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运芳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截至2022年5月31日,全国高校有3013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1489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49.42%;广西高校有85所,其中高职(专科)院校47所,占全区高校总数的55.29%[1]。职业院校在高等教育中占据半壁江山。专业教育是由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施行的,旨在传授学生具有从事某种职业的专门化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思政课“05方案”实施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一方面要求专业课要开展课程思政,另一方面要求加强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和创新,开展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思政课教学,实现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上的同向同行。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德技并修的专业人才,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体现在职业能力的提升,更体现在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本文探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育融合之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专业人才的思想政治素养。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是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担大任、成大才的时代新人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我国高职院校是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育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思政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关键的课程。高职院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培养大学生的“德”,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以立德为先,立德是为了树人;树人即培养德才兼备之人。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的统一,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4]。无德无才难以成“人”,而无德有才则有可能会祸国殃民。一方面,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本身包含着育人与育才两个方面的功能。其育人功能即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政治法治素质等人文知识;其育才功能即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思想、政治、道德、法治等问题的技巧和能力。另一方面,专业教育也是立德树人的课程,也是育人与育才的统一,即专业教育既培养学生的专业人文知识和素养,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施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育融合,有助于将思政课含有的素养和专业教育含有的专业人文素养有机融合,将思政课的分析解决问题技能与专业教育的专业技能有机融合。同时,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主要在一年级开课,思政课教学中融合专业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创新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等,提高对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助于正确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思想性和技术性。
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管是思政课程还是专业课程,两者在立德树人上是一致的,因而要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同向同行,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而要实现两者的同向同行,必须形成合力。这种合力不是简单地结合拼凑在一起,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当前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意识已经基本形成,但如何形成立德树人之合力,如何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的同向同行、思政课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还有待于探索和实践。思政课教学中融合专业教育,是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形成立德树人之合力的途径和手段,一方面通过融合让师生弄懂吃透,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和基本方略,实现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功能;另一方面通过融合为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价值及其理论依据的认识得到提高。
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统一,即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做到真知、真懂、真信,并在实践中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践,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而要实现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知情意行统一,思政课教学中必须贯彻“三贴近”原则(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贴近学生即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心理和学习认知能力等,按学生这一教学主体的自身特点和水平进行教学。贴近生活即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学生生活实践中所遇到的或所熟悉的事例进行教学。贴近实际即贴近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与现实的实际,包括专业实际进行教学。“三贴近”原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教学主体、教学视野与教学内容的统一。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教学主体学生同时也是思政课教学的主体;专业教育的教学视野同时也是思政课教学主体所生活实践的时空;同时,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也包含着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只不过思政课教学是从总体上阐述专业教育的内容,而专业教育则是在思政课教学内容基础上的细化和具体展开。因此,思政课教学融合专业教育有利于实现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育双方的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实现知情意行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要求日益紧迫,迫切需要高校教师与时俱进,提高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一方面,思政课教材是全国本专科统一使用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教学主体及其所学的专业进行有针对性地讲授。按照国家的要求需要积极探索适应高职院校职业特点的思政课教学。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学必须以思政课的人文素养为基础,发挥思政课的引领作用,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些都需要新时代的教师具有多方面的教研能力,知识面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或领域。同时,高校教师的教研能力是新时代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合专业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合思政课的目的、内容和要求,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教研理论发展之必须。因此,思政课教学融合专业教育,有利于推动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交流机制,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交流合作,促进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理论的深度融合发展。
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育融合不仅有理论的逻辑依据,在现实中也有坚实的实践依据,是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育实践发展的要求。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3]。在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00”后大学生是信息技术使用的主体,他们思维活跃,喜欢新鲜事物,学习交往的平台多;思维发散性强,理论思维能力弱而形象思维能力强;学习迁移能力低;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淡漠,团结协作意识相对差;自控能力不足,缺乏职业规划;学习自主性不足,重视专业技能课而不重视公共课等等。思政课的教学必须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的这些特点,必须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专业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才能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法治素养。
当前,尽管国家提出“三全育人”的理念,思政课与课程思政要同向同行,但在实践中,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还是比较普遍。一是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新入职教师增多,一批年轻的教师走上教师岗位,且其中相当部分教师是非师范院校毕业,适应教师岗位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践的磨炼;二是社会发展进步速度加快,要求新时代的教师必须加快成长的步伐,致使他们的教学科研任务显得比较繁重;三是国家放开三孩政策,年轻教师面临解决房子、车子、孩子、“票子”、父母养老等家庭问题,致使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深感力不从心,每天疲于奔命,根本无法静心钻研和开展因材施教。四是教材不断更新,年轻的教师吃透教材已经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教学法和深入了解不同生源、不同班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五是有的教师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思政课教学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公共课,课程的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实践性强,能结合世情、国情、党情讲授就行了,没有必要结合专业学情去讲授,出现同一个教案千篇一律地在不同专业的学生中反复讲授,不注重思政课教学对专业教育的价值引领。有的专业课教师认为,专业课就是把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即可,甚至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知识也无需太多太深,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只要会专业操作使用就行了。以上这些现象说明,在高职院校存在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的问题,而采取融合教学,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两张皮”的问题。按照传播学的接受理论,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如果出于自身的需求就会自觉自愿地、主动地与接受客体产生相互关系,而高职院校学生主要的目标就是想自己有一技之能,因而思政课融合专业教育,学生就会感受到思政课有用,同时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就更为深刻,解决了专业课教学中的容易弱化或难以讲清“为什么”的问题。
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全国本专科大学生统一使用同一本思政课教材,面对不同的学生,需要教师把思政课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在全国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能力比赛中,明确要求要把教学内容模块化、思政课要与专业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生与其他普通院校的学生尽管都是“00”后大学生,但在认知特点、能力、水平、学习方式方法、培养目标上还存在差别。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更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其他普通院校更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但作为高职院校,如果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而忽视具有引领性的思政课教学和思政专业知识的传授,势必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也难以培养出“大国工匠”,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中有必要融合专业教育,根据不同专业把思政课的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使思政课教学内容接地气,有着眼点和落脚点,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要同向同行,各门专业课程都要开展课程思政,这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但在实践中,各专业课程教师尽管认识到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如何开展课程思政还摸不到门道,或者效果还不是很理想。有的专业课教师简单地把思政元素加进课堂教学环节中,呈现出“1+1”式的教学;有的专业课教师把课程思政理解成把思政教学案例融入教学中,通过思政教学案例来讲专业教学内容;有的专业课教师把课程思政理解成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刻意联系思政方面的内容或者刻意将情感升华到思政教育。这些片面的认识和实践,必然无法真正达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目的,反而会使专业课程教学变味,既不像思政课教学也不像专业课教学,不仅达不成专业教学的目的,甚至让学生反感。思政课教学融合专业教育,不仅容易使学生明白专业教育的重要性、专业知识的发展要求和趋势,也容易使学生理解专业知识的技术性与思想性,培养学生承担社会、国家责任的技能报国理念,在专业技能培养中树立精益求精、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实干兴邦等精神;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育中也就无需刻意地或拼凑地在专业课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而只需自然地进行内生的课程思政教学。所谓专业课内生的课程思政教学,即是专业课教师在“三观”正确的前提下,对专业课教学“三维目标”中的素养目标进行明确和突显,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背后的缘由和素养目标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