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工会回应教职工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研究

2022-03-23 12:39周君丽
山东工会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教职工工会

周君丽

(山东管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一、问题的提出

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中国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2]125。新时代高校工会应当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聚焦教职工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教职工根本利益。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高校教职工美好生活需要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一方面,国家治理现代化是高校教职工追求美好生活的外部环境。要实现教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前提和基础是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治理体系完善、治理效能提高促进国富民强。另一方面,满足高校教职工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其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现代化国家首先要实现人的现代化,高校工会工作要以服务教职工、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作为工作导向,为教职工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治理现代化视阈下高校工会高标准打造教职工服务阵地,不断满足教职工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个崭新课题。进入新发展阶段,高校教职工美好生活需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工会发展的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和水平上。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为推动高校工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从治理现代化视阈剖析新时代高校教职工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样态,灵活运用国家治理现代化理念、框架和策略,以工会治理现代化推动教职工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高校工会回应教职工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论逻辑

“美好生活”是一个连接历史、贯通现实又指向未来的概念,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未来社会的憧憬不尽相同。从柏拉图“理想国”、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到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孔子“大同社会”、陶渊明“世外桃源”到新时代“中国梦”,勾勒出人类美好生活的生动图景。高校工会作为重要群团组织,是大学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广泛联系教职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维护广大教职工根本利益的重要平台。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从理论上搞清楚高校工会回应教职工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充分发挥新时代工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不断完善工会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加快推动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具有三重内涵:一是生存性需要。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3]161,满足基本生存需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二是社会性需要。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501。三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189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在未来社会中的生活样貌作出这样的描述:“……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3]537。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美好生活”最核心的价值追求。新时代人们心目中的美好生活什么样?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清晰答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2]4这一论述表明,新时代人的需要涵盖物质性需要、精神性需要、社会性需要、生态性需要等多个方面,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动表达是对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新时代工会工作要准确把握这一历史性变化。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5]。以上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新和发展,清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谁、依靠谁、由谁享有”的基本问题,彰显了人民作为美好生活主体的价值理念和实践指向[6]。高校教职工美好生活需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教职工是美好生活的需求主体。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学校事业的长足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为了满足教职工更好的生活期待。第二,教职工是美好生活的实践主体。“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7]。实现美好生活要靠教职工的辛勤劳动。对高校而言,办学层次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提升、科研能力的跃升、校园环境的美化、人才质量的提高,都是广大教职工辛勤劳动的结果。这种辛勤劳动体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的各个方面。第三,教职工是美好生活的享有主体。良好的教学环境、先进的教学设备、合理的劳动报酬、科学的培训体系等,是新时代高校教职工共享国家改革发展成果的生动体现。新时代高校工会工作应当始终站在广大教职工根本立场上,致力于满足教职工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实将工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三)促进高校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人们美好生活需要从生存性需要到发展性需要,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彰显人的现代化水平实现重大跃升。工会工作的突出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上。进入新发展阶段,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多样,工会工作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工会工作“对象更加多元”“领域更加广泛”“标准要求更加严格”“方法手段更加智能”“国际环境更加复杂”[8]。为此,高校工会需要充分发挥其组织动员优势,凝聚发展共识,倾力打造教职工美好生活共同体,为学校打造高水平教学与科研团队、提升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从而满足教职工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团结和动员广大教职工共建美好生活,共创美好未来。

三、高校教职工美好生活需要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高校教职工美好生活调研的总体分析

为深入了解高校教职工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现状,深刻剖析本研究的实践基础,课题组通过网上问卷调查、个别深度访谈等方式,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实证研究。调查内容涵盖三个部分:一是基本情况调查,包括高校类别、所在地区、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子女情况、学历、职称及家庭年收入;二是高校教职工美好生活调查,包括美好生活指数、主观体悟、影响因素、职业发展期待等;三是高校教职工对学校及工会的期待。

本次调研主要采取随机发放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回收有效样本265份。调研范围涉及全国除了西藏、港澳台地区以外的全部省、自治区及直辖市。从性别来看,女性180人,占比67.92%。从年龄分布来看,31—50岁191人,占比72.07%,能够代表高校教师的主力群体。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已育213人,占比80.38%。从子女情况来看,一孩156人,占比58.87%;二孩59人,占比22.26%。从学历分布来看,硕士研究生186人,占比70.19%;博士研究生50人,占比18.87%。从职称构成看,中级113人,占比42.64%;副高86人,占比32.45%。从家庭年收入看,8万元以下34人,占比12.83%;8万元至20万元153人,占比57.74%;20万元至50万元72人,占比27.17%;50万元以上6人,占比2.26%。以上数据表明,调研对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对于确保调研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二)高校教职工美好生活需要涵盖的基本内容

