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丽,隋鹏蕾
[1.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1]关于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早在中央苏区时期就对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进行了成功实践,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图像媒介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中央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江西瑞金为中心在赣南、闽西地区进行苏维埃政权建设的中心区域,处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实践阶段。中国红色政权的建成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央苏区的传播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无论从客观因素还是主观因素看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马克思主义在中央苏区的传播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
从客观条件看,一方面,中央苏区整体上处于革命战争的艰难环境之中,社会动荡,众心不安。大革命失败后,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遭到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人力、物力资源严重匮乏,在基本生存问题都无法保证的艰难革命战争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央苏区的传播也就变得异常艰难。另一方面,党内“路线”斗争激烈,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长期系统完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教育,在实践中难以摆脱党内外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消极影响以及共产国际的不当干预。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为例,严重违背马克思主义联系实践、联系群众的本质,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央苏区的广泛传播产生阻碍作用。
从主观条件看,中央苏区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队伍建设的人才储备力量较为薄弱,且民众长期受封建专制统治,思想保守落后。一方面,就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而言,主要由部分党员干部和先进知识分子组成,但其人数及现有理论水平和政治水平均有限,已经无法满足中央苏区不断扩大的革命建设需要,亟需培养壮大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及党的方针政策解读宣讲的高素质工作队伍。另一方面,就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传播对象而言,主要面向的是中央苏区广大军民,尽管其曾受过大革命的洗礼,有一定的政治觉悟,但由于地处封闭落后山区,信息交流相对闭塞,在对待外来文化上其常常秉持一种抵触怀疑的心态,根本谈不上认可和接受。此外,在国民党愚民政策和恐怖政策的长期反动统治下,思辨能力本就薄弱的民众甚至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产生排斥抵触心理,这也无形中加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央苏区的传播难度。
首先,针对艰难的战争环境和民众困苦的生存环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人民主体,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指导下,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出发,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权益。毛泽东始终重视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学习,初入苏区的马克思主义便多以全译本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形式呈现,如《共产党宣言》 《国家与革命》和《反杜林论》等全译本的推广。随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在中央苏区的进一步深入,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得到充分体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土豪、分田地日渐提上日程,旨在确保劳苦大众的基本生存保障,以确保其有更多的精力去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其次,针对复杂的思想路线问题和迫切的队伍建设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密切联系实际,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相结合,坚决同教条主义作斗争。特别是《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和《才溪乡调查》的发布,是在对中央苏区革命实践深入调查的前提下对中国革命实践成果的哲学思考,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扫清思想障碍。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强早期教育宣传队伍的人才储备力量,在积极出版发行红色书刊的同时,还大力倡导党员干部学校和理论培训班的创办:自1933年春开始,中央苏区相继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中央干部教育学校和党团、苏维埃、工会干部训练班等,旨在培养忠诚于党、忠诚于广大工农群众的党员干部;通过对马列主义的深刻学习,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传播队伍建设。
最后,针对有较高水平的理论传播队伍与理论水平较低的贫苦大众之间的认知差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理论联系实际,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指导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忘普通大众对新思想新文化接受认可度较低的现状。在不断加强以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理论教育宣传队伍建设的同时,还十分重视与广大贫苦群众之间的高效衔接问题,广大民众适应和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必然有一个过渡过程,而图像媒介就是过渡适应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强调,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而这一任务的完成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的运用,才能最大程度地唤醒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广大苏区民众的革命认知,充分激发其革命热情。特别是在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过程中所出版发行的《红星画报》和《红色中华》等刊登的大量红色漫画,犹如锋利的匕首一般,以其炽热的战斗性既凸显了敌人的罪恶,也宣扬了战士的斗志,以一种风趣幽默和真实自然的方式,为工农大众所喜闻乐见,极大地减小了传播阻碍,这为进一步推进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只有当中央苏区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有了基本掌握且能够熟练地运用到革命实践中,才能实现其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精准把握以及对中国革命前途愿景的清醒认知。那么,如何使文化素质不高的中央苏区民众深刻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道理?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断推进中央苏区革命建设过程中所努力探寻的问题,而图像媒介的出现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突破口。
图像媒介具有形象直观、通俗易懂的特殊优势,是抽象理论具象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高度重视宣传工作的推进,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参差不齐的文化水平,多样化的宣传形式必不可少,特别是面对中央苏区特殊的革命环境,有必要借助图像媒介手段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可感可触的喜闻乐见的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将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以此来启蒙民智,最大程度地激发工农群众的革命热情。
