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控3.0版本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研究

2022-12-26 03:57:46马忠亮程载和张路遥
机械职业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保证体系规划院校

马忠亮 程载和 张路遥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1)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要求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推进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建立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是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内部质量保障制度的有效举措,也是落实“双高计划”关于健全内部治理体系,提升管理效能和水平等要求的题中之意[1]。作为“双高计划”A档建设单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以新时期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试点为契机,全面开展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3.0的探索与实践。2019年4月,学校高质量通过首批全国诊改试点高职院校的复核,基于“8字螺旋”的诊改工作成效显著。本文通过界定质控3.0体系的内涵、特征,探析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策略,梳理质控体系运转的现状与取得的成效,以期为高职院校提升内部治理水平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质控3.0体系界定

(一)质控3.0体系内涵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质控体系建设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是伴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迅速扩张,学校认识到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在没有可借鉴模式的前提下,引用企业质量管理ISO9000理念,形成了质控1.0体系。第二阶段是总结国家示范院校的建设经验,在质量体系中融入管理学的理论,将戴明循环PDCA的质量通用模型作为建设的理论依据,形成质控2.0体系。第三阶段是高职院校由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通过首轮“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对高职院校现代质量理念有了全新认识,形成质控3.0体系。

(二)质控3.0体系特征

质控3.0体系强调质量的自主管理、目标管理、知识创新等现代质量管理理念的融入,更加依赖信息化工具的使用。它涵盖了文化引擎和机制引擎、五纵系统、五横层面、“8字质量改进螺旋”以及智能化信息平台,实现了基于质控点和分析模型的预警大数据分析,初步完成了质控体系的动态运转和实时纠偏(图1)。质控3.0体系能够实现变管理为治理、变被动为主动、变零散为系统、变主观为客观、变一时为日常的五大转变,改变了学校的治理形态、教学形态、办学形态,形成了学校自身的“免疫与修复”系统。

图1 质量保证体系框架模型

二、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策略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对自身办学质量保证不断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2]。结合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质控3.0体系的实践探索,高职院校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一)加强顶层设计,成立专门机构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需要明确的目标标准,它需要通过学校的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目标进行设计。在诊改工作中降低目标任务的执行偏差,提高行政执行力,需要成立诊改工作领导小组(图2)。组长应由学校主要党政负责人担任,成立专门的诊改办公室负责诊改实施方案的制订、工作总体的安排与协调,并对诊改工作进行督查。领导小组需下设专业、课程、师资、学生、信息化五个工作小组,负责各层面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运行,完成自诊、撰写自诊报告等工作。各教学业务部门还要成立“二级质量保证机构”,负责人应由本部门的行政主要负责人担任,负责部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运行,开展专业、课程、师资、学生各层面的专项自诊,并开展部门工作自诊。学校其他部门的工作要主动对接学校质量保证体系,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必要的环境、资源、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保障,并开展部门工作自诊。

图2 诊改工作组织架构

(二)建立诊改标准,加大自诊力度

首先,建立目标标准[3]。围绕学校发展长远目标以及阶段建设目标,开展需求分析、基础分析和问题分析,各层面质量主体自主制定质量目标和标准,制定的目标与标准要做到“上挂下联、互相对接”,形成目标标准链。通过目标标准链对发展目标进行细化和具化,围绕目标有针对性地创设工作任务与建设项目,建立有效的质控点。

其次,常态与阶段自诊相结合。诊断与改进工作分为“常态纠偏”与“阶段改进”。“常态纠偏”工作需要贯穿日常工作中,通过采集实时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动态纠正工作中的偏差,形成快速纠偏工作机制。“阶段改进”要以学期、学年、年度为周期开展阶段性诊改,通过指标测量与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形成质量提升改进循环,并根据诊改平台的测量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撰写自诊报告。

最后,加强诊改任务落实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学校将诊改工作列入学校内涵建设任务,并纳入年度考核。诊改工作小组要做好全校师生职责的工作落实与年度考核,同时要加强工作宣传,充分调整师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高质量地完成相关工作任务。

(三)覆盖各个层面,开展全面诊改

诊改工作强调职业院校内部“五纵五横一平台”的系统化建设[4]。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最终要覆盖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开展全面诊改。

一是学校层面自诊。由诊改工作领导小组对照学校规划(体系)所制定的目标任务,开展全方位诊改,在学校各类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梳理学校规划体系目标与标准“两链”,形成“学校发展规划目标、标准、任务分解表”,制订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布置部门重点工作任务。各部门负责人需对照规划所制定的目标,根据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结合部门职责与工作标准开展部门的“常态纠偏、阶段改进”。阶段自诊以一年为诊改周期,依托信息化诊改平台自动生成的测量数据,结合工作实际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撰写部门年度自诊报告。学校自诊总报告由诊改办公室负责,采用数据测量与人工检查分析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撰写。