在前期文献梳理、专家咨询、实地调研基础上,本研究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整理访谈笔录,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将高校教师的美好生活需要划分为“5+X”维度,包括物质生活需要、民主参与需要、精神文化需要、和谐共享需要、绿色生态需要以及其他需要。

物质生活需要。主要涉及教职工收入预期以及工作、生活所需的必要条件,包括薪资待遇、办公条件、科研资助、职称评聘、子女教育、居住条件、交通出行等。

民主参与需要。主要涉及教职工参与学校事务的政治诉求,包括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

精神文化需要。主要涉及学校的文化氛围以及教职工精神状况等,包括晋升及生活方面的压力、学术氛围以及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等。

和谐共享需要。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认识:和谐主要是指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既包括优美的自然环境,也包括协调的社会关系(如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家庭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关系等);共享主要是指教职工个人能够公平地分享发展机会及国家、区域及学校的发展成果,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收入公平、教育培训等方面。

绿色生态需要。不仅蕴含了天蓝、水清、空气清新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而且彰显了个人对于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及安全感持续增强的美好愿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9]

其他美好生活需要。调查还发现,高校教职工还存在同行业职业体验、个人信息安全、信息技术素养提升、兴趣爱好拓展等其他美好生活需要。

以上不同内容在高校教职工美好生活需要中的重要程度不尽相同。对“您认为哪些方面对美好生活而言更重要”的调研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身心健康、融洽的家庭关系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见图1)。对“您认为生活中哪些方面让您觉得不美好”的调查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收入不尽如人意、身心状态欠佳、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见图2)。对“您认为当前最迫切需要在哪些方面改善”的调查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收入状况、职称晋升和子女教育(见图3)。

图1 您认为哪些方面对美好生活而言更重要

图2 您认为生活中哪些方面让您觉得不美好

图3 您认为当前最迫切需要在哪些方面改善

上述数据说明,在高校教职工美好生活需要“5+X”内容体系中,物质生活需要是基本条件,精神生活需要是动力支持,和谐共享需要是重要保障,三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此外,即使同一内容,其具体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对“您在职业发展方面有哪些期待”的调查显示,当前高校教师普遍比较关注职称晋升,其次是提高教学水平,再次是发表高水平论文,获批高水平课题。

(三)高校教职工美好生活的主要影响因素

调研发现,调查对象的年龄、所处地域、高校类别等都会对高校教职工美好生活的主观体验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1.地域

本次调查除了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外,覆盖全国其他各省、市、自治区及直辖市。调查表明,不同省市高校教职工对当前自身美好生活指数的评分呈现出明显差异(见图4)。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方法①,区分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不同地区的美好生活指数也呈现出明显差异

图4 美好生活指数分省市统计

(见图5)。对 “您认为生活中哪些方面让您觉得不美好”的调查发现,相较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的教职工认为,社会保障不够完善是生活不美好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您认为当前最迫切需要在哪些方面改善”调研显示,改善收入、晋升职称是各地区高校教职工的共同需求,与此同时,东部和东北地区的教职工还迫切期待改善子女教育问题,中部地区的教职工迫切要求改进医疗服务,西部地区的教职工则期待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您最需要学校提供哪些帮助”调查发现,学校提供科学合理的晋升政策和更好的工作环境是各地区高校教职工的共同期待,同时,东部地区的教职工还期待更有竞争力的收入,中部地区的教职工期待有更好的福利保障,西部地区的教职工则期待拥有更好的学习培训机会,东北地区的教职工勾选排序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更好的福利保障、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

图5 不同地区美好生活指数

2.高校类别

本次调查265份调研样本涵盖重点大学、普通高校、高职高专院校(见图6)。不同类别高校教职工对自身当前美好生活指数评分呈现明显差异,其中普通高校教职工美好生活指数评价相对较高,达到6.6,明显高于全样本的平均分;高职高专院校教职工评分5.7,相对较低(见图7)。对“您认为哪些方面对美好生活而言更重要”调查发现,普通高校与高职高专院校排名前三位内容基本一致,包含身心健康、融洽的家庭关系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针对重点大学的调研结果显示,相较于丰富的精神生活,收入丰厚有车有房更为重要。对“您在职业发展方面有哪些期待”调查显示,相较于普通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教职工期盼职称晋升、提高教学水平,重点大学教职工更期待获批高水平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对“您认为当前最迫切需要在哪些方面改善”调查发现,重点大学、普通高校排在前三位的都分别是收入状况、职称晋升和子女教育,而高职高专院校排在第三位的是精神生活。对“您最需要学校提供哪些帮助”调查发现,不同类别高校呈现明显差异,重点大学的教职工关注工作环境,普通高校与高职高专院校对提高收入水平的需求更为强烈。