就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图像媒介所承载的内容及其最终所期望实现的目标而言,内容丰富,紧扣革命主题,致力于传播革命真理、歌颂无产阶级和揭露反动势力本质。一系列漫画插图直观形象,巧妙地将理论意识形态隐喻于图文符号中,潜移默化地将党的基本政治主张传达给广大民众,深入人心,突破了早期书刊报纸等传播媒介复杂晦涩的局限。尽管这些漫画插图具体所承载的内容和主题多样且丰富,但经分门别类,实则主要集中于党政方针政策宣传、争取民心激发革命热情和反映苏区军民生活真貌等方面。
一是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及党的正确方针政策融入中央苏区革命实践的宣传性图像。以《红色中华》刊登的《反对贪污浪费》和《把红旗插遍全中国》为例,其中《把红旗插遍全中国》向世人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全国统一的决心与信心,中国地图在一个偌大的五角星的映衬下插上了熠熠生辉的党旗,预示着即便当时的国家破败不堪,但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然有着将红旗插遍全中国并解放全中国的勇气和决心,达到了广大工农民众清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方针和行动纲领的良好效果。二是致力于歌颂无产阶级、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揭露反动势力反动本质的阶级性图像。以《革命画集》中的“挣断枷锁”和《红星画报》中的“支部应成为游击队中的火车头”为例,其中呈现了标有“党支部”字样的火车头带动着标有“游击队”的车厢冒着蒸汽奔驰前进的景象,鲜明昭示着革命胜利的保障是党对工农革命的领导;此外,还有“国民党法西斯蒂的白色恐怖”“五·卅之血”和“帝国主义屠杀剥削工农”等,其中“帝国主义屠杀剥削工农”主要描绘了标有“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字样的大手正拿着一个标有“屠杀”和“剥削”字样的钳子不断夹击一个标有“工农”字样的核桃,意味着广大工农正在遭受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不断剥削和压迫,苦不堪言的景象,深刻披露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反动本质。三是致力于讴歌军民一家亲和反映中央苏区民众生活实践的实践性图像。以“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扩红竞赛”和“为保卫广昌而战”为例,其中“为保卫广昌而战”向人们展现了为保卫家园,广大军民群众奋勇抗敌的画面,赤卫军、模范营的战旗飘扬,广大军民群众持械奋起杀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苏区军民誓死保卫广昌英勇无畏的精神;此外,还有细致反映苏区土地革命胜利和苏区军民新生活的“动员起来,武装保卫苏区”“苏维埃经济建设运动的胜利”和“苏区少先队员在站岗放哨”等,都紧密围绕苏区革命实践,以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动员鼓舞着中央苏区军民的革命热情的同时还间接弘扬了苏区伟大的革命斗争精神。
就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图像媒介的具体形式及其最终所期望呈现的效果而言,形式多样,实践性强,拓宽了广大民众认识马克思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有效渠道。针对文化水平有限的普通民众,多样化的宣传形式必不可少,在建立了马列室、工农夜校、工农剧社、读报小组和宣传队等各种类型的宣传组织的基础上,又采用了戏剧、歌谣、图书、报刊、标语、画报、墙报和美术漫画等富有号召力的多样化形式,而其中最简洁有效的形式非图像媒介莫属,对此,还专门成立了工农剧社美术组和工农美术社来从事美术创作。源于苏维埃革命实际的现实需要,承载马克思主义理论意识形态的漫画、插图、墙报、画册等风靡一时,散布于中央苏区的大街小巷,凭借较强的视觉冲击力鼓动、号召着苏区民众,以当时的《红色中华》所刊发的141幅之多的红色漫画、宣传画以及该时期的《红星画报》《猛进画报》《互济画报》《青年实话》等画报为例[2],其将抽象思辨的语言转换为符合受众需求的图像传播符号,实现了共产主义信仰、革命信念等抽象意识形态的具象化共情传播;大都没受过教育的普通民众也能通过简单的图像标识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全方位展示了中央苏区民众的良好精神风貌。
社会实践不止,理论创新不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动态价值取向,萌生于过去、运用于当代、直达于未来。中央苏区革命建设与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实践,其成功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举,对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传播实践的再探讨、再认识,对之后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及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深刻现实指导意义。
图像媒介的出现拉近了抽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的苏区民众间的现实距离,有效提高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可接受度、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掌握度,为中央苏区革命建设发展奠定群众基础。
以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为例,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得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的苏区妇女思想实现较大程度的开化,成为争取革命胜利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伟大力量。长期以来,在封建专制统治的束缚下,妇女既没有经济地位,也没有政治地位,深受封建礼教的摧残,所受剥削和压迫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在任何社会中,妇女的解放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3]。为了争取妇女这一重要革命力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寓同中央苏区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于新闻漫画等图像媒介之中,采取图文字符相结合的形式,将所要传达的深刻意蕴以一种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现出来,以漫画“女赤卫军的英姿”和“工农妇女起来参与革命战争”为例,形象直观地展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即便是大字不识的底层民众也能理解其所要传达的思想精髓。受此启发,中央苏区妇女还踊跃报名夜学,积极主动地接受文化教育,实现了思想上的开化和解放。基于此,其在经济、政治、军事上也得到极大解放,日益活跃起来。“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劳动中去”[4]。在经济生活中,广大妇女群体积极投入到生产劳动中,补足了男性青壮年离乡参军的空缺,致力于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在政治生活中,妇女群体广泛参加到各级政权中,1933年的江西苏区共16个县,其中县级妇女干部就有27人,兴国一县更是有20多名妇女担任乡主席[5],妇女地位得到快速提升,提高了其参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热情;在军事斗争中,除了支前慰劳,妇女群体还勇于参战,组织成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女赤卫队,有着与苏维埃共生死的决心,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立足于革命实际对广大农村妇女问题的一次真实广泛的反映,对中央苏区的革命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理论传播过程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央苏区的传播内容深刻、效果突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实践创新的新起点。对待来自西方的理论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必然要结合中央苏区的特殊境况,相应地对诸多具体问题作出解答,才能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中央苏区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阶段,开创了理论创新的第一次飞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在斗争中摸索、选择、鉴别,科学回答了走什么样的建党、建军、建政道路,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十月革命的更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着重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红色政权建设理论等一系列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在《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反对本本主义》和《才溪乡调查》等著作之中。在特定时空背景下,为了使中央苏区民众能够更深刻地领悟党的基本政治主张,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公开发行日报及其他地方性的党报;编印发行画报画册及通俗小册子[6]。特别是直观形象的新闻漫画,在推动马列主义和党的基本方针政策广泛传播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要有红军和群众生活的地方,就有漫画作品的出现[7],承载党的阶级意识形态的新闻漫画因地制宜,渗透遍及中央苏区的大街小巷,对当时识字率极低的苏区广大群众而言,是认识接触外来新思想和理解掌握党的基本主张的有效渠道,有利于更好地引导主流社会舆论,凝聚各方力量投入到中国革命建设中,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构建的坚实基础。
