推动了德育课程改革,实现了职业素养培养目标。

3.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社会所需的有用人才。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职学生毕业面临求职难的问题,原因在于学生在校期间只是学习了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基本上没有系统全面地接触过真正的职场环境。在此背景下,德育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素养教育,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熟悉了真实的职场环境应该注意的工作事项,为学生走入社会提前架好桥、铺好路。学生通过德育课程的学习,提高了道德素质,也提升了自身的职业素养水平。学校可以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毕业实践等课程中,联合企业共建课程、教材,共同培养学生。学校也可以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的工作规范,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三、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课程未能有效培养职业态度

德育课程的构成内容和教学水平是保障学生德育发展水平的基础,德育课程是引导学生做什么样的人和如何成为这种人的一种教育实施过程,有什么形式的德育课程就会培养成什么类型的学生。人们普遍认为,德育课程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程范围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这种狭隘的德育观无法让高职院校培养出有理想、有担当、有能力又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社会所需人才。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为首要目标,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态度是衡量其职业素养水平高低的标准。

目前高职院校的德育课程授课教师主要由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担任,授课内容偏向思政,德育和专业特色融合度不高,上课形式以大班为主,师生互动未得到充分调动,存在学生兴趣度不高和教师上课热情偏低等现象。如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将理论知识和未来的职业情境充分结合,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且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在实际的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缺乏与未来的职场环境和工作岗位的有效结合。

(二)德育活动未能有效增强职业意识

团结、沟通、协调、坚定的职业意识是高职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必备的职业素养。通过调查和走访相关高职院校发现,高职德育活动主要以暑期社会实践、团学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开展,虽然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职院校是以上述形式开展的,但是由于院校重视程度不够,很多活动流于形式,德育活动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达不到增强学生团结、沟通、协调、坚定的职业意识的效果。

在德育活动实施方面,学校和企业应该充分发挥合作平台的作用,让学生提前在学校了解职业理念,树立坚定的职业意志,养成合理的行为规范,通过校企双方积极有效配合,形成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有成效的德育实施步骤,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养成。走访调查发现,当前许多高职院校未设立校企德育活动机构,校企双方联合开展的德育活动停留于表面,稳定性和持续性不够,校企双方主体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德育模式未能有效营造职业环境

德育模式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德育课程教学基本上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有其自身发展特性,他们的学习定力和学习习惯稳定性不足,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德育的实效性。德育模式具体形式包括名人公开课、时政报告讲座、校园内悬挂名人名句横幅、利用融媒体短视频宣传显性和隐性的德育等形式。但是,德育模式缺乏自主管理意识,学校多采用强制性的德育管理方式,管理方式缺乏民主自愿性,违背德育的人本原则。缺少真实的职场情境,就无法创造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环境。同时,信息化时代与德育生活密切相关的道德问题时有发生,德育课堂没有被有效利用,单纯地依靠传统的课堂讲授,很难发挥德育课程提升职业素养的作用。

四、高职院校德育课程改革的路径

(一)以职业态度为基础,明确德育课程目标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德育课程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从起点入手,以职业理念为基础,调整优化德育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德育课程的引领性、聚焦性与前瞻性,进而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学校要在充分的学理政策和企业市场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立足社会实际,深入研究国家颁发的政策和专业调研分析报告,对标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完善德育课程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保障。同时,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聚焦区域行业、企业需求,以可持续性的视角开展德育工作,培养社会所需人才。高职院校德育课程目标既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公约意识,也要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踏实端正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情怀。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思想引领作用,借助信息化手段将德育内容渗透课堂教学,结合区域特色与企业需求进一步明确德育课程目标,细化教学实施过程,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提升德育目标的指向性和针对性。

(二)以职业意识为抓手,更新德育课程内容

首先,构建显性与隐性一体化的德育课程体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但针对其内容比较枯燥、乏味,不受教师和学生重视,且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现状,对现有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剔除相对重复、老旧的内容,筛选并增加符合时代特色和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内容,如创新创业、婚姻恋爱、求职面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其次,增加职业道德素养内容。高等职业院校德育课程改革必须始终关注学生职业发展这一主线,对接企业岗位标准,合理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引导学生明确未来就业导向。最后,增设德育选修课程。开设职业素养类或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将专业教育和道德素养教育相融合,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多方面、多视角去理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内涵,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课程的育人作用。

(三)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优化德育课程模式

在德育理论课程设置上,开设法律类、人文类等德育必修课程,由学校教务部门统一安排教师授课,所开课程、课程学时和学分统一按照教育部门相关文件规定执行。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建立以职业素养为核心,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和区域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遵循职业教育规律,以区域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为重点,以提升就业质量为导向,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学生发展个性选择性地开发适应学生职业素养成长的课程内容,如开发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自主管理、职业沟通协调能力、职业行为礼仪、人力资源管理、求职面试、职业规划管理等职业素养能力课程。在德育活动课程设置上,构建以实践德育观为核心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每年定期举办挑战杯大赛、学生社团文化节等活动,由学生自主选题设计,让学生感受到德育的特色和魅力,既活跃了校园文化氛围,也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形成了教育渗透。在德育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项目导向、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项目训练、社会实践、技能大赛、团学活动的主体,通过工学做一体化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猜你喜欢
德育院校素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