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智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22-03-23 15:57盛建军褚杭骐董杜斌
教育评论 2022年11期
关键词:思政智慧思想

●盛建军 褚杭骐 董杜斌

新时代以来,“互联网+”的浪潮不断涌现,智媒体的兴起使人们可以在社交平台上自由发声、表达观点。高校是价值引导、技术变革的重要基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在以科学发展为驱动力的今天,人工智能遍布在社会每个角落,对新时代青年的社会生活以及社交关系有着强烈的影响。高校作为新时代青年学生思政教育的咽喉要地,人工智能的渗入正是教育方式变革的必然趋势,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智慧思政教育应运而生。

一、新时代高校智慧思政教育的特征

新时代智慧思政教育的重要变革,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重要推动力。较之传统思政教育,智慧思政教育具有信息生产智能化、传播途径自动化和反馈处理个性化的特征。

(一) 信息生产智能化

信息生产的速度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快,在如今的信息海洋中,人们如渔民般捕捞着自身所需的知识。人工智能犹如人们手中的渔网,在海量的信息中打捞整合,进而生产出有效信息。算法则是人工智能这张渔网的编织绳,它的本质是程序员为了处理具体问题而创造的特定计算机编码程序,在智慧思政教育中,以算法为基础的智媒体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收集学生的个人数据,分析数据,探析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画像”,最后用价值驱动技术,推送当代大学生最感兴趣的思政内容,强化价值观和学生之间的黏性。

(二) 传播途径自动化

传统思政教育注重宣讲,却忽略了宣讲外的网络生活也是极重要阵地。智慧思政则通过大数据调查筛选出吻合学生群体偏好的推送,将契合主流意识的思政内容以一种鲜活的方式,通过网络送到学生们身边。同时,主流意识仍然保持其原有的内核,以更加自动且多元的方式抵达学生受众身边。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智能媒体拥有更广泛的传播途径,以全息全景的多维方式、随时随地的传播互动,让主流思想春风化雨般地流入受众群体的生活中。

(三) 反馈处理个性化

有信息推送就有信息反馈。在传统思政教育机制下,所有学生都吃大锅饭,而如今的智慧思政则是根据学生的需求供以小炒菜,以个性化的方式对学生的需求予以反馈。在“大锅饭”的环境中,学生提出的问题种类较少,而当针对个体有效供给时,我们更能发现他的核心需求以及问题所在。通过个性化反馈和再反馈的机制,智慧思政有效地将思政内容的主流内核以科学自主的方式传授给高校学生群体,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智慧思政体系及时反馈自身问题并及时改正,以期优化到最佳效果。

二、新时代高校智慧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新时期,智媒体、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领域深入融合创新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新时代高校智慧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传统思政教育一直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重点构建授课体系,大数据时代到来,世界变成一片由信息和数据构成的海洋,又好似由各种思想和言语构成的森林。思政内容应当以一种更感性、更灵动的方式加以传播和表达。当前社会,几乎每个大学生的手机上都有“央视新闻”等类似的APP,微信、QQ等社交媒体是大学生日常使用最普遍的媒介形态,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媒体是大学生最关注的新兴媒介形态。这让思政本身充满了生动亲和感,让学生与思政内容跨过了一道“严肃”的鸿沟。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要做到应权通变,恪守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规则,在智能科学技术的赋能与支持下,使思政教育方法逐渐趋向可视化,积极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智慧校园、智慧课堂,丰富传统思政的教育实践形式,让学生的思想从课堂中抽芽,在广阔的社会大地上开出更美的花,让高校智慧思政教育变得可行。

(二)新时代高校智慧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2]新时代高校智慧思政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始终是立德树人,在根本道德规范的约束下,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的行为活动。即使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瞬息万变,但立德树人一直是我国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内容。

目前,高校原有的思政教育不论是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略显不足,具体表现在:教师知识架构存在缺陷、传统书本内容缺少吸引力、教学不足以相长、受众群体学习时间短缺等问题。整体的教学无法令学生爱上思政课,碎片化短时间的学习后,学生也不会在课后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流于形式而无法入脑入心。年及弱冠的学生个体,恰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紧要关头,不良思想言论随时都可能对其造成巨大影响。