作为西方理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有其特定的文化形成背景,在较之西方具有较大文化差异的中国的广泛传播,属于跨文化传播,必须在充分结合中国实际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日益彰显活力与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任务要求,其内涵外延也不尽相同,既是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也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8]。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既要以史为鉴,积极借鉴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历史经验,又要坚持与时俱进,切实结合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实际境况,不断拓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传播视野。
首先,就传播主体而言,中央苏区时期关于党员干部学校、理论培训班的创办和马克思主义原著全译本的出版,有效提高了党员干部、知识分子等高素质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素养,为理论教育宣传、为队伍的建设提供重要智力支撑。此外,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指导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十分重视拥有较高理论水平的理论传播队伍同处于较低理论水平的贫苦大众之间的认知差距问题,针对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的劳苦大众,积极采取通俗易懂的图像媒介形式建起沟通桥梁,实现了理论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充分调动起广大群众的革命热情。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的科学指导,也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积极借助多样化的媒介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巩固,切忌“一刀切”的封建教条主义。
其次,就传播受众而言,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人民群众这一主体力量的重要性,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指导下,将人民立场贯穿于革命实践的全过程,打土豪、分田地,旨在确保劳苦大众的基本生存保障,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最终在人民的拥护下一步步取得革命实践的胜利。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科学指导,也要重视人民群众这一主体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自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同于苏区民众简单的生存诉求,当代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利益诉求愈加复杂多样,思想意识形态也日益多元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意识形态的传播正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学习,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灌输”与“被灌输”,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学习过程。我们可以积极借助微博、抖音和学习强国等新媒体平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形式引起更多人辩证思考评论的有效渠道,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日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最后,就传播媒介而言,中央苏区时期特殊的传播环境限制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形式和手段,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充分结合中央苏区革命实践的同时积极借助图像媒介这一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形式无形中拉近了党中央与苏区工农民众的情感距离,极大提高了基层贫苦大众对新思想新文化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央苏区的广泛传播扫除思想障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科学指导,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的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自进入新时代以来,思想意识形态日益多元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意识形态的传播正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而图像媒介作为抽象理论具象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必须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提升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下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和主导权;无论是传播内容还是传播形式都必须在以史为鉴的同时积极开拓创新,以不断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一方面,在传播形式上,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不但要重视曾在中央苏区时期发挥重要作用的静态图像媒介,还要充分重视动态图像媒介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特别是在新时代融媒体背景下,在各类主流媒体的创新引领下,动态图像媒介使得抽象理论与人民群众实现了双向有效互动,最大程度地克服了理论抽象且枯燥的缺陷;另一方面,在传播内容上,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在此前提下,再努力适应当代人们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同时充分借助融媒体优势,以一种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简洁有效地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即便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民众也能理解其所要向人们传达的思想精髓,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效果的最大化。但就近年来网络空间频发的恶搞并销售革命英烈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和雷锋等图片的恶劣事件来看,这是对党光辉形象的抹黑和中国革命史的否认,更是对社会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挑战,是坚决不可容忍的。对此,必须严格把关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资源质量,在坚守原则立场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媒介资源的创新发展,切不可在解释权上松手,丢失话语主动权;同时,还要时刻提防意图搞“低级红”“高级黑”的不良理论分子用错误的或含混不清的所谓解读误导群众,政治理论权一定要牢牢掌握在真正的马列主义者手中,紧紧握在党的手里。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同中央苏区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以图像媒介为载体,打破了当时的主客观条件限制,实现了在中央苏区的广泛传播。基于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第一次飞跃,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奠定理论基础。自进入新时代以来,在网络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思想意识形态日益多元化,传播形式也日益多样化,我们要切实立足于人民立场,在不断提高思辨能力的同时积极借助主流网络媒体平台,不断创新并拓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有效渠道。同时,还要深刻学习苏区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伟大革命精神,在苏区精神的指引下,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投身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提供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