二是专业层面自诊。包括专业建设与专业运行自诊,需对照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目标任务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学校教务部门负责全校专业建设与运行,指导各分院各专业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统筹学校专业规划、分院专业建设及单个专业建设规划,并与课程、师资、国际化合作等分规划相衔接,形成专业建设目标与标准“两链”,制订“学校专业分规划目标、标准、任务分解表”,将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分院各专业。借助诊改平台,各专业负责人、分院教学院长、学校教务处处长等分别进行由下而上的自诊,从而实现学校所有专业的数据汇总与分析报告。专业负责人在自诊基础上,对未达标项加以深度分析,形成自我诊断意见和改进措施,完成年度专业自诊报告,下一年的自我诊改报告中要增加诊改成效。

三是课程层面自诊。它与专业自诊相互独立又相互支撑,包括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自诊,需对照课程建设发展规划目标任务、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进行课程自诊。学校教务部门负责全校课程建设与课程教学的管理,指导制订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教学大纲,统筹全校课程建设规划,并与专业、师资、国际化等分规划相衔接,形成课程建设目标与标准“两链”,制订“学校课程分规划目标、标准、任务分解表”,将课程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分院各课程。诊改平台对课程逐级进行数据汇总分析,为课程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四是教师层面自诊。包括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个人自诊。一方面,师资队伍建设自诊。源头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分规划目标任务,分规划要与学校规划体系中的专业、科研服务、国际化合作等其他分规划横向沟通,统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与标准,形成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与标准“两链”,并将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各教学部门。各教学部门开展师资队伍建设自诊,运用诊改平台对师资队伍建设指标逐级进行数据汇总分析,为人事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另一方面,教师个人自诊。源头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目标,教师在人事部门及分院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专业与科研团队建设要求、自身特点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教学研究、科研服务、专业实践”等五个维度制订具体目标,诊改平台提供教师五维度测量数据,建立教师发展标准,形成五维度“教师画像”,为教师个人自诊提供支持,学校制定政策以保障、支持、监控、激励教师职业发展。

五是学生层面自诊。包括学生工作与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自诊。一方面,学生工作自诊。源头是学校学生工作建设分规划目标任务,分规划要与学校规划体系中的专业、课程等其他分规划横向沟通,统筹学生工作的目标与标准,形成学生工作目标与标准“两链”,并将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分院。另一方面,学生个人成长成才自诊。源头依据是学生个人学习生涯规划目标,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等共同指导学生制订个人学习生涯规划,学生个人的发展规划目标需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综合素质标准等,并结合学生自身个性特点,树立以“德育为先、素质为本、学业为主、创新发展”的多元成才观,鼓励学生参与班级、专业等团队活动,在“思想品德、学业发展、能力发展、生活自律”等维度制定具体发展目标。“校情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提供学生五维度测量数据,建立学生发展标准,形成“学生画像”,为学生个人自诊提供支持,学校对学生全面发展质量进行整体规划,提供保障、支持、监控、激励。

(四)运用信息手段,提升诊改效率

要实现常态化的诊改,必然需要信息化提供支撑[5]。通过构建信息化应用、数据积累、大数据查询与分析的诊改技术支持平台,协调学校各部门业务系统的完善,实现教学、学习、管理、生活全覆盖,不断发挥数据资源的效益,实现教学质量的实时监控和预警,为诊改工作提供实时、动态、真实的数据来源。

建立学校统一数据标准,消除信息化应用盲区与信息孤岛,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的数字画像服务,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6]。

搭建数据交换平台和统一门户信息平台,实现诊改数据的自动采集对接、预警推送、五层面诊改指标智能分析等功能,做到数据的互联互通,推进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

三、基于质控3.0体系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践

(一)质控3.0体系运转

1.精细化打造目标链和标准链。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以学校发展规划为引领,系统化打造目标链和标准链。通过对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9个专项分规划、8个子规划的目标梳理,使之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形成规划体系目标链。逐项分解细化、具化目标,创设工作任务(项目)并按年度分解具体任务、确定工作标准(验收标准),形成标准链。在执行过程中,学校结合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国家双高校建设等要求,对目标、标准进行滚动调整。