新时代高校智慧思政教育势在必行。高校不仅要关注书本上的正确引导,而且要防范网络上传播的庸俗、不良信息,将思政内容全时空融入受众群体的生活中,通过分析学生的偏好,以爱好带动学习,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在一次次场景化的学习体验中,获得对思政内容的深刻理解和系统掌握,达到科技与教育融合,以智能推荐加深信息在学生脑中的停留时间,从而达到正确价值观引导的目的。

三、新时代高校智慧思政教育的丰富内涵

智慧思政教育是对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的迭代升级,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教学形态、育人时空、教学艺术以及培养方式借助数字化技术,愈加具备智能化的特点,其时代意蕴也更加多元。

(一)教育形态:由数字化教学迈向智慧化铸魂

新时代,智媒体以昂扬之姿踏入人们生活,体现在社会每个角落。数字化教育走进大众视野,黑板逐渐被智能电子屏代替,粉笔字逐渐被PPT取代,我们开始用新兴科技培养新一代的复合型人才。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数字化教育带来的刻板效应、数字鸿沟等问题。

人们将机器改造得愈发智能,希望它能更精准预判学生的思想行为,殊不知这反而容易造成对学生的刻板印象。思政教师面对教育对象时容易完全依赖于大数据,而忽视受众发生改变的可能性,导致部分学生的行为变化陷入数字化发展的大数据“囚笼”之中。因此,教育要从数字化教育走向智慧化铸魂,赋予学生人文关怀,给予学生价值引领“人工智能时代,让每个人在技术的帮助下,获得最大的自由,体现最大的价值,并从中得到幸福。”[3]

高校智慧思政的目的是“立德树人”,旨在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管子》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4]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赋能下,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提升对算法价值取向的领导力,乃是智慧思政教育灵魂所在。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在大学生心中种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价值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使教学内容入心化行,帮助学生成为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二)育人时空:由固定化场景转为全时空场域

社交媒体已成为新时代青年每天必不可少的“冲浪场所”,短视频或微博就是他们碎片化学习的重要手段。智能时代拓宽了思政教育的育人时空,由固定化场景转为全时空场域。我们可以依托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助推智慧思政的多元发展,形成“全景时空思政教育”的大格局,进而在思政教育工作与专业课程教学两种课程中,实现教育和学习的融汇,达成课程思政与学生成才之路有效接轨。

通过图文结合或有声视频等多元组合的形式,我们可以将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呈现给学生,为他们提供听、说、读、写一体化新型学习方式,提供全时空、多元化的新型学习场景。同时应当关注受教育群体的爱好,注重全时空情景教育,做到时时、课课、处处育人。随着人工智能、AR、VR等高科技尖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高校德育必将走出课堂,向智能化、全时空方向发展。

(三)教学艺术:由知识性教学转向证据性育人

智能时代,人们的社交、生产、生活、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用数据说话”已然成为智能时代最强声浪。“万物皆可转化为数据”,这不仅增强了高校思政教育决策的客观性,而且为决策的科学化提供了技术支持,重构了思政教育的方法理念。毛主席曾经说过:“我们一定要学会通过辩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来克服各种错误思想,要人家服,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压服的结果总是压而不服。以力服人是不行的。”[5]在新时代高校智慧思政教育中,要由知识性教学转向证据性育人,以切实有力的证据教育学生明辨是非,用掷地有声的内容教会学生构铸思维。

证据性育人着重于怎样获取“证据”、如何展示“证据”,唯有把思政教育工作和切实问题相结合,言之有物,才能真正把证据性育人做到深入人心,让学生将这些证据入心化行。思政工作者要灵活运用学生画像证据,善于察觉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坚持问题导向,以理服人,彰显真理的价值性。证据性育人要避免泛泛而谈,混淆视听,要抓准问题根源并对此进行深入剖析,拿出切实可信的证据,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而不能只是简单的政治宣传。”[6]

(四)培养方法:由标准化转向个性化

传统思政教育多以课堂形式呈现,教师教授的内容多千篇一律,学生接受程度不高,这种标准化的课堂教育缺少对学生个人的特征的分析,教育评价形式以及指标也较为单一。除了学业水平高低、是否是班干部或者是党员等重要评价指标,人们很容易忽视对其性格品行等内在品质的综合考量。

大数据时代,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痕迹都可以被记录,教师可以通过大数据视野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学生所有信息的快速整合,从而描摹出个体活动行为的全影。多元评价正是由于大数据的发展才得以实现,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全面地收集学生的历年成绩、奖惩功过、兴趣特长等各方面信息,还可以通过在社交平台上的评论观察评价学生的社交满意度。

