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清《三国志》研究成就发覆——以《三国志注补》为例

2022-03-23 14:21刁生虎
关键词:三国志

刁生虎

□文学、文献学研究

赵一清《三国志》研究成就发覆——以《三国志注补》为例

刁生虎

(中国传媒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24)

清代《水经注》研究大家赵一清亦是不容忽视的《三国志》研究专家,其治《三国志》之功不在《水经注》之下,这从其所撰六十五卷本《三国志注补》可见一斑。赵一清从字句考订、词义训释、意义阐发、史实补充、地理诠解、官职考释、人名疏证、书名疏释、异文辨析、讹误纠擿等十个层面对陈寿《三国志》原文以及裴松之注文中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探研,构成《三国志》研究史上的重要一环,值得学界深切关注并系统研究。

赵一清;《三国志注补》;《三国志》研究

赵一清(1709-1764),字诚夫,号东潜,浙江仁和(今属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学者,国子监生。其父赵昱、季父赵信与当时浙西词派的大文人厉鹗曾一同为《南宋杂事诗》百余首作注。“鹗尝与赵信、符曾等人各为《南宋杂事诗》一百首,自采诸书为之注,征引浩博,考史事者重之。”[1]13374可见赵氏家族素有治学之风。因其先祖曾侨居上虞县之东潜村,故其尝自署“东潜”,人称“东潜先生”。赵一清自幼受家学熏陶,少时随父研学,“禀其家学,博极群书”[1]13380-13381。青年时即以文章闻名,“一时词章之士,莫能抗手”[2]。虽挂名于国子监,却不以科举仕途为念,终生潜心学术,主要著作有《水经注释》四十卷、《水经注笺刊误》十二卷、《三国志注补》六十五卷、《直隶河渠志》一百三十卷、《东潜文集》《小山堂藏书目》等。赵一清个人的生平事迹在古代文献中出现较少,但其学术水平却在中国学界获得了充分肯定。在治学交流中,赵一清同欧阳玄、王祎的关系较为密切,后从学于全祖望,事根柢之学,并开启了精治《水经注》的学术生涯。“祖望又谓道元注中有注。一清因从其说,辨验文义,离析之,使文属而语不杂。”[1]13381《清史稿》对其治《水经注》的成就予以充分肯定:“又《唐六典》注称桑钦所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江、河在焉,今少二十一水。考《崇文总目》,《水经注》三十六卷,盖宋代已佚其五卷。此二十一水,即在所佚中。于是杂采他书,证以本注,得滏、洺等十八水。又分漯水、漯余水,清、浊漳,大小辽水,增多二十一,与《六典》注合。为《水经注释》,又成《水经笺刊误》,以正朱谋㙔之失。”[1]13381

赵一清的《三国志注补》,其治学功力不在《水经注》之下。西晋陈寿《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取材谨严,文笔简洁,长于叙事,但因记载过于简略,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语焉不详,甚至缺漏。至南朝,宋文帝命裴松之注《三国志》。裴注网罗阙佚、征引宏富,补充了大量史料,其注文几与原著相当,裴松之被后人誉为“陈氏之功臣”。除裴注外,在晋有王涛《三国志序评》、何常侍《论三国志》、徐众《三国志评》。至清代,研治《三国志》者甚夥,有赵一清《三国志注补》、杭世骏《三国志补注》、卢文弨《三国志续考证》、钱仪吉《三国志证闻》、周嘉猷《三国纪年表》、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志》、洪饴孙《三国职官表》、周寿昌《三国志注证遗》、陈景云《三国志辨误》、钱大昕《三国志考异》、王鸣盛《三国志商榷》、赵翼《三国志札记》、钱大昭《三国志辨疑》、潘眉《三国志考证》、侯康《三国志补注续》、梁章钜《三国志旁证》、康发祥《三国志补义》、沈钦韩《三国志补注训诂》《三国志释地理》、何焯《三国志校》《义门读书记·三国志》等。而在研治《三国志》的璀璨群星中,清人赵一清及其《三国志注补》则是非常耀眼的一颗,即使在清代学人治《三国志》普遍用功至深、范围至广的背景下,赵一清的《三国志注补》仍成就斐然。赵氏所撰《三国志注补》共有六十五卷,是按《三国志》纪传顺序,从史籍、地方志、《水经注》《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世说新语》《艺文类聚》等文献中整理出发生在三国时期的遗文逸事逐卷加以补注。《三国志注补》大量征引古籍,如《山海经》《春秋》《史记》《汉书》《说文》《典论》《后汉书》《博物志》《拾遗记》《神仙传》《晋纪》《搜神记》《襄阳耆旧传》《会稽记》《世说新语》《宋书》《南齐书》《水经注》《异苑》《文选》《鼎录》《刀剑录》《还冤记》《百堂书钞》《隋书》《艺文类聚》《书断》《金虎台诗》《梁书》《南史》《晋书》《元和郡县志》《古今注》《尚书正义》《史通》《旧唐书》《宋景文笔记》《集古录》《太平御览》《册府元龟》《通典》《广韵》《资治通鉴》《太平寰宇记》《困学纪闻》《金罍子》《永州府志》《剡溪漫笔》《顾氏谱系考》《日知录》《方舆纪要》等,除此之外,还荟萃百余年来何焯、陈少章、李光地等诸家之观点。故《三国志注补》在《三国志》研究中,是一部治学严谨而极具学术价值的专著,“堪称清人研治《三国志》著作中卷数最多、最有价值的一种”[3]280。然迄今为止,学界尚无专门性研究成果面世。故本文不揣浅陋,试图以《三国志注补》为样本对赵一清的《三国志》研究成就予以系统归纳总结,权作引玉之砖,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字句考订

