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兵,万泰鹏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综合国力较量、意识形态斗争激烈复杂。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翻开了新的篇章,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集全党、全国之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新征程中,为了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人力支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了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讲话中多次提及“立德树人”问题。2017 年10 月18 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科学地回答了我国新时代教育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既满足了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又为我国未来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当代中国教育发展改革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论述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具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这些重要论述既是新时代坚定理想信念的需要,也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更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做好青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肩负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重任。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部分青年学生由于阅历浅,很容易被一些不良信息所迷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被扭曲,导致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修养不高,甚至做出危害社会、国家的事情。这与我们发展教育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也对青年学生的个人成长带来负面影响。青年学子要时刻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教育工作者也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引导学生立志成为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习近平敏锐洞察到这个时代命题,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并将其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筑牢学生的思想根基,引导学生坚定信念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入,而教育就成为这其中的关键一环,培养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时代新人是教育部门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因此,学校必须做好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工作,在加强学生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培养出承担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才。我国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在教育方面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问题有:注重课本知识灌输学习,忽视能力素质的提高;一些学校对人才的培养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育人,德育工作机制不完善。这种“以分数论英雄”的做法,虽然在短时间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忽视了现实德育教育无法满足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如果不制止,任其发展,必将催生出各种不良现象,进而使整个社会陷入“道德危机”“信仰缺失”的泥淖之中,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今时代,大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要素是人才竞争,人才成为炙手可热的战略资源。衡量人才的两个重要标志是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能力,传统应试教育带来的思维固化不适合新时代的人才需求,必须进行改革创新。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不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倡导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关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就是要彻底改变我国一些教育部门注重知识学习而忽视品德修养这一顽疾,是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诉求的深邃思考中得出的科学论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规律,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立德”“立功”和“立言”的追求从未终止过,可以说,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传承的文化印记。孔子曰:“君子怀德”,认为德行高尚的人才能被称为君子。在两千多年前的著作《礼记·大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抛开所处时代不同造成的某些古代道德标准可能已经不适应现在社会的因素,“慎独”思想其实与我们今天教育中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在本质上都是对高尚品德的一种追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也明确提出“立德”要求,并把它放在“立功”与“立言”前面。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德育思想是一个源远流长的重要话题,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习近平关于对立德树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汲取融汇了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熠熠生辉的德育思想精髓,融汇了传统优秀文化中关于道德教育的精华,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赋予新的内涵。
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所面临的发展性难题所做出的科学论断,是对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科学结论,为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革新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具有严密的科学体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的一切发展成果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2]14我们办的教育是人民的教育,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如何保证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能够不偏不倚地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所需来培养人才,如何确保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能够从一而终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呢?最根本的一条,我们的教育事业必须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此打破教育发展的时代桎梏,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储备充足的人才。
当今,各种社会思潮在思想领域内激烈交锋,我国又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翻开了全新的篇章,这也就意味着作为给民族复兴提供人才输送的教育事业将要迎来自身发展的新机遇。立德树人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新时代人才培养大计的关键一环,它关乎党和国家的未来以及民族命运,其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建设者,以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接班人。我们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习近平在高等学校党的建设上曾提出:“要加强高校党的建设,使高校党组织成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强领导核心。”[3]因此在教育上,必须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牢牢将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抓在手中,办好利国利民的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爱国爱党的好学生。在坚持党的领导方面,学校各级党委要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履行好主体责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学校是党领导下的坚强阵地,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政策方针宣传到每个学生中去,培养学生爱党、拥党、护党的情怀,将爱国主义烙印在每一个学生的潜意识之中,确保我们的教育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党育才,为国育人。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时期,学生的思想意识以及三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学校就是他们学习知识、学会如何做人的主要阵地。由于自身阅历尚浅,面对各种诱惑和陷阱时还不能明确分辨,青少年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和观念的侵袭。鉴于此,2018 年9 月10 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争夺青少年的斗争是长期的、严峻的,我们不能输,也输不起。我们一定要警醒!”[4]习近平的重要讲话牢牢把握住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青少年的成长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当前学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要紧抓青少年意识形态工作,同时这也是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在学校贯彻落实过程中所提出的必然要求。
学校在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几乎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提升思政教育的水平对于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尤为关键。思想政治课程是进行思想教育的主体课程,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思政教育不能拘泥于课堂之上,要不断守正创新,实行大中小德育教育一体化,思政课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提升学生积极性和求知欲。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要立足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逐步增强思政教学的指向性和实效性,力争让每节思政课不仅实现知识的传授,也在该过程中弘扬美德,使广大青年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此外,思政课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颗种子深埋于学生内心,让其扎根发芽,使每个学生都能时刻牢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学以报国,服务人民。
中国古代著名的劝学文章《师说》中提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往今来,教师在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及人才培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广大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
