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尔洪·司拉吉丁
(新疆艺术学院 乌鲁木齐 830049)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发展不仅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也有面向当下的鲜活生命力。在民间,各种活态的音乐品种琳琅满目,形式各异,多姿多彩,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民歌、歌舞以及其他音乐形式,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和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展现着不同的风姿,反映出各族人民对祖国、对生活、对劳动的热爱,表现了中华民族在音乐创作上的才能。
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在此基础上,民族民间音乐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应树立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要务的认识。首先,民族民间音乐教育不论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时代精神方面,还是在提高新一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意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大学生增进对“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等时代命题的认识和理解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其次,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立足本土,深入调研,不断挖掘各民族音乐资源。做好记谱、分析研究,再将各种音像资料和录像按类编辑整合形成数据库,考察各民族音乐和与之相关的各种生态环境,从而找到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演变之规律,从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音乐社会学等角度研究中国国家音乐与民间传说的关系,这种寓教于学、以教促研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因此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欣赏课程的开设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在音乐教育中,越来越重视民族音乐的教学和研究,因此,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欣赏课程成为各艺术院校的重要课程之一,它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具有内容优势。从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角度看,该课程旨在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牢固树立“五个认同”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专业基本知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秉承中华文化基因,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精神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才。
因此,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该课程也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贯彻“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将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价值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职业文化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课程固有的理论知识的传授有机融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国各民族与地区,都有非常丰富的民族音乐,笔者在音乐教学中深深体会到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欣赏课程是学生们了解中华民族音乐、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音乐的重要途径,通过这门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认知力。
自古以来,许多不同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在华夏大地上繁衍生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互相接触、联结和融合,逐步形成了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的原生态音乐画卷。目前,中国民族音乐品种中已有古琴艺术、昆曲、孟姜女传说、陕北民歌、凤阳花鼓、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呼麦、藏族史诗《格萨尔》、藏戏、侗族大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在甘肃青海宁夏各民族中流传的民歌“花儿”和朝鲜族“农乐舞”等等代表作被列入世界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华民族丰富绚烂的音乐文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是各民族音乐文化兼收并蓄、互相促进的结果。
在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徜徉于浩瀚的民族音乐知识海洋里,使学生领略并掌握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对传统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民间说唱(曲艺)音乐、民间戏剧(戏曲)音乐的艺术风格,获得感性和理性上的理解与认知。例如在课上,通过生动的音视频资料,为学生讲授多样的民歌体裁,形象地引出民歌的体裁之一“劳动号子”。辅以丰富的理论知识,讲授“劳动号子”的概念、功能,分类、历史沿革等。通过赏析劳动号子的代表作品,唤起学生对扎实肯干劳动精神的讴歌和热爱,以全新的理解实现对文化的传承和对核心价值观的追求。
通过对少数民族音乐的欣赏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和美感能力,增进对祖国大家庭音乐文化遗产的熟悉和喜爱。例如:从“昆曲”“蒙古长调”“南音”“古琴艺术”“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玛纳斯”“侗族大歌”等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可以深深感受到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坚贞信念。众多的中国传统乐器,同样体现着审美功能。例如:二胡是我国历史悠久、具有民族特色且普遍流行的拉弦乐器,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从“以竹片润其端而轧之”的轧筝“擦奏”形态,过渡到使用马尾拉奏的形态;从民间艺人流浪卖艺的工具发展成为扛民乐大旗的代表性乐器,二胡经过了漫长的历程。正是这件乐器本身所具有的历史积淀,使它的形象和风格多变。从美学意义上来讲,音乐的意义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经由音乐实践的主体的意向性活动,不断对其进行填充、润色,使音乐内容丰富起来。二胡从唐代发展到当下,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韵味在不断积淀,每个时代的代表作品均有不同的审美指向,这恰恰是我们把音乐美学的观念贯穿于二胡音乐的精髓所在。这对于充分发挥音乐审美价值和强化知识体验起到重要作用。
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在欣赏各个民族的音乐作品的同时,还将了解与人文地理、历史知识和民族风俗有关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使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各个种类的典型形式和表演形态及其所处的文化生态等内容进行全方面了解。通过对某种艺术形式历史、文学等知识面的扩展,让学生从感观印象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赏析各个民族的原生态音乐来了解它们背后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认识,从而增进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了解和热爱。
通过选择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进行教学,对各民族音乐历史与现状的展现和梳理,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民族音乐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变迁情况,并进一步引导他们主动地思考这些音乐文化传承保护的相关议题。