这里的字句考订,是指赵一清对陈寿《三国志》原文以及裴松之注文中有关字句的校勘考订,包括字句的脱文、衍文、讹误、倒乙等情况。

(一)字句中的脱文

即《三国志》原文以及裴松之注文本来应该有的文字,却被脱落了。赵一清在《三国志注补》中称之为“脱”“落”。如:

(1)尚惧,故豫州刺史阴夔及陈琳乞降。

何云:“尚惧”下疑落“遣”字。一清案:《绍传》有之。[4]15

(2)大将军以制之。

“以”上疑落“足”字[4]57。

(3)注:《魏氏春秋》曰:“以古有矢石。”又《传》言:“旝动而鼓。”《说》曰:“檜,发石也。”

“说”下脱“文”字[4]101。

(4)注:然馥之让位。

据《洪传》注:“然”下落“则”字[4]111。

(5)邻年九岁,代领豫章。

何云:九岁无领郡理,疑脱“十”字[4]335。

上述5例中,(1)(2)和(4)赵一清注补用的是“落”,(3)和(5)赵氏注补用的是“脱”。

(二)字句中的衍文

即《三国志》原文以及裴松之注文中,本来没有的文字,却被加上了。赵一清在《三国志注补》中称之为“衍”“羡”。如:

(1)斩辟邵等。

何云:“辟”字衍。汝南降贼刘辟叛,应袁绍,见后建安五年。[4]9

(2)春三月。

“春”字羡文[4]42。

(3)臣言二祖亦属臣以后事为念。

何云:“为念”二字衍[4]123。

(4)注:七州席卷屠三十六万方。

“万”字衍,因下“方”字误增。三十六方,见《后汉书·皇甫嵩传》。而《灵帝纪》作“三十六万”。注引《后汉书》作“三十六万余人”。《孙坚传》亦作“三十六万”。恐皆后人误改。[4]133

(5)及立太子,以默为仆射。

《后汉书·百官志》:“太子仆,千石,主车马,职如太仆。”此“射”字衍。《谯周传》云:“后主立太子,以周为仆。”是也。下《李譔传》“迁为仆射”之“射”亦当衍。[4]281

上述5例中,(1)(3)(4)和(5)赵一清注补用的是“衍”,(2)赵氏注补用的是“羡”。

(三)字句中的讹误

即《三国志》原文以及裴松之注文中有错讹的情况。如:

(1)注:于是中军师王凌谢亭侯荀攸。

何云:陈少章曰:下文皆云攸等则王字衍彦云于太祖时未得为中军师也。“凌谢”是“凌树”之误。荀攸封陵树亭侯,此错误之显然者。一清案:下云攸等所大惧也。明是公达为首而非彦云矣。[4]24