通过对各种信息的发掘、剖析、精炼,提炼出与思政教育相关联的模块,不仅能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而且可对教育受众群体的偏好进行准确预估,制作与受众群体偏好重合度最高的推送内容,实现精准思政。智慧思政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让大学生身处教育主体地位,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以爱好推进学习,以精确到个人的智慧思政内容进行教育,最大程度地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个性化”与“整体性”的有机统一。

四、新时代高校智慧思政教育的基本规律

新时代高校智慧思政教育的协同性、精准性、整体性、及时性等都有了大幅跃升,这是思政教育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基本规律,提升了对受教育者的知识传播和价值引领。

(一)协同效应:立德树人成合力

2020年9月22日全国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时强调:“要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7]协同效应发挥作用的最根本载体,便是在全校范围内齐心协力构筑的“大思政格局”。

以往高校各个部门的数据都是孤立的,教务有学生的成绩、上课情况等数据,学生处有学生的评奖评优等数据,后勤有学生进出寝室、食堂消费等数据,数据出现在不同的系统中,没有整体性,没有交换,作用的发挥大打折扣。智慧思政教育则是把学生的所有数据打通,形成一个数据库,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就能精准地描绘学生的“画像”,也可以根据数据分析建立预警系统,如学生上课有否异常、食堂就餐有异常时及时预警、及时处理,真正发挥各个部门的协同效应,形成立德树人的真正合力。

(二)信息共享:满足学生求精准

新时代背景下,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增加,资源共享也更为便利,互联网使得信息资源的传递更加高效便捷。信息共享满足精准需求变得顺其自然,但面对纷杂繁多的信息,我们如何做到资源的精准对应,如何更好地运用手中的信息资源满足学生的全方位、个性化需求?这是思政教育在机遇中遇到的挑战。

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智慧思政教育可以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诉求、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针对学生的诉求,可以对每位学生进行精准帮扶,精准到人际关系问题、学习困难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经济困难问题、人才培养问题、住宿条件问题、思想觉悟问题等,根据不同的问题提供不同的帮扶方案。

在助力学生发展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画像”,坚持以需求、问题、目标为导向的原则,按照不同个性学生的特点,为有需要的学生搭建平台,鼓励特长、呵护个性,满足学生,力求精准。

(三)资源整合:培根铸魂于无形

在新时代环境下,思政教育工作拥有一个崭新的创新发展平台,现阶段,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可以摆脱时间、空间上的限制,灵活运用互联网、移动自媒体等多种途径,培根铸魂于无形。

借助大数据,智慧思政教育可灵活运用各大思政网络平台的资源,积极开辟传播渠道,有效地吸纳和整合优质信息,整合数据资源,向受教育者展示大量直接、真实的资料和“证据”,让其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教育信息内容可以场景化,思政教育的新鲜感、体验感以及参与感就会越来越强,思政教育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学生在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创造的临场感中培根铸魂。

(四)即时反馈:育人效果显性化

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人依赖于可视化资料实现自身对某些事情的遐想与认识。在教育领域,我们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以大数据的形态、可视化的方法展示在学生与教师眼前,使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一种真实、美好的感受。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可以对学生管理进行数字化系统性重塑,集成融合学生在校期间全成长周期的成长数据,实现学生成长状态的量化评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推进思政工作痕迹化管理,实现数字赋能思想政治工作。汇聚全方位、全过程成长数据,形成全校、全院、同年级、同专业学生成长数据对比分析,实现学业、经济、心理、行为等主题的学生综合预警,实现学生信息的主动挖掘、智能分析、精准推送、预警提醒、督查督办,对教育管理问题与学情走势作出即时响应,通过新平台、新机制、新模式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系统治理,让育人效果显性化。

五、新时代高校智慧思政教育的实践性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常讲常新、不断变化进步的立德树人实践课程,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变革发展的重要方向。[8]我们要在理念创优、队伍建设、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上下功夫,推进实践层面的层层落实,构建智慧化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一)理念创优:树立智慧思政教育的理念

新时期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发展明显落后于网络发展与科学研究进程,其研究内涵与对象狭隘,探究方式传统单调,也明显落后于学习者的结构变化和需求变化,具体表现如下。