图6 调研对象所在高校类别分布

图7 不同类别高校美好生活指数

3.年龄

调研分析发现,调查数据涵盖了不同年龄段(见图8),美好生活指数与年龄成正相关(见图9)。

图8 不同年龄段分布

图9 不同年龄段美好生活指数

对“您认为当前最迫切需要在哪些方面改善”调查发现,30岁以下的青年教职工更迫切需要解决住房问题, 31岁至50岁的教职工更期待子女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对“您最需要学校提供哪些帮助”的调查显示,30岁以下的青年教职工更期待有竞争力的收入,31岁至50岁的中青年教师对晋升职称的需求更为迫切,50岁以上的教师期待学校能够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

(四)高校教职工美好生活调研的具体结论及其启示

通过系统、深入开展美好生活大调查发现,高校教职工的物质生活需要、民主参与需要、精神文化需要、和谐共享需要、绿色生态需要以及其他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的特点,高校类别、年龄分布及地区分布对高校教职工的美好生活体悟与需求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高校教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对未来生活“最美的样子”勾勒越来越清晰、饱满,充分彰显了我国在维护人民主体地位、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充分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充分印证了中国特色工会发展道路的正确性。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新时代工会工作提出许多新要求。对“您最需要学校提供哪些帮助”的调研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科学合理的晋升政策、更好的工作环境和有竞争力的收入(见图10)。针对“您希望工会给予自己哪些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调查,剔除无效数据、合并同类项后发现,期待提高福利待遇、开展文体活动、民主参与、权益保护、子女就学、做好服务、改善工作环境等成为普遍共识。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更好促进职工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工会组织必须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不断满足职工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奋斗目标,立足本地实际,瞄准服务面向,不断提高服务工作质量,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打造高标准、立体化、多元化的职工服务阵地,更好地推进职工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图10 您最需要学校提供哪些帮助

四、高校工会高标准打造四个服务阵地,不断满足教职工美好生活需要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切实提高社会治理效能,而工会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10]。治理现代化视阈下高校工会要回应教职工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应当高标准打造四个服务阵地,即思想政治引领阵地、产学研资源融合阵地、团结动员群众阵地以及职工权益维护保障阵地,推进工会治理现代化。

(一)高标准打造思想政治引领阵地

1.坚持党对工会工作的绝对领导

中国工会十七大召开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特别强调指出,“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根本问题上,工会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讲政治是第一位的要求”[11]。高校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重要群团组织,政治性是其灵魂。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定位,坚定不移坚持党对工会工作的绝对领导,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工会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教育引导广大教职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2.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家治理的生命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鲜明特色、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高校工会要围绕学校发展的中心工作,引导教职工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广大教职员工,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结合“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特别是我国成功应对国际国内重大风险考验取得的显著成绩,在服务教职工群众的生动实践中引导广大教职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3.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组织动员优势

党领导下的工会组织要积极发挥作用,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12]。“各群团组织要认真履行政治职责,充分发挥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大政治动员、政治引领、政治教育工作力度,更好承担起引导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任务。”[13]高校工会组织要充分利用自身联系广泛的组织动员优势,积极牵线搭桥,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推动劳模、工匠进校园以及走近劳模、工匠等活动的开展。要大力宣传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劳动教育,特别是工会特色院校,要在劳动教育研究与实践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打造劳动教育“学术地标”,以劳模、工匠的敬业品质、职业态度和价值追求感染、教育师生,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作用。

(二)高标准打造产学研资源融合阵地

1.注重内涵式发展,提高现有资源和手段的使用效能

高校工会要立足于学校发展需要,积极促进学校与产业企业、行业协会、政府机构保持深度沟通与合作,催生共享共生、共同发展的内在动能,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

2.拓宽服务范围,扩大合作覆盖面,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手段

高校工会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入手,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实效。一方面,要深入教职工群众广泛调研,深入了解教职工的现实需求,及时完善工作思路,拓宽服务面,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合作覆盖面,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手段。为此,必须持续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为提升教职工的教学、科研水平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3.强化智慧工会建设,打造“三位一体”网上教职工服务平台