(2)注:使博士马均作司南军。

“军”乃“车”字之讹。《杜夔传》注:“均”作“钧”。“司南车”作“指南车”。《晋·舆服志》:“司南车,一名指南车。”[4]58

(3)丁未,分魏兴之魏阳、锡郡之安富、上庸为上庸郡。省锡郡,以锡县属魏兴郡。

文帝改广陵为“魏阳”,此当是“魏昌”之讹……[4]60

(4)注:荀氏家传曰:衢子祈,字伯旗。

案“祈”当作“旂”。晋有乐安孙旂,亦字伯旗,可证也。[4]133

(5)注:丁奉、钟离斐以武毅称。

何云:《文选》无“钟”字。注云:魏将诸葛诞据寿春降,魏人围之,使丁奉与离斐解围,奉为先登,斐力战有功,拜左将军。“黎”与“离”音相近,是一人,但字不同。余谓李善所见之本必可征信。但此“斐”字,恐“牧”字之讹。钟离牧为武陵太守,以少众讨五溪。事在蜀,并于魏之后,作牧为得也。[4]329

(6)注: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况洲上作宅。

“况”字,《水经注》作“汜”。是也。《方舆纪要》卷八十“常德府龙阳县”,后汉为汉寿县地。吴析置属武陵郡。汜洲在县西五十里,长二十里。吴李衡种橘其上,因名橘州,亦谓之柑州。[4]316

以上6例中,(3)是赵一清对《三国志》原文错讹情况的纠正,其余(1)(2)(4)(5)(6)均是赵氏对裴松之注错讹现象的纠正。

甚至,在一句话中同时出现“脱文”“衍文”“错讹”的情况。如:

(1)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

上云吴蜀恃险,此不得单举吴也。疑传写脱“蜀”字。“寻”字衍,殆即上文“蜀”字之讹。[4]200

此例即是赵一清对《三国志》原文连续出现“脱”“衍”“讹”现象的批评指正。

(四)字句中的倒乙

即赵一清对《三国志》原文以及裴松之注文中的颠倒情况进行乙正。如:

(1)注:若丧考妣,思过慕唐。

“过”字当在“慕”下[4]48。

(2)初,吴大将全琮,孙权之婚亲重臣也。琮子怿、孙静、从子端、翩、缉等。

“端”字当在“怿”字下。《吴志·全夫人传》:全怿、全端、全祎、全仪等降魏。《诸葛诞传》亦作全怿、全端,可证也。[4]227-228

以上2例中,(1)是赵一清对裴注“倒文”现象的乙正,(2)是赵氏对《三国志》原文“倒文”问题的纠正。

二、词义训释

赵一清在《三国志注补》中对《三国志》及其裴注中部分词语进行了训释。如:

(1)注:皆假节鼓吹。

《宋书·乐志》:“鼓吹,盖短箫铙哥。蔡邕曰:‘军乐也。黄帝岐伯所作,以扬德建武,劝士讽敌也。’……又孙权观魏武军作鼓吹而还,此又应是今之鼓吹。魏、晋世又假诸将帅及牙门曲,盖鼓吹。斯则其时谓之鼓吹矣。魏、晋世给鼓吹,甚轻,牙门督将五校悉有鼓吹。”[4]46-47

(2)胡常怨望,慈皆劳之。欲诣洛者,为封过所。

《后汉书·光武纪》:“烦扰道上,疲费过所。”《古今注》:“凡传皆以木为之,长五寸,书符信于上。又以一板封之,皆封以御史印章,所以为信也,如今之过所也。”过所,若今之路文引。[4]166

(3)又云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

何云:秃巾即是不冠而裹幅巾[4]185。

(4)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

《水经·谷水注》:“白超垒在缺门东一十五里,垒侧旧有坞,故冶官所在。魏晋之日,引谷水为水冶,以经国用。遗迹尚有,盖即所谓水排也。”[4]205

(5)宓以簿击颊(簿:手版也)曰。

《春秋左氏传疏》引徐广《车服仪制》曰:“古者贵贱皆执笏,今手版也。”然则笏与簿,手版之异名耳。《蜀志》称秦宓见太守以簿击颊。则汉魏以来皆执手版。[4]272

上述用例中,(1)是赵一清对裴注“鼓吹”一词进行训释,(2)(3)(4)(5)是赵氏对《三国志》原文相关词语的训解说明。

三、意义阐发

裴松之注中有些内容语焉不详,赵一清觉得有进一步阐发的必要,故征引文献以阐发之。如:

(1)注:宣王乃复阳为昏谬曰:“君方到并州,努力自爱。”错乱其辞,状如荒语。胜复曰:“当忝荆州,非并州也。”

何云:胜言当为本州,懿若不知荆州,何缘错误曰并州,即一字可悟其诈。盖意气骄溢,不复审察,遂冥然无觉耳。于此得其匿情,相伺之机,固不难为备也。[4]123

(2)后毌邱俭、文钦反,遣使诣诞,招呼豫州士民。诞斩其使,露布天下,令知俭、钦凶逆。

姜云:诸葛诞以见疑谋叛,其死宜矣。若果忠于魏室,则不首发俭钦之谋,坐成司马之势,魏之忠臣,唯毌邱仲恭一人而已,王彦云事迹,犹在影响之间。[4]222

(3)永嘉中,朗为新都太守,未之官,在襄阳失火,朗及母、妻、子举室烧死,惟子韜、子行得免。千秋先卒,二子亦烧死。

何云:阖门几无炊火,天之报艾者,酷矣!信乎!为将者,道家所忌。一清案:艾以一朝而灭四百余年之汉祚,其得此酷报,天道之昭彰也。[4]227

上述用例中,(1)是赵一清对裴注相关内容的意义阐发,(2)和(3)则是赵氏对《三国志》原文相关内容的进一步阐解。

四、史实补充

《三国志》原文和裴松之注中有些史实不详备,赵一清征引文献以补充考订之。如:

(1)注:常讬疾病,辄告归乡里,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

《太平寰宇记》卷十二引《魏略》曰:“太祖于谯东十五里泽中,筑起精舍,读书射猎,闭绝宾客,即谓之谯东。”《水经·阴沟水注》曰:“谯城东有曹太祖旧宅所在,负郭对廛,侧隍临水。”[4]4

(2)禁厚葬。

《宋书·礼志》:“汉以后,天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兽碑铭等物。建安十年,魏武帝以天下雕弊,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魏高贵乡公甘露二年,大将军参军太原王伦卒,伦兄俊作《表德论》,以述伦遗美,云‘祗畏王典,不得为铭,乃撰录行事,就刊于墓之阴云尔’。此则碑禁尚严也。此后复弛替。”[4]16

(3)钦不知,果夜来欲袭艾等,会明,见大军兵马盛,乃引还。

《晋书·景帝纪》:“钦进军将攻艾,帝潜军衔枚,径造乐嘉,与钦相遇。钦子鸯,年十八,勇冠三军,谓钦曰:‘及其未定,请登城鼓譟,击之可破也。’既谋而行,三譟而钦不能应,鸯退,相与引而东。帝谓诸将曰:‘钦走矣。’命发锐军以追之。诸将皆曰:‘钦旧将,鸯少而锐,引军内入,未有失利,必不走也。’帝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鸯三鼓,钦不应,其势已屈,不走何待?’钦将遁,鸯曰:‘不先折其势,不得去也。’乃与骁骑十馀摧锋陷阵,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帝遣左长史司马琏督骁骑八千翼而追之,使将军乐琳等督步兵继其后。比至沙阳,频陷钦阵,弩矢雨下,钦蒙楯而驰。大破其军,众皆投戈而降。初,帝目有瘤疾,使医割之。鸯之来攻也,惊而目出。惧六军之恐,蒙之以被,痛甚,啮被败而左右莫知焉。”[4]221

(4)孙琳以异战不进,怒而杀之,城中食转少,外救不至,众无所恃。

《晋书·文帝纪》:“吴人杀异。帝曰:‘异不得至寿春,非其罪也,而吴人杀之,适以谢寿春而坚诞意,使其犹望救耳。若其不尔,彼当突围,决一旦之命。或谓大军不能久,省食减口,冀有他变。料贼之情,不出此三者。今当多方以乱之,备其越逸,此胜计也。’因命合围,分遣羸疾就谷淮北,廪军士大豆,人三升。钦闻之,果喜。帝愈羸形以示之,多纵反间,扬言吴救方至。诞等益宽恣食,俄而城中乏粮。”[4]223

