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体验教学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

2022-03-23 12:12陈来仪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思政课体验式经验

陈来仪

(杭州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139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教学重点是做好对大学生知、情、意、行的塑造。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发展和形成是层层递进、不断演化的结果,不仅需要对思政课教学体系有全面把握,还需要对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一些相关学科知识与原理有一定的应用,更需要开拓更多的教学方式方法融入教育教学,进而更好地推动思政课的建设与发展。“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这是把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应该以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为旨归,进而具体认识和把握思政课的特点与规律。

一、思政课的主要特点及基本建设规律

思政课的建设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在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互为补充、相互加强的基础课程体系。2005年,经党中央批准提出最新的课程体系后,有学者提出,“在新时期,我们必须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地体现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2]。这是思政课的改革方向与发展方向。随着思政课的改革与发展深入,教学上面临一些有待突破的难点与问题,基于此,有学者提出应该把握思政课的三大规律性,即思政课“具有政治属性,遵循政治运作规律;具有科学属性,遵循学术研究规律;具有教育属性,遵循教育教学规律”[3]。这三大规律为课程建设理清思路,明确方向提供了逻辑指引。思政课教师应重视并遵循三大规律,思考可操作的路径与方法,对于教学实践构建并融合四组关系大有助益。

(一)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并行

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在思政课中是同频共振的关系。思政课担负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职责,如何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是贯穿思政课教学过程的重要问题指引。思政课要把价值引领融入知识传授中,培育学生吸收知识,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指引,深刻领悟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以及中国力量的内涵价值和历史意义并付诸实践行动。但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却存在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失衡的问题,究其内在原因,有学者指出,涉及应试教育思维影响,思政教育学科特点难以进行量化与考试评价影响,以及功利性价值观影响等三个方面[4]。要做好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并行,要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排除干扰因素,教师要深入挖掘更契合思政课特点与规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评价机制,平衡两者关系。

(二)政治引导与理论学习相融

思政课作为高校开设的基础理论课,不仅要指导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学习,还必须点播学生提升政治觉悟。青年大学生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化意识形态博弈局面,思政课要“加强爱党、爱国、爱人民教育,加强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每一门思政课要在讲通讲透理论的同时”[5],把“四个意识”“两个维护”融入理论中,理论要直面问题,解释要直达本意。

(三)情感判断与认知判断同步

判断力是基于对知识掌握后转化为行动前的一种衔接两者转化的能力,思政课强调对道德判断力的培育,正所谓“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道德判断力基于两种判断:情感判断和认知判断,思政课往往偏重认知判断而忽视情感判断能力培养。根据心理学家罗伯特·让克的分析,直觉行为是由情感判断控制,而非认知判断,“情感判断建立在偏爱的基础上,更多反映的是一个刺激物总体模糊的方面”[6]。认知判断是社会化的必要基础,但情感判断避免人们过度理性,导向功利。青年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崇高志向必须是基于情感判断和认知判断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培养和教学过程中,必须兼顾两者。

(四)时政更新与学科积累互补

思政课的理论建设过程是追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针对思政课的时政更新的问题,教育部文件强调:“要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党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及时将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贯穿融入教学,充分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时效性。”[7]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与发展要不断支撑思政课的时政更新需求,学科积累增强思政课的解释力,因此,教师教学要很好地把握两者的关系,缺一不可。

二、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思政课的逻辑可行性分析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8]。深刻的学习体验能内化认识,外化行动,直抵思想工作本意。思政课要走创新改革之路,必须紧扣“教师建构学习体验”这一关键环节,而如何建构是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经过对教学实践的探索研究,引入体验式教学法能有效回应这一问题。

(一)体验式教学法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把握体验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其内涵是教师在构建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前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开展体验与实践,对过往经验或当下实践进行回忆与记述;课中围绕主题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分析,教师做出归纳与总结;课后进行反思与领悟,形成重在内化,深入思考,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是重要的环节,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去体验和感悟。根据思政课的教学要求,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教学发展的需求,体验式教学法的引入,可以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体验学习研究在国外经历了一个漫长发展的过程,尤其经过一批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研究与探索,使得体验学习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普遍认可与应用。作为体验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大卫·库柏,他仔细梳理了杜威、勒温和皮亚杰关于体验学习的论述,以心理学、哲学、生理学为依托,总结体验学习的过程,提出了体验学习结构模式,认为学习是包含体验、感知、认知与行为四个方面整合统一的过程,理想学习应是由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与行动应用所组成的完整过程,具体体验架起了社会知识向个人知识转化的桥梁[6]。