2.常态化运行“8字螺旋”。系统梳理五层面“8字螺旋”各环节的内涵与逻辑,分别建立五层面质量螺旋[7],并系统研制224个质控指标,用于常态纠偏和阶段自诊。制定学校《诊断与改进原则意见》,建立诊改工作机制。根据可操作性原则,将自诊程序简化为“事前设计建标、事中实施管控、事后阶段自诊”[8]。事前明确目标、任务、标准;事中结合日常工作,对任务的进度、质量、规范性等进行监测,采用平台数据测量与人工抽检相结合的方法建立预警机制,实现有效常态纠偏;事后结合五层面质量运行特点,基于校情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定期开展阶段自诊,阶段自诊通过监测指标实测值与标准值进行对标自诊,从而精准定位问题,针对问题开展改进研究,精准施策。学校层面以年度为自诊周期,专业、教师、学生层面以学年为自诊周期,课程层面以学期为自诊周期,截至2022年9月,五层面累计完成29 898份自诊报告。

3.信息化支撑体系运行。以“全师生覆盖、全业务上网、全数据交互、全系统安全、全方位决策”五全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保障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根据学校“五全”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按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先后完成网上办事大厅、数字化学习中心等21个业务子系统的升级改造,为自诊工作提供源头数据,强化业务系统集成,打造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和共享,逐步消除信息孤岛。与企业合作研发校情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实现五层面的数据监测预警、质量指标的自动测量与分析为诊改常态化运行提供信息化支撑,也为学校各级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4.智能化“画像”自诊。通过实施师生个人可视化画像,引导全体教师和学生根据个人发展规划进行周期性自我诊改。系统研制教师个人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教学研究、科研服务、专业实践5个维度16个诊断点的自诊体系,学生个人从学业发展、学业投入、思想品德、能力发展4个维度17个诊断点的自诊体系,综合开发了基于智能化分析的个人“画像”系统,提高自诊的便捷性和有效性,提高广大教师和学生自我诊改的动力。

5.制度化完善机制。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和培育质量文化,为质量体系运行提供动力引擎。依据“8字螺旋”运行规律,结合五层面各类业务工作流程,从规划标准、运行管理、约束激励、研究实践系统化设计质量保证制度体系,为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逐步实现流程办事、制度管人(权),并通过信息技术支撑实现过程可溯。此外,通过完善约束和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各项工作任务按两链的要求实现。

(二)质控3.0体系运转成效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3.0,已在76所职业院校推广运用,出版了专著《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并在全国诊改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交流发言。全力打造 “五全”智慧校园建设模式入围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课程信息化覆盖率达100%,新增教育部虚拟仿真中心、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基地各1项,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江苏省首批智慧校园示范校。

通过目标考核与奖惩激励,推进学校各项工作改革创新、内涵发展,不断提升办学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在质控3.0体系试运行的推动下,各部门“创新、质量、品牌、项目”意识显著增强,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全校上下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2019—2021年连续三年在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位列全国第4,2022年位列全国第3,并在2019、2020、2021年度蝉联省委省政府对地方普通高校综合考核的第一等次,入选《2021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的服务贡献典型学校、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资源建设优势学校和教师发展指数优秀院校四个榜单,成为获得“大满贯”的全国17家高职院校之一。重点项目快速推进,各类高水平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学校发展呈现向上、向前、向好的良好态势。“双高校”建设的经验和典型案例在《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江苏教育简报》等国家级和省级媒体宣传报道170余次,在国际、全国、行业性会议上作经验交流60多场。CCTV《新闻联播》报道我校深化产教融合、赋能产业发展,CETV在专题栏目《梦开始的地方之双高100》中重点推介学校建设智能制造特色校典型案例,作为全国唯一的高职院校入选第七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贡献奖。

质量是高职院校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是高等学校“管、办、评”制度分离的背景下,政府依法履职、提高教育督导实效、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创建高职名校的基本要求。只有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才能实现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特色化发展。因此,各高职院校在实际工作中,应通过合理的顶层设计、管理机制的建立健全、现代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等措施,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运行机制,推动内部管理与学校建设的发展,实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猜你喜欢
保证体系规划院校
质量保证体系在国有物业企业资产管理应用初探
中国盐业(2018年23期)2018-03-30 01:29:30
质量保证体系原理在国有物业企业资产管理中应用可行性分析
中国盐业(2018年21期)2018-03-05 08:06:16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商周刊(2017年5期)2017-08-22 03:35:26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6
迎接“十三五”规划
设计保证体系建设和审查的若干专题研究之二——设计保证体系建设研究
BALIS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证体系平台简介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