(5)艾父子既囚,钟会至成都,先送艾,然后作乱。会已死,艾本营将士追出艾槛车,迎还。瓘遣田续等讨艾,遇于绵竹西,斩之。子忠与艾俱死。

《晋书·卫瓘传》:“邓艾、钟会之伐蜀也,瓘持节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给兵千人。蜀既平,艾辄承制封拜。会阴还异志,因艾专擅,密与瓘俱奏其状。诏使槛车徵之,会遣瓘先收艾。会以瓘兵少,欲令艾杀瓘,因加艾罪。瓘知欲危己,然不可得而距,乃夜至成都,檄艾所统诸将,称诏收艾,其余一无所问。若来赴官军,爵赏如先;敢有不出,诛及三族。比至鸡鸣,悉来赴瓘,唯艾帐内在焉。平旦开门,瓘乘使者车,径入至成都殿前。艾卧未起,父子俱被执。艾诸将图欲劫艾,整伏趋瓘营。瓘轻出迎之,伪作表章,将申明艾事,诸将信之而止。”又曰:“邓艾本营将士复追破槛车出艾,还向成都。瓘自以与会共攻陷艾,惧为变,又欲专诛会之功,乃遣护军田续至绵竹,夜袭艾于三造亭,斩艾及其子忠。”[4]226-227

上述5例中,(1)是赵一清对裴注所述史实的文献补充,(2)(3)(4)(5)是赵氏对《三国志》原文所述史实的补充考订。

五、地理诠解

赵一清《三国志注补》中的地理诠解主要是对《三国志》或裴松之注所涉地名的诠释。如:

(1)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

《汉书·地理志》:“河南郡荥阳卞水冯池皆在西南。”《续郡国志》“荥阳鸿沟水注”,文颖曰:“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即官渡水也。”[4]5-6

(2)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信力战斗死,仅而破之。

《续郡国志》:“东平国寿张,《春秋》曰良。汉曰寿良。光武改寿张。有寿聚,故属东郡。”《水经·汶水注》:“汶水又西至寿张故城东,迳为泽渚,鲍信战死于此。”[4]7

(3)公还邺作玄武池,以肄舟师。

《水经·洹水注》:“魏武玄武故苑旧有玄武池,以肄舟楫,有渔梁钓台竹木灌丛。今池林绝灭,略无遗迹。”[4]18

(4)是时山东兵起,表亦合兵军襄阳。

《方舆纪要》卷七十九、卷八十:“后汉荆州刺史治汉寿。常德府城东西十里有汉寿城。初平二年,刘表为荆州,徙治襄阳。”《水经·沔水下注》:“水南有层台,号景升台。盖刘表治襄阳之所筑也。表盛游于此,常所止憩。表性好鹰,尝登此台,歌《野鹰来曲》,其声韵似孟达《上堵吟》矣。”[4]106

(5)注:孙策遣军攻登于匡琦城。

匡琦似是人姓名,如高迁、屯白、超垒之类。《陈矫传》作“匡奇”。案:建安十三年,孙权围合肥,使张昭攻九江之当涂,而《张昭传》注引《吴书》云:“别讨匡琦。”则匡琦城即当涂城也。[4]110

上述5例中,(1)(2)(3)(4)是赵一清对《三国志》所涉地名的诠释,(5)是赵氏对裴注所涉地名的考订。

六、官职考释

裴松之注中少有考释官职名称,赵一清则对这些官职名称多有考释。如:

(1)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

《续百官志》:“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宋书·百官志》:“骁骑材官别有营。”一清案:此时无骁骑将军。曹公盖以校尉典营兵也。其后乃置骁骑将军。[4]4-5

(2)注:宫说别驾治中。

《宋书·百官志》:“刺史官属有别驾从事史一人,从刺史行部治中从事史一人,主财谷簿书。”[4]7

(3)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

《续百官志》:“五官中郎将,一人,比二千石,主五官郎。”一清案:魏晋更无其官,殆以曹丕始居之故废耳。[4]21

(4)注:魏国二卿及侍中、中郎二人与汉公卿并升殿宴。

二卿即郎中令少府也。中郎,虎贲中郎也。《续百官志》:“虎贲中郎,比六百石。”[4]26

(5)置散骑常侍侍郎各四人。

《宋书·百官志》:“散骑常侍,四人。掌侍左右。秦置散骑,又置中常侍,散骑并乘舆车后;中常侍得入禁中。皆无员。汉东京初省散骑,而中常侍因用宦者。魏文帝黄初初,置散骑,合于中常侍,谓之散骑常侍,始以孟达补之。久次者为祭酒,秩比二千石。”“散骑侍郎,四人。魏初与散骑常侍同置。魏、晋散骑常侍、侍郎,与侍中、黄门侍郎共平尚书奏事。”[4]35

