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亚
(四川工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四川 眉山 620000)
科技飞速发展,伴随着因特网的普及,我国开始步入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这个概念的产生,是时代的发展,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教育方面,高校要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任,尤其是高校辅导员,更是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线。从传播学的观点来看,思政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网络文化的传播过程,而作为思政教育主体的高校辅导员就是网络文化传播的载体,思政教育的内容则是网络文化传播的信息,而大学生则是思政教育的对象,是网络传播的对象。“互联网+”并非单纯地将互联网与某个产业或某个领域相结合,而是要将二者进行深度融合。高校辅导员应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使其正确识别和处理网络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加强网上思想政治建设。
融媒时代的媒介环境是复杂多元的,相较于早期的网络媒介环境,当下网络媒介环境的数字化程度是更深入、更智能,受众的信息需求更精细、更多元化的数字化媒介环境。数字化的理念已经逐步融入了人们思维方式的逻辑底层,成为融媒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数字化带来的信息长效化、碎片化、易复制、易传播等特点,直接影响了信息的传播速度,这种影响既对正面信息有效,也对负面信息有效,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需要高校辅导员要提升网络思政引导力,使传播正能量成为网络思政的主流。
信息生产和获取的渠道越发多元,信息内容就会呈现出“数量大”、“质量杂”、“种类多”、“更新快”等特点,这些变化在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同时,也在不断创造新的信息需求。在多元化信息需求的背景下,人们往往会不断重复接受相近的信息,陷入自我创造的“信息茧房”之中。
高校辅导员要能主动适应这种教育环境的变化,快速转换身份,主动融入场域,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融媒时代中媒介的融合不仅仅是传统媒介的简单组合,而是信息生产、编辑、传播过程的底层逻辑的深度融合,是思维和观念的革新。这种革新依托互联网技术的迭代,使得教育场域发生了“线上”、“线下”的双向延伸。线上的教育活动通过与现实社会中的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落地,让学生穿透“次元壁”,在现实世界中真切地感受到虚拟世界的教育活动;线下教育活动通过各类网络软件和直播平台实现线上融合,使得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再受现实“时空”的限制,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接受教育信息[1]。
运用因特网技术进行大学生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学会运用QQ、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技术,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间的局限,拉近思政教育工作与学生的距离。同时,将新媒体技术应用于思政教育过程,可以促进辅导员对思政教育规律和方法的深入思考,促使辅导员形成在网络育人方面的特色工作和典型经验。
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移动电话是获取信息最多的一种新型媒体。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多是以线上教学为主,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较为落后,难以适应当前高校学生充分运用互联网进行时政知识的实际需要。目前,网络教学在各个年龄段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网络教学已经为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所接受。为此,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积极探索网络与思政教学相结合的途径,运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必然[2]。
因特网使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变得更方便、更有效。而“互联网+”则是让大学生通过网络更加容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高校辅导员还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更加有针对性,而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
部分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不高,导致网络思政教育效果不佳目前,高校辅导员媒介素养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辅导员信息加工意识不强。大部分辅导员在面对复杂的媒介信息时,不能对媒介信息进行深入地剖析与整合,没有经过信息再加工就转发给学生,更不能与学生针对某些问题展开深入地交流和探讨。部分高校辅导员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缺乏价值引领,学生参与和互动的积极性不高当前新媒体平台推出的思政内容,不乏逻辑清晰、充满吸引力、鲜活的网络思政文化产品。部分辅导员对新媒体的运用缺乏阵地建设意识,对新媒体的使用多为模仿其他辅导员成功案例,没有形成对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手段的规律性认识,多数辅导员没有打造固定的网络思政教育阵地,网络思政工作零散、随机性较大,网络思政阵地建设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网络是最好的信息传播媒介,各种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聚集起来,各种信息可以在网络上流通,利用网络的这种特点,可以极大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借助网络的信息融合,让辅导员能够得到更多的信息。相对于传统媒介,因特网拥有更多的信息量,而它的数据更新速度也是惊人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来查询和收集各类数据。在网络环境下,辅导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拓展自身的知识范围,提供最新、准确的资讯。
互联网络是西方文化渗透的主要途径。在中西文化差异呈现西强东弱的格局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优势、技术优势,占据了世界舆论的制高点,把西方的价值观念、商业文化、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看作是世界性的、有领导的价值观念,并强制传播到发展中国家。
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文化入潮,会给大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因特网的便利特性,使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甚至产生社交障碍。很多大学生上网成瘾,整日沉迷于网络,思想和行为习惯受到西方强烈影响和冲击。