(二)体验式教学法引入思政课的逻辑可行性分析

教学的方法与模式有很多,但并非每一种都可以应用于思政课的教学。体验式教学法作为一种系统性教学改革方法,引入思政课后会整体性改变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其可行性是值得分析的。综观体验式教学法之所以可引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契合性和价值共通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从经验分析与引导入手,符合思政课的教学规律

体验式教学法重视经验价值,主张对经验进行分析和引导给教育带来极大促进作用。这一教育理念深受杜威思想影响,他认为,“经验和教育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来自于经验”[9]。经验对个人影响有正向和负向之分,教育不应该只关注教授什么知识和技能,更应该关注带给受教育者哪些经验,同时要重视积极的、愉悦的、适意的经验能推动受教育者接受未来同向的经验。思政课的政治引领、价值引导是要从学生的内在思想中去完成,而以经验为切入点正是教师教学通向学生内心世界的窗口。思政课不能忽视经验的生产、经验的延续以及经验的再造。作为一门与过去经验有密切关联的课程,思政课教师需要了解学生曾经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不管是从过去德育中获得,还是从人生经历中获得,与教育主题相关的经验都是值得重视和分析的。通过与学生建立更多的沟通与交流,引导他们从经验中提炼认知与感悟,解决经验与理论的冲突,往德育的目标去发展,这是思政课的教育规律。列宁也曾说过:“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都要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10]这里的经验指的是集体共有的经验,但同样能被个体生命所感知,成为个体经验的一部分。

2.注重体验的感知和领悟,符合思政课的教育目标

体验式教学法坚持以过程为中心,保证教学的质量与实效。当然这并不是不重视知识的获得,而是认为知识的获得并不是第一位的,关键在于如何获得知识,如何从体验出发来感知和内化,最后自主并持续地跟进学习。这一认识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相通性的。思政课的课程体系涵盖的知识与理论是广博的,但思想精髓与价值内涵是精练的,如果为了完成灌输知识与理论而忽视了思想引领,那就违背了课程教学目标与宗旨,因此思政课要引领学生去感知去领悟课程的思想精髓。引入体验式教学法后,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侧重展示如何理解理论,如何从现实中感知并获取知识,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感知体验,使得学生在欣赏性感知中完成学习,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批判性领悟。领悟作为认知结构中重要一环的一块工作,其功能在于将注意力引导到已有经验的某些方面,回忆已经理解的现实,更进一步还会选择和改造已有的经验。恩格斯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1]重视过程教学,就是要把理论和知识通过生活的经验、社会的经历加以演示与活化。科学理论的运用要随时随地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只有重视欣赏性感知与批判性领悟的相互平衡,思政课才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3.启发学生的体验转化,符合思政课的教育理念

体验式教学法重视教育过程的启发性,这一点同样符合思政课的教育理念。思政课教学要“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这不等于搞填鸭式的‘硬灌输’。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1]。引入体验式教学法,就是要设计一个合理的路径启发学生,实现从感知到体悟的转化,学生在此过程中懂得知识与现实的关联性,并在实践中有所质疑,有所反思,最终认知上获得创造性发展。雅思贝尔斯认为:“教育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而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这样的教育者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必然会以我为中心。”[12]体验知识是一个转换的过程,是连续不断地创造与再创造,并不是可获得或可传递的独立过程,而学习是一种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持续交互过程,会遇到新旧观念的矛盾与冲突,需要在对立统一中辩证解决冲突,当个体采用新观念时,说明已启动“同化与顺应”机制。这种认知发展规律应该引起思政课教师重视,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