例如,中国新疆维吾尔刀郎木卡姆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从刀郎木卡姆中既可以看出人民的创业精神、生活的智慧、对生命的热情,以及对民间艺术的执着追求,也能体会到刀郎木卡姆是社会发展和精神文化的光荣足迹和感人成果。目前,刀郎木卡姆主要通过家庭的继承、教育训练等多种渠道来保护和传承。刀郎木卡姆歌手经过长期的刻苦训练,可以达到更高的歌唱水平。在表现方面,通过各种滑棒音、震颤音和装饰音,自然地在表现内心思想感情的同时,丰富地表现了地方的特色,在广大群众中具有较好的社会教育作用。正因为这些传承者的存在,这种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才得以存续。当学生们在课堂的引导下,逐步接触刀郎木卡姆的传承与变迁时,他们往往都能因接触而了解、因了解而共情,进而自发地思考这一优秀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生存方式、传承途径、传播方式,并常常反映为在课堂上积极表达的欲望和愿望。这种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对民族音乐文化乃至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意识的唤起,正是民族音乐文化这一古老而富有魅力的文化形式,赋予年轻一代的宝藏。
在课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多种多样在别的课堂上无法涉及的音乐题材、乐器以及民族民间音乐显著区别于西方音乐的特殊创作手法、音乐风格,这是一种视野的开拓,也是一次知识体系再构建的宝贵机会,并直接影响着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国的传统乐器种类繁多,仅进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欣赏》课程的就有如作为吹奏类乐器的笛子、箫、笙、唢呐、管子,作为弹拨类乐器的古琴、筝、扬琴、琵琶、阮、三弦,作为拉弦类乐器的二胡、高胡、京胡、板胡、中胡、坠胡,作为打击类乐器的鼓、板、钹、大锣、小锣、云锣、钟、磬等。除了这些现今已进入乐队的常用乐器以外,课程更是会接触许多颇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如哈萨克族的冬布拉,维吾尔族的热瓦甫、艾捷克、都塔尔,蒙古族的马头琴、潮尔等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欣赏》课程通过带有这些内容的专业课,为学生提供了深入理解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的机会。另外,以戏曲音乐来讲,乐师和演员,他们既是戏曲音乐的继承者,又是创造者;既是编曲者,又是演唱、演奏者;既是第一度创造者,又是第二度再创造者。这使得中国的民族音乐有着迥异于西方专业音乐的音乐思维,传承着具有鲜明特色的音乐传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有益于提示学生去开拓音乐上的可能性,培养学生在音乐上的创新能力。
丰富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也是课程思政中丰厚的德育资源。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聆听、细致的分析和讲解,可以“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提高自己的爱国情怀、集体主义情怀等,丰富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完备美好的人格”。因此,选取部分民族民间优秀音乐作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利用起来十分必要。
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音乐,首先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创新的需要,此外,也响应了思政教育改革和提高大学生素质的现实要求。新时代背景下,合理地规划、运用民族音乐文化服务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建设有着相当的必要性。在如今,我们应当探索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路径,从而能够在课程思政的目的之下,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将中国文化的教育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在学习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和文化修养,增进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信感。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实践创新、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及踏实、严谨、追求卓越的优秀作风的专业音乐人才。
在明确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意义后,笔者以自身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将该课程授课时所面临的问题、注意点总结如下。
(一)本课程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赏析为主线,辅以教师必要的讲解,在与学生讨论式的互动当中来完成。课程始终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做概略性的赏析和介绍。目前部分民族音乐文化也面临着变迁或消亡的问题,因此国家目前十分重视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问题,课程也要指导学生认识民族民间音乐生存、发展甚至消亡的历程及其中的文化内涵,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积极思考,唤醒其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民族文化自信意识。
(二)本课程记录了国家现有的音乐资料作为调查的主要材料和依据,高度重视传统音乐的价值和发展,科学反映了中国国家音乐文化的现实。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带学生到某些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田野经验或从文献中的信息组织活动,学生以实地采风资料为基础,收集、鉴别、整理信息,建构知识体系,实际地“触摸”原先只存于音视频、书本上的传统音乐。这种书本内、书本外知识结构的授课方式值得推广普及、对其实操方式的论证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
(三)课程的质量与教师的能力分不开,故而本课程对教师音乐素养的提高有一定要求。教师自身的视野影响着其授课内容的广度,教师自身的认识影响着其授课内容的深度。所以,课程质量的提高还有赖于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在有限的课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专注于与音乐相关的内容,展开具备一定广度、深度的课堂教学是每位《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欣赏》课程教师必要思考的内容;加强教学研究、扩充自身知识面、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也是该课程教师必备的课前工作。另外,教师除了要认识到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外,还应该掌握除音乐专业知识以外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学术领域的知识,使课堂内容具备着更扎实牢靠的理论基础。
(四)整个授课过程中,应当在保留民族性的同时,注重对世界多元文化融合的观照。中国民族音乐立于世界音乐之林,其如何作为一个优秀的音乐文化融入世界、影响世界,这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持续思考的问题。
中国民族音乐因教育而得以延续,教育也负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本文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欣赏》课程出发,对其教学意义及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做出了总结。
在当前,为了弘扬中华优秀音乐文化,促进多元文化发展,全国各高校都根据实际,立足本土,积极地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纳入教学范围。其中当然少不了传统音乐文化。对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欣赏课程,我们应该在以上几个原则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不断完善课程安排和内容。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道德观念,在课程思政的呼吁之下,教师应提高在音乐课程中关联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使优秀的思想和优秀的传统音乐在课程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近年来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教学如何开展渐渐成为一个显性命题,越来越受到音乐学界以及民众的关注。这一命题的讨论有助于推动音乐教学体系的改革、推动教学观念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