到目前为止,高校辅导员通常没有做好充分的工作准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辅导员信息加工意识不强
大多数辅导员无法对媒体提供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和概括,并在不经过加工的情况下将其转交给学生,更不用说在某些问题上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了。
(2)辅导员与大学生媒介信息互动有限
大多数辅导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获得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等基本信息,但是在网络上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却是少之又少。
(3)辅导员针对网络思政教育的科学研究能力较弱
学生们在校期间的大大小小所有事务通常都是由辅导员来协助完成的,辅导员在一天的工作当中,耗时最长的就是学生日常生活事物的处理。有很多的高校,会对辅导员的授课工作进行相关的要求,这也就导致了辅导员没有很充裕的时间去进行专项工作的研究探讨。对于网络的思政教育工作也就没有更深入的讲授了,只是停留在表面,同时也忽略了学生们对于教育效果的相关反馈,进而导致了辅导员网络思政的相关教育没有更好地发展。
目前,一个新的媒体平台引入了思政教育,有许多逻辑清晰、有吸引力和新鲜感的互联网产品。当一些高校辅导员了解政策的内容时,理论知识的思想和政策、党的路线方针或新闻直接进入QQ 或微信进行转发,在网络思维和组织中没有深入的信息分析和处理。此外,一些辅导员使用新的媒体来教授网络思维和政治学,其中主要关注学生的日常事务,缺乏系统和有价值的思想和政治教育,缺乏高质量、有针对性的网络思政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辅导员提供的内容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这削弱了他们在网络思想政治方面的活动。
目前,大多数辅导员使用学生经常使用的新工具开始他们的思政教育工作,满足学生的要求,使用新的媒体培训,实现思政教育的无限拓展。与此同时,一些辅导员对新媒体的使用了解不足,新媒体主要被用来模仿其他辅导员的成功例子,而且对网络知识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式没有定期的了解,大多数辅导员在网络思维和政治技能方面没有固定的立场,网络思政工作是分裂的,更随机的,没有科学或系统的。
传播学理论认为,个人的媒介素养主要包括个人在互联网上选择和理解信息的能力,还包括对不同媒介的使用能力。辅导员应主动了解新媒介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到互联网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主动学习大众传播学中涉及信息选择和理解的理论知识,提升网络思政能力。辅导员要正确认识和使用新媒体工具,更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互联网。大学生作为新媒体最活跃的用户群体,对信息的选择和判断能力有限,辅导员作为最贴近学生的老师,要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引导学生树立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帮助学生理解新时代信息传播的优点和缺点,引导学生合理运用网络多学习新知识,及时了解时事政治、最新政策,正确行使自己的网络话语权,通过媒介平台准确表达自我,增强负面信息的免疫力[3]。
辅导员需要注重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做到能讲善讲,充分激发个体创造力,发挥他们语言风格的亲和力,让学生能够透彻地了解相关内容;同时还需要注重实践锻炼,到网络舆情事件的一线,感受舆情事件发展的现实状况,掌握运用网络传播理念,学会处理舆情,巧妙化解风险的能力,提升网络思维能力,增强媒介使用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媒介素养。高校需要从校级层面建立起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各类信息发布平台的传播效能,通过整合校园网络媒体资源,打造跨媒介的融媒体平台,实现工作体系协同、资源保障协同、内容生产协同、信息发布协同等,实现编辑的多元发布和多渠道传播。同时,要利用辅导员及时关注信息的反馈与交互,构建思政教育活动全数据记录、思政教育管理全生命周期、思政教育工作全流程赋能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传播学认为信息传播过程中会形成“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可以影响信息的传播方向和传播模式。辅导员要正确认识和运用互联网技术,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学会运用各类新媒体平台,主动加强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建设,不断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辅导员要树立“互联网+”的理念,通过创新网络思政内容、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加强网络思政阵地建设等途径,加强大学生的网上思政素质,健全网上育人机制,切实提高大学生网上德育工作的质量。在工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手段等方面的规律认识,深入学习和了解新媒体的作用,建立固定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改变思政工作零散、随机的现状。大学生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学生中的信任优势,充当大学生在互联网上的意见领袖,引领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时,时刻保持高度的网络安全意识,能识别和分析各种信息的正面价值和不良影响,增强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构建辅导员的思政教育阵地建设,可以通过建设特色思政教育专题网站、校园网专题栏目或运营个人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将管理学生的具体事务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利用宣传阵地有计划地开展系统性的网络文化传播活动,逐步形成具有网络思政教育特色,符合国家政治需要的德育人才培养机制。
在“互联网+”时代,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完善“三全育人”体系,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已成为高校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高校辅导员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互联网思维和政策的能力在学生的智力和政治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辅导员应建立互联网+的创新理念,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和政治能力的创新思想和政治内容的网络媒体,提高质量,增强建设网络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的大学网络教育机制,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识形态和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