4.体验个体化与社会化并举,满足思政课“获得感”需求

体验式教学法既重视个体化,又开展社会化教育,注重对现实的体验和感悟,以人性化目标作为价值追求。库伯认为,“成人学员认为知识的适当性和应用性应该得到他们长期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的证明和检验”[6],日塔·维哲斯认为,“成人的学习兴趣根植于他们个人的经历,以及他们是谁,能做什么和想做什么的观念”[6]。思政课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需要遵循这一规律,要尊重学生的基本需求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和整合更具场景化和社会化的体验环境来充实主题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拓展主观体验和现实感受,提升思政教学的获得感。

“获得感”一词虽然是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时提出的,但引入思政课成效评价体系却具有突破性,以“获得感”作为评价指标能引领思政课突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兼顾学习的外在需求与内在感受。正如有学者提出,增强学生获得感是检验思政课课程质量和水平的试金石[13]。获得感的评价包含主观性获得和客观性获得,具体来说,获得感包含三个层次的收获:精神上的充实感、心灵上的愉悦感以及现实方面的收获。从这个角度来说,体验式教学法可以为满足思政课给予学生这三方面需要做好服务工作。思政课运用体验教学法就是要创设各种场景与情境,架设对接课堂与社会环境的桥梁,不仅引领学生获得知识理论学习的满足,还要达到体验的愉悦感以及现实感的收获。

三、以获得感为导向的体验式教学法在思政课的实施及其效果

体验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上的应用与实施,经实践证明具有显著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其重点就是做好转化的工作,即把思政课教学的外在需求转化为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把立德树人的社会目标转化为自我完善的个体目标,把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经验,把课程导入转化为学生自我探寻,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意味,建立师生更广泛更融合的交流与对话机制。体验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上的应用与实施,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灵活地加以应用,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兴趣爱好、学习层次及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安排。

(一)优化体验学习路径,实现螺旋式上升与跃迁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一个教学专题“在实践中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为例,教学过程实施体验式教学法,设计四个环节: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与主动应用,这也是库伯体验学习理论所提出的学习者进入“体验学习圈”所要经历的四个基本阶段。需要指出的是,这四个阶段并不是单纯闭合的循环过程,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体验学习圈”,尤其是先展开“具体体验”,这是教师需要构思的内容。基于这个教学专题设置课前体验主题:从做一件好事说开去。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任务完成课前体验,比如偏好发散式学习方式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再做一件好事,这是一项偏重行动体验的学习任务,体验结束后再撰写分析报告;偏好理论思维与观察分析的学生,可以选择观察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或回忆自己的经历,了解一件好事发生过程,并进行分析与思考。

体验学习理论的形成离不开心理学的支持与验证,从应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者的思维特点、个性特点、习惯经验不同,所偏好的学习方式也会不同。根据库柏的分析与推演,荣格的人格类型说与学习方式的类型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匹配性,这在梅耶尔类型指标(MBTI)和学习方式量表(LSI)的双重检测调查中得到证实:商贸专业的学生倾向于顺应式学习方式,即注重具体体验和行动应用;工程专业则倾向于辐合学习方式,即主要依赖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历史、英语、政治和学理专业的学生都倾向于发散式学习方式,即强调具体体验和反思观察;数学、经济、社会学、化学专业的学生采取同化学习方式,即能力倾向于抽象概括和反思观察;物理专业的学生的思维很抽象,介于辐合方式与同化方式之间[6]。教师在实施教学的前几周,请学生自主进行MBTI与LSI的量表检测与分析,借助这一规律性的认识,为自主选择不同的学习任务做参考指引。

课中,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报告进入课堂的讨论与分析。选择相近学习任务的学生被编排在同一小组,然后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四个方面展开互动讨论。有的小组从过往的生活经历中讲述做一件好事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有的小组从社会事件中,联系好事所关联的道德方面的四个主题中的某一个,分析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尾及社会价值;还有些小组自觉地再次去体验做一件好事的过程,并谈谈自己的观察、反思及进一步的发展认识。从课堂积极而充分的发言与讨论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具体体验”“反思观察”这两个环节能有效完成,要跃迁到“抽象概括”这个阶段,需要教师结合课程的理论加以支持与引导。尤其在学生边叙边议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给予点评和归纳,进一步指出公民道德建设对于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后,学生还需要完成“讨论课后记”。这项任务旨在引领学生回到“反思观察”环节,或引发他们做进一步的“抽象概括”,甚至进入“主动应用”环节。大部分学生能领悟到要支持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青年大学生必须努力做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社会主义道德践行者、示范者甚至引领者。