高校工会组织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工会信息化,打造智慧工会。吸纳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积极探索构建“互联网+工会”工作新途径,精心打造服务职工需要、维护职工权益、提升职工素质一体化的网上教职工服务平台,满足教职工群众在素质提升、职业发展、团队建设、子女教育、生活保障等方面的迫切需求,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打好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高标准打造团结动员群众阵地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高校工会要充分利用其广泛、密切联系群众的显著优势,发挥其凝心聚力、团结动员群众的作用,服务学校发展大局。

1.加强工会组织党的建设

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凝聚共识,以党建带动工建,提升团队凝聚力。为此,工会组织要积极引导广大教职工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深刻领悟在党的百年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用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砥砺品格,激发奋进力量。

2.做好困难教职工群众的常态化帮扶

急职工群众之所急、想职工群众之所想,竭尽所能为群众办实事,是工会组织赢得群众信赖和支持的重要原因。高校工会要切实履行职责,形成帮扶困难教职工的常态化机制。解决好教职工群众面临的各类“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帮助困难教职工消除后顾之忧。教职工在结婚、生育、疾病、父母赡养、子女教育等重要人生节点,工会要给予关爱和力所能及的帮助,使其能够充分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爱和照顾,专心工作、舒心生活。

3.持续推动日常工作改革创新

高校工会要不断拓宽工作思路,持续推进工作内容、形式和方法创新,将日常工作做实做细做深入,不断提升服务学校发展大局的能力和水平。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大势,因时而动,主动回应教职工群众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共享等方面的现实需要。在全面三孩的生育政策下,工会工作要在幼有所育方面有新突破,着力解决女教职工抚育、接送子女等现实难题,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调动社会力量、联合周边院校,利用社会资本建立规范的托幼机构。关注大龄青年教师的婚恋问题,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高单身青年联谊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团结动员优势,利用重要的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在活动中凝聚合力,汇聚共识,使广大教职工舒缓学习、工作及生活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坚定干事创业信心。持续完善教职工福利待遇制度,广泛倾听民意,统筹安排好教职工福利的发放、待遇的落实等问题,维护好教职工群众的经济利益、社会权利及其他发展利益等。

(四)高标准打造教职工权益保障阵地

工会十七大报告指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天职,工会要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高校工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做细做实维权服务工作,提高教职工维权水平。

1.维护教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

高校工会代表教职工群众主动参与学校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和修改,督促落实教职工带薪休息、休假权利的实现;维护退休教职工生活保障权利,督促落实国家有关疾病、残疾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教职工获得社会保障与物质帮助的权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关注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完善劳动保护监督机制,加强职业病的预防,切实保障教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

2.维护教职工的民主政治权益

职工代表大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形式,要以校务公开为载体,发挥职代会在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方面的职能,切实维护好、保障好教职工的政治参与权利,促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3.维护教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

蔡元培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是思想的高地,代表一个国家的教育实力,承担着传承文明、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对高校教职工而言,最重要的精神文化权益是受教育权。高校工会加强职工文化建设,维护教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主要体现在督促教职工受教育权的实现,促进教职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专业素养。为此,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构建教职工文化教育培训平台;另一方面要推动现有资源共享,构建职工文化互动参与平台,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

4.维护女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

高校工会要坚持依法维权,促进维护女职工权益的内容和方式制度化、规范化,当好教职工最信赖的“娘家人”。要充分发挥女职工委员会的作用,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切实保障女职工合法权益,对侵害女教职工权益的行为进行常态化监督。在全面三孩政策下,加强对女教职工的劳动保护及生育保障,着力解决女教职工面临的难事、急事,帮扶家庭困难的女教职工解决现实困难和问题。关心女教职工的身心健康,引导女教职工提高保健意识,做好特殊疾病的筛查和防治工作,提高女教职工健康水平,发挥女教职工“半边天”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14]治理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工会组织要积极回应教职工在物质生活、民主参与、精神文化、和谐共享、绿色生态需要等方面多样化、多方面、多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高标准打造思想政治引领阵地、产教融合资源阵地、团结动员群众阵地以及教职工维权服务阵地,更好地促进教职工体面工作、舒心生活、全面发展,推进大学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注释

①根据国家统计局划分方法,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参见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ztjc/zthd/sjtjr/dejtjkfr/tjkp/201106/t20110613_71947.htm,2011-11-06.

猜你喜欢
教职工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渭南师范学院“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教职工书画作品选登(二)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浅谈高中工会女教职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工会
用先进文化引领教职工思政教育创新