(6)迁长水校尉。

《后汉书·百官志》:“长水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卫兵。”注引韦昭曰:“长水校尉典胡骑厩,近长水,故以为名。长水盖关中小水也。”[4]162

上述用例中(1)(3)(5)(6)是赵一清对《三国志》涉及而裴注未予注解官职名称的考释,(2)(4)是赵氏对裴注所涉官职名称的补充考释。

七、人名疏证

裴松之注中对有些人名疏于交代,赵一清对这些人名作了诸多补充和疏证。如:

(1)注:《世语》曰:“朗子秀劲厉能直言,为晋武帝博士。”

《晋书·秀传》:“字元良,少敦学行,以忠直知名。咸宁中为博士,前后垂二十年,卒于官。”[4]56

(2)陈登者字元龙。

《世说·言语》注引谢承书曰:“陈登,下邳淮浦人,学通古今,处身循礼,非法不行,性兼文武,有雄姿异略。”[4]110

(3)注:辟河内向雄为都官从事。

《晋书·向雄传》:“雄字茂伯,河内山阳人,父韶,彭城太守。”[4]130

(4)注:《世语》曰:“模,晋惠帝时为散骑常侍、护军将军。模子允,允弟龛,从弟疋。”

《晋书·贾疋传》:“疋字彦度,魏太尉诩之曾孙。少有志略,器望甚伟。愍帝以为骠骑将军、雍州刺史,封酒泉公。为胡彭夫护所害。疋以匡复晋室为己任,不幸颠坠。时人咸痛惜之。”[4]134

(5)时又有谯郡嵇康,文辞壮丽。

《晋书·嵇康传》:“康,谯国铚人,有奇才。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4]187

上述用例中,(2)(5)是赵一清对《三国志》涉及而裴注未予注解人名的引证说明,(1)(3)(4)是赵氏对裴注所涉人名的补充疏证。

八、书名疏释

裴松之注对书名少有疏证,赵一清则多有补充和解释。如:

(1)注:司马彪《续汉书》曰。

《隋书·经籍志》:“《续汉书》八十三卷,晋秘书监司马彪撰。”[4]2

(2)注:张璠《汉纪》曰。

《隋书·经籍志》:“《后汉纪》三十卷,张璠撰。”[4]4

(3)注:袁暐《献帝春秋》曰。

《隋书·经籍志》:“《献帝春秋》十卷,袁暐撰。”[4]8

(4)注:孙盛《魏氏春秋》云。

《隋书·经籍志》:“《魏氏春秋》二十卷,孙盛撰。”[4]13

(5)注:《山阳公载记》曰。

《隋书·经籍志》:“《山阳公载记》十卷,乐资撰。”[4]20

(6)弟承拜五官郎中,稍迁长沙东部都尉、武陵太守。撰《后汉书》百余卷。

《隋书·经籍志》:“谢承《后汉书》一百三十卷,无《帝纪》,又集四卷。”[4]333

以上6例中,(1)(2)(3)(4)(5)均为赵一清对裴注所涉书名的引证诠解,(6)是赵氏对《三国志》所涉书名的补充完善。

九、异文辨析

《三国志》有不少版本,这样就会出现异文,同时,《三国志》中记载的内容在其他典籍中也会有记载,也会出现异文。这两种情况,赵一清在《三国志注补》中都很重视。如:

(1)注:诸军北面,我自西向。

“军”,一本作“君”。何云:“虞在幽州,故云北面。长安为行在所,故曰西向。”[4]6

(2)购求信丧,不得。众乃刻木如信形状。

一本无“众”字[4]7。

(3)注: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

一本“敌”下有“而”字[4]10。

(4)公曰唯其才也。

“唯”,《水经·清水注》作“难”[4]13。

(5)注:衔枚缚马日夜从间道出。

“日”,一本作“口”。是也[4]14。

(6)乘辕将返,张杨殂毙。

《文选》“辕”作“轩”,“殂”作“沮”[4]24。

(7)注:《魏略》曰:“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后之葬。”