以上的教学主题引入体验式教学法后,带来的积极效应是让教学内容化作体验事件和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从课堂热烈的讨论氛围和课后的反思报告中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法具有很好的针对性,获得学生的认可与接纳。不过,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对课堂的主持与把控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从课前、课中、课后,都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尽可能多的沟通与交流;在“主动应用”环节,需要有进一步的评估与反馈,可以设计调查问卷,以便教师整体把控学习效果。康德指出,“思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14]。大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的过程中,他们的经历与经验是有限的,感知和领悟也是有限的,教师需要不断拓宽和延展他们的感知和体验,一方面要丰富他们对现实的感知,充实对社会方方面面的了解;另一方面,要提升和优化他们的思考,提升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这个过程尤其讲究思政教学的传授之道。正如库伯所说的,体验学教学法中“感知和领悟之间的动态联系是知识创造的核心”[6],学生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展现或演绎知识创造过程的发生,所以要把理论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讲出学理性和思想性。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把理论产生的现实根源通过情景设置、讲解渲染、动态演示、讨论分析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呈现给学生,产生共情和转化效果。

(二)架设体验学习桥梁,实现课堂共情与转化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理想信念是教学体系中四大模块之一,教师不仅要解释理想信念的内涵及其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还要帮助大学生确立崇高的理想,但崇高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如何确立联系是课程教学的难点。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课程中增设了一个专题讨论课,主题是: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偶像崇拜及自我评价。围绕这一主题,以人生经历和经验为切入点,课前要求学生写下自己最佩服的人,或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说明理由,也就是从感知出发,引发学生进入“具体体验”环节。课堂讨论时,学生通过对自己认同的人物的分析,结合现实的例子进行分享和讨论。学生在分享过程中,发现自己佩服的人或对自己影响力最大的人各式各样,有功成名就的杰出者,也有身边相识相知、可亲可爱的亲朋好友、师长同辈等,但所讨论的人物中都具备优秀品质或感人至深的表现。当学生讲述身边人如父母、老师、同学等例子时,总能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这部分的讨论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旨在启发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自己对人生目标的定位和期许。

课堂的第二部分是教师引领学生进入“反思观察”与“抽象概括”阶段,通过评估学生目标导向的动力是否充足,人生境界是否高远,引导到更高层次的领悟。从学生提供的案例中,寻找实现共情的相关点,再从个人理想上升到社会理想,从个人青春梦想上升到国家的共同理想,最终实现更高的理论认识,那就是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担负的责任与使命,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此外,学生还要完成课后作业,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撰写课后反思与体会,二是围绕人生最想完成的3件事和大学里最想完成的5-10件事做进一步的自我规划与人生目标设计。教师批阅作业后给予学生理想目标设立与规划是否合理的反馈。通过体验式教学法,学生完成体验、观察、反思及行动四个环节,从立志高远向立志躬行转变。

(三)创设情境化学习过程,优化课堂教育教学

思政课要让理论深入人心,要创设情境学习。正如教育理论家维夫斯所说的,“理论是容易的、短暂的,它除了讨人喜欢以外,没有别的效果。另一方面,实践是困难的、长期的,却有着巨大的作用”[15]。思政课的教学环境不仅依托传统式的教室,还应该拓展各种情境和教学环境,促使学生思考如何将理论认识转化为实践应用,并接收情境的反馈与评价,提升学习层次和效果。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是体验式教学法的一大特点。学生在情境中,会积极主动借助各种方式来获取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并借助各种手段和方法提升自我修养并解决现实遇到的问题。

创设情境学习的路径有很多,比如在乡村田间地头创设现场教学的思政课堂,引领学生认识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探访先进基层党组织,认识为人民服务的基层实践,收集践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鲜活案例;对话军烈属,缅怀先烈,领会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内涵与传承意义;走进庭审现场,聆听法官断案,领悟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体验社区、医院、养老院等机构的志愿服务工作,领会志愿精神在公共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等。这些教学活动经过优化设计与合理组织,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更能触动心灵,引发感悟与行动。

猜你喜欢
思政课体验式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