一方面,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仍未形成智媒体、数字化变革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知,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数字化应用能力不足,以至于新媒体、大数据技术很难被灵活运用到思政课堂和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

另一方面,传统授课方式自古以来深入人心,人们难以迅速敞开心扉,接受新事物。学生更愿意坐在教室里与教师面对面直接沟通,而不是通过电子屏幕进行自主学习。此外,线上教学还涉及一些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等问题。

这一切都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停滞不前的枷锁和障碍,因为理念更新本身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扬弃旧思想、接受新理念的历程。因此,应树立“融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积极迎接智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在推进融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让智慧思政教育发挥特殊作用,绽放绚丽之花。在建设智慧思政教育时,不应将目光局限于技术层面的问题,还应关心社会道德伦理问题,探寻智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信息泄露、数据伦理等社会大众关心的问题。

(二)队伍规划:培养具有数字化素养的思政良才

智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也要依靠人来开展工作。因此,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急需一批既具有数字化知识能力,又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专业化人才。

新时代,智慧思政教育工作者既要具备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知识,通过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和运用,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将知识传输给受教育学生,也要提高自身的数字化素质,熟悉和掌握数据信息共享、数据信息整合、大数据分析、推送和数据编码等内在的工作逻辑;要善于针对不同的工作情景,剖析思想政教育对象的心理动向、行为变化等。

同时,在智能时代背景下,智慧思政工作者要增强对社会声潮的辨别力。当前,网络空间、虚拟场所等都是学生生活娱乐的主要空间,也是社会思潮产生与传播的主要场所。错误的社会思想,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无孔不入的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消极影响。智慧思政人才要对社会声潮具备基本的辨别力,在智慧思政平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三)技术支持:构建科学规范的智慧思政大数据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9]技术支持是构建科学规范的智慧思政大数据系统的重要基础。

一方面,我们要打造系统的思政教育大数据库。该数据库不仅支持数据的高效存储和大规模统计分析,而且要打通教务、学工、研工、人事、财务、保卫、团委、后勤等各系统间存在的数据壁垒,集成、融合学生在校期间全成长周期的成长数据,包括选课情况、课堂考勤、请假销假、学业成绩、学科竞赛、图书借阅、心理状况、社团活动、非课程因素评价、网上冲浪、违纪处分、生活作息、寝室卫生、生活消费、应聘就业等数据。系统数据通过数据采集进入数据仓库后,进行了归类、稽核、清洗和编排等数据治理工作,保证了各应用场景中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提升了数据开发使用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要系统构建思政教育数据应用系统,如学生画像系统。建立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评价标准体系,对学生在校期间全成长周期的成长状态进行全方位评价标识和全过程可视化呈现,实现学生成长的“数据说话”。同时,要建立基于一体化思政数据底座的综合预警系统“成长关怀”体系,实现学业、心理、经济、安全、行为、网络、就业等消息推送、智能分析、预警提醒和决策辅助功能,做到学生管理的“快速反应”。此外,要基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需求,结合学生成长特点和生涯规划目标,建立分层分类的学生个性化成长指导互动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指导,形成全员育人的工作闭环。

(四)制度保障:构建完善的智慧思政体制机制

强大的数据支持是思政教育现代化的引擎,但这不代表智慧思政教育可以“超速运行”,构建完备的智慧思政体制机制、预防潜在问题、消除运行障碍,是智慧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

首先,高校应明确智慧思政责任主体。校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信息中心等相关部门都应承担起相应责任,积极调动,协调整合,负责好对应数据板块,形成良性的智慧思政教育管理模式。数据是保证不同应用场景进行操作的基础,要高度重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各部门要建立数据的审核与甄别机制,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其次,要规范高校思政教育道德伦理关系。学生的数据隐私在数据库中被盗取可能性加大,且数据具有痕迹化记录。针对上述存在的风险问题应当建立对应的伦理道德保障制度,建立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规范网络信息获取渠道,保障信息流通的安全性。在发挥大数据的最大功效时,要小心双刃剑的变异风险,保障高校智慧思政工作能够创新稳定发展。

最后,要构建畅通的评价反馈机制,对智慧思政现有工作作出合理评价反馈,及时调整和修改发现的问题,同时强化系统观念、系统理论,健全激励措施,形成大数据和思政教育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良性循环治理体系。[10]

猜你喜欢
思政智慧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