“葬”字,一本作“薨”。是。[4]86

(8)注:邓后怒收根等,伏赫。

“赫”,一本作“诛”。是也。[4]203

以上8例中,(2)(4)(6)是赵一清对《三国志》原文不同版本异文的关注,(1)(3)(5)(7)(8)是赵氏对裴注异文的辨析。

十、讹误纠擿

赵一清在《三国志注补》中,也经常纠擿其他文献中出现的错误。如:

(1)闰月己亥,破钦于乐嘉。

《两汉志》无乐嘉县。顾祖禹曰:“即《汉志》汝南郡之博阳。王莽更名乐嘉者也。后汉省。”今本《汉书》“嘉”作“家”,盖误字。[4]72-73

此处赵一清纠正今本《汉书》中的错误。

(2)昔张景明亲登坛歃血。

张景明,名导。《水经·浊漳水注》:“张导,字景明。建和三年为巨鹿太守。”……建和当作建安。[4]111

此处赵一清纠正《水经注》之讹。

(3)注:又课民无牛者,令畜猪狗卖以买牛。

《晋·食货志》“狗”作“投”。误。[4]166

此处赵一清纠正《晋书·食货志》之误。

(4)袭身以刀断两绁,蒙冲乃横流。

《刀剑录》:“董元代少果勇,自打铁作一刀,后讨黄祖于蒙冲河。元代引刀断冲头为二流,拜大司马,号断蒙刀。”一清案:蒙冲,舟舰名也。今以为河名,云断为二流,妄诞甚矣。[4]352

此处赵一清纠正《刀剑录》释“蒙冲”为“断为二流”之误。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赵一清《三国志注补》在研治《三国志》及其裴注方面取得了极其重要的成就,正如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稿本《三国志注补》图书介绍所言:“赵一清所撰《三国志注补》六十五卷,是按《三国志》纪传顺序,从史籍、地方志、《水经注》《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世说新语》《艺文类聚》等书中,辑出有关三国时的遗文、逸事逐卷加以补注。凡裴松之未注者,则加以注释;裴注已有而未详者,则予以补充;若裴注有而不当者,则详加辨证。由于有治《水经》和撰修《直隶河渠志》的功底,赵氏尤精于志中地理方面的考辨,所注多精详,同时也兼及了文字校勘、人物评论等,并在注补中完整地保存了许多古代文献名篇。全书捃摭宏富,考订綦详,其所征引的文献典籍种数与同时代杭世骏所著《三国志补注》一书相较,赵书超过杭书约七、八倍,堪称清人研治《三国志》著作中卷数最多、最有价值的一种。……因此该稿本不仅在学术上,而且在文物、版本方面都是极为珍贵的。此书的整理出版无疑将对海内外的《三国志》研究活动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3]279-280因此该书及其作者赵一清的《三国志》研究成就值得学界予以深切关注并开展深入系统研究。

[1]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清史列传[M].王钟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5869.

[3]殷梦霞.赵一清和《三国志注补》[J].文献,1992(5).

[4]赵一清,等.三国志注补(外四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Clarifying Zhao Yi-qing’s Research Achievements on——Takingas an Example

DIAO Sheng-hu

(College of Humanities,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Zhao Yi-qing is a well-known scholar on(水经注) in Qing dynasty, and he is also an expert on(三国志).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research onis not under, which can be seen from his sixty-five volumes of(三国志注补). Zhao Yi-qing’s in-depth research on Chen Shou’soriginal text and Pei Song-zhi’s notes includes the textual criticism of words and sentenc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word meanings, the exploration of deeper meanings, the supplement of history, the interpretation of geographical contents, the interpretation of posts, the interpretation of people’s name, the interpretation of book titles, the discrimination of different texts, and the correction of errors. It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history of the research onand calls for systematic research.

Zhao Yi-qing; San Guo Zhi Zhu Bu; research on San Guo Zhi

G256.3

A

2096-9333(2022)06-0074-08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2.06.11

2022-09-29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LLZXB086)。

刁生虎(1975- ),男,河南南阳人,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献研究。

猜你喜欢
三国志
梦回三国,忆英雄往事——探访“三国志——文化主题特展”
大话三国志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李典生卒年问题初探
对症下药
言过其实
关于正史 《三国志》 与小说《三国演义》比较的考察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