在学校的教育中,教师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最能影响学生身心发育的关键人物。教师的整体素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甚至可以影响一所学校学生的未来发展。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立身之本,也是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我们要筑牢立教之本,集聚兴教之源,把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作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重点工程。习近平在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曾说:“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5]教师作为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工作过程中的引领者,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素养等,对学生而言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在面对新时代给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广大一线教师们必须要跟紧时代步伐,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道德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广大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理念,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教书不忘育人,提升文化修养和教学技能,努力做到为人师表的典范,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我们所培养出的人才是真正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
推进立德树人教育工作,仅仅依靠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让每一个学生时刻都能沐浴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校园文化中,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细微影响来不断增强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将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真正开展到学习生活的每一个地方。
习近平对于高校的文化建设曾做过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一所高校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生长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成长。”[6]校园是每个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校风、学风的建设对于学生的教育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学校不仅要把立德树人放在课堂上,还要放在课堂外的每一处土地上,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融入学校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在学校的育人教学过程中,除开正常的课堂教育外,还要积极开展各种校园主题周、文化节、征文比赛等,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学校党组织以及团委应该定期组织党课学习,举办一些与中国共产党历史有关的知识竞赛等活动,扩宽党史学习渠道,培养学生对于党史学习的热情,认真担起红色文化传承的重任。同时根据现在学生学习生活的特点,要特别重视互联网平台的作用,打造各种有趣、诙谐的线上思教课堂,运用自媒体视频号拍摄各种取材于校园实际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视频,让思政教育更能贴近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营造轻松愉快的校园学习氛围。总之,校园活动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文化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强化德育教育,通过在政治理论研讨活动、党员活动、社团活动等校园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促进立德树人教育方式的与时俱进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此同时,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实践教育,突出时代特色,让青年学子在校园生活中各个角落都感受到真善美,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使之成为学校育人的中心环节,并不是说仅仅依靠学校或者思政课教学,它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多方面努力,发挥全领域“德育场”的合力效应。
学校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前提是构建协同机制,而协同机制构建的前提是认识与把握各育人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各种因素相互补益,共同发挥育人作用。”[7]在立德树人的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不断完善立德树人的相关工作标准和评价方式,制定和完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建成齐抓共管的思政工作局面。
社会资源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推手。在对人的本质的剖析中,马克思曾提出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我们每个人都无法从各种社会关系中撇开,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可能有意或者无意地影响着身边的人,社会教育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全社会要倡导宣扬正确社会价值,积极传播主旋律和正能量,为青少年的德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家庭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个体良好道德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对于孩子品德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要营造好良好的家庭氛围,教育好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枚扣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使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与孩子的成长相同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树立良好家风,筑牢道德基础。父母要配合和尊重学校的德育教育安排,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教育,共同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处处显露着深邃的文化积淀,是在适应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背景下生成发展的,契合了新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价值,它是新时代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理论特色。
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是一个思想深远、立意高远、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校党委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要注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进,重视校园文化和师资队伍建设。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立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探索实践成果,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总结了当今世界发展环境下的人才需求特点,提炼出我国现代化教育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来源,同样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是扎根于中国教育实践,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历程和改革经历的研究与分析来掌握教育革新发展的规律,并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而不断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总结,带有极强的实践性。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以此来指导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具体实践,解决当前我国教育领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实践中得到科学性与真理性检验,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
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而且是对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领导人教育思想的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强调:“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9],要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去教育人,提高其劳动技能和生活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都重视立德树人工作,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0];邓小平也强调,“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11];江泽民和胡锦涛都要求做好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厚植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爱国主义情怀,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与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从中汲取养分同时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他们的教育思想进行创新发展。
所处时代的不同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有着各异的要求,教育理念的更迭革新正是为了响应社会在不同时期内对于人才培养的新号召。重视品德建设一直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历代主要领导人都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在此基础上,强调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为治国理政服务,党要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掌握在手中。新时代,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在继承了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内涵,有许多创新性论断。习近平紧跟实践发展的脚步,站在时代进展的高度,把中国优良传统及历代共产党人的德育思想融合到一起,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明确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一往直前。
从古至今,我国历代先贤对于育人之法都有过分析和结论,时至今日这些言论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2]216翻阅上下五千年来中华文明典藏,我们不难从诸多先贤著作中看出德育的重要性,其中《管子·权修》中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12]45,强调了人才的培养对于个人和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儒家经典之一《大学》在开篇中也有这样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3],这句话也明显看出了古人对于品德的重视,不管是天子还是百姓都需要注重品德修养,把品德修养作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国优秀传统德育思想科学继承的产物,充满着浓厚的历史气息和历史韵味。
习近平着眼于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征,创造性地回答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并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素质教育,明确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和目标,强调新时代要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立德树人”在新时代被赋予的新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习近平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强调,“我们通过守正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14]。习近平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正是一个时代性与历史性兼具的思想,它在推动传统德育发展的同时,也把握住了21 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传统的德育思想,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兼顾了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让传统的德育思想焕发新的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